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北京地区夏大豆品种产量构成和主要性状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对北京地区夏播大豆9个品种(系)的产量构成、蛋白质、脂肪含量及主要性状进行了基本遗传参数、遗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与植株高度、主茎分枝、单株粒数遗传相关较大;百粒重与株高呈负相关;单株粒数可通过增加主茎分枝数来提高;北京地区夏播品种应以提高蛋白质水平为主攻目标.  相似文献   

2.
蓖麻主要数量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蓖麻品种单株产量等8个性状的相关及各性状与单株产量的遗传通径系数。结果表明,一次分枝数和百粒重与单株产量的遗传相关达显著正相关;株高和主穗蒴果数与单株产量的环境相关达显著正相关。提高单株产量的有效途径是在保持相对稳定的株高、主茎节数前提下,应以一次分枝数较多,百粒重较高和主穗蒴果数较多的类型作为主要选择目标。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同一组合十个陆地棉品种间杂种F5的十二个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并作了遗传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皮棉产量构成因素中,单株铃数最重要,且遗传力高,遗传变异系数较大,在保证一定单铃重与衣分的基础上,于F5对单株铃数加以重点选择,收效良好。在供试农艺性状中,现蕾一开花天数对单株铃数与衣分的正影响大,与皮棉产量的遗传相关为高度正相关,自身遗传力又较高,可作为选择单株铃数和衣分从而提高皮棉产量的重点副性状。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我国南方5省黄麻地方品种与产量和品质有关的12个数量性状的相关遗传进度与选择指数及其相对效率。结果表明:在一定的选择强度下,通过分枝高度间接选择单株干皮重的遗传进度最高,相对效率超过对单株干皮重的直接选择。对纤维支数的间接选择,仍以分枝高相对效率较高,但间接选择的效率不如直接选择的高。按单一性状选择指数计算单株产量的遗传进度,结果与相关遗传进度的研究完全一致;2个或2个以上性状选择指数计算的单株产量遗传进度都大于所含的单一性状;当选择指数方程包含了分枝高和单株干皮重后,即使再增加选择因素,其相对效率提高甚微。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西部大豆产量相关性状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实质和相关变异,评价对产量间接选择的重要性,为黑龙江省西部大豆品种选育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以6个熟期和结荚习性不同的大豆品种(系)为试材,研究大豆6个农艺性状的遗传力、遗传相关和遗传进度。结果表明:提高黑龙江省西部大豆产量,必须有适当的株高,并确保有足够的节数和单株粒数。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冀东水稻4个推广时期21个代表品种农艺性状的演变趋势。并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方法对性状间的变化态势的异同及相互影响程度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单株产量,全生育期,穗粒数和千粒重大幅度增加,株高和穗长趋向增加,单株穗数和结实率变化不大,8不同时期各性状与单株产量的关联度不尽相同,与各性状演变的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笔者对377份不同生育期的大豆品种与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选育新品种时,若以全生育期、荚长、单株荚数、单株粒数进行选择可望获得早熟、高产新品种;若以荚长、荚宽进行间接选择可望获得大粒新品种。(2)不同生育期类型各品种间产量构成因素均达极显著水平,早熟品种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百粒重的处理间达极显著水平。(3)早熟品种的茎粗、全生育期的变异系数最大;中熟品种的株高、结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晚熟品种荚长、荚宽、百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大。(4)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的遗传力较低,而遗传进度较高;百粒重、单株产量的遗传力较高,遗传进度较低。  相似文献   

8.
华南地区常规籼稻品种产量和株型性状的遗传改良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研究矮化育种以来华南地区常规籼稻品种产量与株型性状的改良及其关系,为进一步提高品种产量潜力探索新的突破方向。【方法】以华南地区自矮化育种以来育成推广的65个主要栽培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在相同生态和栽培条件下的栽培试验,研究不同年份育成品种产量和株型性状的演变,将植株形态性状与产量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并将几个主要产量性状与产量进行通径分析。【结果】从矮化育种开始,华南地区常规籼稻品种产量水平不断提高,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达到最高水平,随后产量水平处于停滞状态,直到2000年又开始形成上升趋势。品种株高随育成年份缓慢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在叶形性状中,上三叶长和上三叶宽未有明显变化,但上三叶基角和上三叶曲率则有较显著的改良;穗粒性状中单株穗数和结实率逐渐降低,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和每穗粒数则呈线性增加,千粒重呈阶梯式下降;单株库容量、单株生物产量和单株产量表现为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显著上升,随后上升趋势停滞。【结论】自矮化育种以来,华南地区常规籼稻品种产量水平显著提高,但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未能取得进一步突破。在株型性状的遗传改良方面,叶片形态性状改良显著,品种由大粒穗数型向小粒大穗型演进。今后品种改良的重点是通过株型改良提高库容量。  相似文献   

9.
不同来源甘蓝型油菜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试验对30份国外引进种、47份四川地方品种、20份推广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了相关分析。从回归系数、简单相关、偏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看,三类材料构成单株产量的关键因素为: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千粒重。考察的6个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贡献组成在三类材料中不同。推广品种中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这三个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间接影响远大于株高、有效分枝部位、一次有效分枝数;国外引进种中各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间接影响差异较推广品种中小;地方品种中除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直接、间接影响较大外,株高、有效分枝部位、一次有效分枝数通过与其它性状相互作用,也很大程度上对单株产量起了作用。以上结果表明这三类材料遗传背景差异较大,在产量育种中,可针对育种材料的产量限制因素,合理选用不同遗传背景的资源材料。  相似文献   

10.
黄麻数量性状的遗传潜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我国南方五省黄麻地方品种纤维产量、品质及生育期方面12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根椐这些性状的表型、遗传型方差及协方差,估算了各数量性状的遗传潜势,剖析了黄麻地方品种自然群体各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性、选择潜力和预期效果及其各性状间的表型、遗传型相互关系与相对重要性。表型与遗传型通径分析,揭示了构成黄麻单株干皮产量和纤维产量的主要因素是主茎分枝离地高度与鲜皮厚度。  相似文献   

11.
十个现代陆地棉品种主要产量和品质性状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十个现代陆地棉品种八个主要产量和品质性状的相关,结果表明:品质性状间的关系较产量性状更为复杂,在现代品种中产量因素和品质性状间除细度外,均表现为不同程度不显著的正相关。相关遗传力通径分析显示细度是现代品种产量和品质同时改良的限制因子。文中提出今后陆地棉优质育种应以断裂长度为目标性状,产量的提高不应过分强调高衣分,而应注重于单株铃数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不同熟性品种与氮、磷底肥三因素三水平正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1988年单株棉花产量随氮肥用量增加而提高;品种间比较,皮棉产量以中12最高。1989年,单株铃数、子棉、皮棉产量随氮肥用量增加而提高,而品种仍以中12最高。增施磷肥有提高衣指和衣分的作用。不施化肥的对照,子棉产量只相当中肥处理的51.8%。两年大田试验的子棉、皮棉亩产量都以品种为主效应,中12皮棉产量最高,其突出优势是单株铃数、衣指和衣分高。增施氮肥会推迟吐絮期。  相似文献   

13.
棉花抗黄萎病性与经济性状的遗传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抗、感黄萎病不同世代杂种群体遗传,分析了棉花抗黄萎病性与经济性状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提高棉花品种的抗黄萎病性与皮棉产量、纤维品质的同步改良不存在直接矛盾,抗黄萎病育种关键在于克服抗黄萎病性与单株成铃数之间的遗传负相关。筛选抗黄萎病性应从较低世代开始在病圃中严格进行,同时兼顾优良纤维品质的选择,在较高世代注重产量及单株成铃数等性状的选择,以最终达到抗病、丰产、优质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综合评价近30年西北内陆棉区审定的早熟陆地棉品种,阐述该区域育成品种主要性状的育种演变规律,为西北内陆棉花新品种选育和主栽品种推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20年和2021年分别在甘肃敦煌和新疆石河子对110个1988—2021年西北内陆棉区审定的早熟陆地棉品种与早熟、产量、纤维品质和株型相关的12个主要性状的表型进行鉴定;利用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品种表型特征进行综合评分,筛选优良品种,并对其主要性状进行育种演化分析。【结果】110个早熟陆地棉参试品种的12个主要性状表型值分布范围较大,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果枝长度>单株结铃数>吐絮率>单铃重>马克隆值>纤维强度>衣分>纤维长度>开花时间>果枝夹角>伸长率>整齐度。通过聚类分析将110个早熟陆地棉品种分为Ⅰ、Ⅱ、Ⅲ和Ⅳ4个类群,它们分别为优良纤维品质、早熟、松散株型和高产的品种类群。相关性分析表明,早熟性与产量和纤维品质相关性状均呈负相关,产量构成性状与纤维品质性状呈正相关,且多数性状之间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利用主成分分析将12个主要性状...  相似文献   

15.
陆地棉10个经济性状配合力遗传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中棉12、中棉11、陕6115、PD6520和PD111,5个陆地棉品种为亲本,采用完全双到杂交方法4对10个经济性状进行遗传研究的结果表明:①单株成铃数、单铃子棉重、单株子棉产量、衣分率、单株皮棉产量、纤维强度和断裂长度等7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明显高于其特殊配合力方差;绒长、纤维细度和成熟度3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方差较其一般配合力方差为高;②一般配合力偏高的性状,反映了基因的加性效应占的比重较大,可有效的向后代遗传传递;特殊配合力偏高的性状,反映出基因的非加性效应所占比重较大,向后代遗传传递能力较小;③衣分率、单纤维强度和断裂长度3性状的狭义遗传力较高,绒长和单株皮棉产量两性状的遗传力中等;单株成铃数、铃重、单株子棉产量、纤维细度和成熟度等5性状的遗传力较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新疆早熟陆地棉品种更替产量提高过程中株型特征及主要经济性状的演变趋势,结合发展机采棉对品种特性的需求,阐述品种更替中适宜机采特性的变化,为新疆棉花新品种选育及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5—2016年和2018年选择新疆近40年来自育早熟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不同年代(1980s、1990s、2000s和2010s)大面积主栽品种(新陆早1号、新陆早7号、新陆早13号和新陆早45号)为材料,在膜下滴灌栽培条件下,对不同年代品种的第一果节长度、果枝节间长度、节枝比、株高、果枝始节、始节高度、果枝夹角、果枝数、叶枝数、倒四叶宽和茎粗共11个株型指标及主要经济性状的演变进行分析。【结果】 随品种更替,棉株第一果节长度、果枝节间长度和节枝比逐渐增加,株型由紧凑型向较松散型转变;株高、果枝始节和始节高度逐渐增加,上部果枝与主茎的夹角逐渐减小,果枝上举,具有高产株型特征;根据棉花机采对品种特性的要求,2010s品种果枝始节高度和果枝角度较符合机采棉对株型的要求;不同年代品种间果枝数、叶枝数、倒四叶宽和茎粗无明显差异。皮棉产量、总铃数和衣分均随品种更替逐渐增加,其中1980s、1990s、2000s和2010s品种皮棉产量较当年区域试验产量分别高23%—53%、16%—20%、13%—14%和-2%—6%,膜下滴灌现代高产栽培技术对产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但2000s和2010s品种收获指数显著低于1990s品种。与1980s和1990s品种相比,2010s品种上部铃期短4—5 d,吐絮相对集中,对脱叶剂敏感,吐絮率均在95%以上,无显著差异,但生育期偏长;与审定时品种的生育期相比,1980s和1990s品种提前了3—7 d,2000s和2010s品种提前了0—3 d,这可能与膜下滴灌促早熟栽培技术应用有关。2000s和2010s品种棉纤维长度、比强度、伸长率和纺纱一致性明显改善,但马克隆值相对偏大,纤维强度的改善是以牺牲纤维细度为代价,纤维品质协调性不佳。【结论】 品种更替产量提高过程中,棉花经济性状改善,但品种株型由紧凑型向较松散型转变,生育期偏长,收获指数偏低,棉纤维马克隆值偏大;随着机采棉种植模式的应用,选育和选用纤维品质优、适宜机采的品种是保障新疆棉花产业稳步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低酚棉品种资源遗传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对34个国内外不同来源的低酚棉品种资源的单株子棉产量、单株皮棉产量、果枝数、单株结铃数、铃重、衣分、衣指、子指8个产量性状和纤维长度、整齐度、比强度、伸长率、麦克隆值5个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13个数量性状大都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遗传变异潜力小到中等。相比而言,单株子棉产量、单株皮棉产量、单株铃数、单铃重4个性状的遗传变异潜力较大,遗传变异系数在10%以上;纤维整齐度、长度、比强度、仲长率和衣分5个性状遗传变异潜力较小,遗传变异系数在5%以下;其它性状遗传变异潜力介中,遗传变异系数为5%~10%。遗传力分析表明,铃重、子指、衣指、衣分的广义遗传力较高,均在70%以上,而纤维比强度、整齐度、伸长率的遗传力较低,均在60%以下,其它性状的遗传力在60%~70%之间。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这13个数量性状的遗传进度,表明在产量及其组分(单株结铃数、铃重)上选择效果较好,而5个纤维品质指标的选择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8.
我国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利用抗病品种防治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国内外成功经验。50年代育成了川52-128等第一批5个抗源品种。60-70年代有较大发展,育成陕401、86-1等42个抗枯萎病品种,奠定了我国棉花抗病育种的基础。80年代有很大突破,育成48个抗病品种,以中棉12为代表,使抗病、丰产、优质等性状较好地结合起来。此外,在育种目标的确定、抗源筛选、抗性遗传规律及育种方法等方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使我国棉花抗病育种进入一个新阶段。1990年我国种植棉花抗病品种3540万亩,占全国棉田面积的44.1%,年增加收益15.9亿元。  相似文献   

19.
采用条件变量分析方法,对23个陆地棉品种(系)两年资料的棉花单株产量及其3个组分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单株铃数引起单株产量的变异最大.衣分引起单株产量的变异最小;衣分以外的其他因素与环境的互作对单株产量的影响最大.单株铃数以外的其他因素与环境互作对单株产量的影响最小;不同品种基因型效应不同.不同品种3个组分性状对单株产量的贡献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新疆陆地棉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基于形态指标、产量指标和品质指标,综合评价棉花种质资源在新疆季节性水分匮缺条件下的表现,为旱区棉花主栽品种的确定和品种改良奠定基础。【方法】以126个棉花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对其在季节性水分匮缺状态下的株高、果枝数、生育期、有效铃数、单铃重、衣分、籽指、籽棉产量、皮棉产量、纤维长度、整齐度、比强度、伸长率、马克隆值、反射率、黄度和纺纱均匀性指数共17项数量性状指标进行测定,运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逐步判别分析和多元方差分析等方法对这些棉花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首先,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17项数量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和信息的重叠,因为56对数量性状的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22对数量性状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第二,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前8个主成分代表了126个棉花品种的17项数量性状86.34%的信息,其贡献率分别为27.45%、17.18%、11.61%、8.42%、6.66%、5.33%、5.08%和4.63%。第三,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当类间距离为12.5时,126个棉花品种被聚为7大类,第Ⅰ类有22个品种、第Ⅱ类有17个品种、第Ⅲ类有19个品种、第Ⅳ类有28个品种、第Ⅴ类有19个品种、第Ⅵ类有13个品种、第Ⅶ类有8个品种。第四,逐步判别分析的结果表明,114个棉花品种被正确判别,判对概率为90.48%;12个棉花品种被误判,误判率为9.52%,这说明聚类分析的结果是准确可靠的。最后,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第Ⅰ类为中产中等品质品种,第Ⅱ类为低产优质类品种,第Ⅲ类为高产优质类品种,第Ⅳ类为中高产中等品质类品种,第Ⅴ类为中高产中上等品质类品种,第Ⅵ类为高产中等品质类品种,第Ⅶ类为低产劣质类品种,同时科学地评价了7个类别的棉花品种,并提出了对应的改良方案。【结论】西北旱区棉花育种一方面在产量上进展明显,除了第Ⅵ类和第Ⅴ类外,大多数品种达不到纺高支纱的要求。适纺中支纱的主栽品种可在第Ⅲ类中选育。第Ⅱ类的纺纱指数达到了适纺高强力优质棉的要求,要着重改良产量指标。今后,西北旱区棉花育种工作要对不同类别的品种,选取适合的育种策略,以达到产量和品质均趋向最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