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研究城市不同绿地类型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调查了上海市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混交林和落叶针叶林等4种不同绿地类型的16个样地中节肢动物的群落,共采集到节肢动物3纲11目40科,其中摇蚊科数量最多。不同绿地类型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排序为:常绿阔叶林(2.09)落叶阔叶林(1.83)混交林(1.78)落叶针叶林(1.76)。害虫亚群落的多样性普遍低于天敌亚群落,说明节肢动物群落中害虫所占的比例较低。因此,建议在城市绿地有害生物防控的过程中,注意对天敌和中性昆虫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上海城市公园典型植物群落美景度评价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城市公园植物群落作为城市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景观美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依据上海城市公园的类型、区位和建成时间选择典型公园作为研究样本,以公园中具代表性的32个植物群落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美景度评判法对其景观美学评价。结果表明:按照SBE平均值排列不同群落类型,从高到低依次是:落叶阔叶林(33.399 5)、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26.837 2)、常绿阔叶林(19.235 1)、针阔混交林(10.169 3)、常绿针叶林(1.028 4)、落叶针叶林(-0.066 9)和竹林类(-9.135 9),然后从上述群落配置模式、外貌和生长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影响植物群落美景度的因子并提出了提高群落美景度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红枫湖库区植被群落的现状,进行样地调查,分析植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内共有植物170种,隶属于78科146属;根据乔木层重要值计算及结合群落优势种组成,将区域内植被划分为亮叶桦林、马尾松林、翅荚香槐林、暖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7种主要类型;径级结构方面,各群落小径级林木(2.50~7.49 cm)占据优势;通过Gleason多样性指数的计算,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多样性指数是最高的,针阔混交林其次,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最低;油茶是灌木层中的绝对优势种,应作为人工干预采伐的林木,促进其他树种的更新。该研究可为该地今后开展植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公益林建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浙江省桐庐县3种森林类型共9个森林样地的调查,分析了植物多样性、种群分布格局等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①在树种组成上,常绿阔叶林主要以中幼龄林木为主,针叶林以高大成熟乔木为主,针阔混交林介于两者之间;②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3种类型中重要值最大的树种是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is,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重要值分别为31.27%,47.00%和96.92%;③乔木层物种丰富度最大的是常绿阔叶林,灌木层和草本层中丰富度最大的是针叶林;3种多样性指数趋势基本相同,其中灌木层的多样性最大;而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乔木层的Shannon-Wierner指数远大于针叶林,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生态优势度针叶林草本层最大;④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的大部分树种为随机分布,针叶林中主要树种马尾松为集群分布。图2表3参17  相似文献   

5.
浙江古田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类型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群落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并参考<中国植被>分类原则,将古田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植被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叶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并对各个植被类型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类和描述.古田山森林植被从外貌、结构和种类组成上看,均具有我国典型常绿阔叶林的基本特征,在中部亚热带低海拔地区较为罕见.植被的垂直分带现象明显,同时在同一海拔的不同地段植被类型有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6.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竹林扩张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毛竹林扩张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在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采用样方调查法对毛竹林、常绿阔叶林、毛竹-常绿阔叶林、针叶林、毛竹-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毛竹-针阔混交林等7种群落进行调查,分析毛竹扩张对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立木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毛竹林的立竹度为3700株· hm-2,毛竹扩散到其他森林类型,均造成其他树种立木数的降低。受毛竹扩张的影响,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植物群落的乔木层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有减小的趋势。灌木层中,由于受毛竹扩张的影响,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增大。草本层中,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基本未受毛竹扩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植物演替过程会影响土壤环境,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特征有所不同。无居民海岛植被和土壤受人类活动干扰少,为探讨植物与土壤的关系提供了实验对象。本研究以浙江省无居民海岛为例,采用野外植物群落样方调查、土壤样品采集与实验室分析,结合数理统计方法,揭示植物与土壤pH值及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为酸性土,全磷质量分数0.507~3.162 g/kg,处于较高水平,其次为全氮质量分数(0.860~2.310 g/kg)、全钾质量分数(6.090~25.200 g/kg)、有机质质量分数(3.200~14.100 g/kg)。(2)研究区有木本植物54种、灌木42种、草本植物89种,植被主要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其次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草丛。常绿阔叶林物种丰富度、多样性、物种均匀度指数最大,其次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草丛。(3)草丛、常绿阔叶林相比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全磷质量分数较高。(4)研究区常绿阔叶林土壤pH值及养分综合评价得分远高于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峡库区影响不同森林类型林冠截留的各因素的主次关系。【方法】观测了2009年5-9月份25场降雨的相关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重庆四面山温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暖性针叶林5种类型林分林冠截留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①不同类型林分的总林冠截留率大小顺序为暖性针叶林(42.70%)>温性针叶林(39.35%)>针阔混交林(39.05%)>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36.28%)>常绿阔叶林(27.73%);平均林冠截留率大小顺序为暖性针叶林(50.08%)>针阔混交林(44.91%)>温性针叶林(44.18%)>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42.13%)>常绿阔叶林(31.33%)。②各气象因子对温性针叶林林冠截留量的影响程度顺序为降雨量>降雨强度>风速>气温>空气湿度;对针阔混交林林冠截留量的影响程度顺序为降雨量>风速>降雨强度>空气湿度>气温;对常绿阔叶林林冠截留量的影响程度顺序为降雨量=降雨强度>风速=气温>空气湿度;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冠截留量的影响程度顺序为降雨量>降雨强度>风速>气温>空气湿度;对暖性针叶林林冠截留量的影响程度顺序为降雨量>降雨强度>风速>气温>空气湿度。③该地区各类型林分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呈幂函数关系,温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暖性针叶林达到饱和截留量时的降雨量依次为102.4,55.4,52.2,101.4,102.4mm。【结论】不同类型林分的林冠截留能力大小不同,截留能力顺序为暖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9.
大木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先容  尚进  江波  刘玉成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1837-1839,1847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大木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类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按照《中国植被》的划分方法,该区自然植被有暖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落叶阔叶灌丛、草甸共8个植被型,计23个群系,均为人工植被和次生植被,其群落结构和组成具亚热带森林植被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就保护区植被的恢复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宣城市城区公园内212个样地为研究对象进行植物群落结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有园林植物171种,隶属于69科121属,乡土种和外来种分别占61.4%和38.6%,重要值最大的乔木是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灌木是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分别为18.949%和10.173%。植物群落以人工类型为主,主要群落类型有6种,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样地数比例最高,占43.4%,地带性植物类型常绿阔叶林仅占15.1%,群落相似度均在0.5以下,为中度不相似和极不相似,其中敬亭湖公园和梅溪公园之间的相似度最大,为0.409;响山公园和府山广场之间的相似度最小,仅0.047。  相似文献   

11.
植物配置在草坪空间设计中直接影响草坪空间和景观方面的构建,从而引导和控制游人的游憩行为。通过对上海城市公园典型案例的调查研究,分析了上海城市公园游憩型草坪空间的植物配置及游憩利用情况,进而归纳出开敞式、半开敞式、覆盖式、封闭式4种游憩型草坪空间的植物配置模式,以期对未来游憩型草坪空间植物配置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卜娟娟  陈永生  李凤麒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333-14335,14436
依据景观生态学和景观美学理论,针对合肥环城公园植物群落景观的特点,初步构建植物群落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典型群落的生态功能、植物造景的视觉美、植物群落的社会效益三大类(准则层),最终构建植物群落景观评价模型,为其他环城公园植物群落评价、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植物的形态美是园林艺术表达的重要内容,研究植株形态美的景观评价和形态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为植物景观营造和园林植物管护提供依据。方法在北京市全面勘查5个代表性城市公园的典型灌木群落基础上,选取金银木、丁香、黄刺玫3种灌木种类为研究对象,每种植物从10个群落地段中选择50株个体进行生长形态数据的采集,运用美景度评价法(SBE法)对其进行美学质量评价。结果金银木美景度评判平均值最高,黄刺玫美景度评判平均值最低。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灌木的形态因子及美景度评判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金银木美景度评判值主要受冠高比、叶缺失程度、叶尺寸3项形态因子的影响,影响程度排序为冠高比 > 叶缺失程度 > 叶尺寸,评测者更为喜欢冠高比大、树形开展、叶片生长茂盛、叶片较大的金银木个体。丁香的美景度评判值主要受偏冠率的影响,评测者更喜欢树形端正的个体。黄刺玫美景度评判的影响因素主要为分枝强度与叶缺失程度,影响程度排序为叶缺失程度 > 分枝强度。结论花灌木的美景度与植株的形态因子有直接的关联性,但是不同植物种类的美景度受形态因子显著影响的数量和程度各有不同,也间接说明了3种灌木生长空间的适宜程度对植物景观营造和养护管理有着直接的启示意义。应充分重视丛生型灌木的生长空间和光照条件,导致生长形态受损的问题直接影响美景度评价。进一步研究对景观美景度影响程度较大的各个形态因子在不同群落组合中的变化特征,将有助于探究合理的植物组群搭配模式和栽植方式。   相似文献   

14.
对杭州城北体育公园3种不同植物配植类型绿地(乔-灌-草型、乔-草型、草坪型)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光照强度进行实地测量,并采用不舒适指数作为评价指标,对比分析城市公园不同植物配植类型绿地的人体舒适度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植物配植类型绿地都有一定的降温增湿效果,降温增湿效应依次为乔-灌-草型>乔-草型>草坪型,相对于前两者,草坪型的降温增湿效果并不显著。而日均不舒适指数依次为草坪型(30.8±0.2a)>乔-草型(29.1±0.3b)>乔-灌-草型(28.9±0.3c),乔-灌-草型和乔-草型绿地的不舒适指数均有显著差异。在城市公园建设中,风景园林设计师应考虑植物配植类型的多样性与稳定性,适当增加乔-灌-草和乔-草类型的绿地。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实地调查与查阅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对成都市内10个公园的绿地植物进行调查,从植物种类、生活型、观赏特性、珍稀濒危、毒性等方面,及其在各公园绿地中所占的比例、应用、分布,讨论园林植物在公园内的应用特点以及改善建议。结果表明:成都市公园绿地植物种类丰富,共有园林植物437种,隶属于134科、331属;一年四季花果不断,观花植物应用较多,某些类型植物(藤本、水生、珍稀濒危、秋色叶植物)应用种类较少;有毒植物普遍应用。提出丰富湿地植物景观,提高垂直空间利用效率,增加彩色叶植物在公园内的应用,珍稀濒危和有毒植物应增加标志牌,开展丰富的自然教育活动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南京观光农业园观花植物调查及景观营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南京市观光农业园观花植物资源使用情况,寻找现存问题,提出营造策略及发展建议,从而为提升观光农业园景观多样性及农业园的竞争力与吸引力提供科学参考。研究以南京为例,选取南京市内15个类型的观光农业园,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对观花植物种类、观赏期、色彩、配置手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市观光农业园观花植物层次丰富,景观营造方式多样,但季相景观效果仅集中于春夏两季,且每季观赏时长较短,观花植物的花色以红色系列为主,不同农业园观花植物材料相似,同质化较为严重。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下营造策略及发展建议:适地适花,延长植物观赏期;一园一景,构建园区特色化;尽善尽美,挖掘植物文化之韵。  相似文献   

17.
陈翠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470-22472
对柳州市东堤游园滨水绿地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Simpson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群落相似性系数(Jaccard相似性系数)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堤游园滨水绿地植物群落中乔灌木种类丰富,但地被植物种类较少,尤其是水生植物景观较单一。滨水绿地植物配置以乡土植物为主,其中观赏价值高的乔灌木的应用频率及物种多样性相对较高;不同植物群落问物种组成存在明显的差异。该研究为城市滨水绿地植物景观的生态建设与保护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基于AHP的海口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景观评价与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金睿    辛欣  宋希强    何荣晓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6,31(3):262-268
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景观质量是衡量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以生态功能、景观功能与社会功能3方面构建海口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景观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海口市9个主要公园绿地的植物群落进行科学而有效的量化评价。结果表明,海口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景观质量整体优良,但优质植物景观群落配置相对缺乏。基于评价结果推荐了5个优秀植物群落景观配置模式,并提出以“近自然”复层式植物群落配置模式优化海口热带滨海城市植物景观,突出本土特征,强化景观功能,提高景观质量。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广州市6个城市公园的人工湖植物造景的调查,分析公园人工湖中不同驳岸形式的造景特点、植物造景的应用形式,归纳总结应用的园林植物种类。结果表明:广州市公园中人工湖的驳岸形式以规则式驳岸为主,以自然式驳岸为辅,二者的植物造景有差异;人工湖的植物造景应用形式有湖心岛植物造景、植物与建筑小品组合造景、植物与园桥组合造景等。经调研统计,广州市公园人工湖滨水植物共有56科97属117种,其中以棕榈科(Palmae)、桃金娘科(Myrtaceae)、桑科(Moraceae)、夹竹桃科(Apocynaceae)为主,分别达12种10属、8种4属、8种2属、5种5属;水生植物共有7科9属9种,其中以挺水植物为主,占6种,粉美人蕉(Canna glauca)、再力花(Thalia dealbata)、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的出现频率最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