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裕固族是主要分布于甘肃的少数民族,历尽漫长的岁月产生了众多别具特色的体育活动及友谊竞技项目.文章借鉴人类学及民族学的理论及方法,对裕固族传统体育进行文化生态学的探讨,就其文化生态构成、其生态文化传承中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挑战、裕固族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以及其产业化的前景等问题进行分析.试图使裕固族民族传统体育成为当前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系统研究中的一个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生态文化产业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在漫长的衍变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少数民族独特的多样化、丰富化的民族文化,从侧面体现出云南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生态文化影响因素与生态社会价值,但随着生态屏障与生态系统等的日益恶化,云南民族文化生态发展受到了严重冲击。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当前我国民族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决策,其本质是构建适宜人类生活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全新文明发展形态,促进民族生态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发展。本文基于我国云南地域生态文明建设优势,明确生态文明建设对云南民族生态文化的作用,旨在进一步促进我国云南民族生态文化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3.
民族在其历史进程中,在不断地适应生存环境时,构建了特有的文化生态,研究特殊环境下民族文化生态的发展,对人类文化生态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对贵州省平坝县桃花村实际调研的基础上,以这一典型民族文化生态村为例,阐述了喀斯特石漠化特殊环境下贫困地区的文化发展特征,并在分析桃花村文化生态发展中存在的困境的基础上,就解决困境提出了一定的对策和建议,以实现喀斯特石漠化贫困地区生态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上半叶前往川西北羌族地区考察的西方传教士和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中,羌族的景观与自然环境间呈现出良好的平衡状态,其传统景观经营具有原生态自然美及时代价值。本文从荒野景观、生产景观以及生活景观三个方面讨论川西北羌族景观的历史情况,深入挖掘川西北羌族传统生态文化与景观经营的内涵,以期为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5.
侗族是贵州省主要的世居民族之一,其传统的稻耕农业非常发达,因此其传统的农业生态知识和理念也在其民族文化中得到体现。侗族地区很早就开始使用推广绿肥,改进栽培技术,改造低产田,防治病虫害,改善灌溉设施。本文以贵州省黎平县茅贡乡流芳村为调查对象,其作为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充分利用传统的农业知识和技术,从中反映了侗族在民族传统和生产生活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正是这样的传统文化理念为其传统稻田农业的形成、传承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种民族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6.
稻作农业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创造文明的重要基础。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稻作农耕历史和自成体系的耕作制度,是许多南方民族传统文化建构的根基,在中华文明宝库中独树一帜。然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许多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稻作农耕日益衰微,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也逐渐消弭在历史的尘埃中,民族特性因之亦逐渐丧失。与此同时,在理性工具指导下的产量诉求,不仅催生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也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着诸多的严峻挑战,食品安全成为一个难以言状的社会问题。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在描述南方少数民族传统稻作农耕历史和耕作制度的基础上,对其生态意涵进行探究,旨在说明那些我们曾经认为的"落后",实际蕴藏着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和意义,并以此来反观当下的"发展"与"科学"。从地方知识中吸取智慧,既是尊重历史的表现,也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对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日益向往,旅游业逐渐发生改变,旅游业已经由传统过渡到生态、休闲、创意等发展趋势,旅游更为注重回归生态、注重参与和体验,以及旅游所带来的文化感受。通过发展生态旅游,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民族地区,特别是广西,可以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以及特色的文化发展生态旅游。新时代,在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念下,广西生态旅游蓬勃发展,旅游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习俗是社会发展中长期沿袭下来的习惯、礼节、风俗等的总和,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语言文化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中国在民族文化传统方面与俄罗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民族习俗也有诸多的不同.对在日常俄语教学中常出现的部分汉俄民族文化习俗之差异与融合进行阐释与对比分析,学习、了解并掌握一定的中俄民族习俗知识,既能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和素养,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使之既熟悉外国文化又深深扎根于本民族文化土壤之中,为其今后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传统村落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生发的文化空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其核心价值在于存续和弘扬优秀文化基因,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功能,正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生态适应性本属于生物研究的一个范畴,在"美丽乡村"建设视阈下我们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也要遵循自然、社会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0.
何悦 《吉林农业科学》2021,46(1):114-119
旅游城镇化是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重庆武陵山区民族地区的实地调研数据,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分析民族地区农户对旅游城镇化发展影响的感知,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探讨不同特征农户对旅游城镇化发展影响感知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民族地区农户认为旅游城镇化带来的积极影响要远远大于消极影响,而且对经济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感知都要大于社会影响和生态影响;不同年龄、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和民族差异的农户对旅游城镇化发展影响的感知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基于此,本文从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发展、旅游城镇化和生态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促进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黄岗侗族居民世代执行糯稻种植为主、林粮兼作的传统生计。由于该地地理住置偏僻,这种传统生计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至今。近年来,在经历“糯改籼”、“籼改杂”政策时,因引种了部分杂交稻,不仅导致当地侗族传统农事操作节奏被打乱,周围的森林生态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此,本文立足于文化的整体观,通过剖析黄岗推广杂交稻所引发的生态后果,以提醒各级政府在制定、执行政策时,必须考虑各民族文化和生态背景的差异性,才能防范、化解政策和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2.
李建萍 《古今农业》2009,(1):96-101
侗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支瑰宝,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但是不可否认,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侗族在认同现代文化的同时,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在逐渐丧失。然而,在当前全球经济化、文化多样化的大背景下,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稀缺性,独具特色的文化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侗族正是以其独特的传统文化而成为时下多元文化时代的一个亮点。本文通过对贵州小黄村侗族文化历史演变的剖析,重新发现并认识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宇丰 《古今农业》2013,(3):97-104
通过人类学的文化结构视角,抓住糯稻这个核心,从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次梳理黔东南地区的传统稻作文化,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贵州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更系统地挖掘蕴含其中的民族文化功能,并揭示在当下社会变迁中保护和传承该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龙玉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601-1603
比较并分析了黔东南苗侗村寨传统民居建筑的异同,指出地理环境造就了苗侗民居在外部形态、构架体系、建筑材料等方面存在相同或相似之处,而文化差异则使苗侗民居在历史起源、村落布局、平面空间序列、生活居住层面、过渡空间、公共交往空间方面各具特征性。在此基础上,指出苗侗文化的相互渗透使其传统民居建筑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新的建筑文化体系。强调住宅的室内外环境的适居性、安全性和舒适性的重要意义,并指明创造与环境相协调并且充分体现民族特色的建筑形式将是未来民族建筑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锦屏县平鳌苗寨是一个拥有着丰富文化的古老苗寨,寨中流传的民间文学也糅合汉、苗、侗多民族文化元素,却不失自身特色。本文就平鳌苗寨的本土神话与传说故事各选一例,与汉、侗族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6.
陈晓刚  荣侠  林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6016-6018
立足于景观文化这一新兴学科,认为景观文化是基于文化景观优良传统基础上的综合创造。主要对景观文化的产生、发展过程予以简单梳理,从时间发展顺序、研究的侧重点差异方面介绍了国外景观文化研究的现状与进展。在国内景观文化的研究现状与研究进展方面,着重从理论内涵研究、景观生态学研究、本学科的交叉研究进展以及景观文化的类型研究方面进行梳理。与此同时,认为我国的景观文化研究尚存在若干问题,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景观与现代景观文化的割裂、研究方法上的割裂、传统文化对景观的影响、地域景观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区域景观网络格局的割裂与保护开发的缺失方面。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河流域的西域文化与长江流域的南方文化,黄河流域的北方文化,三足鼎立,共同汇合成中国传统文化波澜壮阔的大气象.就环塔里木文化圈而言,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和悠久风土历史,保持了塞北一种特有的活力,高昌、龟兹、疏勒、于阗,四大文化区风貌各异又相互渗透,促进了人类文明跨越式发展,正确评估其精神遗产,自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8.
研究表明,侗族传统稻田养鱼是侗族先民所独创的、至今仍在侗族地区广泛使用的一项乡土农耕技术与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生计、文化和生态价值。然而,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侗族传统稻田养鱼技术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应建立稻田养鱼及其相关技术的动态保护和支持体系,实现传统稻田养鱼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创新,使之适应于变化的自然生态条件和满足农村发展的需求。该研究认为,农业和农村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应充分认识和了解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特点、当地传统文化和习俗,充分采纳和应用当地丰富的乡土农业技术知识。  相似文献   

19.
唐代经济文化繁荣,民间的戏乐表演活动十分活跃,然而,起源于印度,当时已发育成熟的梵剧却未能以其完整的形态传入中国,而是在东渐的途中逐步蜕化成一种与之既有密切联系又有较大差异的新艺术样式——唐代寺院里的俗讲。这种韵散结合、或讲唱或咏唱的叙事性的说唱艺术,对后世中华戏曲的诞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和作用。据此,笔者认为其时唐代的戏剧艺术尚未发育成熟,真正独立意义上的戏剧市场尚未形成,建立在中国传统审美习惯与审美能力基础之上的民间戏乐表演市场对戏剧艺术具有双重作用,即对东渐的梵剧艺术的制约作用和对唐代初级形态戏剧艺术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田野调查法,实地走访了怀化市保留较完整的通道县独坡、黄土、坪坦3乡15个典型传统侗寨。研究发现,由于地域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侗民们充分尊重自然,利用场地自然资源和聚落农业生产资源,运用朴素的生态智慧合理选用聚落景观材料。景观材料的选用充分体现“低技术、低成本、低污染、低能耗、低管护”的生态智慧,体现生态、健康、舒适、保健的生态效应。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催生侗族聚落景观的生态效应失衡,须充分利用传统侗族聚落巨大的再生潜力,调整聚落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大力发展新型乡土景观材料,使侗族聚落新型景观形态、景观肌理、景观生态效应和原生景观保持一致,构建可持续的健康、养生聚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