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舟游 《农业考古》2007,(3):197-200
湘西土家族图腾神灵崇拜是南方稻作民族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稻作民族,由于水稻的发现、栽培技术的进步而引申出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土家先人把这种精神寄托于图腾崇拜和祭祀习俗上,在土官土司制度及强宗大姓封闭式专制统治下,这一民族仍保留着一定文化内涵的原始农耕稻作成份,并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稻作文化中的优秀部分。  相似文献   

2.
云南各少数民族,从事农耕的历史已源远流长,但各民族进入农耕历史的时间却相差很大,有的民族先民进人新石器时代中、后期就已发现农耕文明的遗迹,有的民族则一直到二十世纪才踏人农耕社会的门槛。跨入农业社会是人类文明的一大飞跃,云南各民族进行农耕社会的历史相差很大,时间跨度很大,因此各民族的农业生产水平也差参不齐,直到二十世纪尚保留着极为原始的农耕文化,成为云南民族地区传统农业中颇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游耕文化游耕是进入农业社会后的最原始业的农耕方式,有固定范围内的游耕和非固定范围内的游耕。最初的游耕…  相似文献   

3.
云南农耕文化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民、富民、稳国、强国而王天下是中国农本思想的核心,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强化了农耕文化稳定和谐的价值取向,促进了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历史是不能被割断的,厚重的中国农耕文化对当今我国国民修身养性,传承中华文化,构建和谐社会,走生态文明之路依然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农耕文化的当代价值在于对个人修养和品德的培养,对勤俭至上的推崇;云南农耕文化在传承云南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秩序与和谐仍然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智慧,云南农耕文明给我们的启示在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能够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中使人类获得更多的利益,但资源和自然规律的约束在任何时候都是人类活动所无法忽视的。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未来文明的发展方向。在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制度指导下的农业发展目标是实现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哈尼稻作梯田农业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典范,在上千年的耕种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农耕文明智慧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实践原则。这些都是哈尼梯田农业的精粹,应当充分汲取。但它也正面临着向现代农业转型,以及申遗成功之后如何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的考验。依据中央政策,尊重地域实际,哈尼梯田农业的必然选择是发展小规模持续农业、生态安全农业,并以此为契机开发生态农业旅游。  相似文献   

5.
梯田农耕是南方少数民族经济生活的一种基本方式。这些民族在长期的农耕活动中,赋予了梯田以深刻的生命意义和精神价值,创造了丰富的梯田农耕传统文化。然而,这种传统文化中还包含了更深的内涵,那就是少数民族在梯田农耕中所体现的‘蚂蚁抬土’的精神、‘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坚忍不拔、团结协作、以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这些精神恰恰是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北京农业》2014,(5):56-59
中国的各民族,大多为农耕民族,农耕文化悠久和丰富。各民族的农事活动,既是农作的劳动过程,又体现出独特的文化特色。人类的历史太悠久,我们生活在这长期积累之后,只要把历史视为思想资源而不是精神负担,就可以有足够的智慧在人类经验的基础上对各类文明取长补短,从农耕文化中汲取重要的思想资源。市民体验京西稻文化京西稻是上庄镇的优质绿色五谷农产品,  相似文献   

7.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历史悠久大国,经过许多年的演变,农作物耕作制度和技术都逐渐进行着演革,带动着经济飞速向前发展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农作物耕种制度及技术的演革,研究一个国家农作物耕作制度及技术两者之间的演革史,是对一个国家农耕文化的研究,也是研究一个国家文化历史发展史,农作物耕作制度以及技术的逐渐演变从侧面反应了一个国家对第一产业的重视度。笔者根据中国历史在农作物耕作制度及技术的演革上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云南农耕文化经过历史的变迁和传承,至今仍然闪耀着独特的魅力,人类在经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逐步步人生态文明时代,认真反思农业文明的价值和工业文明的优劣,对于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的精髓,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扁米考论     
在中国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及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历史上流行着一种传统的米类小食———扁米,古时写作“糄米”,曾普遍存在于稻作种植区。随着各地的社会文化变迁,扁米分布区域逐渐缩小,迄今只存续于中国南方某些少数民族社会及一些东南亚国家。扁米采用刚熟的糯谷,以传统的工具及技术制作而成,虽不是主食,但对稻种及技术的讲究使其成...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史也可以说是中华农业文明发展史。在全国各地的博物馆中,结合文物陈列,不可或缺地都会涉及农业方面的内容。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农业面临发展困境,优秀的中国传统农耕文化逐渐脱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近年,国家大力提倡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继承优秀农耕文化,守护精神家园,农业博物馆在此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在漫长的衍变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少数民族独特的多样化、丰富化的民族文化,从侧面体现出云南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生态文化影响因素与生态社会价值,但随着生态屏障与生态系统等的日益恶化,云南民族文化生态发展受到了严重冲击。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当前我国民族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决策,其本质是构建适宜人类生活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全新文明发展形态,促进民族生态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发展。本文基于我国云南地域生态文明建设优势,明确生态文明建设对云南民族生态文化的作用,旨在进一步促进我国云南民族生态文化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
浅谈稻作农耕文化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作农耕是稻作农业区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一项重大发明。故农业(包括稻作农业、麦作农业、粟作农业、高梁种植业)被视为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步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恩格斯给予高度评价时指出:“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稻作农耕的发明或传播,在世界各地虽有早有晚,但自稻作农耕发明以降,遂与稻作农耕区的居民结下不解之缘,迄至今天。随着稻作农耕的不断发展,稻作农耕文化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并可大致分为稻作农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拙文拟就稻作农耕文化内涵中的稻作农具、作物遗存、稻田遗迹、水利工程、仓储遗迹与遗物及稻作农耕民俗和反映稻作农耕的雕塑、绘画作品、诗词、谚语等作一初浅的探讨和介绍。  相似文献   

13.
传统农业与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读游修龄《中国稻作史》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李根蟠如果把中国传统文化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长青树,那么稳定而发达的中国传统农业就是它深厚的根基。在中国历史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农业文化,可大抵以长城为界分为农耕文化和...  相似文献   

14.
<正>老树、古井、袅袅炊烟在挖掘机声中消失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在提升自然村落功能基础上,保持乡村风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保护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民居。城镇化大潮中"城进村退"。有识之士呼吁加强对古村落及乡村文明的保护。古村落"临危"古村落是农耕文明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伴随热潮涌动的城镇化进程,那些古村落是偏僻的、寂静的,有些甚至渐渐隐去。但根植于民族和地域文化的古村落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以及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历史时期曾普遍使用了一种极小型的稻作收割工具——禾剪。其源头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广泛存在于中国大江南北的有孔系绳石刀或岭南等地的蚌刀,后逐渐衍化为《王祯农书》中所记载的"粟鉴",以及清代以来史籍中描述的形制各异的禾剪(摘禾刀)。该农具主要用于收割糯稻,迄今仍存续于某些少数民族社会。禾剪的历史际遇与传统糯稻种植的兴衰相辅相成。从其使用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一种农具的演变历程,也能看到与之密切相关的农作物种植历史的变迁、民族社会发展样态,乃至禾剪本身所蕴藏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王亚军 《农业考古》2013,(1):302-304
哈尼族是云南典型的稻作农耕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培育了适应本土的稻种,创造独特的哈尼农耕稻作文化,因哈尼族的习俗紧紧围绕其民族的迁徙和繁衍,以原始宗教为主要载体,秉性万物有灵观念和祖先崇拜,衍生出丰富和神秘的稻作信仰,尤其是谷魂信仰颇具特色,以哈尼族谷魂信仰为例,探讨农耕文明视野下哈尼族谷魂信仰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南方民族农耕经济及其社会形态的发展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民族研究所王胜先中国南方民族农耕经济历史悠久,特别是侗、傣、壮等少数民族的水稻耕作,与汉族有许多共同之处。这因为侗、傣、壮等民族是古越人的一支。他们在历史上处于土质肥、水源足、气候热的南方。再追...  相似文献   

18.
"丰田"、"早稻田"是日本稻作农耕文化的地名,又是世界著名的品牌或知名大学的名称.日本稻作农耕文化的地名有不少来自汉语,是出共中国古籍的汉语原创诃.本文从汉字的"形"(字形)与"神"(释义)的视角对中日两国的稻作农耕文化的地名进行比较.汉语原创词成为日本的地名,见证了地名文化发展的沧桑.在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中,对我们进一步重视传统文化并挖掘地名资源,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2017,(12)
<正>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精髓和中华民族的根基,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自然生态景观资源,是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如何以传统村落为载体,将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打造成一个以文化旅游为功能,以活态传承为方式,以集聚开发为手段,整体形成一个极富活力的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20.
该文选择鲜为人知的神秘原始的独龙族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学和少数民族文化学原理,探讨独龙族及其农耕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认为独龙族的祖先,充分利用独龙族文化系统中有利于自然保护的积极因素,构建独龙族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模式,提高自然保护成效,促进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在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不断蔓延,严重影响每个人生活的今天,研究这一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对人类社会改造进而过渡到生态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对保护全国独有的民族景观文化具有突出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