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9):280-281
农耕文化,既反映了农耕生产的全过程,同时还折射出与农耕生产密切相关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精神文化。云南民族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各民族在长期适应客观自然和社会历史环境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在这传统农耕文化中包含了各民族团结合作、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坚忍不拔的精神,这些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是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两面性,即先进性和局限性。在历史的长河中,云南各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农耕文化。今天,云南农耕文化也有其不利于当代社会发展的一面,这是我们在传承和弘扬时必须加以摒弃的,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封闭保守,自给自足;因循守旧,墨守陈规;小富即安,不思进取;原始平均,害怕竞争;势单力薄,难抗灾险。  相似文献   

3.
在浙江省进行农村问题考察期间,中国致公党中央分管参政议政工作的杜宜瑾副主席指出,对于全国农村的经济发展而言,浙江省有三个基本经验值得借鉴。 杜宜瑾说,中共中央对于“三农”问题一直非常重视,十五大提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国外的现代化是在农村高度发展、工农差距比较小的情况下实现的。中国的路子确实不一样,处于一个二元化的结构状态下,一方面是城市相当发达,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农村还在原始耕作,高端科学技术与原始农耕方式同时并存。虽说几十年来农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从深层来看,相当多的农民生活、生产、行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农耕社会的方式,社会结构、文化层次与现代社会相差很大。因此,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要害之处还是农业现代化。从我们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来看,最大的还是农业方面。此外,我国是农业大国,有接近9亿人生活在农村,要解决好中国从小康到富裕的问题,根本的难点也  相似文献   

4.
云南农耕文化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民、富民、稳国、强国而王天下是中国农本思想的核心,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强化了农耕文化稳定和谐的价值取向,促进了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历史是不能被割断的,厚重的中国农耕文化对当今我国国民修身养性,传承中华文化,构建和谐社会,走生态文明之路依然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农耕文化的当代价值在于对个人修养和品德的培养,对勤俭至上的推崇;云南农耕文化在传承云南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秩序与和谐仍然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智慧,云南农耕文明给我们的启示在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能够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中使人类获得更多的利益,但资源和自然规律的约束在任何时候都是人类活动所无法忽视的。  相似文献   

5.
云南农耕文化有着厚重的内涵。当下,秉承云南农耕文化,在彩云之南的红土大地上,高原特色农业蓬勃发展。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对云南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是对云南农耕文化当代价值的生动展示。  相似文献   

6.
关于基诺族的“游耕”问题的研究,目前有三种意见:第一,由国家民委主持编辑,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概况)(以下简称概况),关于基诺族历史上的“游耕农业”有这样一段叙述:新中国成立以前……,刀耕火种,轮歇游耕的原始农业还占主要位置,由于土地不固定,因而形成“地跟山转,人跟地走,寨跟山跑,广种薄收”的原始游耕农业。  相似文献   

7.
一所大学如果忘记了自身的文化传承,这等于否定了历史发展的经验,一所大学如果不去进行文化创新,就等于故步自封,终被淘汰。因此,我们开辟了《农耕文化研究》专栏,连续刊登云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张海翔博士就如何传承与创新云南农耕文化所作的系列探讨。旨在动员大家都来关心云南农业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把学校置于社会发展之中,置于为"三农"服务之中来思考自己的历史方位与现实价值,担负起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的历史责任,在走向生态文明的进程中发挥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为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专栏共分七个专题:(一)剑川海门口的震撼;(二)站在现代农业门槛上回眸;(三)云南农耕文化的当代价值;(四)云南农耕文化的局限;(五)云南农耕文化朴素生态思想未能传承的历史评价;(六)迈向生态文明的思考;(七)绿色农业——云南农耕文化的回归与升华。本期刊出"农耕文化研究"之一:剑川海门口的震撼。  相似文献   

8.
农耕文化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与美德,对当今的农业生产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农耕文化的主要内涵、云南现代烟草对农耕文化的传承、发扬三方面阐述了传统农耕文化对云南现代烟草农业的影响,认为从传统农耕文化中汲取精华,对于保护烟农利益、彰显云烟特色及整个云南现代烟草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生产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蚕文化在农耕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采用历史文献分析和社会学调查方法,研究了蚕桑养蚕对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蚕桑养蚕在农耕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经济推动作用,推动了农业多样化和农村经济的繁荣。此外,蚕桑养蚕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组织和分工,提高了女性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蚕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农耕社会文化内涵的丰富和后代农耕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理解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当代农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北京农业》2014,(5):4-5
我国既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历史,加上不同地区自然与人文的巨大差异,创造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而其中的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是农耕文化中的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而"人"则是延续这股根脉的载体。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是不断演进的,迄今为止它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渔猎社会、农耕社会、工业社会,未来将进入生态社会。渔猎社会时间漫长,从距今5万年至1万年,持续4万年左右;农业在距今1万年至6千年开始发生,但人类真正进入农耕时代,则是距今4千年前,至今,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区也仍然还处在农耕向工业社会过渡的阶段;工业社会发生在距今约300年前,西方在80年前,完成了由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或者处在向工业社会过渡的阶段,或者仍然处在农耕社会中。  相似文献   

12.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肇兴于清朝末年的云南蚕桑学堂,首开云南职业教育之先河,其以培养新式人才、兴办实业、实现国家和民族强大为己任,为云南实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新型农业技术人才.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异常艰辛的100多年发展历程中,始终秉持"耕道、养德、理想、开拓"的校训理念,耕养不辍,历久弥新,融入了农耕文化、革命文化、...  相似文献   

13.
《北京农业》2014,(5):56-59
中国的各民族,大多为农耕民族,农耕文化悠久和丰富。各民族的农事活动,既是农作的劳动过程,又体现出独特的文化特色。人类的历史太悠久,我们生活在这长期积累之后,只要把历史视为思想资源而不是精神负担,就可以有足够的智慧在人类经验的基础上对各类文明取长补短,从农耕文化中汲取重要的思想资源。市民体验京西稻文化京西稻是上庄镇的优质绿色五谷农产品,  相似文献   

14.
上海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的建设主线,当代农耕文化的复兴是乡村振兴极其重要的部分。通过梳理上海近代以来农耕文化的发展状况,分析不同时期农耕文化背后的经济、政治背景,归纳整理出上海地区历史上部分重要民俗节庆。研究发现:上海近代以来农耕文化的流变可分为江南农耕文化传承期、农耕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并行与耦合期、农耕文化的式微期、农耕文化的复兴与转型期等四个阶段,其流变随着时代的变迁,总体上体现为农耕社会-半农耕半工业社会-工业社会乃至信息社会的过程。上海农耕文化的流变始终是与时代背景紧密相关的,它既具有相对稳定的传承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亚军 《农业考古》2013,(1):302-304
哈尼族是云南典型的稻作农耕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培育了适应本土的稻种,创造独特的哈尼农耕稻作文化,因哈尼族的习俗紧紧围绕其民族的迁徙和繁衍,以原始宗教为主要载体,秉性万物有灵观念和祖先崇拜,衍生出丰富和神秘的稻作信仰,尤其是谷魂信仰颇具特色,以哈尼族谷魂信仰为例,探讨农耕文明视野下哈尼族谷魂信仰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16.
王荧  李昶罕  秦莹 《安徽农业科学》2013,(26):10902-10903,10906
云南是人类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居住的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云南各族人民在各自的居住地区,因地制宜,积累了许多优良的农业耕作技术经验,取得了卓越的技术成果,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农耕文化.笔者对云南农耕文化的形成、特点及对农业发展的贡献进行了探讨,认为在当今科技如此发达的环境下,云南农业的发展必然要同优秀的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才可得以走出一条富有自己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的农耕文化,探索出一条科学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日本传统的观点认为,绳文时代的经济生活以渔猎为主,没有栽培植物,原始农耕开始于弥生时代。一谈到农耕就是弥生文化,好象弥生文化成了农耕社会的代名词。这种看法目前已发生动摇,不少日本学者根据考古资料加以论证,认为绳文时代已有一些栽培植物,自中国传入日本。一、稻谷的栽培及传入日本的路线早在1927年,大山柏博士在神奈川县相模原市胜坂遗址的调查报告中,把关东地区、中部地区绳文文化中期的遗址出土的用砂岩、粘板岩等水成岩制作的石器称为石锄(土搔器),没有照当时普遍的叫法称为石斧。进而他考察了世界各地使用石锄的例子,认为这种粗糙的打制石器可以用来耕种土地,与原始农耕有密切的关系。这个卓越的见解,暗示了在这个时  相似文献   

18.
云南农耕文化经过历史的变迁和传承,至今仍然闪耀着独特的魅力,人类在经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逐步步人生态文明时代,认真反思农业文明的价值和工业文明的优劣,对于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的精髓,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原特色农业已成为云南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无法回避全球化浪潮挑起的效率之争,也无法回避历史与未来环境恶化的危机.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激起人们从技术与文化两个层面寻求应对挑战与危机的出路.云南面临追赶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的双重任务.本文基于生态优势和农耕文化基础,提出从由技术而文化,由文化而技术的两种发展路向及其融汇人手,探讨开辟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通途.  相似文献   

20.
牛在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是一种具有图腾意义和神性的动物,为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发展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有爱牛、敬牛的传统,充分体现了农耕民族对于生命起源的探索和祈求丰产安康的美好夙愿。陇东地区作为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耕牛崇拜习俗比较盛行,并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极具内涵。本文以陇东地区的耕牛崇拜习俗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蕴含的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和原始图腾崇拜的内涵,对弘扬传统民俗文化,促进陇东地区农耕文化传承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