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优质高产两系杂交稻新组合黔两优58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光温敏核不育系2136S与恢复系M86配组,育成了优质高产两系杂交稻新组合黔两优58.经两年贵州省早熟组杂交稻区试鉴定,平均单产8.51t/hm2,比对照平均增产5.66%;一年生产试验鉴定,平均单产8.28t/hm2,比对照平均增产10.11%;在贵阳进行两年高产栽培试验,平均单产达10.99t/hm2.黔两优58对稻瘟病的抗性优于对照,耐寒性强.稻米理化指标测试和食味鉴评结果表明品质较优,是适合中高海拔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杂交稻理想组合.黔两优58于2004年4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2.
351A是安徽省农科院育成的新型早熟早灿不育系,该不育系育性稳定,米质优,抗白叶枯病,柱头外露率高,配合力好。经几年的实践,总结出一套较成熟的高产繁殖技术,1997-1999连续3a繁殖单产达3.375t/hm^2,最高单产达4.05t/hm^2。高产繁殖技术主要有:合理安排抽穗扬花期;控制秧龄,高肥配比早施,。加强病虫防治;推迟使用“九二○”,更新赴粉方式;严格除杂,及时割青。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提高中早粳晚熟稻区粳稻产量,采用杂交育种方法,育成优良BT型三系不育系金粳11A和恢复系津恢1号;在此基础上组配选育出高产、优质、多抗杂交粳稻新品种金粳优11A/津恢1号。经国家北方稻区中早粳晚熟组2010—2012年区域试验,金粳优11号平均单产9.71t/hm2,比对照津原85增产11.57%;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单产9.97t/hm2,比对照增产11.93%。2013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辽宁省南部、北京市和天津市稻区种植。  相似文献   

4.
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金优785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杂交和复交途径,聚合多个材料的优异性状,育成了新的三系恢复系黔恢785。用黔恢785与不育系金23A配组育成了杂交水稻新组合金优785。经贵州省2008—2009年区试鉴定,金优785平均单产9.62 t/hm2,比对照(II优838)增产9.27%;生产试验鉴定平均单产8.85 t/hm2,比对照平均增产5.27%;在贵阳地区进行高产栽培试验,最高单产达13.74 t/hm2。金优785的稻瘟病抗性、稻米理化指标和食味鉴评结果均优于对照,于2010年7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金优785是适合贵州省一季迟熟中籼稻区种植的理想组合。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贺家山原种场地处沅水下游鼎城区境内,属湖积平原,土地平坦、肥沃,具有较好的三系杂交水稻亲本繁殖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从1974年起进行三系杂交水稻不育系繁殖,不同组合分别进行过春繁、夏繁、秋繁、春秋连繁。近10a来,我场三系杂交水稻不育系繁殖面积稳定在100hm^2左右,各项技术措施不断成熟完善,不育系单产水平稳定在2.25t~3.0t/hm^2,质量稳步上升。笔者试对我场三系杂交水稻不育系繁殖优质高产技术作一总结,供广大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6.
2016-2017年在云南保山市繁殖湘陵628S、陆18S、锦4128S等早籼型水稻温敏两用核不育系,平均产量达到4.8~5.8 t/hm~2,高产丘块超过7.5 t/hm~2。早籼型水稻不育系高产繁殖重点在于"抓早抓小,抓群体平衡"。以"一集中三统一"的方式集中浸种催芽,稀播培育壮秧;适龄早栽,合理密植;重基肥,早追肥,巧补肥,既促早发攻主穗,又保后发分蘖成穗,以适宜的植株群体获取高产。本文作者就其基地选址、各生产环节的技术措施及主要技术指标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7.
甘薯"两段法"种苗繁育技术包括第一阶段育苗(冬季繁殖育苗)、第二阶段育苗(春季繁殖育苗)等内容。2013-2017年,通过大量试验示范证明甘薯标准苗产量第一阶段育苗为500万株/hm2,第二阶段育苗为150万株/hm2。育苗、扦插、上市时间较常规种植提早30 d以上,节省种薯2/3,种薯苗床育苗面积的扩繁比例达1 500倍以上;叶菜类型甘薯和鲜食类型甘薯生产应用该方法可以实现早育苗、早扦插、早上市销售;发展淀粉加工类型甘薯春季栽培,与夏、秋季栽培比较,单产增加15 t/hm2以上。示范区目前已累计推广应用8 200 hm2,示范区鲜薯平均增产24.65 t/hm2,农民增收1.23亿元。  相似文献   

8.
对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籼S进行了繁种研究,结果表明,在广州自然条件下其越冬繁殖产量为0.55 t/hm2,可以用于原原种生产、对不育系进行加代繁殖等;而在清远的冷繁产量可达2.19 t/hm2,基本能达到大面积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杂交稻K优195是四川省水稻高粱研究所用具有粳型血缘的粳质籼核不育系K17A与恢复系195配组而成的中熟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高产、稳产、抗性强等特点。1994年由汉中市农科所引入我省,1995~1997年参加陕西省水稻良种区域试验,三年平均比对照种汕优64增产12.19%,达极显著水平,1998年通过品种审定。汉中市1995~1999年制种200hm2,平均单产3 981kg/hm2,最高单产达5 250kg/hm2,种子质量均达国家一级种标准。现将K优195亲本特征特性和高产制种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03优66系江西省农科院水稻所用自选不育系03A与早恢66配组选育而成的早中熟杂交早籼稻新组合,于2007年12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9年在南昌地区春季母本直播0.5 hm2,平均产量3.1 t/hm2。该文介绍了该组合在生产上的表现及其亲本的特征特性和母本直播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1.
十优玉1号是利用广西农科院育成的高配合力优质野败不育系十优A与自选恢复系玉恢1号配组育成的感温型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具有高产稳产、生育期适中、适应性广、制种产量高等特点,适合在桂南、桂中作早晚稻,桂北作晚稻种植.各地多点试种示范,一般产量7.50~8.25t/hm2,高产栽培可达9.75t/hm2,稻米品质达国标优质米三级标准,2007年5月通过广西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2.
以“协青早A”为母本 ,自育恢复系“C1 42 9”为父本进行配组 ,成功选育出杂交晚稻新组合“协优赣 2 6号”。 1 998、1 999年该组合参加南方稻区晚籼中迟熟组区试 ,平均产量分别为 6 .87t/hm2 和 6 .94t/hm2 。在推广和应用中 ,“协优赣 2 6号”表现高产、稳产、米质优、综合抗性强和制种产量高等特点 ,适合江西中南部地区作二晚种植。提出了“协优赣 2 6号”的栽培和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3.
在保山市隆阳区整县制一季中稻超10.5 t/hm~2技术集成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2013—2014年隆阳区整县制一季中稻面积29 891 hm~2(2013年面积14 931 hm~2、2014年面积14 960 hm~2)产量超10.5 t/hm~2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总结了良田是基础、良种是核心、良法是手段和良态是保障的配套集成技术,旨在为推进我国水稻超高产理论与技术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不同种植方式对再生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农香32为材料,采用抛秧、手插、直播3种种植方式,探讨不同种植方式对头季、再生季产量与产量构成以及稻米品质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头季稻的手插稻,因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较高,其产量最高,再生稻以抛秧种植的产量最高;抛秧、手插、直播的2季水稻总产量分别为11.42、11.33、9.84 t/hm~2,抛秧、手插的水稻产量较直播的分别高出16.2%、15.1%;头季稻的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高于再生稻,但再生季稻米的垩白粒率、垩白度、长宽比等外观品质,蒸煮及营养品质均优于头季稻。综合分析,抛秧种植方式下的2季水稻的产量略高于手插稻,且稻米品质优良,是较好的再生稻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为水稻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在四川成都地区应用较多的超级稻品种和非超级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类型品种连续 3 年(2006~2008 年)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的产量表现,分析其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结果]水稻的产量与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关系密切,对于不同的品种类型,4个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存在差异。在10.5~11.25 t/hm2的产量目标下,通过中小苗三角形条栽模式研究结果显示超级稻的产量与穗数、千粒重关系密切,同时,与穗粒数呈负相关,与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非超级稻品种的产量与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呈负相关关系,且与穗数、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该研究明确了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为合理制订高产栽培措施、充分发挥超级稻的产量潜力、实现水稻大面积稳产高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早优11是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以新育成的野败型不育系早A与恢复系桂11组配而成的感温型早熟杂交稻组合。该组合产量较高,2004~2006年在广西累计试种700多hm2,一般产量为7500kg/hm2;2005~2006年在广西制种41.3hm2,一般产量可达2625kg/hm2,最高可达3750kg/hm2。该组合米质优,达国标1级优质稻谷标准,并于2006年3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文章通过介绍早优11亲本特征特性,总结其高产制种技术及在生产上应用应注意的问题,为在生产上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研究冬季不同覆盖作物还田后水稻生物学特性和产量经济性状的变化,对合理利用冬闲稻田,发展冬季覆盖作物,以及科学评价不同种植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冬季不同覆盖作物处理(免耕直播黑麦草-双季稻、免耕直播紫云英-双季稻、免耕直播油菜-双季稻、免耕稻草覆盖马铃薯-双季稻和冬闲-双季稻)残茬还田对水稻生物学特性和产量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覆盖作物残茬还田后,早、晚稻分蘖期至成熟期,各处理植株根系、茎、叶干质量均高于对照,但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早稻齐穗期和成熟期,免耕直播紫云英-双季稻处理穗干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和其它处理;晚稻齐穗期和成熟期,免耕稻草覆盖马铃薯-双季稻处理穗干质量显著高于对照和其它处理。早稻有效穗分别比对照增加31.45,37.30,15.25,28.60万/hm2,结实率分别增加4.83%、12.29%、11.35%和8.39%,千粒质量分别增加0.87,0.31,0.54,0.93 g,产量分别增加420.70,424.72,282.76,317.25 kg/hm2;晚稻有效穗分别比对照增加30.20,33.55,13.45,36.90万/hm2,结实率分别增加2.38%、5.03%、1.56%和6.05%,千粒质量分别增加0.63,0.72,0.38,0.78 g,产量分别增加248.28,427.60,179.32,455.18 kg/hm2。在双季稻田种植冬季覆盖作物,采用冬季覆盖作物残茬还田可促进水稻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积累,改善水稻产量构成因素,有利于水稻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8.
移栽密度对超级早稻陵两优268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超级早稻陵两优268在南方双季稻区适宜的栽培密度,于2011年在湖南长沙以陵两优268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比较了不同移栽密度下陵两优268的生长发育特性及产量和产量构成特点。结果表明:稀植(18.8万穴/hm2、14.0万穴/hm2、10.8万穴/hm2)可以提高分蘖成穗率,有利于花后干物质积累及每穗粒数和结实率的提高,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不足,导致产量不高;与此相反,密植(67.9万穴/hm2、40.1万穴/hm2)因为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较多而获得较高产量;适宜密度(26.5万穴/hm2)在保证基本苗的同时,具有适宜的叶面积指数及较小的顶三叶叶基角,并能协调产量构成因子,从而获得最高产量,达8.70 t/hm2。由此可见,在南方双季稻区,陵两优268适宜的移栽密度为26.5万穴/hm2。  相似文献   

19.
秧龄对机插早稻秧苗素质、分蘖能力及产量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浏阳稻区机插早稻高产所需最佳秧龄,2015年春在浏阳永安镇以适宜湖南稻区的常规稻中早39和杂交稻株两优211为供试品种,开展了早稻秧龄弹性试验。结果表明:中早39及株两优211均以20 d秧龄的处理结实率最高,分别达到83.8%和80.9%;实际产量也以20 d秧龄的最高,分别为7.0 t/hm~2和8.0 t/hm~2。秧苗的分蘖能力及产量与品种和秧龄有密切关系,在浏阳地区秧龄以15~25 d为宜,秧龄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秧苗的分蘖能力及产量。  相似文献   

20.
通过选用早熟油菜(Brassica napus L.)品种集成高密低氮、缓控释肥和生物调控技术,研究迟播油菜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结果表明,选用早熟油菜品种圣光127,在湖北省10月22-30日进行播种,播种密度为60万~105万株/hm~2,施氮量(纯N)为120~240 kg/hm~2的条件下,可获得1 814.3~2 777.4 kg/hm~2的产量。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以有效降低施氮量,起到以密省肥的作用,也能缓解因播期推迟引起的产量下降。实施种子处理、选用缓控肥、适度化学除草和叶面补肥等绿色技术能够促进迟播油菜生长发育,缩短全生育期至190 d左右,能够满足湖北地区油-稻-稻(再)三熟制生产的要求。10月22、30日播种的各处理平均产量2 278.9 kg/hm~2,比全省平均产量2 100 kg/hm~2增产178.9 kg/hm~2,按照油菜子价格4.0元/kg计算,增效715.6元/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