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丹霞2号春季鲜叶为原料,研究不同萎凋和发酵时间对红茶品质风格及其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萎凋时间的不断延长,红茶中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咖啡碱含量在4%~5%之间变化;茶红素和茶褐素的变化趋势一致,萎凋38 h时含量达到最大,之后下降;茶黄素含量变化不大,维持在较低水平;茶多酚含量总体表现下降趋势,水浸出物则不断增加.在发酵过程中,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红茶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均呈下降趋势,12h之后下降趋势减慢;茶褐素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呈增加趋势,茶红素刚好相反;茶黄素含量有缓慢降低的趋势.综合分析不同萎凋和发酵程度成品红茶感官审评及其主要理化成分含量结果,认为丹霞2号茶树品种加工红茶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萎凋33~36 h、发酵12~16 h.  相似文献   

2.
金毫名茶采制工艺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以茶树品种英红九号鲜叶为原料加工成金毫名茶的工艺关键技术,包括鲜叶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3.
选用乐昌白毛茶天然杂交后代优510鲜叶为原料,观测其在白茶加工过程中的主要生化成分变化规律及其与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萎凋56h后进行烘干,成品白茶带甜香、滋味清甜,白茶品质风格明显。在白茶萎凋过程中,叶片水浸出物总量在萎凋24h时达到最高,之后随萎凋进行显著下降;萎凋叶茶多酚总量在萎凋12h时达到最高,之后随萎凋进行不断下降;萎凋叶咖啡碱含量在萎凋48h时达到最高,但整个萎凋过程中咖啡碱含量没有显著起伏;叶片中儿茶素组分EC、EGC和EGCG含量也均在萎凋12h时达到最高,GA含量则在萎凋48h时达到最高,C和ECG含量总体上均随萎凋进行不断下降;叶片氨基酸总量经历了极显著升高然后不断下降的过程,氨基酸总量在萎凋12h时最高,在萎凋48h时最低,茶氨酸含量的变化趋势也是如此,而γ-氨基丁酸含量在整个白茶加工过程中一直呈现极显著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选出云抗10号红茶的最佳加工工艺,为充分利用、发挥云抗10号茶树品种资源优势及生产出高品质的红茶产品提供参考。【方法】以云抗10号一芽二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为原料,分别采用传统工艺、新工艺1和新工艺2进行加工,通过感官审评和品质成分测定评价不同加工工艺对云抗10号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采用新工艺2鲜叶原料经萎凋、3次浪青、第二次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工艺加工的红茶感官品质最佳,其水浸出物含量为44.50%,氨基酸含量为3.40%,咖啡碱含量为3.09%,茶多酚含量为16.80%,可溶性糖为2.70%,儿茶素总量为2.40%,茶黄素为0.40%,茶红素为5.4%,茶褐色为7.20%。【结论】加工工艺对云抗10号红茶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茶鲜叶萎凋过程中儿茶素和生物碱的动态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肉桂、水仙等10个茶树品种春季新梢(采摘嫩度为1芽2、3叶和中小开面2~4叶)为供试材料,在控温控湿(22~22℃、RH 35%~45%)条件下萎凋,于鲜叶萎凋失水减重率为0、15%、30%、45%、60%时取样,检测其儿茶素和生物碱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萎凋失水率为30%~45%范围内,供试茶样中儿茶素组分含量及总量具有最大值,说明萎凋前期促进儿茶素的转化形成;随着萎凋失水程度加重,儿茶素组分EGCG、EC和ECG含量及其总量呈现先增后减、总体减少趋势,EGC和TB含量以逐步减少为主,而CAF含量和生物碱总量则表现为逐渐增加趋势,而且1芽2、3叶各组分变化幅度大于中小开面2~4叶;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均可获得较为一致的结果,即110份供试茶样均可按芽叶嫩度分成1芽2、3叶型和中小开面2~4叶型2种类型,基于萎凋工序分类的主成分分析显示供试茶样的儿茶素和生物碱在萎凋期间含量呈现递变性增减趋势,表明萎凋过程是儿茶素类物质在多酚氧化酶作用下长时间缓慢氧化和降解的过程。因此萎凋工序对儿茶素和生物碱含量有一定影响,可通过调节鲜叶萎凋失水程度来调控二者的含量及组成比例,从而为茶叶风味品质调整及其活性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环境温湿度调控对茶鲜叶萎凋失水及白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改进白茶萎凋工艺,并为实现白茶加工品质的稳定性和可控性提供依据。以福鼎大毫茶1芽1~2叶鲜叶为原料,研究不同温度、湿度环境对茶鲜叶萎凋失水速度和白茶品质特征及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茶鲜叶在萎凋过程中失水速度呈先快后慢的趋势,存在2个明显的失水速度变化临界点,在萎凋减重率达40%前失水速度较快,40%~70%失水速度明显减慢,70%后失水很慢。在相同温度(25、30或35℃)条件下,随环境湿度的增加,萎凋叶失水速度减慢;在相同湿度(RH 65%、75%或85%)条件下,随环境温度的降低,在萎凋初期(减重率≤30%)失水速度加快,后期失水速度减慢。萎凋温度、湿度条件能有效调控茶鲜叶萎凋失水速度,进而影响白茶生化成分与感官品质。在高温低湿(35℃、RH65%)条件下萎凋叶失水速度过快,儿茶素含量较高,氨基酸含量较低,成茶白茶品质特征较不明显;在高温高湿(35℃、RH85%)条件下萎凋失水过慢,儿茶素类明显降低,氨基酸、咖啡碱含量增加,成茶易产生"发酵香",降低品质。由此可见,选择中、高温中湿(30~35℃、RH 75%)或中低温(25~30℃)环境调控茶鲜叶萎凋失水速度,可获得品质相对较好的白茶。  相似文献   

7.
丹霞白茶加工关键技术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霞1号和丹霞2号白茶是从粤北白毛茶群体中系统选育出来的无性系茶树新品种,由于过去仅局限于加工黄茶类白毛茶,推广应用很慢.为了加快其大面积推广及产业化开发的步伐,对以其鲜叶为原料加工丹霞白茶的萎凋和干燥技术参数以及不同萎凋、干燥处理对白茶品种风格的影响,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1)萎凋和干燥温度对丹霞白茶香味的形成影响极大.无论是随着萎凋时间的延长,还是干燥温度的提高,丹霞白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总量和咖啡碱含量总体上呈现出先减后增再降的趋势,在萎凋25~30 h处理区间,均达到最大值;而在60~70℃2 h的干燥处理区间,与白茶苦涩味密切相关的多酚类化合物和咖啡碱总量处于最低值,而分别对茶汤鲜爽度、浓度和甜度起重要作用的游离氨基酸、水浸出物和可溶性糖总量均处于最大值,而且在这一处理区间相应的白茶感官审评品质最好、总分最高.(2)综合评价研究过程中各处理白茶的感官质量及其理化成分的变化趋势,认为加工丹霞白茶最适宜的加工技术参数为:萎凋25~30 h、鲜叶失重率54.0%~54.2%、干燥60~70℃2 h,其次是萎凋20~35 h、鲜叶失重率54.0%~58.0%、干燥60~90℃ 2h.  相似文献   

8.
以‘桃源大叶茶’1 芽2 叶为材料,研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β-葡萄糖苷酶在工夫红茶加工工艺中的动态变化,分析加工叶水分含量对3 种酶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高香高茶黄素红茶的加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随着萎凋时间延长,3 种酶酶活性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萎凋14 h 后,多酚氧化酶酶活性达到鲜叶的2.9 倍,过氧化物酶酶活性达到鲜叶的3.5 倍,β-葡萄糖苷酶活性达到鲜叶的2.1 倍,在揉捻、发酵、干燥工艺中,3 种酶活性不同程度地下降。根据研究结果可推断,β-葡萄糖苷酶对红茶香气品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萎凋过程及发酵早期,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对红茶滋味品质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发酵工艺,可依据萎凋叶中3 种酶的活性变化程度及失水情况,确定萎凋适度的标准,依据发酵叶中的多酚氧化酶与过氧化物酶的比值变化情况,确定发酵适度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2个茶树品种新梢不同部位叶及其新梢萎凋过程中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脂质过氧化作用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茶树新梢叶随着叶序下移及萎凋时间的延长,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茶叶SOD同工酶分析表明,不同品种茶树的SOD同工酶谱有差异.从酶谱上还看到茶叶经萎凋后酶活性减弱,酶带减少.  相似文献   

10.
崂山工夫红茶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崂山茶区夏季温度较低、湿度较大,茶树品种主要是黄山群体种。崂山工夫红茶加工工艺流程为: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做形干燥-足干;采用室内自然萎凋或日光萎凋,发酵4~6 h,炒干机炒干或烘干机烘干,提香机80℃足干30 min以上。  相似文献   

11.
1987-1991年进行新老茶树套种换种的研究,结果证明,新老茶树生育协调,新茶树第3周年正式投产,第4周年平均每公顷产鲜叶6979kg。这种改植方法具有控制水土流失、改善茶园小气候、促进幼龄茶树生长、提高土壤肥力、稳定茶叶产量、提高经济效益、缩短投资回收期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对绿茶制造中颜色的变化研究表明,在制造工序中,茶汤颜色不断加深,水溶性色素种类增加。揉捻轻重和干燥时间,对汤色有一定影响,揉捻轻、干燥脱水时间短,有利于保存绿茶色泽。鲜叶的色素。为构成绿茶叶底色泽的主要色素,在制造中有新的色素产生。但叶绿素总量减少,叶绿素 a 在成茶中保存很少。  相似文献   

13.
吡虫啉在茶叶和茶园土壤中的残留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吡虫啉在茶叶和茶园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及残留动态。样品采用二氯甲烷超声提取,中性氧化铝层析柱净化,反相液相色谱测定,方法的添加回收率鲜叶为75.8%~89.1%,土壤为81.8%~105.1%,变异系数分别为3.8%~5.5%和5.0%~5.9%,最低检测浓度鲜茶叶为0.01 mg/kg,土壤为0.003 mg/kg。吡虫啉在鲜茶叶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是1.9~2.2 d和3.7~2.8 d,在鲜茶叶中的降解速度快于在土壤中的降解速度。  相似文献   

14.
鲜叶摊放对扁形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茶鲜叶适度摊放,可提高氨基酸等含量和茶叶品质。当摊放至含水量为71%左右时,成茶含有较多的氨基酸,可溶性糖等生化成分,茶叶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15.
茶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调查和比较了3个茶叶品种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表明,福鼎种的SOD活性最低。茶叶叶片中SOD活性随叶片的成熟和衰老而下降。SOD的最适温度为10℃,最适pH为8.0。茶叶有3条SOD带:1条Mn-SOD和2条Cu、Zn-SOD带。Mn-SOD受氯仿—乙醇的强烈抑制,Cu、Zn-SOD被氰化物抑制。SOD同工酶的分子量分别为70000、34300和29400道尔顿。  相似文献   

16.
茶及茶多酚对NO2-清除作用的体外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茶鲜叶,绿茶和茶多酚在体外模拟pH条件下对NO2^-有很强的清除作用。清除率随处理时间延长而升高,在各处理茶酚浓度为0.01%-0.16%范围内,其清除率分别超过81.0%,91.7%和77.3%。茶鲜叶和绿茶提取液的清除效果优于同浓度的纯茶多酚。在不同pH条件下,纯茶多酚对NO2^-的清除率呈“凹形”曲线变化,在pH4-5之间清除率较低,而鲜叶及绿茶提取液对NO2^-的清除率受pH变化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茶树品种与针形茶的适制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四川中叶种、浙江龙井种、南江大叶种为试材,研究了加工针形茶的适制性。结果表明,3品种均为针形茶适制品种。其中,四川中叶种的针形茶品质最好,龙井种次之,南江大叶种更次。其品质差异主要由品种鲜叶理化特性所决定。  相似文献   

18.
儿茶素提制工艺技术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2,他引:28  
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儿茶素制品,笔者就制造工艺类型,茶叶原料品种,溶剂种类,萃取次数,乙酸乙酯使用次数等影响产品质量和产率的因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制备工艺中,沉淀法的产品由于处于碱性工艺条件。儿茶素的氧化偏多,氧化的茶多酚使得产品外观泛经,但沉淀法能在较低的成本条件下使产品的咖啡碱含量降低到一定水平。  相似文献   

19.
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和酶活性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初步探明了红茶制造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同工酶谱的变化动态;探讨了过氧化物酶各组分存红茶制造中作用的大小,证明了红茶中残余过氧化物酶的存在,并且,对利用0.2M pH 5.6柠檬酸缓冲液调节发酵叶中过氧化物酶与多酚氧化酶活性及其比值,以提高红茶品质作了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主要茶树品种茶籽皂素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了中国主要茶树品种茶籽中茶皂素含量的研究结果,并讨论了与茶籽皂素含量有关的影响因素,为茶皂素的工业生产和广泛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