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明确冀南麦区冬小麦高产创建适宜的氮肥基追比例,在总施氮(N)量270 kg/hm2条件下,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氮肥基追比3∶7、5∶5和7∶3为主处理,以当地主推的3个冬小麦品种邯6172、河农6049和衡4399为副处理,探究了不同氮肥基追比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干物重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基追比对小麦产量影响显著,其中,氮肥基追比为5∶5时,小麦千粒重和拔节期干物重均最大,无效小穗数最少,产量最高,为本试验条件下最佳的氮肥运筹模式。不同品种小麦适宜的氮肥基追比有所不同,邯6172和河农6049适宜的氮肥基追比均为5∶5,衡4399适宜的氮肥基追比为3∶7。因此,在冀南麦区进行高产创建时,还应结合品种特性适当调整氮肥基追比例。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氮肥运筹对超高产冬小麦生育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2010-2011年度在河北省藁城市以冬小麦品种‘石新828,为材料,在总施N 240 kg/hm2条件下进行了氮肥基追比(3∶7、5∶5和7∶3)和春季追氮叶龄(春4、5和6叶期)的二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各生育时期的LAI均随氮肥基追比增大而增大,尤其是拔节期不同基追比的LAI差异显著.随春季追氮时期后延,拔节到开花期的LAI减小,而开花20 d以后的LAI显著增大.小麦旗时总物质生产力在灌浆前期随氮肥基追比的减小和追氮时期的后延而下降,但在灌浆后期却随追氮时期的后延而增大.氮肥基追比对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不显著.每公顷穗数随追氮时期后延显著减少,而每穗粒数和千粒重随追氮时期后延显著增加.籽粒产量也随追氮时期后延显著提高.综合研究结果,在总施氮量为240 kg/hm2左右的条件下,河北省超高产冬小麦(9 000 kg/hm2以上)的氮肥运筹以基追比5∶5~7∶3,春生6叶期追施氮肥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3.
为培育突破性小麦新品种及丰富育种理论,本研究解析了‘尧麦16’的高产、稳产、广适、耐寒、节水、优质及抗虫特性。统计分析数年国家区试、生产试验数据及品种推广实打产量,同时进行产量因素、节水栽培、抗虫抗寒、谷物化学等方法鉴定。结果表明,(1)‘尧麦16’丰产性、稳产性较好,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石4185’增产5.73%~11.07%,增产点率85.7%~100.0%;该品种成穗数543.0万穗/hm2~862.5万穗/hm2,穗粒数36粒左右,千粒重40克,产量3因素协调。(2)‘尧麦16’穗数多,根系发达、生长繁茂,灌浆中后期功能叶耐热性极强,叶片衰老速度慢,‘尧麦16’为水地、肥旱地兼用型高产小麦新品种。(3)籽粒玻璃质,面筋强度中等偏强、面粉品质佳,为面条和馒头兼用型品质。(4)‘尧麦16’抗麦红吸浆虫,抗寒耐热。‘尧麦16’是穗、粒、重协调增长型节水高产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氮肥运筹对节水高产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以形成最佳的氮肥底追比例,保护有限水资源。[方法]在统一施用270 kg/hm2纯氮条件下,选取节水高产冬小麦品种衡4399为材料,研究了底施与追肥比例3∶7、5∶5及7∶3这3种氮肥运筹方式对其产量、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氮肥运筹方式与产量及水分利用率高度相关,种植衡4399等节水高产冬小麦品种采用底追比3∶7的施氮方式,平均产量最高,为7268.21 kg/hm2,水分利用率最大,为21.56 kg/(hm2·mm)。[结论]在黑龙港地区施用270 kg/hm2纯氮条件下,种植衡4399这类分蘖能力较强的节水高产冬小麦品种宜采用底追比3∶7的施氮方式。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山东省玉米-小麦周年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构成和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以玉米‘郑单958’和小麦‘泰山28’为材料,于2016—2018年生长季进行田间周年氮肥运筹试验。玉米设置3个施氮量水平:113(E1)、181(E2)和249kg/hm2(E3),小麦设置4个施氮水平:90(F1)、135(F2)、180(F3)和225kg/hm2(F4)。测定分析周年不同氮肥运筹条件下‘泰山28’旗叶SPAD值、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Ci)和净光合速率(Pn),并分析周年氮素运筹对‘泰山28’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的效应。结果表明,玉米施氮量为E1时,‘泰山28’旗叶SPAD、Tr、Ci、Pn及产量构成随着小麦季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小麦各施氮量之间差异显著;而在E2和E3时,‘泰山28’旗叶SPAD、Tr、Ci、Pn及产量构成均随小麦季施氮量的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2年结果表明,E2F3处理条件下,‘泰山28’的产量平均为9 453.15kg/hm2,较最低氮肥运筹提高24.56%。通过通径分析发现,该周年施肥模式下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对‘泰山28’的产量影响较其他施肥模式的影响显著。综上,玉米季施氮量181kg/hm2和小麦季施氮量180kg/hm2为‘泰山28’周年生产的合理氮肥运筹。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基追比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在施氮量210 kg/hm2条件下,研究了氮肥不同底追比对小麦分蘖动态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分施较氮肥一次性底施穗粒数、成穗数、经济系数及产量都显著提高,小麦成穗数及产量有随氮肥底追比的降低而增加的趋势。说明210 kg/hm2可能不是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的理想施氮量。  相似文献   

7.
选取春小麦品种‘新春6号’和‘新春37号’,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0∶0、2∶8、3∶7、4∶6、5∶5共5个氮肥基追比处理,比较分析两个小麦品种的茎蘖数、茎蘖成穗率、叶面积指数、粒叶比、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以及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氮肥不同基追比处理下,‘新春6号’和‘新春37号’的茎蘖数、茎蘖成穗率、叶面积指数、粒叶比均在3∶7处理下最优,且呈现3∶74∶65∶52∶80∶0趋势;两个品种茎鞘和叶片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0∶0处理,而对籽粒贡献率则表现相反。在3∶7处理下,‘新春6号’和‘新春37号’的产量分别为7 304.45和7 546.17 kg·hm~(-2)。最优氮肥基追比例为3∶7。  相似文献   

8.
选用济麦22和洲元9369两个品种研究了氮肥不同基追比对垄作小麦生理特性及其产量的影响。氮肥总施用量合纯N 180 kg/hm2,基施、追施的氮肥比例分为全部基施(A)、基追比1∶2(B)、基追比2∶1(C)、全部追施(D)、不施氮肥(CK)。结果表明:灌浆期,处理B的叶面积指数较其它处理高,SPAD值较其它处理优势明显且稳定,后期衰退缓慢,旗叶光合速率在各处理中也是较高的。最后两品种的测产也表明,处理B(基追比1∶2)是最佳的氮肥运筹方式,小麦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9.
倪红山  郑钦玉  李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078-11080,11083
[目的]为郑麦004的大面积推广种植和产业化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优质弱筋小麦品种郑麦004为材料,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对其施以不同的氮肥处理(氮肥基追比分别为7∶3、5∶5、3∶7),研究不同处理对小麦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结果]氮肥基追比为5∶5的处理郑麦004生育期间的株高、叶面积、旗叶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等生理生态指标均有利于产量的形成,该处理小麦产量最高,为8917.5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氮肥基追比为3∶7的处理小麦各生理生态指标和产量次之。[结论]在施氮量一定的条件下,氮肥在一定程度上后移有利于提高郑麦004的产量,且后移比例为5∶5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不同成熟型小麦品种实现高产的适宜氮肥基追比例,选用正常落黄型品种豫农416和早衰型品种西农979为试验材料,在总施氮量240 kg/hm2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基追比对两种成熟型小麦品种籽粒产量、旗叶SPAD值、叶面积指数及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施氮量下,氮肥基追比例对不同成熟型小麦籽粒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不同品种成产因素及产量的最适氮肥基追比不同。此外,增加追氮比例可明显提高早衰品种西农979各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及叶片SPAD值,有效延缓叶片衰老。本试验条件下,氮肥全部基施或全部追施的产量均较低,氮肥基追结合可以增加产量,正常落黄型品种豫农416获得最高产量的适宜氮肥基追比为5∶5,早衰型品种西农979实现最高产量的最适氮肥基追比为3∶7。  相似文献   

11.
为了筛选出黑龙港地区不同类型冬小麦品种适宜的施氮方式,以该生态区大面积推广的3个不同类型冬小麦品种邯6172(粒重侧重型)、河农6049(粒数侧重型)和衡4399(穗数侧重型)为试材,在氮肥施用量均为270 kg/hm~2条件下,试验设氮肥底施与追施比例(底追比)3∶7、5∶5和7∶3计3个水平,研究了3种施氮方式对不同类型冬小麦的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使用比例以及品种类型均与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高度相关,穗数侧重型品种衡4399宜采用底追比3∶7的施氮方式,平均产量为7 181.54 kg/hm~2,水分利用率为22.26 kg/(hm~2·mm);粒重侧重型品种邯6172和粒数侧重型品种河农6049宜采用底追比5∶5的施氮方式,平均产量分别为7 176.23和7 166.05 kg/hm~2,水分利用率分别为22.05和22.00 kg/(hm~2·mm)。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陕南小麦氮肥追施最佳时间和最佳用量,为陕南地区小麦生产中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汉麦6号为供试品种,分别在冬灌期、拔节期进行1次或2次追施氮肥,通过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和经济系数等指标,研究不同施用时间和不同纯氮施用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同等纯氮施用量下,1次追肥,以拔节期追肥效果最好,其中,追施纯氮69.00 kg/hm2时,产量最高,达8 751.90 kg/hm2,其次为追施纯氮103.50 kg/hm2时,产量为8 623.20 kg/hm2;当纯氮施用量高于69.00 kg/hm2时,拔节期1次追肥效果优于冬灌拔节2次追肥。追施纯氮34.50 kg/hm2时,2次追施的小麦产量高于拔节期1次追施。[结论]拔节期1次追施纯氮69.00 kg/hm2时,小麦产量最高,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3.
‘皖西麦0638’是六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弱筋小麦新品种,为探究其适播区内高产栽培技术,为其大面积推广进行栽培技术指导,设置了8种氮肥运筹方式,24个小区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施氮量为234 kg/hm2、基追比为7:3:3、基肥+返青肥+拔节肥的氮肥运筹方式时,‘皖西麦0638’的株高过高,倒伏面积达到了50.00%;而施氮量为288 kg/hm2、基追比为7:3:3:3、基肥+苗肥+返青肥+拔节肥的氮肥运筹方式会导致‘皖西麦0638’的倒伏比例高达81.67%,其籽粒品质也不符合弱筋小麦标准。采用施氮量180 kg/hm2、基追比为7:3、基肥+返青肥的氮肥运筹方式,可以避免出现大面积倒伏,收获较高的产量,同时可以保证‘皖西麦0638’籽粒较好的弱筋品质。  相似文献   

14.
淮北地区不同播期条件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组装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建立淮北地区不同生态点和不同播期条件下的栽培技术模式,采用正交设计和多年多点稳定性评价相结合,研究了安徽省淮北地区北部、中部和南部区域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组装。结果表明,稳产性较高的处理有:品种为‘烟农19’和‘皖麦52’,施氮量240 kg/hm2,基追比例5:5~4:6,密度120~180万苗/hm2,促控措施以中耕划锄和美洲星叶面肥为主;‘周麦22’则以施氮量300 kg/hm2,基追比例5:5,密度180万苗/hm2的稳产性较高。早播和晚播条件对产量有减产效应,以10月15日播种较为适宜。早播条件下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应该选择冬性、半冬性品种,适当减低密度,返青期以镇压和化控为主。晚播条件下的小麦高产栽培应该选择半冬偏春性品种,适当增加密度,增加施肥量,生长后期喷施叶面肥增强籽粒灌浆强度,有利于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5.
藜麦在中国的种植刚刚起步,尚处在引种和试种植阶段,虽在品种选育、栽培模式、种植密度等方面有些研究,但在水分管理和肥料利用上鲜有报道。‘条藜1 号’是条山农林科学研究所培育的藜麦新品种,本试验对该品种不同氮肥施用量及基追比对产量、经济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氮对藜麦有明显的增产作用,而适宜的氮肥施用量及基追比例是藜麦高产的重要因素,当施氮量为60 kg/hm2、基追比为1:2时,藜麦植株的各项性状指标表现良好、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6.
京9428小麦施肥量和氮素化肥不同施肥比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关于小麦京9428品种不同施肥量和氮素施肥比例对产量、群体动态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氮、磷、钾比例为16︰9︰6的处理京9428小麦群体动态表现好,667m2产量最高,667m2产达351.4kg,667m2效益最大;氮素化肥底、追施比例为5︰5的处理生长发育好于7︰3的处理;产量也相对表现较好。可见小麦京9428中后期对氮素营养需求很关键,应加强对小麦中期的肥水管理,保证氮素营养的供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