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以河北坝上康保地区农田防护林带为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试验观测,对农田防护林带的空间配置方式、树种选择搭配、林带宽度及株行距等进行对比,并对现有农田防护林带的防风效应进行探讨,以寻找合适的农田防护林带配置模式。结果表明,品字形配置方式优于矩形配置方式;乔灌混交配置方式能够兼顾防风效能、防护距离,是研究区农田防护林带树种配置的首选;窄林带的林带结构和防护效益优于宽林带;疏透型林带宽度一般不超过10 m,通风型林带宽度应控制在10~15 m范围内;小青杨在研究区适用的株行距为2.5 m×3.0 m或3.0 m×4.0 m。因此,康保地区的农田防护林应多种植乔灌混交林,以品字形配置为主,林带带宽选择窄林带更佳。  相似文献   

2.
对224团几种典型结构和配置的防护林带进行林业调查,结合林带疏透度和防风效能,分析了各林带的防风效能。结果表明:其防风效益与树种配置、疏透度有密切的关系,乔灌混交林的防风效果优于乔乔混交林,并且乔乔混交林的防风效果优于纯林,防风效益最差的是灌木林。稀疏型林带防风效果最佳,平均防风效能为33. 69%,疏透型次之,平均为24. 29%,通风型和紧密型防风效果最差,防风效能分别为20. 05%、17. 91%。林带防护效能较好的疏透度为32%~47%。因此,林带结构应以稀疏型为主,以乔灌混搭(新疆杨×胡杨×柽柳)的配置模式进行防护林的营造。  相似文献   

3.
林带结构是林带防护特征之一。由于不同林带结构的防风性能不同,因此人们根据各地区的自然灾害特点,营造防护林带的目的,选择设计不同结构的林带。林带的基本结构类型通船为紧密结构、稀疏结构和通风结构三种。正确划分林带结构,才能真实地反映出林带结构的防风性能。目前人们对于林带结构的命名与划分比较混乱,如对上下均匀透风的林带,有的研究者命名为稀疏结构林带,而另一则命名为疏透结构林带,后者的命名则与林冠部分稀疏而  相似文献   

4.
防护林体系树种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武 《农村科技》2014,(9):61-62
<正>选择正确的树种,做到适地适树,是造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必须做到了解不同树种生物学、生态学特性,根据造林立地条件,加以合理地配置和混交,才能建成生长稳定、经济价值高、防护效果好的防护林体系。一、树种选择要求1.农田防护林树种要求1选择树体高大、树冠冠幅适宜的树种作防护林主要树种,以提高林带有效防护范围;以伴生树种  相似文献   

5.
<正>混交造林,就是在一块造林地里,栽植两种以上的树种,使其混交生长,互相促进,创造适合它们生长的自然环境。。营造混交林是一种科学的造林方法,好处很多。能提高防风效能。阔叶纯林,冬春无叶期地表祼露,防护作用小;针阔混交林,冬季也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乔灌木混交,上部有高大的树冠,下有丛生茂密的灌木,比营造纯林有更显著的防风作用,同时浅根性树种与深根性树种混交还可避免大风吹倒树木。能充分利用养分。  相似文献   

6.
陕北榆林风沙区农田防护林结构配置与效益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采用选点调查与常规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榆林风沙区农田防护林的林带结构配置特征、防护效益、树种选择以及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区域划分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榆林风沙区农田防护林体系具有显著降低风速和调节农田小气候的作用,能有效促进农业高产稳产;林带结构选择应以稀疏型为主,林带总平均疏透度控制在30~50,主林带间距以150~200 m为宜,副林带间距200~300m为宜,林带树种选择应主要考虑生态适应性、防护性和经济效益,选择长效速生的杨树、常绿的樟子松、抗病虫性能好的新疆杨和经济效益好的梨、苹果、桑树等;同时还  相似文献   

7.
青藏铁路西宁—格尔木段受风沙灾害严重威胁,为科学评价和系统优化铁路防护林配置模式,基于野外调查,开展新疆杨、柽柳防护林防风效果风洞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林带后风速降低幅度及有效防护距离随着林带数目的增加而增长。不同配置防护林的防风效能在林带后5~15 m范围内差别显著,且林带数越多,防风效能越高,20 m后防风效能趋于一致。若防护目标与林带相距超过20 m,则选择6行1带的防护林配置;若防护目标与林带间距15~20 m,则选择8行1带的防护林配置;若防护目标与林带间距在15 m以内,则选择10行1带的防护林配置。  相似文献   

8.
杨树人工林是吉林省西部造林绿化、防风固沙、农田防护及营造商品林的主要树种,针对该树种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和措施,也成为了森防工作的日常。本文就吉林省西部地区杨树人工林常见的病虫害种类、发生规律和防治经验,总结出防治技术要点,供防治参考。  相似文献   

9.
营造沿海防护林过去种植的树种大都是法国冬青、香樟、女真等阔叶树种。宁波市近年将哺鸡竹作为沿海防护林良种营造.使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有机地结合,深受群众欢迎。哺鸡竹的地下鞭根纵横交错,可防止水土流失,加固堤埂。镇海区于1988年12月在俞范镇岚山村营建哺鸡竹防护林带2238米,面积37.04亩。通过几年来棉、竹套种,生长良好达到防护和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从而推动了宁波市近年以营造哺鸡竹为主的防护  相似文献   

10.
永春县生物防火林带树种选择试验及营造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防火林带营造树种的种植对比试验,确定了木荷、醉香含笑、壳菜果、杨梅等4个树种作为永春乃至闽南地区生物防火林带的首选树种,并总结了各树种的适宜山地立地条件及生物防火林带的营造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不同带距林网和林网内植被对防护林网内风速分布及防风效能的影响,选取3种带距林带、3种不同植被和裸地(对照)林网模型,对其防风效能进行了风洞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风速下,3种带距林网最低风速基本都出现在5.5~7.5 H(树高),3种带距林网平均防护效能排序为200 m带距林网(70.9%)>300 m带距林网(64.1%)>150 m带距林网(60.7%);林带有效防护距离分别为150 m带距林网4 H至第2道林带,200 m带距和300 m带距林网3 H至第2道林带。3组试验风速下,300 m带距林网1 cm高度处平均防风效能排序为果树模式>小麦模式>对照;种植果树模式整个林网受到有效防护,小麦模式有效防护距离为2 H至第2道林带。随着集约化和精准农业推进,进行农田防护林网配置时,应充分考虑林网所处地理位置,绿洲内部采用300 m带距防护林,绿洲外围考虑带距较小的防护林。如对高大果树类作物进行农田防护林网配置时,可适当调整林网大小,合理配置林带结构,增加作物种植面积,减少林带用地,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本项研究针对科尔沁沙地西部风沙危害严重的玉田皋、那么罕地区生态现状,依据本地区坨-甸-土召镶嵌分布的地貌景观及不同立地条件,以农田、草场为重点保护对象,设计并建成由人工固沙植被、防风阻沙林带、公路防护林带、农田-草牧场防护林网、果园防护林等5种类型组成的沙地综合防护林体系。根据不同立地类型分别采取开沟地、穿透碱层和挖沟排水整地造林技术,造林成活率达85-94%。7年生农田防护林带背风面10-15H范围内,平均可以减弱风速43-47%;8年生草牧场防护林带20H范围内平均降低风速31-43%,林网内蒸发量减少15-22%。  相似文献   

13.
本文调查了不同林带结构的防风效应。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随机抽取202个数据,建立一个林带结构防风效应的数学模式, 即:Y=0.19094α+27.53397T+1.36578L+1.84616V-18.89249,以综合分析的手段,探讨林带结构因子与防风效应的内在关系。同时,也进行了调节林带结构与防风效应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林网内的防风效应主要取决于林带的疏透度,与林带树种防风特性指标、林带宽度、风速和风向也有密切关系;人工调节林带结构的措施在农业生产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吉林水田防护林防风效能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吉林省西部水田防护林10条典型林带的结构因子和防风效能进行调查,分析了林带结构因子与防风效能有效防护距离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林带结构不同,导致林带的防风效能差异显著,并且依据防风效能将水田防护林分为3类:Ⅰ(3、4、6、8)、Ⅱ(2、7)、Ⅲ(1、5、9、10),有叶期防风效能(E有叶期)和无叶期防风效能(E无叶期)较好的林带分别为第3、4、6、8条林带.林带的有效防护距离是-60~160 m。第3、4、6、8条林带结构的防风效能较好。防风效能与林带结构因子分析表明,枝下高、β有叶期β无叶期E有叶期E无叶期呈显著正相关,胸径与防风效能呈负相关,而且其枝下高、β有叶期β无叶期适宜值范围分别为4~7 m、0.31~0.39和0.63~0.75之间,胸径的适宜范围为<32 cm。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河下游经济林、防护林防护效益观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风速仪对塔里木河下游梨园和防护林带1 m高度处离观测对象不同距离风速进行实地观测,使用铁杆法测量其积沙量,并对其积沙形态进行分析对比,比较不同林分防风效益和阻沙效益的差异.结果表明:在背风面距林带1~20 H,防护林带防风效能最大,达41.11;;距迎风面1~7 H,梨园防风效能最大,为76.74;.梨园和人工防护林带的阻沙形态呈现不同的分布,梨园平均阻沙量大于林带.阻沙峰值在林缘前部,林带的阻沙范围大于梨园,阻沙峰值在林缘背部.防风效益的大小与林分平均树高、冠幅和枝下高有关.树高越高、枝下高越高,防护范围越大但防风效果降低;树木冠形越大,防风效果越好.阻沙量的大小随观测范围内防风效能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6.
农田防护林更新技术研究历时28年。先后采用带内、带侧、带间、原带皆伐四种更新方式,筛选出红皮云杉、樟子松、落叶松三种较为理想的更新树种。对于不超过10年营造的杨树林带,通过问伐采用带内更新,超过10年的采用带侧更新;对于已开始衰老,但尚能起防护作用的宽林带可采用原带一侧部分皆伐更新;对于成过熟林带,或防护作用甚微的残破林带,“小老树”,可采用原带皆伐更新;对于大网格林带可采用带间更新。带内更新应选择3年生的耐荫树种红皮云杉。带侧更新、原带一侧部分皆伐更新应选择4年生的红皮云杉,或4年生换床的樟子松。带间更新应选择速生的落叶松、樟子松搭配。  相似文献   

17.
风沙区农田防护林构建多样性及景观效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风沙区农田防护林体系多样性构建的目的是确保防护效益的持续稳定发挥。文中在各树种不同配置方式试验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风沙区构建多样性、稳定性农防林的框架。研究结果表明:营建针叶常绿林带或针阔混交林带,在防护效果和观赏价值上皆优于纯阔叶林带。针对风沙区农防林单纯林带比例大、空间分布欠合理等问题,提出景观补救方法;引入新“斑块”扩大混交比例,增加观赏价值高的树种种类,采取人工抚育、修技等措施创造适宜的观赏环境。  相似文献   

18.
以提高防风效能、减少水面蒸发、减少输沙量等为指标,对陕北榆林风沙区护岸林进行调查和观测,结果表明:陕北榆林风沙区护岸林具有降低风速、减少水面蒸发、减少输沙量、降低河岸冲刷等功能.紧密型林带其输沙量只有对照地的4.27%~5.04%;其防风效能在一倍树高处可达到25.93%~46.2%,在5倍树高处可达到18.76%~25.4%;其有叶期与无叶期防风效能差值只有4.32;4月份紧密型林带比对照地降低蒸发量22.6%~30.7%,5月份比对照地降低蒸发量31.4%~34.8%.所以紧密型林带对于河岸防护更为合适,其防护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9.
<正>我国开始营造农田防护林的历史比较悠久。首先在风沙、干旱危害严重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发展起来的,由于这一地区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为了改善生产条件和人民生活环境,三北地区广大人民以营造防护林为手段,向大自然展开了不懈的斗争,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丰富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农田防护林以更大的规模向沿海和内地的广大地区扩展。一、农田防护林建设规划1.林带走向它是由主林带和副林带组成。防止主要害风的林带是  相似文献   

20.
农田防护林是利用森林的防护效能而在农田中按一定规格标准营造的纵横交错的林带.辽宁地区防护林带主要是保护农天,使作物免受风沙、干旱,霜冻等自然灾害的危害,调节气候,为农田稳产高产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