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简称SRT)是高等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南京农业大学22个专业的大学生调查,并且建立线性概率模型,分别针对年级、专业、项目选题、项目经费、指导教师指导等因素对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意愿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年级、专业、项目选题、项目经费等是影响大学生参加SRT项目意愿的主要因素,应针对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需求,做好SRT的管理工作,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国家理科基地的重要建设任务.南京农大在实践中对国家理科(生物学)基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作了积极探索:一是构建“三层式结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思维创新能力;二是创建以研究性教学为主导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创新热情;三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并拓展其视野;四是构筑全方位的科研训练体系,搭建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础平台.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科研助理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方面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成为各个高校积极探索的一种实践教学途径。分析在校大学生科研助理模式与作用;探索大学生科研助理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途径;对建立大学生科研助理实践教学运行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当代大学生教育要推进教学、科研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该文以科研实践教学基地"西江长江江豚救护中心"在当地高校教学中的应用为例,归纳了科研实践基地在基础实践教学、自主创新性科研、毕业论文设计和大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中所起的作用,阐述了科研实践教学基地是一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5.
培养在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校教育的重点内容。该文根据在农业院校指导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几种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途径: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科学问题能力、提高学生查阅专业文献能力、训练学生实验操作技能以及提高学生撰写科技论文能力。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实践能力及钻研能力。该文就皖西学院生物类专业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学生专业知识薄弱,项目研究时间较少,实验室管理混乱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见解和建议:设立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建立有效途径吸引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项目,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上进行探索,系统优化生物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等。  相似文献   

7.
严云志  储玲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5):223-225
培养具备科研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主旋律。科研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的学术能力。通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笔者以亲身经历与体会,阐述了创新性实验对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扎实的实践技能、积极的创新思想、坚韧的创新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和谐的团队精神等5方面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概述植物类专业室外实践中的科研思想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原则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植物类专业室外实践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要素,进一步对培养植物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具体思路和过程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生产类专业从国家战略、行业需求和学校发展出发,坚持科教融合、协同创新和产学研互促共进的办学理念,将科研强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了动物生产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和实践:建立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机构;整合校内外科教资源,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整合课内外创新创业活动,构建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建立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激励与保障机制.系统构建了组织领导体系、支撑体系、科研训练体系和管理保障体系等“四系一体”的动物生产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业大学为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在本科生中设置科研训练计划(URP)。为保障项目的有效实施及提高训练的效果,基于该计划的宗旨和大学生的特点,探讨了其基层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提出了包括项目初审制度、过程管理制度、项目结题制度、过程激励制度在内的管理体系,构建了包括科研精神、创新精神、科研能力、项目成果等指标在内的项目评价体系,为完善和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水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而实施的实验项目,是国家教育部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而实施的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探索如何通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培养创新人才,研究者在指导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过程中,从大学生实际出发,充分结合大学生特点和培养目标,注重将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品质的培养紧密结合,将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最新进展的探索紧密结合。通过指导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不仅使学生更深入理解了基本知识,还增强了学生创新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在创新工作中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  相似文献   

12.
创新计划项目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服务地方科技及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该项目需要在建设实践中更加注重创新的交叉学科性和社会产业化,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研究生工作站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特点有助于推动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的产业化驱动、交叉学科协同和创新培养机制建设,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新的实践路径,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13.
农科大学生作为未来新型农民的后备人才,其科技创新能力如何直接关系能否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合格建设者,关系现代农业的建设进程.农科大学应以专业教学为根本、奠定科技创新基础,以试验研究为核心、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以农场实践为途径、增强实践创新能力,以科技活动为载体、提升科研兴趣,提高创新能力,探索出农科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14.
经过调研,制定了一套多层次、多指标、综合分析的农科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由于评价指标大多不易量化,所以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综合评价。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此种方法的可行性。此种方法可以公正客观地评价农科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从而全面客观地了解农科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创新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15.
张亚红  曹兵  李海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6019-16020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构建一种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善于探索的教学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采用基于学分制的农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学生参加创新项目、教师科研和技能培训的积极性显著提高,但在教学改革实施中,学院在培养方案设置要突出创新,教师在教学中要具有创新的教学观念,学校和学院的制度保障功能和评价体系功能要健全,才能促进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既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强化大学生专业知识、提高创新创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而强化大学生科研创新精神培养,是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实现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因此,要把大学生科研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培养具有"双创"能力的新型人才系统工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对大学生创新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求。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环节入手,对学分制条件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研究,旨在培养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高等教育中意义重大,同时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高校在利用科研平台加强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具有比较好的优势。该研究论述了基于高校科研平台加强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以及科研平台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展望了该培养模式在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高端贯通培养项目是北京市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项目。为了使项目有效实施和稳步推进,该项目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从高端贯通培养项目学生的学习现状和教学问题出发,针对性提出了适应高端贯通项目学生基础文化课的三种理科教学模式:五环探索教学模式、师生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和学生为中心的分享学习教学模式,并详细阐述这三种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方法,以期有效提高高端贯通培养项目的理科课堂教学效率,丰富和发展理科教学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可雇佣性和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关注的重点,也是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大学生可雇佣性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内部相通性,以就业实现为指向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对高等教育的现实要求,也符合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战略定位。在充分解读可雇佣性和创新能力的内涵与结构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可雇佣性的大学生创新能力要素模型,并重点从高校和大晕生自身两个层面探讨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路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