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进行了3种N素水平的田间微区试验,以研究施N水平对稻株吸收积累土壤中稀土的影响。结果表明:N素水平明显影响水稻对土壤中稀土的积累,这种影响有在同生育期表现不尽相同。移栽后30 ̄40d,3个N素水平的稻株体内的稀土含量均有一个明显跌落,这与此时出现的稻株体内N、P素含量轶落同步,反映出N、P素与稀土元素生物有效性之间有密切联系。成熟期,3个N素水平的稻株中稀土均向稻茬富集,进入籽粒量很少,且这种分布  相似文献   

2.
钼肥对小麦体内氮,钼营养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取湖北省主要麦产区土壤在两个施氮水平下进行小麦施钼盆钼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缺钼时小麦体内NO3-N转化NH4^+-N的过程受阻,植株缺少可利用态氯,而NO3^--N含量剧增。小麦放施钼可明显改善其体内的钼营养和氮营养,主要表现在:小麦各部位的钼的含量和吸钼量显著增加,硝酸还原酶活性(NRA)平均增加6.58倍,促进NO3-N转化,以及茎叶中的氮素向籽粒中转移和籽粒中游离态氮向蛋白态氮的转化。籽粒中  相似文献   

3.
对黑穗醋栗土壤施K肥和叶面喷施K肥研究表明,施K肥可以明显增加黑穗醋栗叶片中K素含量,并且增加叶片中N素含量,降低P、Mg含量,使树体营养趋于平衡,改善树体潜在缺K问题.从改善树体营养效果来看,土壤施K以每株0.15kg~0.3kg为宜,且萌芽前施入效果明显;叶面喷施效果次于土壤施肥,适宜浓度为0.5%~1%K2SO4。  相似文献   

4.
钼在冬小麦植株中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当土壤严重缺钼时,冬小麦籽粒中积累的钼很少,大部分钼分布在营养器官中;随着土壤有效钼含量提高,穗部及籽粒中钼积累量迅速增加,穗部成为冬小麦积累钼的中心。在田间条件下,抽穗期冬小麦叶片钼含量除高氮缺钼处理外均高于穗、茎含量,其中以第3叶钼含量最高;成熟期冬小麦籽粒钼含量因施钼肥和氮肥而增加,营养体中钼含量因施氮肥的变化与土壤有效钼含量有关,氮肥对籽粒、营养体中钼含量的影响,与以往结  相似文献   

5.
以1983~1992年的田间试验结果和室内分析资料为依据,探讨了黄土丘陵区长期施用氮磷肥效应及平衡特征。结果表明:产量对长期施肥反应明显,不同作物在不同土地类型上,均以配施效果好而稳定。作物吸N,P量与产量规律一致,但随施肥时间延长,吸N,P量呈递减趋势。平衡结果表明:N,P配施土壤N素亏损,川地P素盈余,有机无机配合,N素均有盈余。坡地由于水土流失,除MNP处理外,土壤P素均处亏损状态。由此得出,坡地应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6.
降低玉米籽粒中植酸磷含量是减少粪磷污染的重要途径,探明施磷与植酸磷积累的关系对于降低植酸磷含量有重要意义.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供磷水平对2个玉米品种生长期间不同部位磷含量与籽粒植酸磷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磷肥可以提高2个玉米品种籽粒中总磷和植酸磷的含量以及积累量;金海5号的植酸磷含量与积累量均高于浚单20;植酸磷占全磷的比例在50%~62%之间,高植酸品种金海5号略高于低植酸品种浚单20;随着施磷肥水平的增加,降低了2个品种根、雄稳、穗轴等部位的磷转移率,但各部位转移到籽粒中的总磷的比例受施磷影响较小;玉米乳熟期稳住叶、苞叶、完熟期籽粒磷含量及磷积累量与植酸磷积累量成显著正相关.因此,合理施用磷肥、调控磷素在玉米体内的分配,对于调节玉米籽粒植酸磷积累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有机—无机肥配施增产效应及土壤剖面NO3^2—N累积定位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根据12年定位研究资料,探讨了不同量有机肥与N、P化肥配合施用对粮食产量和0~400cm土壤剖面NO3^--N积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关中娄土有机肥与N、P化肥配施是该区粮田持续高产的有效措施,同时土体中NO3^--N积累少,减少了对地下水污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1995 ~1996 年对不同密度 和施氮处理 研究玉米 新品种苏 玉 9 号的 吸肥特性。结果表明: 本 试验单产 在6 489.75~10 230.3 kg/hm 2 范围内, 吸 N 量 117.9~192.45 kg/hm 2 、吸 P2 O5 量 58. 35 ~88.35 kg/hm 2 、吸 K2 O 量119. 85~180.15 kg/hm 2 , N、 P2 O5 和 K2 O 吸收量与产量成正相关。增加群体吸氮量, 重点应增加吐丝 成熟的积累量;增加群体吸磷素量,重点要增加吐丝 成熟的积累量, 其次是增加出苗 拔节的积累量; 增加吸钾量,首先要增加出苗 拔节的积累量, 重点是增加拔节 吐丝的积累量, 并提高吐丝 成熟的积累量。适宜密度基础上增施氮可提高成熟期群体氮磷钾素积累量和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9.
小麦光合器官生产的即时光合产物和营养器官中的临时贮存光合产物供应能力与籽粒淀粉合成密切相关。提高施氮量能促进冬小麦籽粒中蔗糖合量上升,淀粉积累量增大,产量明显提高。在本试验中通过对冬小麦不同施氮量下蔗糖含量的测定,明确了210kg/hm2的施氮量有利于越冬前到开花期茎、叶中蔗糖含量的积累;从开花期到成熟期的茎、叶中,270kgN/hm2水平下的施氮量有利于蔗糖含量的积累,而高施氮量不利于穗、籽粒、壳中蔗糖的积累。  相似文献   

10.
双低油菜施硼对土壤氮磷钾硼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施硼水平与优质双低油菜不同生育时期土壤中N、P、K和B含量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在油菜苗期和盛花期,土壤含N量随施B量增加呈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蕾薹期土壤含N量随施B量增加而先降后升,土壤含K量相反;成熟期土壤含N、K量随施B量增加而增加。在油菜苗期和蕾薹期,土壤含P量随施B量增加而增加;盛花期却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成熟期又相反。在油菜苗期,土壤含K量随施B量增加而减小,盛花期却相反。在油菜各个生育时期,土壤含B量均随施B量的增加而增大,且随着生育期的推移,土壤含B量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1.
不同粒重小麦品种(系)籽粒灌浆特性分析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以湖北省种植的11个大、中、小粒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用Logistic方程对不同小麦品种的籽粒灌浆过程进行了拟合;用t测验分析了3组不同粒重品种灌浆参数差异;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研究了灌浆参数与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灌浆各阶段,不同品种类型的部分灌浆参数间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灌浆持续期T、平均灌浆速率R、快增期灌浆速率R2和时间T2、缓增期灌浆速率R3和时间T3对粒重作用显著。除此之外,各  相似文献   

12.
在河西绿洲生态条件下,以旱地春小麦‘西旱1号’为材料,在密度为18.17~520.83基本苗.m-2范围内预设12个密度处理,研究了密度对籽粒灌浆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处理产量的变幅为2 508.08~5 276.46kg.hm-2,千粒质量的变幅为42.20~53.82 g.各密度处理的灌浆过程可用Logistic方程模拟.渐增期、快增期、缓增期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为18.08%~27.10%、55.00%~67.68%、13.10%~34.99%.随着密度的增大,灌浆持续期(T)缩短,平均灌浆速率(R)降低,其中以18.17基本苗.m-2的R最高,401.50基本苗.m-2最低,但各密度处理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基本一致.千粒质量与T(0.912**)、R(0.752**)、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TRmax)(0.910**)、最大灌浆速率(Rmax)(0.893**)、渐增期灌浆持续时间(T1)(0.701**)、快增期灌浆持续时间(T2)(0.730**)、缓增期灌浆持续时间(T3)(0.866**)、渐增期灌浆速率(R1)(0.751**)和快增期灌浆速率(R2)(0.804**)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缓增期灌浆速率(R3)(-0.163)相关不显著.T对粒质量的影响大于R的影响,但R与Rmax(0.782**)、TRmax(0.739**)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播种期对周麦18号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2008年度对不同播种期条件下的周麦18号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播种期对周麦18号籽粒灌浆和粒重有显著影响,籽粒灌浆持续期T、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Tmax、渐增期持续时间T1、缓增期持续时间T3均随着播种期推迟而降低;最大灌浆速率Rmax、平均灌浆速率R和快増期持续时间T2、快増期灌浆速率R2、缓增期灌浆速率R3则随着播种期推迟而先升高后降低。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影响周麦18号粒重的灌浆参数主要是平均灌浆速率R和最大灌浆速率Rmax,此外,不同阶段的灌浆速率和灌浆持续时间对粒重也有较大影响。通过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分析,本试验条件下,于10月12~17日播种,有利于产量构成因素协调发展,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4.
应用RFLP图谱定位分析稻米粒形的QTL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利用Asominori/IR2 4 的 71份重组自交系群体及其相应的具有 2 93个分子标记的RFLP图谱 ,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和区间做图方法 ,对控制主要稻米粒形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QTL)进行了系统分析。检测出 9个控制稻米粒形的QTL ,其中包括 3个控制稻米粒长的QTL(R11、R12和R13) ,2个控制稻米粒宽的QTL(Rwl和Rw2 ) ,4个控制长宽比的QTL(Lw1、Lw2、Lw3和Lw4 )。研究认为 ,粒长是受多基因控制 ,粒宽受两对主效基因和多对微效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 ,粒长和粒宽是遗传上完全独立的两个性状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18份不同基因型禾本科草坪草种子形态特征的变异与相关性。结果表明,禾本科草坪草种子形态特征的变异大小为千粒体积(16.34%)千粒重(13.33%)千粒表面积(13.22%)粒长(9.76%)粒比重(8.43%)粒宽(7.81%)粒厚(6.74%);禾本科草坪草种子形态特征的种质聚类均可为3大类,类别间的性状值达显著差异(P0.05);除千粒重与粒比重间未达显著相关外,其他不同禾本科草坪草种子形态特征间的相关性均达显著相关(P0.05),粒长、粒宽、粒厚、千粒表面积和千粒体积与粒比重间呈负相关,其他禾本科草坪草种子形态特征间均呈正相关;千粒体积、千粒表面积、粒长、粒宽和粒厚均可反映种子特性;以上禾本科草坪草种子形态特征的变异特点和形态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对于禾本科草坪草种质资源描述、品种改良、建立种子资源规范系统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及其与温度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籽粒成熟度与吐丝至成熟阶段热量条件显著相关,明确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籽粒灌浆特性及其与灌浆阶段温度的关系,可为玉米籽粒发育调控和熟期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以极早熟、中早熟和中晚熟3种熟期类型的9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4年和2015年在哈尔滨实施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及其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熟期类型品种相比,中早熟品种的最大灌浆速率(G_(max))、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时的生长量(W_(max))和平均灌浆速率(G_(mean))最大,极早熟品种次之,中晚熟品种最小;灌浆活跃期(P)和有效灌浆时间(t3)随品种熟期延长而增加,增加部分主要在灌浆缓增期。活跃灌浆期、有效灌浆期与快增期≥10℃有效积温显著正相关,与灌浆期日平均气温显著负相关;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与渐增期≥10℃有效积温、灌浆期日平均气温显著正相关,与快增期≥10℃有效积温和渐增期日平均气温显著负相关。在热量资源有限的生态区,中晚熟品种进入灌浆缓增期后日平均气温较低,不利于籽粒灌浆,导致中晚熟品种粒重低于中早熟和极早熟品种;因此,在热量资源有限生态区,一味地延长熟期并不利于粒重增加,中早熟品种具有明显的灌浆优势,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7.
巨胚稻胚重与糙米粒形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分别选取57个粒形差异较大的籼型巨胚稻品系和籼型非巨胚品系,对其糙米的绝对胚重和相对胚重与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粒重诸粒形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巨胚稻相对胚重与粒长、粒宽、粒厚和粒重有显著关系,选择粒重较小、粒长较短而粒厚适中的粒形可提高巨胚稻胚的相对重量;对非巨胚稻的相对胚重起显著作用的是粒长、粒宽、粒厚和长宽比.对巨胚稻,粒重的作用极显著,长宽比的作用不显著;而对非巨胚稻,粒重的作用则不显著,长宽比的作用极显著.本文还就巨胚稻及小胚稻的遗传改良及育种应用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氮磷化肥用量与配比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运用条区设计设置的试验结果,分析了氮磷化肥对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的主效和互作。氮对三个指标的影响都极显著;磷对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影响极显著,而对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氮磷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无显著交互作用,而对籽粒和蛋白质产量的影响都有显著互作效应。对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进行综合分析,最优氮磷组合为N_(12)∶P_(12)或N_(16)_∶P_8(公斤/亩),就此还分析了氮、磷取不同水平时氮磷的最优组合问题。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间两两呈极显著正相关;但蛋白质产量与籽粒产量的相关系数高于蛋白质产量与蛋白质含量的相关系数。说明通过提高籽粒产量比通过提高蛋白质含量来提高蛋白质产量较为容易。但也存在通过栽培措施使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同时提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对29份宁夏粳稻品种(系)粒形与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2000年后,宁夏水稻品种的粒形(长宽比)有增加趋势,而水稻籽粒随长宽比的增加,产量呈下降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米粒长宽比和单株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以米粒长宽比2.0为临界值进行t测验,参试材料长宽比<2.0的平均单株产量显著高于长宽比≥2.0的,表明粒形对宁夏水稻产量影响较大。ANOVA分析表明,稻米长宽比大于2.4后,产量显著降低,说明在试验条件下,宁夏稻米长宽比对水稻产量具显著降低的阈值为2.4。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小麦不完善粒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小麦不完善粒的构成因子,降低小麦生产中不完善粒的比例,筛选不完善粒低的小麦品种资源。[方法]选取安徽省涡阳县陈大镇种植的53个小麦品种(系),估算其不完善粒构成,解析赤霉病粒、黑胚粒和发芽粒的构成比例。[结果]该试验中53个小麦品种(系)的不完善粒范围为2.79%~20.82%,其中不完善粒小于6%的1、2级小麦品种(系)仅15个;不完善粒超过10%的小麦品种(系)有16个。造成不完善粒的赤霉病粒、黑胚粒、生芽粒等均存在明显的基因型间差异。[结论]供试品种(系)中,连麦6号、洛麦23、未来0818、龙科091、连麦2号、百农207、泰农19、皖农09157、皖科06725和皖科121979等品种(系)的不完善粒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