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夏音 《现代农业》2009,(11):110-110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缺乏转移就业的职业技能,难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难以提升从业的岗位层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实践证明,这的确是一件利民惠民的好事。但很多地方只注重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2.
潢川县信潢技校是一所综合性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自2004年以采,该校立足县情,充分发挥自身职业技术教育和办学条件优势,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几年采,该校共累计开展阳光工程培训2800人,引导性培训近万名,转移就业率达到95%以上,且多数学员成为了潢川县外出务工致富的领头雁.为农村劳动力转岗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3.
加快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是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新形势下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既是职业学校的光荣任务,也是职业学校发展的新机遇。近年来,许多农村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农广校积极参与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取得了初步成绩,积累了经验。农村职业学校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应探索出一个符合社会特色的转移培训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战略目标,其中的关键之一是要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培养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为此,既要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更要从当前农村的实际出发,以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为教育培训对象,对他们进行先进科技意识、现代市场观念和创业意识教育,先进适用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引导他们转移就业或自主创业,使他们尽快获得能适应各种新兴工业生产岗位和第三产业中各行业生产经营岗位的需要。本文以浙江嘉兴为例分析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践,探索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中有关政府行为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如何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农民稳定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阳光工程”健康、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结合沾益县的情况,针对“阳光工程”培训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杨建军 《新农业》2005,(11):14-14
北票市农民科技培训中心是北票市“阳光工程”办公室认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依据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实施方案.面对北票市农村人口科技水平低.农民收入低.剩余劳动力队伍庞大的现状.本着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引导性培训为辅的原则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基地与大连市农业科学职业技术学校实行联合办学,进行“订单”专业培训,“订单“就业以焊工为主.务工去向是大连市企业及大连经济开发区企业。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农”问题一直是各级政府关注的重点。农村人口众多,农民科技素质缺乏,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相对减少,依靠传统作业的农民被剥离出来成为剩余劳动力,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以河南省鹿邑县柏木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情况为例,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调查发现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存在着农村就业岗位不足、人力资本素质低、就业政策扶持力度小等现实问题。对症下药,推动乡镇企业发展,实现城乡对接;加强技能教育,提高人力资本等是合理有效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以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为视角,从就业人数、就业区域、就业方向分析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指出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文化程度低、技能单一、年龄分布欠合理、收入不高等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政策统筹、产业支持、就业服务、教育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加快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宝鸡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成效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的重要意义及政策依据,以宝鸡市为例论述了阳光工程培训所取得的成效,分析了目前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保证阳光工程培训质量效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四年来,对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定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由于各级政府在管理方面,存在着“错位”和“缺位”现象,政府职能没有得到充分而有效发挥,制约了阳光工程的持续健康发展。按“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实施原则,如何定位政府的主导推动作用,如何进一步促进政府职能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有效发挥,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突出地表现为农民工进城问题。农民工进城务工总费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质量。应用一手调查资料,从农户行为的微观角度研究了我国农民工进城务工总费用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分析显示:从2000~2005年,我国农民工进城务工总费用略有上升,其中进城寻工费用下降,在城务工费用增加;进城途径、性别、学历、收入水平、区位等因素的差异对农民工进城务工费用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陈良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7):5302-5303,5307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面对的问题。通过对苏北农村劳动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其在总量,劳动者素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制度政策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应以就地转移和异地输出相结合,把推进城市化进程,提升农村工业化和产业化水平,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作为推动苏北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很多,解决问题的根本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教育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根本因素,要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就需要重视农村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按照舒尔茨的观点,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教育、职业培训、医疗保健和迁移等方面的费用。在我国现阶段,农村人力资本投资表现对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劳动者技能培训及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投入,这些投入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而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其非农就业转移,包括影响选择非农就业的意愿、非农职业选择的能力和非农就业的稳定性。为此,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必须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  相似文献   

16.
翁爱云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2):2899-2900
劳动力素质是苏北与苏南经济发展存在巨大差距的最主要因素。只有抓好苏北农村基础教育和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才能全面提升苏北农村劳动力素质,这是江苏实现“两个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首先,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考察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剩余劳动力转移在人群、地域、职业等方面的特点。然后,根据2005—2015年统计数据做出计量分析,得出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从事非农业劳动的预期收入、农村居民的人均收益、农村居民受教育情况、农村机械化程度、城市就业机会各影响因子之间的线性关系。最后,按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更好地促进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农民问题是“三农”的核心,而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内因,这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基于浙江省农村劳动力在受教育程度、能力与知识、观念与态度等方面呈现出的素质特点,本指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具体途径,并论述职业教育在此问题上应遵循的几条原则。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30余年,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民收入不断增长。但无论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者相比,还是与我国的城镇居民相比,我国农民收入都显得水平较低,且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农民内部收入均存在较大差距。这不仅影响我国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还有可能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对江苏、河南、四川三省农民收入的水平、来源结构以及收入差距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归纳了三省农民收入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造成我国区域间农民收入差异的成因,并提出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增加农民非农就业机会、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农业科研的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等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农民收入差异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洛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着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整体素质偏低、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政府应通过转变职能,加强组织引导,改革土地流转制度,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等途径,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