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4-6月东太平洋赤道公海鸢乌贼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根据2013年4-6月在赤道公海探捕期间采集的539尾鸢乌贼样本,对赤道公海鸢乌贼的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样本的胴长范围为137~338 mm,优势胴长组为160~220 mm,占样本总数的81.45%;样本的体重范围为95~1300 g,优势体重组为150~450 g,占样本总数的80.67%。不同月份鸢乌贼的胴长和体重组成不同,随着月份的增加优势胴长和优势体重逐渐增加。鸢乌贼体型瘦小,净重比例介于40.57%~87.76%之间,平均为59.43%;回归分析表明鸢乌贼的胴长与体重、胴长与净重的生长分别最适合用幂函数和指数函数表示。样本的雌、雄比例为76∶1,并且主要由性成熟个体组成,Ⅲ期及以上样本占全部样本的比例为68.83%;不同月份,鸢乌贼的性腺成熟度组成不同,随着月份的增加,样本日渐成熟。样本胃饱满度以0~2级为主,占样本总数的89.42%,胃含物主要由鱿鱼类、甲壳类和仔鱼组成。  相似文献   

2.
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耳石的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2004-2005年我国鱿钓船在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资源调查期间获得的114尾鸢乌贼(胴长为142-575mm)的耳石,对其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与测量。观测表明,鸢乌贼耳石具有很大的翼区,背区则较小,其形态结构与一些其它科种类如赡乌贼科有明显差异。耳石总长TSL、最大宽度MW、侧区长LDL、背侧区长DLL、吻侧区长RLL和翼区长WL等6个主要形态参数值与胴长呈明显的幂函数关系(P〈0.05)。随着胴长不断增加,耳石绝对尺寸逐渐增大,相对尺寸逐渐减小,背区、侧区、吻区、翼区的长度与耳石总长之比则基本保持不变,分别为42%、57%、49%和75%左右。  相似文献   

3.
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耳石的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4-2005年我国鱿钓船在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资源调查期间获得的114尾鸢乌贼(胴长为142-575mm)的耳石,对其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与测量。观测表明,鸢乌贼耳石具有很大的翼区,背区则较小,其形态结构与一些其它科种类如赡乌贼科有明显差异。耳石总长TSL、最大宽度MW、侧区长LDL、背侧区长DLL、吻侧区长RLL和翼区长WL等6个主要形态参数值与胴长呈明显的幂函数关系(P〈0.05)。随着胴长不断增加,耳石绝对尺寸逐渐增大,相对尺寸逐渐减小,背区、侧区、吻区、翼区的长度与耳石总长之比则基本保持不变,分别为42%、57%、49%和75%左右。  相似文献   

4.
利用形态学方法分析印度洋西北部海域鸢乌贼种群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3-2005年我国对印度洋西北部公海鸢乌贼资源调查资料,依据胴长组成及触腕长等8个形态学参数,利用正态分布、星座聚类等方法对其种群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鸢乌贼胴长组成为10.6~61.2cm,优势胴长组为28~36cm。胴长组成随纬度变化明显。初步可分优势胴长为46~52cm、30~36cm和20~24cm的大型、中型和小型三个种群。18°N以北海域以大型种群为主,12°N~18°N海域以中型种群为主,12°N以南海域以小型种群为主,但大型、中型和小型种群重叠分布。三个种群间的主要形态特征值(AL1/ML、AL2/ML、AL3/ML和AL4/ML)也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初步推断,鸢乌贼可能是全年性产卵,并存在多个产卵群体。  相似文献   

5.
利用形态学方法分析印度洋西北部海域鸢乌贼种群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3-2005年我国对印度洋西北部公海鸢乌贼资源调查资料,依据胴长组成及触腕长等8个形态学参数,利用正态分布、星座聚类等方法对其种群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鸢乌贼胴长组成为10.6~61.2cm,优势胴长组为28~36cm。胴长组成随纬度变化明显。初步可分优势胴长为46~52cm、30~36cm和20~24cm的大型、中型和小型三个种群。18°N以北海域以大型种群为主,12°N~18°N海域以中型种群为主,12°N以南海域以小型种群为主,但大型、中型和小型种群重叠分布。三个种群间的主要形态特征值(AL1/ML、AL2/ML、AL3/ML和AL4/ML)也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初步推断,鸢乌贼可能是全年性产卵,并存在多个产卵群体。  相似文献   

6.
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根据2003年9-11月我国对印度洋鸢乌贼资源的调查,对其生物学特性作了初步分析。调查发现,鸢乌贼的胴长范围为106~540mm,优势胴长组为220~360mm,占总数的70.5%。渔获个体由南往北呈明显增长趋势,而东西方向则没有明显差异。雌、雄个体差异大,且雌性个体所占比例远高于雄性。雌性个体的胴长范围为106~540mm,优势胴长为220~360mm;而雄性个体的胴长范围为142~310mm,优势胴长为220~260mm。初步判断调查海域存在3个群体。雌性个体的性成熟度在10°00′N以南海域以Ⅳ期个体为主,而在10°00′N以北海域则以Ⅰ期为主。雄性个体的性成熟度均以Ⅳ期为主。调查期间,摄食等级以0~1级为主,上半夜摄食等级较高,而在清晨摄食等级开始下降。胃内物以鱿鱼为主。其生长参数b值小于2.6,这说明鸢乌贼是一种瘦小型的种类。鸢乌贼的净重比例达到84.7%,比其它大洋性柔鱼类高。  相似文献   

7.
根据2003年9-11月我国对印度洋鸢乌贼资源的调查,对其生物学特性作了初步分析。调查发现,鸢乌贼的胴长范围为106~540mm,优势胴长组为220~360mm,占总数的70.5%。渔获个体由南往北呈明显增长趋势,而东西方向则没有明显差异。雌、雄个体差异大,且雌性个体所占比例远高于雄性。雌性个体的胴长范围为106~540mm,优势胴长为220~360mm;而雄性个体的胴长范围为142~310mm,优势胴长为220~260mm。初步判断调查海域存在3个群体。雌性个体的性成熟度在10°00′N以南海域以Ⅳ期个体为主,而在10°00′N以北海域则以Ⅰ期为主。雄性个体的性成熟度均以Ⅳ期为主。调查期间,摄食等级以0~1级为主,上半夜摄食等级较高,而在清晨摄食等级开始下降。胃内物以鱿鱼为主。其生长参数b值小于2.6,这说明鸢乌贼是一种瘦小型的种类。鸢乌贼的净重比例达到84.7%,比其它大洋性柔鱼类高。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1-2015年南海海域灯光罩网渔船捕获的鸢乌贼样品,利用Fisat II软件对南海鸢乌贼群体的生长死亡系数进行估算。结果显示:南海没有大型群鸢乌贼个体,且雌性个体(12.05cm)比雄性个体(10.91cm)大;南海北部和南部的鸢乌贼均呈正异速生长,胴长和体质量关系b值分别为3.470~3.605和3.379~3.773;生长参数K反映了南海北部更适合于雄性鸢乌贼生长;南海南部海域鸢乌贼雌性(1.84)和雄性(1.76)总死亡系数相差不大,开发较为均衡;南海北部海域鸢乌贼雌性(0.60)总死亡系数远小于雄性(4.83),显示该海域鸢乌贼未能充分开发。从渔业资源开发的角度,渔业政策偏向于开发南海南部鸢乌贼资源,使得北部鸢乌贼资源未能充分开发,不利于南海鸢乌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南海西沙群岛海域鸢乌贼角质颚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角质颚是头足类重要的硬组织之一,被广泛用于研究类头足类渔业生物、生态学。根据我国灯光罩网渔船2016年1—3月和2017年1—3月在中国南海西沙群岛海域采集的818尾鸢乌贼样本,研究了鸢乌贼角质颚的外部形态生长特性。主成分分析表明,鸢乌贼的上头盖长(UHL)、上脊突长(UCL)、上翼长(UWL)、上侧壁长(ULWL)、下头盖长(LHL)、下脊突长(LCL)、下翼长(LWL)和下侧壁长(LLWL)可以作为鸢乌贼角质颚外形变化的特征参数。协方差分析表明:UHL、LWL与胴长的生长关系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其余参数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所有外形特征参数与体质量间的生长关系均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AIC分析表明:除LLWL和雄性个体的UHL与胴长的关系最适合用线性方程表示外,其余均最适用指数方程表示;雌性个体所有外形参数与体质量的生长关系均最适合用对数函数表示,而雄性个体除UCL和UWL最适合用指数函数表示外,其余均最适合用线性方程表示。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07年7-10月我国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传统鱿钓作业渔场(150°~165°E,39°~45°N)渔汛期间所采集的柔鱼样本,对夏秋季柔鱼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研究得知,渔获物胴长范围为200~436 mm,平均胴长为282 mm,优势胴长为230~320 mm,占总数的81.60%。各月渔获物中雄性个体的平均胴长小于雌性个体。胴长与体重关系的生长指数接近3。渔获物中的性比符合1∶1(P>0.05),但成熟个体中雄性个体所占比例明显比雌性高(P<0.05)。渔获物的性腺成熟度以Ⅰ、Ⅱ期为主,雌性个体性腺成熟晚于雄性个体。缠卵腺长和缠卵腺重随着性腺的成熟而逐步增大。渔获物中胴长组成呈双峰型,且未成熟、成熟个体同时存在,由此判断作业海域中柔鱼存在2个种群,即小型的冬春季产卵群体和大型的秋季产卵群体,且以小型的冬春季产卵群体为主。  相似文献   

11.
西南大西洋公海阿根廷滑柔鱼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9年1—4月中国鱿钓船在西南大西洋公海生产期间连续采集的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为样本(6 094尾),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渔获物胴长为148~307 mm,优势胴长为200~260 mm,占总数的86.5%;体重为76~586 g,优势体重为150~300 g,占总数的78.7%,判定该渔获物主要来自南巴塔哥尼亚种群;胴长(L)与体重(W)的关系式为W=1.2×10^-4L^2.6779;渔汛期间,胴长、体重与时间之间均符合指数方程模式,分别为Lt=207.54e^0.0013t和Wt=181.52e^0.0046t;阿根廷滑柔鱼性成熟度以Ⅱ期为主,占总数的56.8%,初次性成熟的胴长为244.7 mm;摄食等级以2级为主,占总数的52.0%。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商品肉猪胴体品质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FOM肉脂仪分别于2002年10月和2004年10月对四川省内1988头和4553头商品肉猪的胴体品质进行了屠宰线上的随机抽样测定。测量性状为猪左半胴体最后肋骨处背膘厚(P2)和倒数第3、4肋骨间背膘厚(RF)及眼肌厚度(RM),瘦肉率由相关回归公式估测,并随机抽取40头个体测定其部分肉质性状。分析了不同年度、不同胴体等级间各性状的变异程度、相关性及变化趋势,并与国外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年来四川省商品肉猪的胴体品质有了明显提高,瘦肉率提高了0.48%,年均提高0.24%,胴体重提高了4.73kg,年均提高2.37kg,且肉质良好。  相似文献   

13.
利用栖息地指数预测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渔场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是我国鱿钓船船队重要的捕捞对象,准确预测中心渔场可以为科学地指导渔业生产提供依据。根据2000-2005年1-5月主渔汛期间我国鱿钓船队在西南大西洋海域的鱿钓生产数据,结合遥感获得的表温及叶绿素a数据,分别将作业次数百分比和单位渔船日产量作为适应性指数。利用算术平均法建立基于表温和叶绿素a因子的栖息地指数(HSI)模型。利用2005年1-5月生产数据及环境资料对HSI模型进行验证,分析认为作业渔场主要分布在HSI大于0.6海域,其作业次数比重达到76%以上,各月平均日产量均在7.2 t/d以上。研究表明,基于表温和叶绿素a的HSI模型能较好预测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中心渔场,预报准确率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14.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是大洋性重要经济头足类之一,在食物链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2009年9-10月秘鲁外海采集的383尾茎柔鱼胃含物进行分析与研究,以了解调查期间茎柔鱼摄食习性的时空变化特性。研究认为,摄食等级在9-10月份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摄食等级9月平均值高于10月。雌雄个体间和昼夜间摄食等级差异不显著(P>0.05)。但昼夜消化水平差异极显著(P<0.01),当地时间19:00时(以下类同)为最低,平均为1级,03:00时达到最高,为6级。捕食主要发生在19:00时至21:00时。个体中基本不存在连续性摄食的现象。空胃现象仅在胴长为25~50 cm的个体中发现;20~25 cm胴长组中未发现鱼类,25~60 cm各胴长组中鱼类的比例均最高,胴长大于50 cm的胃含物仅为鱼类;同类残食主要在25~35 cm、40~45 cm胴长组中发生;甲壳类仅在25~40 cm胴长组中发现,但食性选择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
西北太平洋柔鱼洄游重心年际变化及预测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是西北太平洋海域重要的经济头足类,海洋环境决定其资源的空间分布,通过研究其洄游路径的时空变化趋势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来推测柔鱼资源的空间分布是当前渔业资源学研究重点,对于实际生产也有重大意义。利用系统聚类分析和神经网络,根据2004年—2015年我国西北太平洋鱿钓生产统计数据和环境数据,包括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和叶绿素浓度(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Chl-a)数据,结合尼诺转化指数(Trans-Ni1o index TNI),分析柔鱼洄游路径的时空变化和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预测柔鱼在海洋环境的影响下,洄游路径可能发生的变化。结果表明:柔鱼洄游重心的产量占比与洄游重心的离散度在10月和11月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洄游重心的纬度变化和TNI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而经度上并未呈现这一关系;研究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了基于海表面温度、盐度和叶绿素浓度的柔鱼洄游路径时空变化的预测模型,预测结果显示,时间跨度在8—11月内,柔鱼洄游重心纬度上呈现南-北-南,经度上呈现出西-东-西的变化趋势,8月和9月预测洄游重心海域的产量占比为64%和68%,10月和11月,柔鱼种群进行产卵洄游。预测产量占比明显提高,预测海域产量占比为83%和89%。  相似文献   

16.
黄喉拟水龟一龄龟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对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a Cantor)一龄龟长生的研究表明,在自然温度,人工饲以鱼肉的条件下,黄喉拟水龟生长418d,体重由9.8g增加到100.1g,平均日增重0.22g,成活率为93.4%,体重,背甲长,背甲完与日龄呈正相关,背甲长与宽正相关,背甲长,背甲宽与体重同样呈正相关,黄喉拟水龟一龄龟在50g 以下时生长缓慢,50g以上时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在相同环境条件下,个体间的生长速度差异较大,一龄龟最大个体可为同龄最小个体的4倍。  相似文献   

17.
以周期图分析法对南亚热带的代表地漳州市1961-2004年历年1月各旬日最低气温旬均值和极端最低气温资料进行数学模拟,寻找南亚热带地区1月各旬低温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可以应用于南亚热带地区的1月各旬日最低气温旬均值的预测模型和各旬极端最低气温的预测模型,并分析了南亚热带地区1月低温出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使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对湿地松优良半同胞家系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异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年中湿地松各半同胞家系3~8月典型天气的Pn值日变化模式为‘双峰’型,其余各月即1、2、9、10、11、12月的Pn值日变化模式为‘单峰’型,各家系1龄针叶的Pn值显著高于2龄针叶的Pn值,全天以傍晚时的Pn值为最低。湿地松优良半同胞家系的Pn值显著高于普通种的Pn值,表明通过遗传改良,提高了湿地松的光合能力,从而提高了湿地松良种的生长量和产量。  相似文献   

19.
上海地区桔小实蝇以蛹越冬,成虫发生高峰期为9~10月份。研究表明:桔小实蝇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1.30&#177;2.83℃、11.96&#177;0.84℃和102.38&#177;21.26日度、153.57&#177;9.75日度。9月中旬~翌年1月,室温下成虫饲养结果表明,成虫产卵较少或几乎不产卵。  相似文献   

20.
2004-12~2005-01,从陕西省线辣椒主产区随机采集3个线辣椒品种的28份种子样品,经酶联免疫吸附法(EL ISA)和RT-PCR法检测发现,28份种子样品中,与烟草花叶病毒(TM 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者占14.29%,呈弱阳性或可疑反应者占42.86%;与黄瓜花叶病毒(CM 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者占7.14%,呈弱阳性或可疑反应者占46.43%;仅有1份种子(占3.57%)与马铃薯Y病毒(PVY)抗血清出现弱阳性或可疑反应,其余均为阴性反应。线辣椒苗期生长观察试验表明,只有对TM V表现强阳性反应的3份种子样品,在出苗后40 d出现轻型花叶症状,其他对TM V,CM V和PVY表现弱阳性和阴性反应的样品均未出现可见症状,直至出苗后70 d依然如此,说明种子带毒量较低时不足以引起幼苗发病。RT-PCR检测结果表明,随机抽取的5份样品播种后,均未从其幼苗的叶片中扩增出蚕豆萎蔫病毒(BBW V)的CP基因,说明这5份种子样品的幼苗中均不存在BBW V。研究结果还表明,采自宝鸡地区的种子样品TM V带毒率和带毒量较高;采自咸阳和渭南地区的种子样品CM V带毒率较高,但带毒量较低;采自宝鸡地区凤翔县的3份样品3种病毒均未检出;不同品种种子带毒率无明显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