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种纬度生态条件下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的鉴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比较了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在中、低两种纬度生态条件下的产量和农艺性状表现.在长日照生态条件下,热带、亚热带群体具有明显的光周期敏感特性.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严重失调是光周期敏感表现的最突出矛盾.不同性状和不同群体的光周期敏感反应存在明显差异.根据对各性状光周期敏感系数(RD)的比较,ASI、吐丝期、穗位高、株高等可作为反映光周期敏感特性的指标.热带、亚热带群体营养生长的生育时期、株高、穗位高在2种纬度环境之间显著相关,产量和多数果穗性状在2种纬度环境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说明长日照环境下热带、亚热带群体的生育时期、株高、穗位高与短日照环境下群体基因型的表现有关,但长日照条件下产量较高的群体,短日照条件下反而产量较低.长日照条件下不能准确鉴定热带群体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2.
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的鉴定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对8个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在郑州生态条件下表现进行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热带、亚热带群体散粉、吐丝期显著延迟,雌雄不协调,植株穗位高、叶片数增多、空秆率高、结实性产左,果穗性状均明显劣于温带对照,在郑州生态条件下不能直接利用,但是群体内具有较大的遗传变异和选择潜力,可以用来拓宽现有玉米的遗传基础;不同热带、亚热带群体的光周期敏感性不同;不同性状对光同期反应的敏感程度不同,ASI、吐丝期、穗位高、叶  相似文献   

3.
Pob43玉米群体在太原生态环境条件下具有较强的光周期敏感性,表现为成熟期过晚,植株高大,叶片数增多,叶面积增大,抽雄、散粉、吐丝期推迟,导致空秆率高,结实性差,植株、穗部性状明显劣于温带对照品种。用控制双亲的混合选择法进行适应性选择后,Pob43群体的植株性状和雌雄协调性有所改善,子粒产量有所增加。研究结果表明,控制双亲的混合选择法是改良热带和亚热带玉米种质在温带长日照条件下适应性、提早开花及改善雌雄协调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热带,亚热带自交系与中国温带玉米种质杂交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春、夏播2个环境下鉴定评价了代表中国温带玉米主要杂优群的5个自交系、3个改良群体与10个热带亚热带自交系间杂交种的产量、农艺性状和配合力。结果表明基因型、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基因型×环境互作的方差达到显著;在春、夏播环境下均可选出产量高于对照掖单13的杂交组合,说明温热杂交种具有较高的利用潜力;散粉吐丝延迟,株高和穗位高增加,果穗变细、穗行数减少,是利用温热杂交种的突出问题;果穗长度、千粒重、行粒数是温热杂交种的优点。代表我国主要杂优群的种质对温热杂交种的选择和热带亚热带种质的改良具有不同的利用价值自交系478对于降低温热杂交种的株高、穗位高,旅9对于增加果穗粗、穗行数,黄早4对于散粉、吐丝的提早及雌雄协调,Mo17对于增加果穗长、行粒数、出籽率,豫5群体对于提高粒重,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5.
热带、亚热带自交系与中国温带玉米种质杂交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春、夏播 2个环境下鉴定评价了代表中国温带玉米主要杂优群的 5个自交系、3个改良群体与 10个热带亚热带自交系间杂交种的产量、农艺性状和配合力。结果表明 :基因型、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基因型×环境互作的方差达到显著 ;在春、夏播环境下均可选出产量高于对照掖单 13的杂交组合 ,说明温热杂交种具有较高的利用潜力 ;散粉吐丝延迟 ,株高和穗位高增加 ,果穗变细、穗行数减少 ,是利用温热杂交种的突出问题 ;果穗长度、千粒重、行粒数是温热杂交种的优点。代表我国主要杂优群的种质对温热杂交种的选择和热带亚热带种质的改良具有不同的利用价值 :自交系 4 78对于降低温热杂交种的株高、穗位高 ,旅 9对于增加果穗粗、穗行数 ,黄早 4对于散粉、吐丝的提早及雌雄协调 ,Mo17对于增加果穗长、行粒数、出籽率 ,豫 5群体对于提高粒重 ,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6.
不同光温条件下光敏感核不育水稻生育动态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光温条件对晚粳型光敏感核不育水稻生育动态及植株性状的影响。初步认为在种子繁殖时,以13小时光照处理对植株性状和生育进程都较有利;制种时高温条件下以14小时,常温条件下以14小时30分光照处理,有利于株高、穗长的增加、每穗总粒数的提高。第二光周期以12小时光照处理生育进程最快,这与第一光周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2005年在四川雅安生态条件下,对分别在广西南宁和四川屏山2种环境条件下经多年栽培选择后的墨白1号群体的表现进行了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在雅安生态条件下,经不同环境种植的墨白1号一致表现散粉期、吐丝期偏晚,雌雄不协调,植株和穗位高,空秆率高,结实性差。但均表现有较大的遗传变异和选择潜力,可用于拓宽现有玉米种质的遗传基础;不同性状对生态环境或栽培选择条件的敏感程度不同,吐丝期、散粉期、散粉至吐丝间隔、百粒重、穗行数、行粒数、空秆率、雄花退化率等性状的敏感性强,而穗位高、雄穗分支数、秃尖长、单株产量等性状的敏感性弱。  相似文献   

8.
对光敏感性热带种质群体墨白962在四川生态环境下经过3年光周期钝化试验后、得到的4个不同世代进行了试验,以研究世代间与世代内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和光周期敏感程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群体墨白962世代间的遗传变异大于世代内的遗传变异;采用群体混合选择法进行选择,从C0、C1、到C2C3世代,平均雌雄开花间隔日数由9.2d缩短为4.3d,C3世代平均雌雄开花间隔日数仅为4.3d,对光周期基本不敏感,而且主要的农艺性状和单株产量也都得到了极大的改良;同时各世代内仍保留了丰富的遗传变异.因此认为,玉米热带种质在温带地区进行光周期梯级驯化中,在纬度相差较大时,同一点至少应进行3轮次驯化改良.另外,还对热带种质在四川特殊的地理、生态条件下的改良与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不同品种糜子各性状指标对光周期的反应,通过遮阴棚处理,设置6、9、12 h光照和自然光照(对照)4个光周期环境,调查15份糜子材料的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和短日抽穗促进率的光反应特性,以11个性状指标的相对敏感度值分析各性状指标的光周期敏感度,并采用2种综合评价方法对15个糜子品种的光周期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糜子在三叶期进入光敏感期,12 h光照处理为糜子短日处理标准。与自然日照相比,短日处理缩短了糜子抽穗期,株高、分蘖数、穗长、主穗小穗数、千粒质量、主茎节数和产量随着日照时数的缩短整体上呈递减趋势,日照时数低于6 h或高于12 h均会减少糜子叶片数、缩短糜子穗颈长度,降低糜子有效穗数,短日出穗促进率相对较低的品种表现为更强的适应性。11个性状指标的光周期相对敏感度值在-0.7~1.6之间,株高和主穗小穗数的光周期相对敏感度最强,其次是有效穗数、生育期、主穗长,叶片数和千粒质量的敏感度较弱,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株高和主穗小穗数可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主穗长和生育期可作为参考评价指标,千粒质量和叶片数不适合做为评价光周期敏感性指标,光周期综合指标评价D值显示‘赤糜2号’和‘固糜21号’为光周期低敏感型糜子品种。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采用5份我国西南地区常用的热带亚热带Suwan类群的自交系作母本,4份我国温带优良玉米自交系作父本,按NCII(North Carolina II)遗传交配设计组配的20个温热杂交组合作为试验材料,分别在贵州贵阳、甘肃张掖两地进行田间试验,调查生育期、植株性状、果穗性状、产量性状等光周期敏感性相关性状,鉴定分析20个温热杂交组合的光周期敏感特性。结果表明:温热杂交组合在北方长日照的光周期环境下有较强的光敏感性,但均能较好地适应西南较短日照环境。其中光周期最为敏感的杂交组合:QB446×Mo17,光周期最为钝感的杂交组合:S273×昌7-2。  相似文献   

11.
甜玉米产量相关性状的AMMI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AMMI模型分析方法对福建省2008~2011年连续4年甜玉米区域试验数据进行产量相关性状分析,结果表明:以基因型效应为主的有株高、穗位高、穗长、穗行数,以环境效应为主的有产量、出苗至采收日数、穗粗,以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为主的有行粒数、鲜百粒重;性状的稳定性以穗长、穗粗、穗行数最好,其次为出苗至采收日数、行粒数、鲜百粒重,第三为株高、穗位高,最差为产量;不同性状在不同生态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2.
糜子不同性状光周期敏感性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筛选适用于糜子光周期敏感性评价的性状指标,为开展糜子资源光周期敏感性鉴定及相关基因定位和克隆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盆栽遮光处理和2个不同光周期生态区大田种植,调查100份糜子试验材料抽穗期、株高、主穗长、地上鲜重、叶片数、节数、旗叶叶面积和千粒重8个主要性状的光周期反应特性,以8个性状数据值建立糜子各个性状的光周期相对敏感度和光周期敏感性综合评价指标D值,并利用2种方法综合评价糜子光周期敏感性。【结果】不同光周期处理糜子8个性状存在显著差异,盆栽各个性状在长日照处理下的表现值显著高于短日照,大田定襄地区各个性状的表现值显著高于三亚地区。盆栽和大田种植模式下,地上鲜重的光周期相对敏感度均最高,千粒重的光周期相对敏感度最低。相关性分析发现,盆栽株高、主穗长、地上鲜重、旗叶叶面积、节数和叶片数与D值都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达到显著正相关,抽穗期达不显著负相关;大田除千粒重与D值达不显著正相关外,其余性状都与D值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大田各个农艺性状与光周期敏感综合指标D的简单相关系数排名前三依次是株高(0.867)、地上鲜重(0.811)和主穗长(0.784);盆栽依次是株高(0.787)、主穗长(0.687)和地上鲜重(0.677)。盆栽各个农艺性状对光周期敏感综合指标D的回归方程:Y=0.048+0.012X_1+0.063X_2+0.0446X_3+0.053X_4+0.036X_5+0.016X_6+0.024X_7-0.011X_8;大田各个农艺性状对光周期敏感综合指标D的回归方程:Y=0.019+0.034X_1+0.094X_2+0.066X_3+0.080X_4+0.057X_5+0.028X_6+0.011X_7+0.139X_8;其中,X_1、X_2、X_3、X_4、X_5、X_6、X_7、X_8分别代表抽穗期、株高、主穗长、叶片数、节数、旗叶叶面积、地上鲜重和千粒重。回归和通径分析发现,盆栽和大田地上鲜重和株高对光周期敏感综合指标D的直接作用最大,分别为0.383、0.300和0.251、0.250,其次是旗叶叶面积和主穗长,分别为0.295、0.276和0.238、0.249。综合光周期相对敏感度和光周期敏感性综合评价指标D值比较分析,地上鲜重和株高光周期敏感性强,其次是主穗长和旗叶叶面积,千粒重和抽穗期光周期敏感性较弱。【结论】地上鲜重和株高可以作为糜子光周期敏感性主要评价指标性状,旗叶叶面积和主穗长可以作为参考评价指标,千粒重和抽穗期不适合作为糜子光周期敏感性评价指标性状。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玉米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陕西关中生态条件下玉米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及贡献大小,对陕西省2015年部分省审玉米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研究表明,穗长和株高与小区产量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r=0.57)和显著水平(r=0.44),行粒数与小区产量呈正相关但不显著(r=0.40),穗位高与小区产量呈负相关(r=-0.28);穗长和株高对小区产量表现出较大的直接正效应(P=0.3778,P=0.2427),穗位高对小区产量表现出较大的直接负效应(P=-0.3701)。为获得高产玉米品种,应注意穗长、株高的选择,并协调好株高和穗位高,穗长和穗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光周期对糜子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为糜子光周期遗传调控网络及相关基因定位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盆栽试验设置4种光周期处理,选用光敏感性差异不同的3个品种(N1-光钝感-内糜1号,N2-光中间-内糜2号,N3-光敏感-宁糜14号),调查不同处理植株的物候期,测定不同处理抽穗期内源激素含量、成熟期株高、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光钝感品种抽穗后的净光合速率。【结果】长日照显著延长糜子生育期,增加株高,光敏感品种N3全生育期长日照生育期天数和株高较短日照分别增加62.07%、104.24%,光钝感品种N1为3.51%、33.35%;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抽穗后叶片净光合速率表现出明显差异,延长光照能显著增强糜子叶片净光合速率,增加干物质积累;光周期处理下不同光敏感品种内源激素变化明显,一定浓度IAA促进抽穗,IAA与GA和ZR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1和0.40,与ABA呈极显著负相关(-0.62),ABA与GA和ZR呈极显著负相关,分别为-0.70和-0.39,GA与ZR呈极显著正相关(0.47);全生育期短日照条件下不同光敏感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全生育期短日照N1-2、N2-2、N3-2蛋白质含量较全生育期长日照N1-4、N2-4、N3-4分别高18.89%、80.50%和61.23%。光敏感品种较光钝感品种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更容易受短日照影响。【结论】光周期显著影响不同光敏感性糜子生长发育及内源激素含量,长日照显著延长糜子生育期、增加植株株高和增强叶片净光合速率,但降低籽粒蛋白质含量,一定浓度IAA含量调控糜子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  相似文献   

15.
在正常灌溉和干旱胁迫两种环境条件下种植以敏感型品种偃展2号和抗旱型品种石4185为亲本构建的402个F2:3家系群体.在正常灌溉和干旱胁迫两种环境条件下,应用该群体研究了株高、穗长、穗茎节长、旗叶长、旗叶宽、小穗数、单株穗数、单株穗粒数、单株穗粒重9个数量性状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两种环境条件下,F2:3家系各性状分离明显,且基本符合正态分布,表现为数量性状遗传特点,是一个较为理想的QTL作图群体.但F2:3家系内各性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单株穗数、单株穗粒数、单株稳粒重在正常灌溉和干旱胁迫两种条件下差异较大,表明受环境条件影响大.株高、穗长、穗茎节长在正常灌溉和干旱胁迫两种条件下差异较小,表明受环境条件影响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光周期对春小麦生育进程及其主要产量因素的影响。[方法]将待测小麦种子洗净消毒后,置于温度为25℃、相对湿度为80%的恒温恒湿培养箱内进行种子萌动处理。种子露白后,置于0~2℃低温黑暗处处理15 d。[结果]光周期延长时,出苗至成熟的天数减少且光反应敏感品种的出苗至拔节和拔节至抽穗期缩短极为显著。在短日照下,光反应迟钝品种的分蘖数略有变化,而光反应敏感品种的分蘖数增加极为显著。光反应敏感品种的株高变化幅度、穗长可调幅度明显大于光反应迟钝品种,短日照下光反应敏感品种的株高增加10 cm以上。[结论]延长发育期的光照时间有利于增加光反应敏感春小麦品种的小穗数和小花数,从而形成大穗。  相似文献   

17.
光周期对冬小麦穗分化的影响(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了解光周期对小麦穗分化的影响。[方法]以泰山9818、J30等冬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方式,于小麦返青后不同时期进行长日照转短日照、短日照转长日照的光周期处理,解剖镜观察小麦分化期的不同。[结果]随着短日照处理后延,短日延迟作用减弱。在前期长日照的基础上,小麦雌雄蕊后短日照延迟作用最小或无。二棱期转短日照后,光周期敏感型品种J30未能抽穗。短日延迟作用有一定的"滞后期"。二棱期短日照转长日照后,各品种的穗分化进程明显加快,J30也能抽穗,再次表现出光周期反应的滞后。光周期不敏感型品种的反应较小。[结论]光周期不敏感型品种受光周期的影响小于光周期敏感型品种。  相似文献   

18.
光周期控制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各穗分化期无受到光照长度的控制,在全期短日照条件下,二棱期,护颖期,雌雄蕊分化期的出现受到强烈的抑制。在前期长日照的基础上,不同时间转入短日照后,随时间后延,短日抑制效应减弱,雌雄蕊期由长日转入短日时,依品种,温度及前期长日照的日照长度不同,穗分化进程所受到报制程度有差别,光周期不敏感品种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基本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9.
西南地区10个玉米自交系光周期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周期敏感性是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引入温带的主要障碍,鉴定自交系光周期敏感性对于温热杂交种的组配及西南玉米制种基地的选择具有重要价值。试验以西南地区10个常用自交系为材料,在三亚、贵阳和张掖三地种植,调查抽雄吐丝期、株高与穗位高等性状,鉴定分析其光周期敏感性。结果表明:自交系T32、QB446、S909对光周期反应最为敏感,自交系PH6WC、QB1018自交系对光周期反应最为钝感。  相似文献   

20.
转换光周期对春性小麦叶片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6个来自我国不同生态区的春性小麦品种,通过不同穗分化期转换光周期实验研究了小麦叶片数的变异规律。结果发现,如果二棱期以前一直处于长日照条件,则至二棱期时幼穗基部的叶原基数与最终叶片数相同,不再受以后的日照长度影响。相反,如果二棱期以前处于短日条件,则转入长日照后,最终叶片数少于二棱期时幼穗基部的叶原基数,其中光周期敏感品种平均下降2.13片,光周期不敏感品种平均下降0.56片。据此推测,当前期处于短日照时,二棱期幼穗基部已分化的叶原基中,仍有部分为不稳定叶原基,随以后光周期变化而发生转化,短日照下继续发展为叶片,长日照下则发生退化,继而从中分化小穗原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