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芥蓝和黄籽羽衣甘蓝的杂种 F1 作母本与黄籽白菜型油菜材料杂交.开展了甘蓝与白菜间多变种复合杂交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初步研究.在4个种间杂交组合中,授粉后20天统计,发育子房率在31.5%~60.1%;每100蕾发育胚珠数为 1.1~60.8;借助胚珠培养获得了1个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新材料,其形态上综合了3个亲本的特征.该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自交高度不亲和,蕾期自交结籽也仅 1.8粒/花蕾;与天然甘蓝型油菜杂交表现较高的亲和性,杂交亲和性表现与天然甘蓝型油菜基因型有关.  相似文献   

2.
试验以白菜型油菜藏油3号和甘蓝型油菜京华165的远缘杂交后代为材料,研究其叶片保护性酶(CAT、POD、S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杂交后代叶片中CAT活性介于两亲本之间,SOD活性、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高于双亲,且各指标在世代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是拓宽油菜遗传育种种质资源的有效途径,也是研究芸薹属物种起源与演化重要的手段之一。对红籽白菜型油菜和黄籽羽衣甘蓝的人工合成杂种进行各种性状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杂种具有亲本互补酯酶同工酶酶带,植株形态相似于甘蓝型油菜,具有较强的营养体杂种优势;植株高度自交不亲和,和几个近缘种杂交亲和性较差,籽粒颜色为红色;杂种和白菜型亲本移栽大田后,同时感染病毒病,但是杂种表现较强的耐病性。  相似文献   

4.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是拓宽油菜遗传育种种质资源的有效途径,也是研究芸薹属物种起源与演化重要的手段之一.对红籽白菜型油菜和黄籽羽衣甘蓝的人工合成杂种进行各种性状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杂种具有亲本互补酯酶同工酶酶带,植株形态相似于甘蓝型油菜,具有较强的营养体杂种优势;植株高度自交不亲和,和几个近缘种杂交亲和性较差,籽粒颜色为红色;杂种和白菜型亲本移栽大田后,同时感染病毒病,但是杂种表现较强的耐病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通过甘蓝型油菜和特早熟白菜型油菜种间杂交,实现遗传物质的互相转移,选育新型甘蓝型油菜。【方法】对甘蓝型油菜与特早熟白菜型油菜种间杂交早期世代F_1、F_2和F_3进行细胞学分析。【结果】(1)以甘蓝型油菜为母本的甘白杂交比以特早熟白菜型油菜为母本白甘杂交更易获得杂交种。(2)甘白杂交F_1植株形态偏甘蓝型油菜,花粉育性不佳,染色体数目为29。PMCs减数分裂时染色体配对以二价体方式为主,数目在9~14个之间,后期I分离方式以15/14为主,并出现落后染色体和染色体桥。(3)杂交后代F_2细胞学分析,表型偏白菜型的植株2n=20,中间型植株2n=23~28,偏甘蓝型植株2n=29~58,其中2n=38的植株较少。(4)偏甘蓝型的F_2植株自交后代F_3植株全为偏甘蓝型,2n=35~38的植株后代中2n=38的植株占25.00%以上。(5)F_1花期介于双亲之间,F_2群体中偏白菜型植株大都开花较早,而中间型、偏甘蓝型植株中早花植株的概率较低,且F_3中早花植株更少,不足20.00%。【结论】甘白杂交以甘蓝型油菜为母本更易获得杂交种,且F_1植株偏甘蓝型,2n=29,减数分裂过程出现单价体、多价体、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等异常行为,且育性不佳。F_2群体植株以偏甘蓝型为主,其自交后代F_3全为偏甘蓝型,其中F_2中2n=38的植株较少,且自交后代染色体并非全为38条。甘白杂交后代中早花植株所占比例随着世代的增加趋于减少。该试验为甘白杂交选育特早熟甘蓝型油菜提供了细胞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特早熟春性甘蓝型油菜品系及其亲本的SSR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SSR标记研究了60个通过甘蓝型油菜与白菜型油菜种间杂交培育出的特早熟春性甘蓝型油菜品系及其3个亲本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39对SSR标记共扩增出145个多态性片段,其中多态性位点占总扩增位点的97.3%,平均每对引物检测等位基因3.72个,片段大小介于50~550 bp间。②聚类分析可将全部材料划分为A、B共两大类群,白菜型亲本浩油11号单独聚在A类,两个甘蓝型亲本(E144、039)和60个后代杂交种共同聚在B类,而来源于同一组合的品系又被划分到不同的亚类,没有完全聚到一起,说明利用甘蓝型油菜与白菜型油菜种间杂交创造出来的新型甘蓝型油菜品系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与它们的甘蓝型亲本有一定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7.
甘蓝型油菜种质创新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4个甘蓝型油菜杂交组合F1和白花甘蓝(Brassica oleracea)与双低甘蓝型油菜(B.napus)品种花油3号种间杂交及回交BC4代的植株进行小孢子培养,获得大量的再生植株。通过田间连续的定向选择,结果获得了16份含油量45.19%~50.52%的新种质以及3份双低白花甘蓝型油菜新种质。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油菜小孢子培养技术及双单倍体育种技术进行油菜特异种质的创新,是一种快速获得新种质的有效途径,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为获得正常的甘白杂交后代,本研究利用地方白菜型品种资源雅安黄油菜与常规甘蓝型油菜进行种间杂交,对F0代种子在培养基上利用秋水仙素进行加倍处理,获得了染色体数目在40 ~58条的混倍体植株,混倍体植株在染色体数目、植株形态、花器官、生殖器官上都明显区别于非加倍杂交植株,并利用加倍提高了甘白杂交F1的自交结实率,获得了正常的F2代植株,说明对油菜种间杂交后代进行加倍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由于染色体数目不配对、自交不亲和等现象带来的影响,提高杂交后代自交结实,获得正常的F2代植株.  相似文献   

9.
【目的】作为甘蓝型油菜的祖先种之一,白菜型油菜具有遗传多样性丰富、耐干旱、耐土壤瘠薄等优良特性。分析白菜型油菜的抗旱性,并以六倍体为桥梁,创造导入白菜型油菜优良抗旱性的新型甘蓝型油菜。【方法】以甘蓝型油菜和甘蓝为亲本,经杂交、胚挽救、染色体加倍,获得六倍体材料(A~nA~nC~nC~nC~oC~o)。以六倍体(A~nA~nC~nC~nC~oC~o)与白菜型油菜(ArAr)为亲本,杂交获得新型甘蓝型油菜(A~nA~rC~nC~o);以PEG-6000溶液于萌发期模拟干旱处理新型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测算种子萌发抗旱指数、相对萌发率、相对萌发势、相对根长和相对胚轴长,评价其抗旱性,并运用隶属函数法对抗旱性鉴定指标进行分析,筛选具有优良抗旱性的新型甘蓝型油菜。【结果】以11份六倍体材料和68份白菜型油菜为亲本,创建了124份新型甘蓝型油菜。新型甘蓝型油菜苗期表型介于六倍体和白菜型油菜之间。所选六倍体材料的染色体数目为56条,花粉育性约90%,合成的新型甘蓝型油菜的染色体数目为38条,花粉育性约80%。选取59份长势优良的新型甘蓝型油菜、7份六倍体材料、10份白菜型油菜以及20份自然甘蓝型油菜,进行主成分分析,四类材料分成三类,即六倍体材料、自然甘蓝型油菜和新型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但自然甘蓝型油菜和新型甘蓝型油菜明显分开。以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测定抗旱性指标,确定了用于白菜型油菜和新型甘蓝型油菜模拟干旱处理的PEG-6000溶液浓度,分别为200和250 g·L-1。从59份新型甘蓝型油菜中选取9份进行抗旱性鉴定,发现其中有3份新型甘蓝型油菜的抗旱性优于对照甘蓝型油菜中双11号,而且这三份新型甘蓝型油菜的抗旱性与各自的父本白菜型油菜的抗旱性呈正相关性。【结论】以具备优良抗旱性的白菜型油菜为亲本,以六倍体材料为桥梁,可创制具备优良抗旱性的新型甘蓝型油菜。  相似文献   

10.
油菜芥甘种间杂交育种程序研究和种质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油菜是世界主要油料作物.我国主要种植甘蓝型油菜.一般认为,甘蓝型油菜是甘蓝(B.oleracea)与白菜型油菜(B.rapa)杂交后染色体加倍形成的异源四倍体,2n=38,AACC,起源于欧洲,我国的甘蓝型油菜系从日本、英国等引进后选育而成.但应该看到,我国是白菜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B.juncea)的起源地之一,有丰富的种质资源.我国曾经为改良甘蓝型油菜的早熟性,大量采用甘蓝型油菜与白菜型油菜种间杂交.芥菜型油菜是白菜型油菜作母本与黑芥(B.nigra)杂交后经染色体加倍形成的异源四倍体,2n=36,AABB.因此,在进一步对甘蓝型油菜进行遗传改良时,如何利用芥菜型油菜的有利基因,拓宽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基础值得探索.为此,我们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这方面的研究.本文报道有关部分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青藏高原白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远缘杂交的亲和性,对白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及配制的正反交组合的杂交结实率和亲和指数进行测定,并对杂交F_1代形态学、花粉活力和自交亲和性分析。结果表明:白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杂交,以甘蓝型油菜作母本,结实率和亲和指数较高;甘蓝型油菜与白菜型油菜正反交F_1代组合均表现为自交亲和,植物学性状均偏向于母本,自交亲和性表现为甘蓝型油菜F_1(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F_1(白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自交亲和指数分别为20.37、6.30、1.59、0.51,花粉活力表现为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F_1(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F_1(白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  相似文献   

12.
万华方  魏帅  冯宇霞  钱伟 《中国农业科学》2020,53(16):3225-3234
【目的】作为甘蓝型油菜的祖先种之一,白菜型油菜具有遗传多样性丰富、耐干旱、耐土壤瘠薄等优良特性。分析白菜型油菜的抗旱性,并以六倍体为桥梁,创造导入白菜型油菜优良抗旱性的新型甘蓝型油菜。【方法】以甘蓝型油菜和甘蓝为亲本,经杂交、胚挽救、染色体加倍,获得六倍体材料(AnAnCnCnCoCo)。以六倍体(AnAnCnCnCoCo)与白菜型油菜(ArAr)为亲本,杂交获得新型甘蓝型油菜(AnArCnCo);以PEG-6000溶液于萌发期模拟干旱处理新型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测算种子萌发抗旱指数、相对萌发率、相对萌发势、相对根长和相对胚轴长,评价其抗旱性,并运用隶属函数法对抗旱性鉴定指标进行分析,筛选具有优良抗旱性的新型甘蓝型油菜。【结果】以11份六倍体材料和68份白菜型油菜为亲本,创建了124份新型甘蓝型油菜。新型甘蓝型油菜苗期表型介于六倍体和白菜型油菜之间。所选六倍体材料的染色体数目为56条,花粉育性约90%,合成的新型甘蓝型油菜的染色体数目为38条,花粉育性约80%。选取59份长势优良的新型甘蓝型油菜、7份六倍体材料、10份白菜型油菜以及20份自然甘蓝型油菜,进行主成分分析,四类材料分成三类,即六倍体材料、自然甘蓝型油菜和新型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但自然甘蓝型油菜和新型甘蓝型油菜明显分开。以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测定抗旱性指标,确定了用于白菜型油菜和新型甘蓝型油菜模拟干旱处理的PEG-6000溶液浓度,分别为200和250 g·L-1。从59份新型甘蓝型油菜中选取9份进行抗旱性鉴定,发现其中有3份新型甘蓝型油菜的抗旱性优于对照甘蓝型油菜中双11号,而且这三份新型甘蓝型油菜的抗旱性与各自的父本白菜型油菜的抗旱性呈正相关性。【结论】以具备优良抗旱性的白菜型油菜为亲本,以六倍体材料为桥梁,可创制具备优良抗旱性的新型甘蓝型油菜。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下游甘蓝型油菜小孢子的培养体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自从德国学者首次报道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技术成功以来[1],该项技术已被迅速采用.小孢子培养能够得到基因型纯合的甘蓝型油菜株系(双单倍体,Double haploid),利用该技术可以迅速纯合保持系和恢复系[2],避免性状分离;也可以对远缘杂交后代通过加倍来稳定外缘染色体[3];还可以结合诱变技术进行油菜种质资源创新,目前已经获得品质和抗性性状非常优良的株系[4,5].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根肿病高抗白菜品种"康根51"与甘蓝型油菜种质进行杂交,创制获得对云南特定根肿病生理小种具有抗性的种质,为根肿病抗性育种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染色体数目和PCR扩增对亲本和杂交后代进行分析,并采用田间抗性鉴定和室内人工接种鉴定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抗性评价。【结果】染色体数目分析发现,"康根51"的染色体数目为20条,油菜10159染色体数目为38条,杂交F_1代材料染色体数目为29条,与预期结果相符。随着世代的增加,染色体数目逐渐趋于正常且自交结实正常。PCR扩增结果显示杂交后代具有双亲的互补带型,表明创制的种质为甘、白杂交后代种质。对不同世代的663份自交单株进行田间根肿病抗性初筛,29份材料发病率较低;以楚雄东瓜镇油菜发病根瘤上分离的休眠孢子为病原对田间初筛的种质进行室内抗性鉴定。R150和R322表现为高抗,发病率分别为6.7%和13.3%,病情指数分别为5.83和7.50;R072、R087等19份材料表现为抗病,发病率在13.3%~36.7%,病情指数在10.83~25.80,其余8份表现为感病或高感。相关性分析表明,油菜根肿病的病情指数与发病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获得对云南特定根肿病生理小种表现抗性的甘蓝型油菜新种质2份,可用于油菜根肿病抗病育种。  相似文献   

15.
组织培养技术在油菜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小孢子培养在细胞遗传学和育种中的应用Eber等(法国)培养了甘蓝型油菜单倍体植株产生的小孢子 ,并获得了苗子。培养单倍体植株的小孢子的目的是想从中分离A和C基因组 ,即分离出白菜型油菜或甘蓝 ,或者创造非整倍体油菜。作者观察了单倍体植株的花粉母细胞染色体的减数分裂行为和单倍体自交、单倍体与单倍体杂交、单倍体与二倍体杂交的结实率和子代的染色体数。用流细胞仪(FflowCytometry)和同工酶分析了培养的单倍体植株小孢子形成的植株的染色体数和谱带特征。结果是 ,从培养单倍体植株小孢子产生的苗中没出现…  相似文献   

16.
远缘杂交是进行育种和种质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远缘杂交可以转移异种属见的遗传物质,因此在育种上得到广泛应用①.甘蓝型油菜(BrassicanapusL.)是世界上栽培面积最大的油菜类型,而现有甘蓝型油菜品种的改进必须有丰富而有价值的基因资源作基础,但这些有益资源在甘蓝型油菜中十分有限,可是在十字花科其它属中基因变异十分广泛.因此,通过各种育种途径拓宽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基础,扩大其种质资源,受到全世界油菜生产国家的高度重视.从1917年Kajanus第一次报道甘蓝型油菜(B.napus)与芜菁(B.rapa)种间杂交成功,到李再云通过甘蓝型油菜与诸葛菜属间杂交,在世界上首次获得属间杂种②③④,甘蓝型油菜杂交已涉及到与其它种以及邻近的一些属间杂交⑤,但油菜与紫罗兰杂交还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7.
赵志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9998-10002
[目的]进一步揭示甘蓝型油菜和诸葛菜属间远缘杂种高世代(F8~F10)材料的遗传变异规律。[方法]以甘蓝型油菜和诸葛菜属间杂种高世代群体为材料,对甘蓝型油菜和诸葛菜远缘杂交后代表型偏白菜型油菜变异群体进行形态、细胞学方面的研究。[结果]形态学分析表明,杂种后代叶型、叶色、株型、早花性状偏向白菜型油菜,而二级分枝数、角果长度和千粒重与甘蓝型油菜Oro更为接近;细胞学研究表明,这些杂种高世代材料细胞中已不含诸葛菜染色体,多数植株都为少于38条染色体的亚倍体;与白菜型油菜杂种的减数分裂配对结果显示,这些亚倍体后代细胞中丢失的可能是来自C基因组的染色体,随着世代的增加,体细胞染色体数目都有向甘蓝型油菜2n=38升高和回归的趋势。[结论]该研究为揭示杂种后代亚倍体中丢失染色体的来源及形态学改变的原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进一步揭示甘蓝型油菜和诸葛菜属间远缘杂种高世代(F8~F10)材料的遗传变异规律。[方法]以甘蓝型油菜和诸葛菜属间杂种高世代群体为材料,对甘蓝型油菜和诸葛菜远缘杂交后代表型偏白菜型油菜变异群体进行形态、细胞学方面的研究。[结果]形态学分析表明,杂种后代叶型、叶色、株型、早花性状偏向白菜型油菜,而二级分枝数、角果长度和千粒重与甘蓝型油菜Oro更为接近;细胞学研究表明,这些杂种高世代材料细胞中已不含诸葛菜染色体,多数植株都为少于38条染色体的亚倍体;与白菜型油菜杂种的减数分裂配对结果显示,这些亚倍体后代细胞中丢失的可能是来自C基因组的染色体,随着世代的增加,体细胞染色体数目都有向甘蓝型油菜2n=38升高和回归的趋势。[结论]该研究为揭示杂种后代亚倍体中丢失染色体的来源及形态学改变的原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将芥菜型油菜抗病、抗虫、分枝性强、黄种皮等优良性状转移到甘蓝型油菜中,改良甘蓝型油菜种质。【方法】本研究以芥菜型油菜严小村芥与甘蓝型油菜青油14号为亲本,对正反杂交得到的F_1代进行形态学和细胞学研究分析,同时对其花粉育性和杂交亲和性进行了分析。【结果】F_1代植株形态介于双亲之间,正反交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37条,F_2代表型分离严重,染色体数目不固定,大多在38条附近。两个世代减数分裂均出现异常现象,后期Ⅰ分离方式各有不同,F_1主要以18∶19分离。F_1植株花粉平均可染率为32.68%,F_2代提高到了53.19%。【结论】以芥菜型油菜作母本,F_1自交获得的F_2大多偏甘蓝型油菜,让F_2连续自交或以甘蓝型油菜回交,可以较快得到新型甘蓝型油菜。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通过引进、远缘杂交、人工诱变等方法培育油菜花色变异材料,再通过复合杂交等方法创造桃红色、紫色等系列花色及甘蓝型、白菜型、芥菜型等紫色叶片、彩色花等彩色油菜近20份。通过异地异季加代、小孢子培养等方法,多年纯化获得纯合彩色油菜,连续转育不育系和恢复系获得彩色油菜三系杂交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