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小麦F1F2代籽粒醇溶蛋白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表征4个小麦品种醇溶蛋白组成,并分析其F1,F2代20个醇溶蛋白组分(带)的遗传模式。结果表明,醇溶蛋白呈共显性遗传,在20个组分中,16个组分由1个显性基因支配,2个组分则受控于2个独立基因,其余2个微小组分,由于在电泳谱上难以准确辨认,其遗传模式未能确定。有5对醇溶蛋白组分是共同遗传,表明每组组分由紧密连锁基因控制。另外,7对醇溶蛋白组分或组分群分别由等位位点的不同等位基因支配。  相似文献   

2.
应用HS-SPME方法对新鲜雪里蕻及其腌菜的挥发性组分萃取取样,然后分别手动进样用TRACEMASS色一质连用仪,自动进样用Varian Soturn2000 GC-IT-MS离子阱质谱对挥发性组分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皆鉴定出116个组分。其中一些成分在两台质谱仪上都有检出,这其中包括硫醚类组分4个,醛类组分12个,酮类组分5个,醇类组分4个,酯类组分11个,异硫氰酸酯类组分4个,腈类组分2个,从实验检测结果可以推断,在雪里蕻中,芥子苷结构式中的R=-CH2-CH=CH2、-CH2-CH2-CH2-CH3、-C2H4-G6H5,且雪里蕻中的芥子苷主要是烯丙基硫代葡萄糖苷,即R=-CH2-CH=CH2。  相似文献   

3.
双峰驼诱导排卵活性蛋白氨基酸组成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试了公驼精清及其活性组分。测试结果表明,诱导排卵组分是一种生物活性蛋白质,它富含20种氨基酸;特别是3种碱性氨基酸(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含量达18.1%,明显高于其他活性组分。为测定该活性组分的蛋白质序列,应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了该组分多肽分子中的氨基酸残基数以及它的部分氨基酸序列。  相似文献   

4.
红球菌类胡萝卜素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球菌在发酵生产类胡萝卜素过程中,菌体内类胡萝卜素成分保持不变,但各组分有所变化,分配比先增加后减少。通过薄层层析发现,该红球菌类胡萝卜素至少有6种色素,经氧化铝柱层析,得到四种组分,根据类胡萝卜素的特征吸收峰,推测组分Ⅰ为δ-胡萝卜素,组分Ⅱ为γ-胡萝卜素,组分Ⅲ和Ⅳ可能为胡萝卜素的含氧衍生物。  相似文献   

5.
用酶联免疫印迹对弓形虫抗原组分分析的结果显示:经SDS-PAGE后的弓形虫抗原组分分别为1.78KD,21.3KD,30KD,36.5KD,39.1KD和50.2KD。电转印至硝酸纤维膜上的各抗原组分,用ELIB分析,弓形虫感染宿主的血清能与抗原组分蛋白起反应,其中39.1KD和21.3KD分子量组分蛋白带色显色最深,提示这二种组分蛋白是弓形虫IgG抗体识别的主要组分蛋白,而对照血清与各组分蛋白为  相似文献   

6.
对玉米DNA导入水稻后代变异系的种子组分的分析结果表明,与受体相比,直链淀粉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清蛋白、球蛋白和谷蛋白比例均发生了变异。氨基酸组分中以极性氨基酸组分变异较大,特别是酸性和碱性氨基酸组分均发生了明显变异。  相似文献   

7.
刘妍 《吉林农业》2011,(10):55-55
文章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蒙药材蓝盆花中的挥发油,运用GC—MS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并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共分离出59种组分,鉴定了其中的17个组分,占挥发油总组分的30%,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物,占鉴定组分的41.8%,其次是醛酮等衍生物,占鉴定组分的lO.4%。此外,舍氮化合物、烷烃、烯烃各占鉴定组分的1.1%、0.3%、0.4%。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做青后续加工过程中乌龙茶头香的变化规律,采用XAD-2树脂捕集头香,经溶剂洗脱,GC和GC/MS分析。结果表明,做青原料经后续加工,头香总量与乌龙茶特征组分保留量较大,且进一步调整了高低沸点组分含量比例。变化较显著的是:(E)-2-己烯醇、苯乙醇等8种组分基本消失;橙花醇、乙酸顺-3-己烯酯等9种组分含量减少;芳樟醇、乙酸苯甲酯等8种组分含量增加。摊青对照样头香总量、低沸点组分及特征组分保留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溶剂浸提法分析了菜豆、桑苗和玉米根和叶片中的镍存在形态,其中乙醇浸提组分中的镍含量最高(61%─96%),水溶性组分占0.9%─13.6%,氯化钠浸提组分占0.4%─21.2%,盐酸浸提组分占0.3%─22.0%,残渣中占0.5%─9.4%。各组分中的镍分配比例因作物种类和镍处理浓度而有差异,但与供试作物耐镍性强弱之间未发现有明显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0.
 应用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相结合的统计方法,研究了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扩展组分。结果表明,病害引起的产量损失由病粒数和病穗中的无病籽粒重降低率构成,这二个组分主要取决于病小穗数的多少,穗轴病节片数及穗轴发病时间这二个组分主要通过影响病小穗数而对产量损失起作用。接种至显症天数对产量损失无显著作用,与其他抗扩展组分也没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不同品种(系)凤凰茶春梢生化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4个凤凰茶和4个非凤凰茶的春梢一芽三叶样为供试材料,通过对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和儿茶素类组分等生化成分进行测定,考查凤凰茶样中各生化组分的含量变化并与非凤凰茶样中对应组分的含量进行比较,用聚类分析法探究13个生化指标在不同地点生长的同一单丛或同一香型单丛中的含量总体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生化组分中变化最大的是EC含量,变异系数达到37.16%;变化最小的为水浸出物含量,其值为9.44%.与凤凰茶样相比,除大叶奇兰香外,其余3个非凤凰茶样的酯型儿茶素类组分含量普遍较低,非酯型儿茶素类组分含量普遍较高;大叶奇兰香的氨基酸含量最高,其他各个组分含量均较低.聚类结果显示,4个非凤凰茶样被聚为一小类,生长于不同地点的同一单丛或同一香型单丛并不能被完全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12.
绿茶无热浸提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绿茶为原料,以传统工业化应用的茶叶浸提方法作对照,在获取绿茶无热浸提对茶叶品质成分的浸出得率可以达到传统水提浸出得率的基础上,通过茶水比与浸提时间的正交试验,从茶叶品质成分浸出得率、产品冷溶性方面,优化筛选了绿茶无热浸提的技术参数.结果表明,增大茶水比、延长浸提时间,绿茶无热浸提的品质成分得率完全可以达到传统浸提的效果.采用茶水比1:90、1次浸提2.0 h是绿茶无热浸提的最优技术参数,水浸出物、氨酸酸、茶多酚、儿茶素、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及咖啡碱的浸出量分别为传统浸提的1.03倍、1.26倍、1.05倍、1.06倍、1.09倍、1.04倍,同时,茶无热浸提液的感官品质及其加工品冷溶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蒸青绿茶加工过程中品质生化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蒸青绿茶加工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的变化。分析测定了四川蒸青绿茶、日本煎茶样品的主要品质成分。结果表明,主要生化成分随加工进程而出现升降的动态变化,至制茶工序结束时,茶叶含水率、叶绿素与茶多酚含量的降低率分别为71.53%,17.23%和7.66%,其中的叶绿素与茶多酚保留量明显高于一般的炒青绿茶。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四川蒸青绿茶的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较高,而日本煎茶咖啡碱、酚/氨比值较低,为此,前者的滋味较浓醇,后者的滋味较鲜爽。  相似文献   

14.
Effects of Chemical Components on the Amount of Green Tea Cream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mount of tea cream and the chemical components contents in the original green tea infusion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mounts of tea cream in the green tea infusions obtained from different cultivars and different parts of new shoots were varied. There were many chemical components participa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green tea cream. However, there were only the contents of caffeine (Y=0.85, P<0.01) and polyphenols (Y=0.65,P<0.05) in the original green tea infusion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amount of green tea cream.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overall chemical components indicated that the contents of caffeine and gallated catechins in the original green tea infusion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P<0.0 1) on green tea cream levels. Cream (g L-1)=-172.071+ 0.129×Ccaffeine+0.024×Ggallated catechins (R2=0.936). The amount of green tea cream can be predicted by the contents of gallated catechins and caffeine in the original tea infusi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lso indicated that catechins, minerals, and polysaccharides were the important chemical components in the formation of green tea cream.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茶树感染茶白星病对茶叶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以不同品种染病茶树健康叶片、感病叶片及未感病茶树叶片为试验材料,固样后测定叶片中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水浸出物等含量。结果表明,与未染病茶树叶片相比,茶树病株的健叶、病叶茶多酚含量下降;病株健叶咖啡碱含量下降,病株病叶咖啡碱含量小幅上升;病株健叶的水浸出物趋势不明显;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有所上升。茶树感染白星病会对茶叶品质成分产生明显的影响,不同品种茶树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槠叶齐为试材,分析测定了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主要内含成分随加工进程而出现有规律的变化,这些变化对绿茶品质风味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不同时期采制茶叶的变化规律近乎一致.  相似文献   

17.
以常规栽培绿茶为对照,通过对设施栽培绿茶中主要生化成分、五种儿茶素含量的测定,香气物质的GC-MS分析及感观审评,对设施栽培茶叶的品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设施栽培环境下茶叶的茶水浸出物和氨其酸含量较常规栽培有所增高,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略低于常规栽培;五种主要儿茶素总量设施栽培低于常规栽培茶叶,但儿茶素品质指数有明显提高;GC-MS分析共鉴定出57种香气物质,其中大棚茶叶51个组分、露天对照茶叶43个组分,通过对2种茶叶主要香气组分和香气特征物质的对比,发现二者主要香气物质和香气特征物质的组成成分基本相同,但相对含量差异较大;设施栽培茶叶感观审评得分93.45,略高于对照的93.40分。因此,设施栽培茶园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绿茶良好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普洱茶渥堆过程中茶多糖及果胶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常规的方法,以普洱茶生产车间渥堆样品为研究材料,考察了普洱茶渥堆过程中茶多糖和果胶含量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随着渥堆时间的延长,茶多糖和水溶性果胶含量总体上不断增加,但四翻以后水溶性果胶有降低的趋势,起堆样品与四翻样品中含量基本持平。渥堆结束的起堆样品,其茶多糖和水溶性果胶总量接近最大值,这些水溶性成分可能是形成普洱茶特殊风味的重要物质成分,并具有潜在的保健功效。原果胶变化规律性不强,渥堆前期其含量降低,后期则增加,推测可能与水溶性果胶重新聚合有关。同时对比考察了几种典型茶类中茶多糖和果胶的含量,发酵茶中茶多糖和水溶性果胶的含量较高,微生物对水溶性物质的形成具有推动力。非发酵茶和半发酵茶中二者的含量较低,它们不是这些茶类的品质成分。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5种不同开花程度的粉红色和白色紫芽茶树花进行SPME/GC-MS挥发性成分分析,发现红色和白色紫芽茶树花的芳香物质成分大体相同,但含量差异明显。两种茶树花挥发性成分可分为醇类、醛类、酯类、酮类、杂氧类、烷烃类、烯烃类、含氮类(呋喃/吲哚/吡喃)、萘/苯类。粉红色紫芽茶树花主要香气成分是苯乙酮、苯乙醇、芳樟醇、香叶醇、苯甲醇、α-甲基-苯甲醇、水杨酸甲酯、α-金合欢烯、大根香叶烯、摩勒烯、依兰烯、二十烷、2,6,10,14-四甲基十六烷、8-Isopropyl-1-methyl-3-methylenetricyclo[4.4.0.02,7]decanerel;白色紫芽茶树花主要香气成分是苯乙酮、芳樟醇、香叶醇、水杨酸甲酯、2,2,6-三甲基-6-乙烯基四氢-2H-吡喃-3-醇、吉玛烯。两种不同颜色的茶树花挥发性成分含量差异最大的是苯乙酮、水杨酸甲酯、芳樟醇、8-Isopropyl-1-methyl-3-methylenetricyclo[4.4.0.02,7]decanerel。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粉红色和白色茶树花香气成分受茶树品种影响较大,以及粉红色茶树花不同开花阶段香气成分相对于白色茶树花的差异大。  相似文献   

20.
蒸青固样方式对茶叶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蒸青时间对茶叶生化成分的影响,筛选出能最大限度地保留茶叶本身的内合成分,客观、科学、充分地反映茶树品种固有的生化品质,采用福鼎大白茶、鄂荼5号、农抗早3个茶树品种的二芽2叶为原料,进行了不同蒸青时间处理鲜叶试验,并测定其常规生化成分.结果表明:不同蒸青时间对茶叶水浸出物的影响较大,对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影响较小,最宜茶叶蒸青时间控制在4~5min,茶叶中内含成分尤其是水浸出物含量的保留量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