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本文采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和马尔柯夫链预测方法,发挥各自优点,相互弥补,两者结合形成灰色马尔柯夫链,为病虫超长期预测提供一种新的方法。经1992、1993年验证,预测与实测完全符合。1992年预测精度达94.14%,较GM(1,1)模型灰色预测提高11.84%。应用灰色马尔柯夫链方法预测1994年将大发生,但发生程度轻于1992、1993年。  相似文献   

2.
HFT技术测定牧草有机物活体外消化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报道了以7只1-2岁莎能山羊(♂)×成都麻羊(♀)杂交山羊为试验动物,饲喂三个水平的牛鞭草(Hemarthriacompressa)混合日粮,进行产气法(HFT技术)和全收粪法测定有机物消化率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三个日粮全收粪法有机物消化率分别为57.53±1.80%、54.12±1.02%和49.20±1.61%;产气法测定的相应值为57.40±1.71%、53.26±1.20%和49.41±1.19%。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经t验P>0.05,变异系数平均为2.76%和2.55%,表明产气法测定的结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3.
运用灰色灾变预测理论与方法,建立了灰色灾变预测模型:(GM1.1)—^X(1)(K+1)=18.2500e0.19933554k-15.2500。经实践证明,该模型精度极高,预测准确  相似文献   

4.
多脊椎蒙古羊的胸腰椎长度及其产肉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羊群体中的3种多脊椎羊(T14L7,T14L6,T13L7)和普通羊(T13L6的比例在1996年的抽样调查结果分别为6.57%,19.67%,63.19%10.57%;胸腰椎总长度(T+L)分别为58.0cm,55.00cm,54.47cm,52.13cm,当羊多1个胸椎时,脊柱平均长2.40cm;当羊多1个腰椎时,脊柱加长3.50cm;当胸腰椎各多个1个时,脊柱长度增加5.90cm。14个  相似文献   

5.
从灰色动态模型GM(1,1)的建立、精度检验与修正阐述了灰色数列预测的基本原理,并以此模型对湖北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水平进行了预测。实例表明,与传统预测方法相比,GM(1,1)模型具有一定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6.
调查了6个广亲和品种(WCVs)与4个测验种和7个籼稻温敏核雄性不育系(TGMS)杂交F1、WCVs间杂交F1及F2的小穗育性.结果表明;6个WCVs与测验种IR36、南京11号、秋光、巴利拉杂交F1的小穗育性都在70%以上,表现亲和;而对7个TGMS的亲和性表现明显差异,不同组合F1的小穗育性为43.1%-88.6%.6个WCVs杂交的15个F1中,有14个F1的小穗育性在75%以上,表现正常,但其F2都分离出不同数量的少数半不育株.组合Varylava1312/轮回422F1的小穗育性为55.2%,F2群体中可育株与半不育株明显分离,表明这两个WCVs具有非等位的广亲和性基因.  相似文献   

7.
森林病虫害的灰色马尔柯夫预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面积具有趋势性和随机波动性特点,本文采用结合GM(1.1)模型与马尔柯夫预测技术的联合预测方法来进行森林病虫害的趋势性分析和状态预测,收到了良好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8.
灰色GM(1,1)模型群及其粮食产量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准确地预测粮食产量,对于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十分重要。目前粮食产量的预测方法很多,本文提出了粮食产量预测的灰色GM(1,1)模型群,并根据某县1981年~1990年的粮食产量资料,对该县1991年~1995年的粮食产量进行了预测。经分析,其预测结果可靠、预测精度比GM(1,1)模型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9.
对新西兰辐射松根朽病(Armillariaspp.)的发病程度与林令和环境条件的关系进行了数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该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有:年降雨量、地形、土壤类型、前作以及它们之间的互作关系。以此建立的多无线性回归模型为:=-4.3+5.4R2+12.4s4+7.8p1+6.7p2+29L2+31.1R2p1L2.根据这一模型可预测新西兰境内任一给定的条件下根朽病的可能侵染水平,以供造林设计和防治时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肉鸡骨髓红系和粒单系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E和CFU—GM的培养条件和生长情况进行了探讨,并观察了不同日龄肉鸡骨髓造血祖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结果表明:(1)培养体系中加入灭活鸡血清,其集落产率较加小牛血清为高,其生长分裂也迅速,说明同源血清优于异源血清。(2)肉鸡骨髓CFU—E培养体系最适pH值为7.8~8,0;CFU—GM最适pH值为7.2~7.3。(3)试验使用鸡脾细胞条件培养液作为集落刺激因子,CFU—GM生长良好。(4)7日龄肉鸡CFU—F为153±8.15,CFU—GM为162±3.94.42日龄肉鸡CFU—E为62±2.12,CFU—GM为83±3.24。两种日龄红系、粒系集落产率均有明显差异(P<0.01),表明肉鸡骨髓造血祖细胞功能状态不同,呈现日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河西地区土地荒漠化程度评价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利用1996年甘肃省沙漠化土地普查资料,对河西地区20个县(市、区)的土地荒漠化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995年,属于轻度荒漠化的有山丹县、张掖市、肃南县、永昌县、景泰县和玉门市。属于中度荒漠化的有阿克塞县、肃北县、安西县、金昌市、酒泉市、金塔县、嘉峪关市、高台县、临泽县和民乐县。属于严重荒漠化的有敦煌市。高台县在1990年以前为严重荒漠化县。属于极严重荒漠化的有武威市、民勤县和古浪县。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河西地区除少数县(市、区)的荒漠化程度较轻外,大多数为中度,严重或极严重荒漠化区域,说明全区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12.
甘肃河西走廊草地沙质荒漠化监测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河西走廊地区草地沙质荒漠化的遥感监测结果表明,全区5市91563.47km^2草地面积中,强烈发展沙化草地占29.22%,发展沙化草地占1.5%,潜在沙化草地占30.34%,未沙化草地占38.94%。全区沙质荒漠化草地占草地面积的61.06%,50%以上的草地处于沙质荒漠化状态,其中金昌市与嘉峪关市强烈发展的沙质荒漠化草地面积比例最高,超过60%以上。调查分析认为,该区草地沙质荒漠化成因主要是气候干旱、多风以及土壤质地疏松等自然因素和长期滥垦、过度放牧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历史和人为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理河西走廊地区草地沙质荒漠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河西沙化区农户生计资本对生态退化逆转的影响。【方法】 实地调研、农户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收集数据与分析,运用SLA可持续生计框架,构建沙化区农户生计多维评价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模型,整理分析河西沙化区523份农户调查问卷,研究农户生计资本对生态退化逆转趋势的影响。【结果】 河西沙化区农户生计资本为2.727,其中人力资本为0.358,自然资本为0.283,物质资本为0.681,金融资本为0.454,社会资本为0.609,文化资本为0.350。从农户对河西沙化区生态退化逆转趋势综合响应得分看,纯农户对生态退化逆转响应得分最低,为-0.502,兼农户处于生态退化逆转响应边缘,为-0.053;非农户对生态退化逆转响应度得分为0.32。随着家庭收入增加,农户对生态退化逆转趋势的响应得分度呈现“一”字型缓慢上升。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与社会资本对生态退化逆转可持续影响较大,贡献也较大。在Ⅰ组和Ⅱ组中,人力资本每增加一个单位农户对生态退化逆转趋势综合响应转为可持续的发生概率将分别增大e3.752=42.61倍和e2.433=11.39倍,物质资本将分别增大8.13和22.22倍,社会资本将分别增大6.65和1.77倍。【结论】 河西沙化区农户生计资本总体偏低,结构不均衡;纯农户生计资本低,非农户生计资本高。随着纯农户到非农户生计方式的转变,农户对生态退化逆转响应的综合得分不断提高,但纯农户的认知和行为响应对该区域生态退化逆转还没有起到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沙化区农户生计资本中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与社会资本,对生态退化逆转趋势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河西走廊东部4个气象站近50 a地面0 cm温度及年气温、蒸发、降水、相对湿度和风速等观测资料,运用线性趋势系数法系统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近50 a地面温度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趋势及极值变化等特征,采用多元线性回归中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析了影响地面温度的气象因子。结果表明:受天气系统、地形地貌以及海拔高度等影响,河西走廊东部地面温度低海拔平原区大于高海拔山区。各地年、年代地面温度呈很显著上升趋势,年地面温度的时间序列存在着6~9 a的准周期变化;月地面温度变化比较一致;各地各季节地面温度也呈上升趋势,春、夏季上升率大于秋、冬季;各地年极端最高和最低地面温度也均呈上升趋势,极端最低地面温度的上升率大于极端最高地面温度的上升率,因此冬季增温对年地面温度升高贡献大于夏季。河西走廊东部地面温度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其次是降水、平均风速和相对湿度,最高气温的影响较弱,蒸发的影响最弱。地面温度与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呈正相关,与降水、相对湿度以及平均风速呈负相关,与蒸发无相关性。影响各地地面温度的主要因子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内蒙古必鲁台地区土地荒漠化现状及其变化趋势。[方法]基于Landsat-5TM、Landsat-7ETM+及Landsat-8OLI遥感影像,利用决策树分类方法,对必鲁台地区地物信息进行分层提取,研究1985—2015年该地区沙漠化发展动态。[结果]1985年必鲁台地区荒漠化面积1 331.57 km~2,其中重度沙漠化面积300.44 km~2,占22.56%。2015年该地区荒漠化面积1 731.50 km~2,其中重度沙漠化面积398.09 km~2,占22.99%。[结论]1985—2015年必鲁台地区沙漠化总面积呈增加趋势,重度沙漠化面积也在增长,说明研究区沙漠化呈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沙漠化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虽然各学科有关沙漠化的研究很多,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在微分方程领域中有关沙漠化的研究却相对很少,在国内几乎空白.通过讨论绿洲-沙漠交错带中沙漠与绿洲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参考传染病模型,根据数学物理原理建立了沙漠扩散预测模型,最后以民丰县为例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利用龙格-库塔方法对数学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遥感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对民丰县绿洲进行了沙漠动态变化分析与预测,得到了较理想的结果,预测得到的结果与实际数据之间的偏差合理.提出的数学模型简单且实用,在预测和治理沙漠扩散工作中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运用GM(1,1)模型对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各因素进行预测,然后将各影响因素综合起来构建灰色非线性回归模型,以预测道路交通事故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该模型的预测精度高,预测结果可靠,适用于道路交通事故预测.  相似文献   

18.
以于田绿洲为研究对象,选择该区1949~2011年的9个人为因子和1960~2011年的5个自然因子的统计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对于田绿洲沙漠化过程中的自然与人为因素作用强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于田绿洲沙漠化发展过程当中,人为因素的贡献率为50.08%,自然因素的贡献率为6.53%,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贡献率为31.98%。人为因子(F1)、人为和自然因子的共同作用(F2、F3)、自然因子(F4)对于田绿洲沙漠化影响的综合作用力的定量表达式为F=0.500 8F1+0.183 1F2+0.1367F3+0.065 3F4。近60多年来,于田绿洲沙漠化的发生及扩展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人为因素,人为因素的影响逐年增加;但人为因素对沙漠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可以加速沙漠化过程,同时也可以使其逆转。  相似文献   

19.
兰晓波  方锋  杨晓玲  殷玉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272-16274,16349
[目的]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河西走廊东部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方法]利用1959~2010年河西走廊东部5个气象站日平均气温资料,得出各年代稳定通过10、0℃积温及其持续天数和起止日期分布的变化,进而分析了气候变暖背景下河西走廊东部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河西走廊东部气温持续增暖,线性趋势达0.34℃/10a,较我国大部分地区更为显著,且与各热量资源指标有较好的相关性。气候变暖使得河西走廊东部稳定通过10、0℃积温显著升高,且稳定通过10、0℃积温的起始日期提前、终止日期延后,使得稳定通过10、0℃积温的持续天数显著增加,特别是0℃积温终止日期延后比起始日期提前更显著。[结论]河西走廊东部热量资源的增加有利于当地粮食产量的稳定提高。  相似文献   

20.
刘宁宁  王录仓  张晓玉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696-6698,6703
疏勒河流域处于河西走廊西部,气候干旱,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而随着人口的大量迁入,水土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会引起与地表水-地下水循环转化相关的生态环境变化。主要从水资源、耕地、人口、林地、草地、荒漠化土地方面的变化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移民工程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疏勒河流域的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趋势不断完善,人口与耕地、林地、草地、荒漠化土地具有正相关性,所以在以后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出发点,以水土资源为核心,定发展、定绿洲、定林草,促进疏勒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