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是庄子“言意观”最具代表性的命题。庄子这一言意观念产生的根源就在于,作为庄子哲学思想核心的“道”是一个“虚无”、是一个“混沌”,是一个不可目视、不可言表,只可“意致”、只可“神遇”的存在。而这种“意致”和“神遇”的体认方式恰恰就是一种审美认识。其影响所致,使得努力克服语言在表情达意和写景状物方面的局限,追求“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言近旨远”和“文外重旨”等艺术效果,成为我国古代诗文创作和诗文鉴赏的重大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2.
着重考察了苏轼在<东坡易传>中对"道"与"性"的论述,发掘了其易学哲学在本体论上的内涵,即以佛道解道、性;与认识论上的内涵,即以庄解道、性.并指出苏轼易学哲学的特点在于"诸家并举,会而不通".其"不通"主要表现在本体层面的佛道之学与伦理层面的儒学之间的不通,而苏轼所心仪之庄学的认识论意义与理论宽容精神正好成全了这种"会而不通".  相似文献   

3.
《庄子》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 ,为先秦大哲学家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其文章不但文笔精美 ,语言流畅 ,富于哲理和诗意 ,而且包含有大量的养生资料。这些养生思想 ,对后世的养生、气功和内家拳术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庄子》的养生哲学主要体现在它的“内圣”之道中。“内圣”之道又包括“养生”、“逝世”和“德充”等内容。庄子认为 ,“养生”贵“顺” ,也就是说“安时而处顺”(《养生主》) ;“逝世”贵“虚” ,所谓“虚己而逝世”(《山水》) ;“德充”贵“忘”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德充符》)即是。三者相互联系 ,而“养生”则是“内…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当哲学把它考察的重点从古代的本体论转移到认识论以后,关于作为观念意识的认识与作为物质存在的对象为什么能相符合,是一切反映论者感到头痛的问题。康德提出,主体认识的不是纯粹的自然物(物自体),而是主体用时空先天形式和感性材料构成的“经验对象”。这样康德就用“经验对象取代了物质对象,即把认识对象从主体之外移到了主体之内,这就解决了认识和其对象的一致性问题。这样在认识与对象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康德来了个彻底的颠倒:不是认识如何符合对象,而是对象如何符合认识;不是人消极地屈从于自然,而是人积极地为自然立法。这就是康德自誉为“哥白尼式的革命”。我们历来对康德这一变革持批评态度,认为康德认识论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的混种。本文认为,康德的这一颠倒是深刻的。它实际提出了客观真理(具有普遍必然性的认识)不在消极的感性反映中,而在能动的理性思维中。这正是康德认识论的新贡献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二程虽出入老、释,却辟佛而较不辟老。二程的形上学、心性修养工夫受到道家思想的深刻启发,吸收了不少道家所提出的哲学性问题、概念范畴、思辨方法,转化成儒家思想而创造出其理学思想的新面貌。例如:二程常说的“天理”一辞源出于《庄子》,庄子视“天理”为事物存在和活动所依循的内在理律、自然之理,二程更进一步地转折成人性所天赋的道德原理,建构出仁爱的道德形上学,程明道“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论述,显然受庄子“道通为一”、“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命题所启发。程伊川“物物皆有理”的形上思想受庄子“万物殊理”的启发。然而,二程也有和道家不同处,例如庄子教人安时处顺来安命,程伊川认为义命或德命优位于自然的运命,二程以道德人格之培义为教育目标,与道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木文从柏拉图的"理念”说与庄子的“道”论出发,从美的本体论、审美体验论、艺术本质论等二个方面分析比较柏拉图和庄子之美学体系,并进而由此引申阐发中西美学之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7.
庄子的哲学思想,"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明老子之术"。其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自本自根的道之本体论,由相对主义导致的不可知论,以及绝对精神自由的人生观上。  相似文献   

8.
《庄子》强调自然的性命之情 ,包容了宏大壮丽的生命境界 ,庄子对待情感的态度是开放的、想象无穷的、超功利的 ,故而其散文想象奇异、宏伟开放 ,给人以审美的愉悦 ;庄子的认识论态度是怀疑主义和直觉主义相结合 ,由此决定其散文常借用寓言、象征来克服语言的局限性 ,给人留下极广阔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9.
场有哲学体系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即“相对相关性”和以此为方法的“根身性相学”。“相对相关性”是场有哲学的场性,非实体主义是其基本的特征;“根身性相学”是“泰古人自我反省其根身(肉体形躯)生长变化的基本情状和性相的学问”,人的意义世界正是通过其“形上姿态”得以开显的。“道”是“无相的实有”,是人类经验的原始混沌,从足、从首,故“道”的原始意义是会直立行走、会说话、会思想的人。道体是有与无、蕴与徼一体之两面;有无、蕴徼、始德和元德等,都是超切的关系。从上述关系和特征切入,“道”与“无”“有”、“道”与“一”、“道”与“德”等关系及诸多命题都可以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从这些方面把握老子的道论,不仅能重新认识和发现老子,且能更准确地把握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原天地之美”是庄子美学的重要原则.“原天地之美”,归根结底,就是合乎自然之美,一切合乎自然本性(或叫做天性)的都是美的.经过采用系统、分类、实例方法进行初步研讨,认为“原天地之美”的内涵既有对“自然”与“道”的强调,也有对自然天性的坚持,更有对生与死的超越.在当今浮躁的社会氛围下,理解领会这一重要原则,可以促使我们审视自身的存在状态,向着回归自然,回归到自身天性的方向去努力,守护住自身的心灵家园.  相似文献   

11.
单纯从学理上去阐述“道术”与“方术”的内涵,会与《庄子?天下》文本产生诸多的矛盾冲突,其实“道术”与“方术”主要是学术分期的概念,《庄子?天下》作者根据他所接触的古代文献和思想史材料总结提出了这一创造性见解,而且在这一学术分期的背后实际上对应着思想史的真实的历史运动过程,因此,这一学术分期的提出并不是《庄子?天下》作者的凭空杜撰。《庄子?天下》实乃我国先秦学术史上当之无愧的一篇极重要的珍贵文献。  相似文献   

12.
庄子思想直接来源于老子,但也与儒家思想有密切的联系。本文综述“庄出于儒”的几种观点,然后从庄子对儒家经典内涵的昭示,《庄子》寓言对孔子的借重,以及庄子同颜回的相似、相通之处三个方面进行考稽、分析,指出庄子与儒家有密切关系,并认为“庄出于颜氏之儒”说有一定根据。  相似文献   

13.
老庄哲学语境中的“德”含义复杂且深邃,比如说“玄德”概念及其理论创造性地发展了由来已久的德的观念,可谓思想史进程中“哲学突破”的重要标尺。围绕着老庄哲学的“德”,有若干问题值得深入探究:第一,道与德之间的关系能否归结于“德者,得也”的训诂解释,或者说道与德之间是否有那种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分有关系?如果考虑到“德”实际上意味着“性”或者更深意味的“性之性”,那么德就具有两层含义:万物殊性且自得其性的性;万物玄同意义上的“性之性”。第二,老庄往往通过宇宙论模式阐发道物关系,同时也展现了探究德与物之间关系的多元思考,后者隐含了一种心性论的旨趣。第三,作为价值判断语词的“德”,足以提示出超越于伦理规范的原初伦理,即更高理论层次的德性伦理学(含政治哲学)。这几个问题的新思考有助于加深对老庄哲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庄子的“寓言”对“教与学”的启示李淑霞“教与学”的核心内容讲的是对技能的传授与掌握。从本质上讲,‘’教与学”讲的则是主体的认识能力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与把握的问题。更抽象地讲,就是人与外界的关系,它研究的是人的认识能力。我们考察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就会发现...  相似文献   

15.
论庄子人生哲学姜思学庄子哲学,因时代和社会的关系,历来解法各异,歧见甚多。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庄子哲学的实质和核心是唯心主义天道观和相对主义认识论,而就人生哲学言之,则体现了虚无主义思想和悲观厌世情绪。此种见解虽不无深刻之处,但无异失之偏颇或不够...  相似文献   

16.
周全霞 《农业考古》2007,(4):250-253
在数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中,历代之“士”穷毕生之力,究诘“内圣外王之道”,形成了思辨人文、社会与历史的知识传统,对“工匠术技”都视为末流,鲜见着墨,但于“饮食”却是一个例外。长久以来,围绕人类食事活动,不仅文人墨客竞相吟咏,还总结出了一系列食物原料的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礼仪,产生了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形成了悠久而丰富的饮食文化。它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交叉研究领域,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考古学、历史学、生态学、经济学、艺术学、心理学等学科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庄子是中国首位提出“圣人无情”的思想家,目的是为了消除多情引起的烦恼,以利于养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庄子却是一位多情之人;事实上,为了消除多情烦恼而提倡“无情”的庄子,终其一生也没有做到无情,他一直纠结于现实的多情生活与理想的无情境界之间。  相似文献   

18.
近年有一种倾向,认为中国并无哲学,中国哲学是“五四”以后在西学研究与裁剪中国思想中建立起来的。这种否定中国哲学的倾向有普遍性。郝大维、安乐哲《通过孔子而思》一书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作之一。其书把中西“哲学”彻底对立起来,中心是论证中国思想是“内在宇宙论”、“反向性思维”、无超越观念、无形上思想、无“两个世界”思想。本文不同意这种观点。通过对孔子“天论”、老子“道”的思想及宋明理学的具体分析,指出“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道象帝之先,自古以固存,独立不改,周行不殆”,“道生一,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的(实践论)紧紧抓住主观和客观这一认识过程中的基本矛盾,以认识论与唯物史观高度统一为理论前提和逻辑起点,展开地论述了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这一结构的逻辑起点明确,逻料中介新颖、逻辑终点科学,从而不仅在理论观点上有诸多的发展和创新,而且以其独有的逻辑特色,显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同于旧哲学认识论的根本之点。认真解读(实践论)的逻辑结构,有助于对它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20.
群众路线的认识论是交互认识论,强调了“干-群”双主体之间的对等性、互动性和主体性原则,因而彰显了群众的主体性地位,摒弃了主客体对立的认识论思路,是历史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与本体论、辩证法上相一致的表达。通过交互认识,领导与群众形成共同知识与共同信念,在一个不断信息更新、信念修正、信息域和知识域增大的动态过程中,实现领导与群众的利益与责任的一致、手段与目标的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