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刺桐姬小蜂成蜂生殖系统进行解剖研究,并观察其产卵行为。结果表明:雌性生殖系统由1对卵巢、1对侧输卵管、中输卵管、受精囊和外生殖器等组成。雄性生殖系统由1对睾丸、1对输精管、1对附腺、射精管和阳茎等组成。雌成虫的每个卵巢平均有卵巢管9~13条,每条卵巢管平均有卵3~7粒,卵巢管内的总卵数平均为54~182粒。刺桐姬小蜂的产卵过程可分为寻找产卵位置、穿刺与试探、产卵、休憩与梳理4个步骤。  相似文献   

2.
德国小蠊生物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德国小蠊 Blattella germanica(L.)观察表明,昼夜24小内都可脱皮、羽化、交配和产卵。若虫1-5龄各龄期均1周左右,第6龄接近两周。若虫脱皮和成虫羽化,均有借重力脱皮和展身行为。若虫有取食自己蜕的习性。以平均值计,成虫羽化后4.7天开始交配;雄虫一生交配2.7次,雌虫4.1次;每次交配需时68min。雌虫腹部背面7.8节腺孔的分泌物对雄虫有较强引诱力。成虫一生产1—3个卵鞘,第一产卵鞘含卵粒最多,卵期约19天。未见孤雌生殖现象。虫体后肠分泌的聚集素使之有明显的群居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黑纹粉蝶Pieris melete Ménétriès生殖系统的解剖学结构,以期发现更多的分类特征,为其所属类群乃至粉蝶亚科的系统发育分析提供依据。【方法】于2009-2010年夏季分别在浙江临安和陕西秦岭采集黑纹粉蝶成虫,在MODEL SZX2-ILLK型显微镜下观察雌虫和雄虫内、外生殖器的解剖结构,运用QImaging Retiga 2000R CCD数码相机进行照相,用图像叠加软件Automontage进行图像合成,描述其特征。【结果】黑纹粉蝶雌虫外生殖器包括交配囊及其附属结构、导精管、表皮突和肛突;内生殖器包括1对卵巢、1对侧输卵管、1根中输卵管、受精囊、附腺以及外生殖腔。雄虫外生殖器包括阳具、抱握器及其支持结构;内生殖器包括1个睾丸、2条输精管、1对贮精囊、开口于阳茎基部的射精管和附腺。【结论】黑纹粉蝶的卵巢两侧不对称,一侧的4根卵巢管直接合并,另一侧则是相邻的2根卵巢管先分别聚成一支,然后2支再聚合,与中输卵管相接。  相似文献   

4.
在温度(25±1)℃,光暗周期L:D=14:10(光期06:00开始,20:00结束),相对湿度RH=75%-80%的条件下,观察了麻楝蛀斑螟成虫的羽化与生殖行为.结果表明:成虫羽化率85.4%,羽化期25d左右;羽化行为主要出现在暗期,日羽化高峰在20:00-23:00,占总羽化量的80.7%;雌、雄比例0.83:1.羽化后第2天达到性成熟,当天羽化的成虫未发生交配;交配发生在进入暗期5-8h,交配持续时间50—200min;随着日龄的增大,交配率降低,交配持续时间增长;交配后第2天开始产卵;雌、雄虫均未发现2次交配现象.交配雌虫平均产卵104粒,卵期7d左右,孵化率84.3%;未交配雌虫平均产卵157粒,孵化率0.交配雌虫和雄虫的平均寿命为3.73和2.93d,未交配雌虫和雄虫的平均寿命为5.87和5.03d.  相似文献   

5.
泽兰实蝇生殖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泽兰实蝇的生殖行为研究结果表明:该虫一般在17:00~18:00时交配,16:00~17:00时产卵,雌、雄成虫可多次交配。雌成虫有多次产卵行为,卵为聚产,室内条件下单雌产卵量为(110.8±9.47)粒,室外单雌产卵量为(147.6±5.05)粒。雌成虫随交配次数的增多,其产卵量增大、产卵历期和成虫寿命延长,并存在显著的直线相关性。对虫瘿的室内观察及解剖发现,泽兰实蝇蛹有2种寄生蜂,其寄生率平均为22.7%,最高达到100%。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天蚕幼虫,蛹和成虫雌性内生殖器官结构及其发育的系统观察结果,幼虫卵巢大小随虫增长而增大,其中以5龄取食期增长最快,老熟结茧后增长明显减缓。蛹和成虫内生殖系统由卵巢,侧输卵管,中输卵管,导精管,交配囊,受精囊和附脾等组成。蛹期各内生殖器大小一般随日增长而地大;卵巢鲜重随日龄增长的趋势及同一卵巢管中卵室体积自顶端至基端增长的趋势,均可用Logistic较好地加以描述。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天蚕幼虫、蛹和成虫雌性内生殖器官结构及其发育的系统观察结果.幼虫卵巢大小随虫龄增长而增大.其中以5龄取食期增长最快,老熟结茧后增长明显减缓.蛹(化蛹第4天开始)和成虫内生殖系统由卵巢、侧输卵管、中输卵管、导精管、交配囊、受精囊和附腺等组成.蛹期各内生殖器官大小一般随日龄增长而增大;卵巢鲜重随日龄增长的趋势及同一卵巢管中卵室体积自顶端至基端增长的趋势,均可用Logistic曲线较好地加以描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揭示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Fairmaire))雌性生殖系统解剖结构在生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产卵量的关系,为从分子水平研究其生殖衰老过程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解剖观察了独立饲养1~12年龄组的花绒寄甲雌成虫生殖系统,同时比较了各年龄组的产卵量。【结果】花绒寄甲雌性生殖系统由卵巢、侧输卵管、中输卵管、受精囊、受精囊腺、囊状膨大的生殖附腺和外生殖器构成;每个卵巢萼部有萼头11个,每萼头连接6或8根卵巢管,整个卵巢平均有卵巢管约70根;卵巢管的结构从端部至基部可分为端丝、原卵区、生殖区和卵巢管柄;随雌成虫存活年份的增加,卵巢管原卵区长度和直径有缩短现象,部分卵巢管出现蚀空性病变(无内含物,只有管壁),日产卵量自羽化后第4年明显下降。【结论】花绒寄甲雌性生殖系统具有囊状膨大的生殖附腺,随成活年份的增加产卵量的衰减与卵巢管的衰老有关,人工大量繁育时自第4年开始应及时淘汰和更新种群。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性比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Lepidoptera:Noctuidae)成虫交配和繁殖的影响,为性信息素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特设置雌雄性比为4∶1、3∶1、2∶1、1∶1、1∶2、1∶3和1∶4的7个处理,通过解剖雌蛾卵巢的方法调查不同性比对成虫交配能力的影响,并采用生物学方法调查性比对成虫寿命,以及雌蛾产卵前期、产卵历期、产卵量与孵化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少雄蛾比例可以显著(P<0.05)降低雌蛾的交配率,单头雌蛾的平均交配次数随着雌雄性比的降低而显著增加,从4∶1时的0.39次增加到1∶4时的2.31次。随着雌雄性比的增大,平均单头雄蛾的交配次数从4∶1时的1.56次下降到1∶4时的0.50次。当雌雄性比为1∶1时,雌、雄成虫的寿命均最长。当雌雄性比>1时,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均较低,随着雌雄性比的降低,二者显著增加,当雌雄性比降至1∶1时,二者分别为949.48粒和73.68%,但若在此基础上继续增加雄蛾比例,这两个参数不再显著增加。不同性比下,雌蛾的产卵量和幼虫孵化量均集中在羽化后7 d以内。随着雌雄性比的增大,产卵历期相对延...  相似文献   

10.
枣蠊翅小卷蛾内生殖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为害枣树的重要害虫之一——枣蠊翅小卷蛾又名枣粘虫的内生殖系统。对雌、雄两性的内生殖器作了仔细的形态观察。雄性内生殖器包括1个辜丸,2条输精管、1对贮精囊、复射精管、单射精管及附腺。雄性外生殖器包括阳具和抱握器。雌性内生殖系统包括1对卵巢、两根侧输卵管和1条中输卵管、授精囊及附腺。雌性外生殖器包括交配囊、产卵器及附属构造。  相似文献   

11.
应用常规内部解剖方法,对小黑瓢虫[Delphastus catalinae(Horn)]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卵巢发育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雌性生殖系统主要包括1对卵巢、1对侧输卵管、1条中输卵管、1个受精囊、交配囊、附腺、黏腺、外生殖片等;雄性生殖系统主要包括睾丸、1对储精管、1对输精管、射精管及1对附腺、弯管和阳基等;不同发育时期小黑瓢虫卵巢管数量均为8根;根据外部形态特点以及卵黄沉积的情况,将小黑瓢虫的卵巢发育分为未分化期、生长发育初期、生长发育中期、生长发育后期、成熟产卵前期、成熟产卵期等6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詹光杰  奚耕思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5518-5520
首次对拟黑多刺蚁内生殖进行系统解剖观察。结果发现,拟黑多刺蚁的雌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中输卵管、受精囊、生殖腔和雌性附腺等结构组成,为典型的多滋式卵巢;雄性生殖系统由精巢、侧输精管、输精管、贮精囊、射精管、雄性附腺及阴茎等结构组成,雄性附腺发达,贮精囊不明显,婚飞前雄蚁的精巢及精巢小管已逐渐退化,精巢小管的数量与其他种类蚂蚁存在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13.
汤军芝  刘玉东  刘苗  采克俊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6):2886-2887,2907
[目的]初步研究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的雄性生殖系统。[方法]以石蜡切片和HE染色观察分析黄粉虫成虫的睾丸与豆状附腺组织。[结果]黄粉虫雄性生殖系统由1对精巢、1对管状附腺、1对豆状附腺、1对输精管和1根射精管组成。黄粉虫的精子发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精巢由数目巨大的精巢小管聚集盘曲组成,精巢小管中孕含着处于各个发育时期的生精细胞。[结论]为进一步研究黄粉虫生殖腺发育情况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农业科学学报》2023,22(7):2173-2187
Spodoptera frugiperda (Lepidoptera: Noctuidae) is an important migratory agricultural pest worldwide, which has invaded many countries in the Old World since 2016 and now poses a serious threat to world food security. The present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strategies for the fall army worm (FAW) mainly focus on adult population density, but lack 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latform for precisely forecasting the reproductive dynamics of the adults. In this study, to identify the developmental status of the adults, we first utilized female ovarian images to extract and screen five features combined with the 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classifier and employed male testes images to obtain the testis circular features. Then, we established models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viposition dynamics and the developmental time of adult reproductive organs using laboratory tes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curacy of female ovary development stage determination reached 91%. The mean standard error (MSE) between the actual and predicted values of the ovarian developmental time was 0.2431, and the mean error rate between the actual and predicted values of the daily oviposition quantity was 12.38%. The error rate for the recognition of testis diameter was 3.25%, and the predicted and actual values of the testis developmental time in males had an MSE of 0.7734. A WeChat applet for identifying the reproductive developmental state and predicting reproduction of S. frugiperda was developed by integrating the above research results, and it is now available for use by anyone involved in plant protection. This study developed an automated method for accurately forecasting the reproductive dynamics of S. frugiperda populations, which can be helpfu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population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 for use by both professional experts and local people at the county level.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RNA甲基化是基因转录后水平表观修饰的主要形式,参与了众多重要的细胞学过程。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是危害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寡食性害虫,与RNA甲基化相关基因的功能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克隆小菜蛾的RNA甲基化蛋白同源基因fl(2)d,鉴定其表达模式,并敲除该基因以探究其生物学功能。【方法】通过小菜蛾基因组网站查找fl(2)d基因序列,PCR扩增其蛋白质编码序列(CDS);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小菜蛾不同发育阶段个体以及成虫生殖腺中fl(2)d的相对表达量;运用CRISPR/Cas9结合卵的显微注射技术,对小菜蛾fl(2)d进行编辑;将fl(2)d被编辑过的成虫与野生型成虫杂交,并对其产生的后代进行近交,筛选fl(2)d突变品系;观测并比较突变体与野生型个体遗传特性、生物学参数和表型的差异,明确fl(2)d的功能。【结果】克隆得到长度为912 bp的fl(2)d CDS,fl(2)d在雌蛹、雌成虫和卵中的表达量较高,雄成虫和雄蛹的表达量较低,幼虫期的表达量最低,成虫卵巢中表达量显著高于精巢。通过向小菜蛾的卵注射靶向fl(2)d的向导RNA(sgRNA)和Cas9蛋白的混合物,对所产生的阳性后代进行10代的单对近交筛选,获得3种杂合的移码突变品系,分别缺失了4个(Δfl(2)d213-4)、5个(Δfl(2)d213-5)和7个(Δfl(2)d214-7)碱基。在上述品系的筛选过程中,发现了6只缺失4个碱基的纯合突变个体,2只缺失5个碱基的纯合突变个体;缺失4个碱基的纯合个体成功配成了两对,近交未产卵;剩余的2只缺失4个碱基的雄性纯合个体和2只缺失5个碱基的雄性纯合个体分别与同世代的雌性杂合突变个体近交后仍未产卵。说明fl(2)d纯合突变的个体存活率极低,且可能无法产生后代。通过分析后代基因型的分离比,发现杂合突变个体近交以及杂合突变个体与野生型个体杂交产生的后代中,杂合突变个体与野生型个体的比例分别略小于2和1,说明fl(2)d杂合突变会影响小菜蛾正常的生长发育,并导致部分个体死亡。杂合突变体后代中含有突变的雌雄个体比例接近1﹕1(P<0.05),推测小菜蛾fl(2)d可能与性别决定无关。只要是有突变品系小菜蛾所参与的交配,雌成虫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均显著低于野生型(P<0.01),所产的卵多数发育异常,表现为失水皱缩、不能正常孵化。通过对成虫的生殖腺进行解剖,发现在野生型雌成虫与突变体雄成虫交配后,卵巢内卵的附着量较未交配的个体明显减少;未交配的突变体雌成虫卵巢内卵的附着量亦少于野生型,而突变体雄成虫的精巢未见明显异常。部分能够孵化的杂合突变个体在整个发育过程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畸变,导致不能正常完成整个世代;另外一些杂合突变个体未见异常,可以将突变类型遗传给后代。根据上述发现,提出了基于fl(2)d的小菜蛾遗传防控模型。【结论】fl(2)d参与小菜蛾的生殖过程和胚胎发育,突变后显著影响后代种群数量,是开展小菜蛾遗传控制的理想靶标。  相似文献   

17.
柑橘大实蝇直肠粗提物的信息素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确定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成虫的性成熟时间;获得柑橘大实蝇成虫的直肠粗提物并分析其信息素活性。【方法】在显微镜下解剖观察成虫直肠的形态及其在消化道内的位置;用正己烷分别对5、10和15 日龄的雌、雄柑橘大实蝇成虫直肠(含直肠腺)和躯体(除去直肠)进行提取,利用触角电位技术和田间诱集试验对粗提物的信息素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消化道解剖发现,柑橘大实蝇直肠位于消化道末端,前部连接后肠,后部连接肛门,形态上与同属的其它实蝇类似。触角电位试验表明,雌、雄成虫触角分别对15日龄异性直肠粗提物产生显著的EAG反应,同时,雌、雄触角对同性的直肠粗提物也有一定的反应。田间诱集试验结果表明,在诱虫数方面,15日龄雌性直肠粗提物的平均诱虫数最高,显著高于水解蛋白诱饵、糖醋酒液以及雄性直肠粗提物。另外,雄性直肠粗提物也诱集到少量成虫。在诱集虫口的雌雄性比方面,15日龄雌性直肠粗提物诱集虫口的雌雄性比为0.82﹕1,而水解蛋白诱饵、糖醋酒液以及雄性直肠粗提物所诱集到的则主要是雌虫。【结论】柑橘大实蝇成虫在羽化后15 d左右达到性成熟,其直肠的形态和位置均与同属的其它实蝇类似,同时,柑橘大实蝇成虫的直肠(含直肠腺)具有分泌和储存信息素的功能。其中,柑橘大实蝇雌性直肠粗提物中含有能够吸引雌性和雄性个体的信息素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18.
以试管内喂食20%蜂蜜的1日龄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Coccobius azumaiTachikawa)成虫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模拟高温暴露试验,采用死亡率、半致死高温累积(LSHIT50)和造成热伤害的高温累积下限(LLSEHIT)等指标,比较了雌成虫耐热性的季节变化和夏季雌、雄成虫耐热性的差异.结果表明:(1)随着温度的升高,花角蚜小蜂雌成虫各季的死亡率均逐渐增大,秋、春、夏季种群分别在39.5、40和41℃时死亡率达到100%.在39-40.5℃下,不同季节之间种群死亡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主要表现为夏季种群的死亡率显著较低.比较雌成虫的LLSEHIT和LSHIT50,不同季节耐热性呈现明显的变化,其耐热性大小次序为夏季秋季春季,但秋季种群对高温累积最为敏感,夏季次之,春季最弱.花角蚜小蜂雌成虫LSHIT50随着季节性平均气温、极端高温的升高表现出明显的升高趋势.(2)夏季花角蚜小蜂雌、雄成虫个体存活的极限高温为41℃左右;在39-40.5℃下,雄成虫对高温更敏感,死亡率显著高于雌成虫,说明雌成虫比雄成虫具更强的耐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