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蚕豆芽苗菜左旋多巴(L-Dopa)含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HPLC法比较了32份蚕豆种质的L-Dopa含量差异,比较了3个蚕豆品种发芽、出苗过程中蚕豆芽、苗L-Dopa含量的变化,出苗过程3个品种蚕豆苗不同部位L-Dopa含量的差异,以及不同干燥方式对蚕豆苗L-Dop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2份蚕豆种质蚕豆苗中L-Dopa含量变化为4.39%~7.64%,含量最高种质是含量最低种质的1.74倍;3个蚕豆品种在发芽过程中L-Dopa含量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在出苗过程中蚕豆苗L-Dopa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3个品种蚕豆苗不同部位的L-Dopa含量均表现为苗>根>子叶;60℃烘干的蚕豆苗L-Dopa仅为100℃时的55.36%,显示低温烘干会显著降低蚕豆苗L-Dopa含量。  相似文献   

2.
以不同品种黑豆种皮为材料,采用pH示差法测定武乡小黑豆发芽过程中和不同黑豆材料种皮中花色苷的含量。结果表明,武乡小黑豆在发芽过程中花色苷含量基本呈现下降趋势;不同温度下发芽的武乡小黑豆种皮中花色苷含量大小顺序为20℃18℃30℃25℃;不同黑豆材料种皮中花色苷含量差异较大,其中,SNWS47种皮中花色苷含量最高,为12.31 mg/g,而平南种皮中花色苷含量较低,仅有2.70 mg/g;通过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比较不同黑豆品种中花色苷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青黑豆种皮中花色苷抗氧化活性最高,IC_(50)为0.011 mg/L;武乡小黑豆IC_(50)最大,为4.391 mg/L,说明其抗氧化活性最低。  相似文献   

3.
蚕豆花左旋多巴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豆(Vicia faba L.)是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蚕豆中含有左旋多巴(L-Dopa)成分[1-3],它是人和动物体内合成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前体之一,是经典的抗震颤麻痹药,临床上用于帕金森氏病的治疗[4-6]。Rocco等[7]研究认为,蚕豆不同器官L-Dopa含量不同,开花前整株L-Dopa含量0.24%,叶片L-Dopa含量0.36%,茎中L-Dopa含量0.17%,  相似文献   

4.
利用~(60)Co-γ射线辐射处理突变体Z-94320(双青豆)风干种子,在M_6获得108个突变系,对其中的40个突变系从农艺性状、生物学性状、衰老时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及蛋白质方面进行分析,可为大豆滞绿突变体的利用及种皮颜色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突变体中4粒荚数、分枝荚数、瘪粒荚数的变异系数较大,均超过了70%;突变系中豆荚色、种皮色和子叶色出现了变异,种皮颜色呈现出从绿到黄的过渡;种皮色一致的情况下,在大豆衰老期,子叶色为绿色的突变系比黄色的突变系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幅度小甚至出现叶绿素含量上升的趋势;大豆滞绿突变系中,子叶和种皮均为绿色的大豆蛋白质含量相对高于子叶和种皮均为黄色的大豆突变系,滞绿大豆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平均达到44%左右。  相似文献   

5.
春蚕豆新品种临蚕6号是甘肃省临夏州农科所利用国外品种英175作母本,荷兰168作父本,于1992年配制组合,经多年培育而成的优质、丰产、抗病、广适的春蚕豆新品种,2005年12月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熟大粒品种,春性强,生育期125天左右,株高150cm左右,有效分枝1~2个,茎粗1cm,株型紧凑,幼茎颜色绿色,叶片椭圆形,叶色浅绿,花浅紫色,始荚高度30cm左右,座荚集中在中下部,荚长且较厚,呈半直立型,单株荚数10~13个左右。每荚粒数2~3粒,单株粒数25粒左右,荚长10.5cm,荚宽2.1cm,百粒重180~200g。种皮乳白,种脐黑色,…  相似文献   

6.
试验采用框栽,土壤为黑土,试验品种为东农47(DN47)和绥农10(SN10),分别对两个品种不同时期不同部位的GS酶活性进行了研究。在大豆植株的根、根瘤、茎、叶片、荚皮、籽粒中都检测到了GS的活性,根瘤、根、茎、叶的GS活性高低顺序是:根瘤>茎>根>叶;茎和根的GS活性呈单峰曲线,两个品种的峰值都出现在R2期;叶片的GS活性动态与茎、根的动态有些差异,绥农10呈单峰曲线,而峰值出现在R4期,东农47在V4,R1期活性接近,从R1期开始活性快速下降,R4,R5期活性接近。  相似文献   

7.
<正>黔豆9号2016年通过了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全生育期117天,为春大豆品种。植株直立,株型收敛,叶片椭圆形、绿色。株高51厘米,花紫色,有限结荚习性,底荚高度9.37厘米。主茎节数11个,分枝数2个,单株荚数45个,单株粒数84粒,单株粒重13.55克,百粒重16.42克,完全粒率84.93%,籽粒椭圆形,种皮及子叶黄色,种脐深褐色。较抗大豆花叶病毒病,不倒伏、不裂荚,落叶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低温胁迫对大豆幼苗形态生理指标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黑龙江省大豆苗期低温冷害频发,为了明确大豆苗期低温胁迫对籽粒产量是否有影响,试验采用盆栽方法,在大豆V1 期将自然环境下生长的幼苗置于人工气候箱进行不同温度处理,分别为6℃,10℃和25℃(对照),处理48 h 后测定叶片鲜重、子叶鲜重、茎鲜重、根系鲜重及叶片叶绿素含量,然后将幼苗转移到盆栽盆中生长,成熟期测定大豆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结果表明:大豆幼苗期低温胁迫显著降低了不同大豆品种叶片鲜重、子叶鲜重、茎鲜重、根系鲜重及叶绿素含量;随着温度的降低,耐低温大豆品种‘合农60’的形态及生理指标降低幅度要低于低温敏感型大豆品种‘黑农48’。苗期低温胁迫未显著降低耐低温大豆品种‘合农60’株荚数、株粒数、百粒重及籽粒产量,但显著降低了低温敏感型大豆‘黑农48’的株荚数、株粒数、百粒重及籽粒产量。研究得出结论为苗期大豆低温胁迫不利于大豆籽粒产量形成,显著降低低温敏感品种大豆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9.
鱼腥草中总黄酮和槲皮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究鱼腥草中总黄酮和槲皮素含量的动态变化。[方法]在2006年5~10月采集鱼腥草花果期不同器官及不同季节的器官,烘干至恒重后测定总黄酮和槲皮素的含量。[结果]鱼腥草各器官的总黄酮和槲皮素含量差异较大。总黄酮的含量在各器官高低顺序为叶子>果实>花>全株>地上茎>地下茎;槲皮素的含量在各器官高低顺序为花>叶子>果实>全株>地上茎;鱼腥草全草中总黄酮和槲皮素的含量在6~10月逐渐升高,10月含量达到最高;二者含量的分布在不同器官和不同季节中具相似性,且鲜草中槲皮素的含量比干品的含量高。[结论]该研究为提高鱼腥草药材质量、促进综合利用、规范化栽培、适时采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8个不同基因型蚕豆品种原花青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蚕豆种皮原花青素含量范围在0.122%~5.444%,平均为2.784%,不同品种间差异极显著.蚕豆种皮颜色由浅变深,其原花青素含量呈近似线性增长,但种皮颜色相同的蚕豆品种之间原花青素含量差异不显著.蚕豆种皮颜色可作为鉴别原花青素含量的重要指示性状.  相似文献   

11.
以苏蚕2号、海门大青皮、上虞田鸡青、美国蚕豆、陵西一寸、通鲜6号、日本大白皮、慈溪大白蚕以及自主研制新品系(长荚型蚕豆)共9个鲜食蚕豆品种为试材,进行低温保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以豆荚形式贮藏,以上虞田鸡青的保鲜效果最好,慈溪大白蚕、日本大白皮和长荚型蚕豆等3个品种次之,以2℃贮藏28d为宜。以豆粒形式贮藏,日本大白皮和慈溪大白蚕等2个品种保鲜效果最好,以2℃贮藏21d为宜。  相似文献   

12.
油豆角热泵干燥工艺参数的单因素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研究用热泵干燥机干燥油豆角的干燥特性,并为其在热泵干燥时选择最适宜的工艺参数。试验选用30、32、35℃3种不同干燥温度对油豆角进行脱水,确定出适宜的干燥温度为32℃;在干燥温度为32℃条件下,又对3种宽度分别为5、8、11mm的油豆角进行干燥试验,使其水分降到安全水以下,并进行复水性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油豆角在32℃下,宽度8mm时,干燥性能最好;复水工艺参数为复水适宜温度60℃,复水时间80min。  相似文献   

13.
为选出品质较好,特别是左旋多巴产量较高的蚕豆以及最适的芽苗菜采收期,选择‘临蚕二号’、‘启豆一号’、‘海门大青皮’、‘北斗七星’、‘黑蚕豆’和‘红香蕉’共6个供试品种进行试验,设置4个采收期(萌发后第3、6、9和12天),分别对芽苗菜的生长指标和营养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随着采收期的延长,蚕豆芽苗菜苗高和可食鲜重均增加,于第12天采收时达最大值,此时左旋多巴产量也达到最高。‘黑蚕豆’在第12天采收时可食鲜重最大,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和总黄酮含量均表现最佳,且左旋多巴产量最高,为1 392.48mg/10株,‘海门大青皮’和‘启豆一号’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位。综合来看,适宜左旋多巴提取的最佳蚕豆品种为‘黑蚕豆’,最适采收期为第12天。本研究为后续蚕豆芽苗菜药用成分的规模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65℃的温度下,用介质氯化钠和河沙2种干燥剂对勿忘我进行包埋干燥,以及在自然环境下进行自然干燥,分别测定3个处理中花朵失水率、重量变化、感观分值等指标。结果表明,河沙作干燥剂失水较快,要干燥7 h;氯化钠作干燥剂失水稍慢,要干燥9 h,保色效果较好;自然干燥最慢,要干燥144 h。自然干燥后的花材在颜色和形态上与鲜花接近,具有较好的观赏效果。不同处理方法各有优缺点,可在生产实践中灵活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杜仲叶的利用价值,更好地开发、保护和合理利用杜仲资源,采用多指标综合评分法研究不同制干工艺对杜仲叶药效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杜仲叶的绿原酸含量以热风杀青80℃烘干工艺最高,为1.059 7%;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含量以蒸青后80℃烘干工艺最高,为0.521 6%;总黄酮含量以热风杀青70℃烘干工艺最高,为11.910 0%;水溶性浸出物含量以蒸青后80℃烘干工艺最高,为41.980 0%;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以热风杀青70℃烘干工艺最高,为43.490 0%。多指标综合评分以蒸青后80℃烘干工艺的最高,为0.872 5;建议生产上用蒸青后80℃烘干工艺对杜仲叶进行制干处理。  相似文献   

16.
不同光照强度对芸豆光合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100%自然光照(CK)、75.7%自然光照、50.3%自然光照、24.5%自然光照4种光照条件下,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芸豆光合特性、产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Chl)在遮光后短期内有所增加,但长时间遮光后,含量会显著下降;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Chl)、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大,胞间CO2摩尔分数(Ci)则随之减小;遮光使芸豆开花数减少,单株结荚数、单株实粒数及粒质量显著或极显著下降,并随遮光强度的增强而受影响程度加大.同时各器官光合生产量也显著下降,尤其对荚果生长影响最大,75.7%、50.3%和24.5%自然光照条件下的单株经济产量分别比对照下降了43.2%、80.8 %和91.8 %,表明芸豆对光照强度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光周期处理对小豆花器官关键生理生化指标及产量构成影响,以晚熟品种唐山红小豆为试材,根据小豆不同花芽分化时期,设置1个自然光处理和3个12 h光周期处理。CK:自然光处理;SD1:生长锥肥大期至花序节苞叶及枝梗分化期遮光;SD2:小花分化期遮光;SD3:雌雄蕊分化期至花器官完成期遮光。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可溶性蛋白含量在盛花期至盛荚期,遮光处理不利于含量增加;在始粒期则相反。在始荚期可溶性糖含量各处理间差异显著,与对照相比,结荚期光周期处理有利于增加可溶性糖含量,而抑制可溶性淀粉含量。遮光处理对硝态氮含量影响不显著。与对照相比,SD3处理显著增加游离氨基酸含量。光周期处理抑制花器官生理生化指标含量增加,但影响不明显,其中SD3处理有利于氮代谢,抑制碳代谢。光周期处理对单株分枝数、主茎节数、节间长度影响比对株高、平均茎粗更明显;对单株荚数、单荚粒数、单荚粒重影响比对百粒重更明显。SD3处理促进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不同干制方法对枇杷叶总酚、黄酮等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给生产实践提供技术依据和理论参考,以成熟枇杷叶作为试验材料,采用热风烘干(35℃、50℃、65℃、80℃)、自然晒干和阴干方式进行干制处理,用70%乙醇超声浸提,测定其黄酮、总酚、多糖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不同干制条件下枇杷叶总酚、黄酮、多糖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存在差异,其中阴干条件下所测成分含量及抗氧化活性最高,热风烘干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试验所测成分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呈下降趋势。阴干可以较大程度地保留枇杷叶总酚、黄酮等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在以干燥枇杷叶为原料,以总酚、黄酮等成分和抗氧化性为主的生产利用方面,应以阴干方法进行干制处理。  相似文献   

19.
张霞  夏晶晖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528-1529
[目的]研究固体介质对栀子花干燥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河沙和食盐2种介质对栀子花进行包埋干燥,并比较了不同蔗糖浓度浸泡花枝的效果,测定栀子花干燥后的失水率、重量变化、感观分值等指标。[结果]直接包埋处理中沙埋比盐埋效果更好;花材经蔗糖浸泡后,花形与花色得到了较好保护。[结论]得到了栀子花的最佳干燥方法:花枝在20%蔗糖溶液中浸泡6 h后,用河沙包埋,在60~70℃干燥箱中烘烤12 h。  相似文献   

20.
干制对玫瑰花芳香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玫瑰花是著名的药用、茶用材料,干制是其广泛采用的加工方式。为阐明玫瑰花朵干制过程中芳香物质的变化规律,以‘丰花’‘苦水’玫瑰为材料,采用烘箱干制不同时期的玫瑰花朵,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定量分析花朵烘干后芳香物质的含量情况。结果表明,采用50 ℃干燥条件,各品种开放花朵、花蕾分别需要烘干5.5、12 h达到质量恒定;玫瑰不同时期花朵干制后共检测出21种挥发成分,大蕾期、半开期检测到的挥发成分种类多于小蕾期与盛花期;定量分析干制后玫瑰花朵特征芳香成分,‘丰花’‘苦水’玫瑰中苯甲醇、苯乙醇、香茅醇等分别在大蕾期保存较多,盛花期保留最少。该研究的实施明确了玫瑰干制过程中芳香物质的保留规律,为进一步优化玫瑰干制技术体系,促进玫瑰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试验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