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刺葡萄新品系南抗葡萄及其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葡萄在植物学分类上属于葡萄种葡萄属。葡萄属植物在不同生态条件下 ,形成了三大类群 ,即东亚种群、美洲种群、欧亚种群。欧亚种与美洲种杂交育成的为欧美种。美洲种群原产北美东部和加拿大南部 ;欧亚种起源于西亚、东欧和北非 ;而东亚种群起源于我国的就有10多种 ,如山葡萄、刺葡萄、毛葡萄、葛等。我国种植的鲜食葡萄主要有两大类 :欧亚种和欧美种 ,即我国的鲜食葡萄品种基本是由国外引入的。而东亚种群鲜食葡萄品种的人工栽培尚未见有报道。我国南方雪峰山区野生分布着大量的属东亚种群的葡萄地方品种 ,周边的农户各自从中选出多个品系…  相似文献   

2.
欧亚种葡萄(Vitis vinifera L.)的驯化及分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欧亚种葡萄是世界上广泛栽培的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果树。一般认为欧亚种葡萄栽培亚种是由其野生亚种驯化而来,这个驯化过程包括对色泽引人的大果穗、含糖量高、两性花类型的选择和无性繁殖技术的发现,欧亚种葡萄的驯化问题主要涉及驯化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数量。本文综述了欧亚种葡萄的驯化和生态地理起源与分布分类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王军  段长青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8):1643-1654
欧亚种葡萄是世界上广泛栽培的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果树。一般认为欧亚种葡萄栽培亚种是由其野生亚种驯化而来,这个驯化过程包括对色泽引人的大果穗、含糖量高、两性花类型的选择和无性繁殖技术的发现,欧亚种葡萄的驯化问题主要涉及驯化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数量。本文综述了欧亚种葡萄的驯化和生态地理起源与分布分类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葡萄的引入     
《当代农业》2013,(23):63-63
欧亚种葡萄是汉武帝时期从大宛引入我国栽培的,《齐民要术》有专篇论述葡萄的栽培方法。但葡萄也像石榴一样.在宋以前的文献中未提及太湖地区有栽培.直至南宋嘉泰《吴兴志》、成淳《临安志》和《梦粱录》等文献中,才提及马乳、  相似文献   

5.
通过温室幼苗接种鉴定、田间自然鉴定的方法,研究了几个欧亚种葡萄品种的自交和杂交后代群体的霜霉病感病性及其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利用感病的欧亚种葡萄品种进行自交或杂交,在其后代群体中也能出现一些抗病单株,虽然它们的比例较少;后代群体中抗病植株的比例与亲本的感病性呈反相关。温室幼苗接种鉴定结果与田间自然鉴定结果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叶片抗病性与果穗抗病性呈正相关。本文对利用欧亚种葡萄品种间霜霉病感病性的差异进行优质抗病育种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系统地研究了105个欧亚种葡萄品种和7个种内杂(自)交组合并1029株F_1的霜霉病抗性。结果表明,欧亚种葡萄品种间的霜霉病抗性存在着显著差异,根据其抗病性水平,可将供试品种分为3大类;在所有的自交和杂文组合的后代群体中,都存在着一些抗病植株。由于欧亚种葡萄品种及其自(杂)交后代的霜霉病抗性都呈连续分布,可以认为其抗性受多基因控制,而且在寄主群体中存在着微效抗病基因。  相似文献   

7.
欧亚种葡萄避雨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欧亚种葡萄(Vitis vinifera L.)是世界上主栽的葡萄品种,具有优质、耐贮运的特性。但在我国南方高温高湿寡日气候条件下,易遭病害侵染,从而限制了欧亚种葡萄的发展。凯里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高温高湿.为使欧亚种葡萄在凯里地区正常生长,2000~2002年笔者就该葡萄品种进行了大棚栽培、简易避雨栽培和露地栽培,并对此进行比较观察。旨为黔东南州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优质高档的葡萄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欧亚种葡萄霜霉病抗性及其遗传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地研究了105个欧亚葡萄品种和7个种内杂(自)交组合共1029株F1的霜霉病抗生。结果表明,欧亚种葡萄品种间的霜霉病抗性存在着显著差异,根据其抗病性水平,可将供试品种分为3大类;在所有的自交和杂交组合的后代群体中,都存在着一些抗病植株。由于欧亚种葡萄品种及其自(杂)交后代的霜霉病抗性都呈连续分布,可以认为其抗性受多基因控制,而且在寄主群体中存在着微效抗病基因。  相似文献   

9.
为了适应市场对欧亚种优质鲜食葡萄需求日增的形势,我所近年来加快引试欧亚二倍体新品种,成功筛选出适合本地种植的早熟优良品种奥古斯特、亚都蜜、维多利亚,研究总结了与之相配套的大棚高产栽培技术。为加快欧亚种葡萄在本地的推广种植速度,  相似文献   

10.
吴健 《农家顾问》2006,(3):40-41
长期以来,欧亚种葡萄因抗病性弱,难以在高温多雨的南方地区栽培。经科研人员和种植户长期实验终于探索成功南方栽培欧亚种葡萄优质高产技术,从而丰富了南方葡萄生产品种,现将其关键技术介绍如下。1.选用优良葡萄品种和高抗砧木经推广试种适合南方栽培的欧亚种优良葡萄品种有:粉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我国1994年—2009年间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研究文献年代、研究领域、期刊分布、文献作者及其所在地区分布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初步总结了当前我国加拿大一枝黄花研究的现状和特点,找出了我国加拿大一枝黄花研究的热点和薄弱环节,并对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赋我国1989~2004年间的藏红花研究文献年代、研究领域、期刊分布、文献作者及其所在地区分布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初步总结了当前我国藏红花研究的现状和特点,找出了我国藏红花研究的热点和薄弱环节,并对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梾木属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梾木属植物的形态分类、地理分布、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繁殖技术以及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指出今后应在充分利用世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强资源清理、收集、保护、利用和杂交选育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左伏3号山楂的组织培养和常温离体保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伏山楂品种"左伏3号"为试验材料,进行组织培养和常温离体保存研究。结果表明:左伏3号启动培养的最佳培养基是MS+6-BA1.0 mg.L-1+IAA0.08 mg.L-1,成活率达到93.3%;继代培养的最佳培养基是MS+6-BA0.8 mg.L-1+NAA0.01 mg.L-1,繁殖系数达到5.5;生根培养在1/2MS+NAA0.5 mg.L-1上生根率(31.7%)最高,移栽可成活。0.4~2.0 mg.L-1的PP333不适宜左伏3号的常温离体保存,而CCC 40 mg.L-1和ABA2.0 mg.L-1比较适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苦草沉水植物群的净化效率,避免修复后的苦草种群过度性生长。[方法]用0(CK)、50、100、150、200、250、300 mg/L的吲哚乙酸(IAA)溶液处理苦草种子24 h,研究种子的萌发率与后期幼苗的生长状况,以及0(CK)、0.01、0.02、0.10、0.20、0.50、0.75、1.00、1.25 g/L的矮壮素溶液对培育出的苦草矮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苦草种子的最大萌发率为58%。150 mg/L的IAA溶液处理24 h对苦草种子的萌发、幼苗株高的促进效果最好,而高浓度IAA(300 mg/L)对苦草种子萌发和幼苗株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同浓度的矮壮素处理苦草后的矮化特征差异性明显(P0.05),其中0.02、0.10、0.20、0.50、0.75、1.00、1.25 g/L处理对苦草的矮化效果较好。矮壮素浓度为0.01~1.25 g/L时,苦草的叶宽、湿重增加明显(4.8%~118.0%);在0.01~0.50 g/L时根冠比增加,但在0.70~1.25 g/L时减小。因此,矮壮素浓度在0.01~0.50 g/L时对苦草的矮化较适宜。[结论]该试验为苦草用于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的水环境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苦瓜研究核心期刊载文计量分析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贾向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495-18497
对我国2000~2010年6月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关苦瓜研究的论文数量、年代分布、研究主题、期刊分布、核心作者等进行统计分析,以展示我国苦瓜研究水平和科技成果,为今后我国苦瓜研究的方向和内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进一步探讨三唑酮应用的广泛性及其作用机理提供基础资料。[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01、0、203、04、0 mg/L)三唑酮浸种对豇豆幼苗的苗质,叶绿体色素、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102、03、04、0 mg/L三唑酮浸种后,豇豆幼苗的株高受到明显抑制,根冠比显著增加,根长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除10 mg/L外,经其余浓度三唑酮浸种的豇豆幼苗的叶面积均显著降低,而叶绿素含量均有所提高(以30 mg/L的浸种效果最好)。豇豆幼苗的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均随三唑酮浸种浓度的升高而增加,30 mg/L达到最大值。[结论]三唑酮溶液浸种对豇豆幼苗的生长发育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其最佳浓度为30 mg/L。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三唑酮应用于蚕豆壮苗、抗倒伏,提高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0、10、20、40、60、80、100 mg/L)三唑酮浸种和不同处理方式(水浸+喷水,水浸+喷三,三浸+喷水,三浸+喷三)对蚕豆幼苗形态指标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各试验处理条件下,三唑酮浸种蚕豆幼苗株高、节间距受到明显抑制,主根长度有所缩短,叶面积减小,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加。同时,以10mg/L三唑酮浸种和叶面喷施相结合的处理抑制蚕豆幼苗生长较明显。[结论]三唑酮能够矮化蚕豆幼苗,具有一定的壮苗效应,并能提高植株抗倒伏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