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新疆落叶松为母本,华北、日本、兴安和长白落叶松为父本进行控制授粉制种、育苗和造林。结果表明:各杂交组合苗木均具有较强的杂交优势,但以日本、兴安和长白落叶松为父本的杂交子代苗,新梢木质化程度较差;以华北落叶松为父本的杂交苗抗性好,且花期与新疆落叶松较为吻合。综合分析认为,华北落叶松可作为杂交利用的首选组合亲本。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鉴定茄子杂种F1纯度,为提高茄子杂交育种效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育苗期,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栽培茄×栽培茄正、反杂交种和野生茄×栽培茄杂交种进行纯度鉴定及亲缘关系分析。【结果】从124对SSR引物中筛选出15对在亲本间存在差异、扩增稳定、条带清晰的引物;从210株杂种F1单株中共鉴定出208株真杂种,杂种纯度为99.0%,鉴定结果与田间性状调查结果一致;栽培茄×栽培茄正、反交组合的F1与亲本的亲缘关系均较近,遗传关系差别微小;野生茄×栽培茄组合的F1与父本的亲缘关系均较远,且表现出偏母本遗传。【结论】SSR分子标记技术能快速、准确鉴定茄子杂交后代的纯度,可作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手段用于指导选择符合茄子育种目标的优良杂交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3.
葡萄花粉育性和交配亲和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4个品种16个组合杂交试验研究了葡萄花粉育性和交配亲和性,结果表明,葡萄品种间花粉生活力明显不同,且易受培养条件影响,但与染色体倍性无明显相关。葡萄花粉柱头萌发率高于人工培养萌发率,不同组合和同一组合正反交间花粉柱头萌发率明显不同,但与双亲染色体倍性无显著相关。组合间座果率、杂种果有籽率和果均种子数均与母本自交呈正相关,且易受母本单性结实能力的影响。杂交育种时选择自交结实率高,果均种子数多的亲本作母本,与母本交配亲和性好,特殊配合力高的亲本为父本配组杂交才能获得更多的杂交种子,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4.
用蕾期剥蕾授粉方法对甘蓝型油菜种内、种间、属间杂交亲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种内、种间、属间杂交亲和性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杂交亲和性受亲本基因型和组合方式的影响;亲本间亲缘关系愈远,杂交亲和力愈弱,亲本的基因型对杂交亲和力的影响愈小;芥菜型×甘蓝型正常种子率高,而反交则正常种子率低,且甘蓝型×芥菜型杂交中母本基因型对杂交亲和力的影响大于父本基因型。  相似文献   

5.
利用黑龙江省林口县青山林场长白落叶松自由授粉子代林资料,分析和探讨了优势木、精选树的选择效果及遗传增益,并提出了合理的落叶松育种策略。优势木、中等木、劣等木3个等级的自由授粉子代林树高、胸径和材积等10个性状家系间差异都未达显著水平,亲本与子代性状相关也不显著,说明表型选择效果一般。优势木自由授粉子代树高、材积、冠型、干型等性状遗传力虽处于中低等水平,但优势木材积、树高等性状值仍具有一定优势,在早期缺少结实等数据情况下,还应重视优树选择。15年生时,精选树与优势木相比优势十分明显,树高、胸径和材积分别大4.8%、9.9%和23.2%。由于落叶松生长性状早晚相关显著,应采取能够获得遗传增益较高的1.5代无性系种子园的营建策略来大量生产优良种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试尾叶桉(母本)与巨桉、赤桉、韦塔桉和细叶桉4种桉树杂交家系的生长及抗桉树枝瘿姬小蜂能力,为选育优良桉树杂交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尾叶桉为母本分别与巨桉、赤桉、韦塔桉和细叶桉杂交建立杂种家系试验林,进行生长性状及抗桉树枝瘿姬小蜂能力测试。【结果】以巨桉作父本与尾叶桉杂交的杂种家系中75.0%~100.0%家系具有杂种优势,以赤桉、韦塔桉和细叶桉作父本与尾叶桉杂交的杂种家系中均只有50.0%家系具有杂种优势。赤桉与尾叶桉杂交的家系(X807)生长量最大,其材积比母本自由授粉家系(X814)高56.81%,但有50.0%杂交家系受桉树枝瘿姬小蜂危害;其次是巨桉作父本的杂交家系(X420),其材积比母本自由授粉家系(X814)高35.48%。综合单株材积和抗桉树枝瘿姬小蜂为害能力,筛选出优于母本自由授粉家系的杂交家系5个,林龄3.4年时其材积生长量比母本自由授粉家系高11.11%~35.48%,且无桉树枝瘿姬小蜂为害。【结论】以尾叶桉为母本分别与巨桉、赤桉、韦塔桉和细叶桉杂交的家系均具有一定的杂种优势,其中,以巨桉为父本的杂种优势家系所占比例最高;可选择优良家系中的优良单株进行无性系转化并测试后择优利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芝麻不同种之间的杂交亲和性,分析其杂种的生物学特征,为芝麻野生种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以芝麻栽培种豫芝11号(S. indicum,2n=26)和S. latifolium(2n=32)、S. calycinum(2n=32)、S. angustifolium(2n=32)、S. radiatum(2n=64)等4个野生种为亲本材料,采用双列杂交方法,通过田间人工授粉配置不同种间组合;结合胚拯救方法获得种间杂种F1。根据杂交结蒴率比较组合杂交亲和性;在盛花期和成熟期观察杂种植物学性状特征,利用Alexander染色法进行花粉粒育性鉴定。通过根尖细胞染色体涂片明确杂种染色体数目及特征。选用自主筛选的胡麻属特异多态性SSR引物,分析种间杂种分子标记差异。【结果】 配置了5个芝麻种间的20个正、反交组合,共授粉2 091朵花,获得杂交蒴果370个。发现以染色体数目多的种为母本更易获得远缘杂交蒴果。5个芝麻种之间杂交亲和性的变化范围为1.18%(S. radiatum×S. calycinum)—63.33%(S. calycinum×S. angustifolium)。共有9个杂交组合获得杂种F1种子,F1植株的花粉败育率为35.21%—100.00%,其中,S. calycinumS. angustifolium杂交组合F1的可育株比例最高,为87.68%。杂种F1在株高、株型等性状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超亲优势。栽培种与各野生种的正反交杂种F1在叶型、花型和花色表现出双亲的局部特征。栽培种芝麻(n=13)与具有n=16染色体组型的3个野生种的杂交亲和性依次为S. angustifolium>S. calycinum>S. latifolium;野生种S. radiatum(n=32)与n=16染色体组的3个野生种的亲和性依次为S. calycinum>S. angustifolium>S. latifolium。在5个种中,野生种S. calycinumS. angustifolium的亲缘关系相对最近。获得的部分杂种植株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观察显示,杂种的染色体数目与理论值一致。利用3对多态性SSR引物对F1植株的分子鉴定结果显示,真杂种比例为99.66%。杂种染色体核型和特异SSR标记结果显示出胡麻属不同种的遗传特征差异。【结论】 胡麻属5个种之间的杂交亲和性差异显著,种间杂交后代杂种优势明显;S. calycinumS. angustifolium的亲缘关系相对最近,可用于芝麻优异种质创制和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其他种间杂交存在着生殖隔离障碍,可采用胚拯救、分子标记利用等手段加强芝麻野生资源利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收集的蝴蝶兰种质资源开展香型多花蝴蝶兰的杂交选育,观察后代群体主要目标性状表现,获得符合目标性状要求的香型多花蝴蝶兰优良单株。【方法】以15个蝴蝶兰品种为亲本开展蝴蝶兰常规杂交,对杂交后代进行性状调查分析,并与亲本进行比较。【结果】配对的15个杂交组合中编号16161(PL608×PL321)和编号16162(390×PL321)两对组合成功,在2016年获得成熟蒴果,其他13对杂交组合均没有获得蒴果或成熟蒴果。亲本性状最相近的16161栽培杂交后代群体200株,平地空调催花174株,该杂交组合后代数量多、开花株多、株叶型整齐、生长势强,完全遗传了母本的香味;花朵数量均遗传母本特性,接近母本,多于父本;花色、唇色整体上为父母本花色的调和色,有深浅梯度变化;斑点分布规律同母本,未出现亲本花色之外的花色,符合基本遗传规律。部分杂交后代生长发育指标优于双亲,选育出有香味、花朵数量多、花色鲜亮、开花株形态好的优良单株6株。16162栽培杂交后代群体21株,通过平地空调催花12株,杂交后代均没有遗传亲本的香味,花朵数量多遗传自父本,未选育出香型多花优良单株。【结论】两个亲本相近的香型蝴蝶兰通过杂交,可选育出符合目标性状的香型多花蝴蝶兰优良单株。但由于蝴蝶兰香味遗传背景及机制复杂,在亲本均有香味的情况下,后代不一定能遗传亲本的香味。试验中两个香型蝴蝶兰PL608、PL321可为今后香型多花蝴蝶兰杂交选育亲本选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蒋丽 《青海农林科技》2009,(4):15-16,33
杂种落叶松和其它落叶松种子通过田间对比试验,对发芽率和生长量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杂交落叶松种子千粒重为4.2g,发芽率为28.7%,两年生平均苗高为70.7 cm,平均地径为8.1mm,杂种落叶松和其他纯种落叶松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日×长组合发芽率较高,但干形、生长较差。日×兴组合发芽率较低,但干形较好,生长量较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远缘杂交获得芝麻栽培种与野生种的杂交后代,改良芝麻栽培种对茎点枯病的抗性。【方法】对野芝3号(S.indicatum)(P_3)和芝麻栽培种中芝14(P_1)、中芝14同源四倍体(P_2)进行正反种间杂交,通过幼胚培养技术获得杂种F1植株。首先利用SSR分子标记、细胞学、形态学方法进行后代真实性鉴定,筛选出真杂种。后对种间杂交的3个亲本(野芝3号、中芝14及其同源四倍体)以及杂种后代F1株系进行茎点枯病人工接种鉴定。【结果】种间正反交组合后代的幼胚成苗率有明显差异,在接种的773个幼胚中,有155个幼胚发育成苗,平均幼胚成苗率为20.05%。种间正交组合(P_3×P_1、P_3×P_2分别为32.75%和21.11%),高于反交组合(P_1×P_3、P_2×P_3分别为8.84%和13.41%)。说明亲本的基因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远缘杂交的成苗率。P_3×P_1、P_1×P_3组合F1植株染色体数目为42条;P_3×P_2、P_2×P_3组合F1染色体数目为55条,正反交杂种F1株系大部分花粉粒形态独特,形状规则但多无内含物,为高度不育类型;部分F1株系有少量的可育花粉,为部分不育型。选用多态性较好的HS142引物在亲本中芝14中能清晰的扩增出2条特异性条带(约460和500 bp),在野芝3号则扩增出1条特异性条带(约380 bp)。然后对12个后代进行鉴定,其中有10个杂种F1植株同时具有3条父、母本特异条带,另2株仅出现母本或父本带为假杂种。以高抗种质野芝3号为母本的种间杂交P_3×P_1、P_3×P_2后代染病的病斑长度分别为9.35和6.65 cm,反交组合后代的病斑长度分别为9.90和8.90 cm;所有杂交组合的后代对茎点枯病抗性均高于其栽培种亲本(P_1 14.30 cm和P_2 11.46 cm),但低于野生种亲本(P_3 4.80 cm)。【结论】通过种间杂交结合幼胚培养可以筛选出茎点枯病抗性明显高于芝麻栽培亲本的新种质。  相似文献   

11.
基于哑变量的日本落叶松生长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北亚热带高山区和暖温带中山区日本落叶松的生长过程,并建立其生长模型,为精确掌握日本落叶松生长过程、科学经营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提供参考。【方法】应用北亚热带高山区和暖温带中山区96株日本落叶松解析木数据,根据区域特征引入哑变量的概念,综合运用Excel 2003、ForStat 2.1及SPSS 16.0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生长模型的拟合,分别建立含有哑变量的日本落叶松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模型。【结果】2个区域日本落叶松的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情况没有明显差异。含有哑变量的Richards方程对日本落叶松胸径、树高生长拟合效果最好,R2分别达到了0.996 6和0.995 5,均方误差为0.163 2和0.207 7,平均绝对残差为0.349 1和0.436 7;材积生长模型的拟合结果以含有哑变量的二次函数最为理想,R2为0.997 979,均方误差为0.000 018,平均绝对残差为0.003 276。通过对模型的独立性检验,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模型预估精度均在90%以上。【结论】建立了日本落叶松胸径、树高和材积的哑变量生长模型,该模型可以用来描述北亚热带高山区和暖温带中山区日本落叶松的生长规律,预测其生长指标,解决了不同区域单独建模模型不相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为了评价长白落叶松木材作为纸浆材的管胞力学强度,采用单纤维拉伸技术开展了长白落叶松早晚材单根管胞拉伸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长白落叶松早材单根管胞拉伸弹性模量、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的均值分别为9.64 GPa、714.05 MPa及6.01%,晚材的均值分别为12.74 GPa、963.85 MPa、和8.60%。方差分析表明长白落叶松早晚材间单根管胞拉伸弹性模量、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存在极显著差异(0.01水平),晚材单根管胞力学性能显著高于早材;单根管胞弹性模量和拉伸强度在径向年轮间的变异极显著(0.01水平),断裂伸长率在年轮间的差异性不显著。在株内径向上,长白落叶松单根管胞力学性质均随着年轮的增加而增加;在株内纵向上,单根管胞拉伸的弹性模量和拉伸强度变异性极显著(0.01水平),而断裂伸长率在纵向上的变异性不显著。该结论为长白落叶松木材的适材适用和定向培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林分日蒸腾变化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进一步阐明环境条件调控林分蒸腾的机理。【方法】以兴安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在2018年生长季6—8月份对样地内林木根据胸径大小划分为3个径级,每个径级选取一株样树,利用热探针技术测定其树干液流密度,经尺度扩展得到林分蒸腾量,同步观测太阳净辐射量(Rn)、空气温度(Ta)、相对湿度(RH)、土壤含水量(SWC)、光合有效辐射量(PAR)等环境因子,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多元回归拟合等方法分析林分蒸腾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基于脱耦联系数(Ω)与林分日内蒸腾变化曲线确定太阳净辐射量(Rn)和水汽压亏缺(VPD)主导林分蒸腾的时段。【结果】(1)6—8月兴安落叶松林分日蒸腾量为0.41~1.44 mm,各月日蒸腾量均值为7月(0.85 mm)>8月(0.65 mm)>6月(0.64 mm)。(2)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影响林分日蒸腾量的环境因子主要为RnTa、SWC,相关系数绝对值大小分别为SWC(0.657)>Ta(0.383)>Rn(0.318)。(3)通过主成分分析将影响兴安落叶松林分蒸腾的环境因子综合为植物生长因子(WS、SWC、PAR)、水分变化因子(Rn、RH、SWC)、日蒸腾量驱动因子(TaRn),日蒸腾量驱动因子中TaRn对林分日蒸腾量的贡献率大小表现为Rn(61.36%)>Ta(38.64%)。(4)基于脱耦联系数与林分蒸腾量日内变化曲线得到Rn主导林分蒸腾的时间段为05:30—13:00,VPD主导林分蒸腾的时间段为13:00至翌日02:50。【结论】影响兴安落叶松林分日蒸腾量的环境因子主要为RnTa,在日内尺度上影响林分蒸腾的环境因子是RnVPD,且二者主导的时段不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日本落叶松正交胶合木(cross-laminated timber,CLT)抗弯性能的影响因素,为CLT在木结构建筑中的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产自辽宁清原的日本落叶松锯材为供试材料,依据层板弹性模量(8~12GPa(低)、≥12~≤16GPa(中)、16GPa(高))、层数(3层和5层)、层板厚度(15和25mm)、组坯方向(正交和斜45°)的不同共设置6种组坯方式,基于美国标准ANSI/APA PRG320-2012测试6组CLT的抗弯弹性模量和抗弯强度,以考察CLT抗弯性能的影响因素;根据机械连接理论、复合层板理论、剪力类比理论和简单设计法推算CLT的等效抗弯刚度和抗弯弯矩,通过实测值验证理论预测值的精确性,筛选适宜的预测方法。【结果】层板模量和层数对日本落叶松CLT的抗弯弹性模量、抗弯强度影响显著,但锯材厚度和组坯方向对CLT的抗弯弹性模量、抗弯强度影响不显著;采用剪力类比理论、简单设计法分别计算的等效抗弯刚度值和抗弯弯矩值更加接近实测值,相对误差分别在5.0%和6.5%内。【结论】采用日本落叶松锯材制备的CLT具有较好的抗弯性能,利用理论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CLT的等效抗弯刚度和抗弯弯矩。  相似文献   

15.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天然更新及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更好的理解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天然更新动态及其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以塞罕坝地区不同林龄(Ⅲ:20~30 a,Ⅳ:30~40 a)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18块标准地(50 m×50 m)的调查数据,采用回归分析等方法对不同龄级林分的更新幼苗生长及与土壤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个龄级林分更新幼苗高生长、基径生长与年龄均呈指数函数关系,高度与基径呈线性相关;(2)Ⅲ龄级林分幼苗高随基径增长速率小于Ⅳ龄级林分;(3)pH值和土壤全磷含量对Ⅲ龄级林分华北落叶松幼苗更新密度有显著影响,而在Ⅳ龄级林分pH值和土壤全钾含量对幼苗基径、苗高和苗龄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兴安落叶松成熟材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法获得早晚材薄片的密度及顺纹抗拉强度,根据早晚材物理力学性质,建立并验证兴安落叶松成熟材无疵试样顺纹抗拉最大破坏载荷以及抗拉强度的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密度可作为影响成熟材无疵试样抗拉强度变异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早晚材为基础单元,可建立无疵试样顺纹抗拉破坏载荷以及抗拉强度的力学表达式,其相对误差低于15%。该方法可为进一步建立兴安落叶松其他力学性质模型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生长季碳通量及其主要环境因子进行观测研究,探明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生长季碳、水、热交换特征和变异规律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为兴安落叶松生态系统碳源/汇的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林龄为100~120年的兴安落叶松原始林内建立观测点,采用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技术,进行生长季兴安落叶松-大气之间的CO2通量、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以及降雨量、土壤含水率、土壤温度、气温、光合有效辐射等主要环境因子的连续观测,并进行了兴安落叶松林CO2通量与光合有效辐射、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兴安落叶松林CO2通量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从06:00开始为碳吸收,12:30-13:30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从约18:00开始,CO2通量值从负值转变为正值,开始进行碳释放,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06:00;在生长季白天表现为碳汇,夜间为CO2排放;6、7和8月份CO2通量平均日变化分别为-0.64,-0.88和-0.46mg/(m2·s),固碳、碳释放最大值均出现在7月份,分别为-1.09和0.19mg/(m2·s)。兴安落叶松林潜热通量、感热通量日变化特征表现为昼夜主要吸收H2O和热,变化范围分别为-100~500 W/m2和-100~400W/m2。CO2通量与光合有效辐射呈指数相关(6月R2=0.467,7月R2=0.759,8月R2=0.623),光合有效辐射越强碳汇能力越大;与土壤温度呈指数相关(6月R2=0.381,7月R2=0.425,8月R2=0.442),CO2通量随着土壤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与土壤含水率呈线性相关,在7月份相关性较高(R2=0.487),但总体相关性相对较低。【结论】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CO2通量、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月均日变化具有明显的特征,不同月份间通量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变化趋势和规律基本一致。CO2通量主要受光合有效辐射及土壤温度和含水率的影响,光合有效辐射越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越大,土壤温度和含水率越高,CO2通量越大;且与光合有效副射和土壤温度的相关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水杨酸(SA)对华北落叶松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为水杨酸在华北落叶松育苗中的科学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SA浸种和外施2种方式,设置0.1,0.5和1.0mmol/L 3个SA浓度处理华北落叶松种子,以蒸馏水处理为对照,在25℃培养条件下分析SA对华北落叶松种子萌发和幼苗SOD、POD活性及MDA、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并比较培养温度为25,30和35℃时,各处理幼苗POD、SOD活性以及MDA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差异。【结果】SA浸种可以显著提高华北落叶松种子的发芽率,以0.1mmol/L处理最高,发芽率为87.22%,0.5mmol/L处理次之,对照发芽率仅为54.02%;0.1mmol/L SA处理的胚根长度较对照提高83.91%,胚芽长提高84.67%,0.5mmol/L处理次之,但对胚芽长的提高作用不显著;0.1mmol/L SA浸种处理在30和35℃下的POD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3.59%和174.42%,SOD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86.98%和109.82%,而外施SA处理幼苗的POD和SOD活性在30℃下分别较对照提高217.82%和128.15%,35℃条件下分别提高56.77%和277.67%;30和35℃条件下,0.1mmol/L SA浸种处理幼苗的MDA含量分别较对照降低17.72%和7.32%,外施SA处理分别降低12.94%和11.10%;0.1和0.5mmol/L SA处理幼苗的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结论】在SA处理后的12d内,0.1~0.5mmol/L的SA对促进华北落叶松胚根、胚芽生长和提高幼苗SOD、POD酶活性及降低MDA含量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采用二元分布描述林分空间结构特征的优越性并应用于实践。【方法】对秦岭中段20和40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典型样地进行调查,利用林分空间结构分析软件Winkelmass 1.0和Excel 2007计算林分空间结构指标的二元分布,即混交度-大小比数、大小比数-角尺度、角尺度-混交度。【结果】20年生华北落叶松林分中,处于不同优劣程度和混交等级组合的林木株数基本相等;相同优劣程度或相同混交等级的多数林木处于随机分布,而处于相同分布格局且不同优劣程度或不同混交等级的林木株数比例基本相等。40年生华北落叶松林分中,处于不同优劣程度的绝大多数林木周围无其他伴生树种;相同混交状况或相同优劣程度的林木大多处于随机分布;最常见的结构单元为参照树周围相邻木为相同树种且呈随机分布。20和40年生华北落叶松林分中,处于优势、高度混交和随机分布组合的林木相对频率值分布不合理。【结论】通过实例证实二元分布是研究林分空间结构特征较为有效的方法,可为林分结构优化和决策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围封前后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动物结构组成及多样性的时空变化规律,探讨围封对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于2013年5,7,9月,在河北省围场县龙头山林场,选取围封(2007年围封)与未围封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样地,调查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测定土壤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uo均匀度指数(J)、密度-类群指数(DG)和Jaccard相似性系数;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土壤动物群落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1调查共获得土壤动物13 816头,隶属于3门7纲17目,分为58个类群,其中大型土壤动物398头,分为40个类群;中小型土壤动物13 418头,分为38个类群。2总体而言,围封区土壤动物类群数、平均密度、H、J和DG指数高于未围封区,且围封后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和平均密度均明显增加。3除了7月份大型土壤动物的平均密度以及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表现为围封区小于未围封区外,各月份土壤动物的平均密度和类群数基本表现为围封区高于未围封区。随时间推移围封和未围封区土壤动物平均密度和类群数变化趋势一致,其中大型土壤动物平均密度表现为5月9月7月,中小型土壤动物平均密度表现为5月7月9月。大型土壤动物H、J和DG的月份间动态在2区内不同,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H、J和DG在2试验区内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7月9月5月。围封与未围封样地大型土壤动物和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50和0.53,达中等相似水平。4在土壤剖面垂直水平上,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与平均密度最大值出现在0~10cm土层,而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与平均密度则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减。5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与凋落物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及土壤pH、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结论】围封后降低了人为干扰,促进了林下植被更新,改善了林地凋落物和土壤的理化性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动物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