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显性核不育水稻育种的方法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对利用Ms-P型水稻育种的途径和方法,设计了运用该水稻进行轮回选择(包括逐级轮回选择系统、阶梯式轮回选择系统)和将广亲和性基因S_5~n导入到具有较好配合力的材料中去的回交育种体系。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受单一显性不育基因(Ms-P)控制,显性不育性稳定,在轮回选择中,它是较为理想的工具材料,建议将Ms-P基因导入到一系列胞质及核质遗传背景中,构成Ms-P型水稻种质资源库。广泛地将它应用于水稻育种,对育成超高产品种,将可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不育基因的转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不育株高温条件下表现部分可育的特性,在南昌夏季以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杂合不育株作父本,与具有不同细胞质来源的常规水稻品种(粤香占、HR—195、85—02、中鉴100、9311、原早7号、超丰早、R402)杂交,各杂交组合及后代分别在江西南昌和海南三亚种植。结果表明,转育后代出现的不育株育性没有中间类型,败育彻底;遗传背景和环境条件不会对转育后代Ms—p基因表达产生影响,转育的不育株系育性能稳定遗传。转育成功的5个不同细胞质源的显性核不育株系在株高、分蘖力、上三叶长度和角度等农艺性状都与原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不育株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育性感温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感温性主要表现:①不同稃尖性状的不育株感温效应不同,红色稃尖的不育株比白色稃尖的不育株感温效应更强;②不同遗传背景的不育株感温效应不同;③同一株系不同单株感温效应不同;感温性强的单株其后代不育材料感温性也强。说明显性核不育材料的感温性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效应,通过理想亲本选择可削弱不育材料的感温性。本文提出了通过高温筛选减少温度对不育性影响,使显性核不育基因更好地利用于育种实践上  相似文献   

4.
甘蓝型油菜新型不育源的发现及其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4年油菜花期,在一甘蓝型油菜材料中发现了1株天然雄性不育株。与可育株相比,不育株开花较晚,花蕾较小,花序基部的花蕾有黄化脱落现象,雄蕊退化,不育非常彻底,花药无花粉,而雌蕊正常。遗传研究表明,该不育性状受一对核基因控制,不育对可育为显性。讨论了其在轮回选择、杂交、回交、复交育种中的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中国科学家对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性做了大量深入研究,突破了传统观念,首先创造性地将“两用系”用于生产,接着育成了一批又一批的具有100%不育株率和不育度的大白菜雄性不育系用于生产。不仅为大白菜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了一个新途径,而且也为雄性不育遗传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笔者对此间发表的大量研究报告,结合育种实践进行深入探讨,发现了显性核不育与隐性核不育的内在联系,以及“核基因互作”和“复等位”育种材料互相转化的规律,从中概括出大白菜双位点复等位雄性不育遗传模型。  相似文献   

6.
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与质核互作不育系的遗传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果表明:萍乡显性不育水稻带有质核互作不育系的恢复基因,不同遗传背景的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对质核互作不育系具有不同的恢保关系;萍乡显性核不育基因与质核互作不育基因是独立发生的。当质核互作不育系中细胞质和细胞核的隐性不育基因一起作用时,能够掩盖萍乡显性核不育基因的育性表达。  相似文献   

7.
经6a的冬小麦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转育研究,转育出遗传稳定,背景各异且有利价值的显性核不育冬小麦材料20个,选育出具有小偃麦特征的显性核不育株系4个,获得5个高度不育或完全不育的蓝粒标记核不育株系,转育出具有显性矮秆基因标记显性核不育冬小麦材料8个,这些材料的转育成功,为冬小麦轮回选择育种利用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8.
从显性核不育水稻的种类特征、败育的细胞形态学、生理生化、同工酶研究、显性核不育基因的定位及对显性核不育水稻的利用和展望等方面对显性核不育水稻的研究和利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龚慧明  贺浩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209-4212
从显性核不育的恢复性机制、不育基因定位、细胞学特征、败育过程的生理生化变化以及显性核不育在常规育种和杂种优势中的利用等方面对作物显性核不育的研究和利用进行了综述,并对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的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显性雄性核不育水稻的研究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颜龙安等在“萍矮58/华野”的杂交后代中发现一个单基因显性核不育材料,在水稻中为世界首次发现,被命名为“萍乡核不育水稻”,该不育基因定名为“Ms-p”。在植物显性核不育中,首次证明其不育性与细胞质无关,为证实植物界核不育型的存在提供了一个新论据;在植物上,首先把植物的感温性和确实存在的育性基因联系在一起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出育性变化的临界温度值和敏感期;提出了用纯合体不育系作母本和具显性上位基因品种作恢复系制种的显性核不育“二系制种法”应用模式。本文概述了显性核不育水稻在细胞学、遗传学、感温性研究及育种选育上的进展,阐述了它在遗传育种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一个陆地棉新型核雄性不育系“035A”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一个具有两个重叠显性基因控制的陆地棉雄性不育系“035A”的遗传分析。该雄性不育系不育花小,花药少,表现完全败育,不育性受两个显性基因控制,两个显性基因表现为部分连锁。这一不育系的发现,为棉花基因连锁和基因定位提供了新的遗传工具,并为提高陆地棉核雄性不育系的制种效益和F2 代杂种优势的利用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植物雄性显性核不育的恢复基因已在甘蓝型油菜、谷子、水稻和大白菜等8种作物中发现。关于恢复性遗传机制的解释有复等位基因和显性上位作用两种假说。本文从理论上详细讨论了两种假说下共8种可能情况的遗传后果,并证明仅根据不育株×恢复系的F_1,F_2,F_3和回交世代的育性分离情况,很难准确区分这两种机制的各种可能。本文提出了准确区分这两种假说下各种情况的遗传设计。  相似文献   

13.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雄性不育性的遗传与育种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农垦58S,安农S-1,衡农S-1等光温敏核不育系及衍生不育系的雄性不育性进行了遗传与育种学研究。提出了光温敏核不育水稻雄性不育性遗传的“重复基因位点平行突变假说”,对影响光温敏雄性不育性表达的遗传背景进行了新的解释,并提出了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生态遗传分类理论”和选育实用型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原理与技术路线。在此基础上,选育出温光弱感型光敏核不育系“3088S”和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培两优288”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油用亚麻显性核不育的基因来源,形态特征,遗传表明及利用现状,并就今后油用亚麻显性核不育材料的进一步研究与利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水稻光敏核不育系的花药和体细胞培养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10个籼型光敏核不育材料进行花药和体细胞培养表明,利用花药培养从遗传上尚不完全稳定的光敏核不育材料中分离纯化出遗传上纯合,农艺性状的,具有明显育性转斯的光敏核不育水稻H90151S。在8902S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中,发现一特殊败育类型的光敏核不育材料T90-4S。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述了隐性雄性核不育水稻的产生,基础理论和利用研究现状.认为产生核不育水稻的途径有四条,即自然突变、理化诱变、组织培养和人工杂交选育.大多数核不育水稻不育性遗传表现隐性单基因性状,表现两对基因性状或更为复杂的情况则较少.核不育水稻一般具有各自的不育位点,很少等位.根据等位性测定结果,目前核不育基因已超过45个.核不育水稻的利用主要体现在近年兴起的用于轮回选择的育种方法上.鉴于国内光敏核不育水稻研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迄今,世界上已经在10种农作物上发现14例显性核不育材料,它们是:小麦2例、水稻1例、棉花2例、谷子1例、油菜2例、大白菜1例、马铃薯1例、莴苣2例、亚麻1例、红胡麻草1例。水稻上发现的显性核不育材料即江西省萍乡市农科所发现的“萍乡核不育水稻”,幼穗分化期在白天平均温度30℃以上持续10天,可部分自交,不育的花粉为典败类型。  相似文献   

18.
从国内外77份甘蓝型油菜材料中筛选出1份Shaan-GMS的恢复材料"96-803",对其的遗传研究结果表明,Shaan-GMS育性恢复遗传机制符合2对核基因互作控制假说,假设不育基因为Ms,其对应的隐性可育等位基因为ms,Rf为Ms的显性抑制基因,rf为Rf的隐性等位基因,基因型Ms-rfrf表现为雄性不育,其他7种基因型都表现为雄性可育,则Shaan-GMS的基因型为Msmsrfrf,"96-803"的基因型为msmsRfRf,隐性测交系"84004"的基因型为msmsrfrf。"96-803"和其他8份材料的测交结果表明,Shaan-GMS同6CA恢保关系相同。  相似文献   

19.
大豆不育极为普遍,有两类:隐性雌性核不育及隐性雄性核不育。由于大豆去雄及授粉极为困难,上述雄性不育基因的发现与利用,尤其是雌性育性好、雄性不育程度高。异交结实率高的材料,为群体改良、遗传研究,杂种优势利用开辟了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20.
小麦核不育的遗传研究和雄性不育遗传模式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综述了多年对小麦雄性不育研究的进展。太谷核不育小麦是显性雄性不育材料,它的显性不育基因Ms2位于4D染色体短臂上,距离着丝点31.16cM。以矮变1号小麦为标记性状供体,经大群体筛选和细胞学研究,研制出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显性核不育材料—矮败小麦。在矮败小麦中,矮秆基因Rht10与雄性不育基因Ms2在4D染色体短臂上连锁十分紧密,交换率仅为0.18%。该两基因的连锁片段已转移到中国春小麦ph1b突变体和八倍体小黑麦中。发现一套基因控制的雌雄性都不育的小麦遗传种质和双隐性基因控制的小麦核不育材料。综合分析已发现的核不育材料,提出植物基因互作型显性核不育材料起源假说;经遗传分析和数学推导,建立植物隐性核不育材料姊妹交后代育性遗传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