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
3.
【目的】克隆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2基因(AlGRK2)cDNA序列,明确其时空表达谱,阐明外源蜕皮激素(20E)对AlGRK2表达的影响,分析AlGRK2在绿盲蝽生长发育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其在蜕皮激素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功能打下基础。【方法】RACE法克隆获得AlGRK2全长,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不同日龄绿盲蝽及雌成虫不同组织中AlGRK2的表达谱,分析外源20E诱导及RNAi处理后,AlGRK2 mRNA表达的应答反应及对绿盲蝽生长发育主要参数(发育历期、若虫体重及成虫羽化率)的影响。【结果】AlGRK2 cDNA序列全长2 715 bp,开放阅读框2 106 bp,编码701个氨基酸,ExPASy预测其蛋白分子量为80.2 kD,理论等电点为6.56;蛋白结构分析显示AlGRK2包含4个结构域,即G蛋白信号调节区(RGS,54—175 aa)、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结构域(S-TKc,191—454 aa)、丝氨酸/苏氨酸型蛋白激酶的伸展部分(S-TK-X,455—534 aa)和PH结构域(PH,558—655 aa),其中PH结构域是GRK2蛋白的典型结构域;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绿盲蝽GRK2与茶翅蝽GRK2亲缘关系最近;AlGRK2在绿盲蝽1—16日龄虫体内均有表达,mRNA表达量呈现出波动式下降的模式,在绿盲蝽初始龄期的表达量较高,而在末龄期的表达量显著下降;AlGRK2在绿盲蝽雌成虫卵巢和脂肪体中高表达,在胸与足中的表达量较低;外源20E处理后,AlGRK2在绿盲蝽1日龄和3日龄表达量显著下调,AlGRK2在雌成虫各组织中均表达上调,在卵巢及脂肪体中上调幅度最大,相反的是,20E信号通路中PLC抑制剂U73122处理的AlGRK2表达量下调;绿盲蝽若虫发育历期、末龄若虫体重和成虫羽化率均显著下降,相反的是,U73122处理组若虫期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此外,与注射dsGFP处理组相比,注射dsAlGRK2处理后绿盲蝽的AlGRK2表达水平显著下降,若虫死亡率及发育历期显著增加,而成虫羽化率和5龄若虫体重均显著下降。【结论】AlGRK2在绿盲蝽体内的表达谱显示出发育阶段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外源20E抑制剂及RNAi处理后,均可抑制AlGRK2的表达,同时还可对绿盲蝽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表现为延缓绿盲蝽的发育进度、降低5龄若虫体重及成虫羽化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制备飞蝗(Locusta migratoria)几丁质酶5-1(LmCht5-1)的多克隆抗体,建立飞蝗体内LmCht5-1蛋白水平检测方法,分析LmCht5-1在4龄飞蝗的表达特性及组织定位。【方法】采用MEGA 软件对LmCht5-1和LmCht5-2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利用Expression网站对LmCht5-1氨基酸序列进行抗原表位预测分析,获得LmCht5-1抗原结构区域;以飞蝗c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LmCht5-1的抗原片段;同时通过酶切连接构建含有鸡血清白蛋白OVA的载体pET32a-OVA;然后通过酶切连接将LmCht5-1插入到pET32a-OVA载体构建pET32a-OVA-LmCht5-1;将pET32a-OVA-LmCht5-1转入表达菌株BL21(DE3)中,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OVA-LmCht5-1;利用Ni-NTA纯化后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通过ELISA方法检测抗体效价;利用Western blot检测抗体特异性。提取4龄飞蝗不同日龄表皮,采用Western blot分析LmCht5-1蛋白表达模式。对4龄飞蝗注射dsLmCht5-1,检测蛋白水平LmCht5-1表达量,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LmCht5-1进行定位及功能分析。【结果】通过LmCht5-1和LmCht5-2序列比对和抗原表位预测分析,获得LmCht5-1的471-533AA可作为抗原区域;通过酶切连接分别获得pET32a-OVA和pET32a-OVA-LmCht5-1。经诱导表达和纯化后获得重组蛋白OVA-LmCht5-1,分子量为71.34 kD;免疫后制备多克隆抗体OVA-LmCht5-1,ELISA检测效价为1﹕102 400。多克隆抗体OVA-LmCht5-1用于Western blot检测时可特异性识别LmCht5-1,与LmCht5-2蛋白无交叉反应。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4龄若虫各日龄表皮中LmCht5-1蛋白的表达,发现LmCht5-1蛋白随发育日龄其表达量逐渐增加,在蜕皮当天达到峰值,蜕皮后快速降至最低点。对飞蝗若虫N4D2注射dsLmCht5-1,检测到在N4D5时,LmCht5-1的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均被显著抑制,抑制率分别为70.0%和73.6%。选取注射dsLmCht5-1和dsGFP的4龄飞蝗表皮,进行免疫组化实验显示LmCht5-1定位于表皮细胞和旧表皮中,其功能失活引起旧表皮中几丁质不降解。【结论】获得飞蝗LmCht5-1多克隆抗体可特异性识别LmCht5-1,可用于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明确LmCht5-1在飞蝗4龄若虫蜕皮当天表达最高,定位于表皮细胞和旧表皮中。dsLmCht5-1可减少表皮细胞和旧表皮中LmCht5-1的表达,阻碍旧表皮中几丁质的降解。  相似文献   

5.
灰飞虱是武威地区夏、秋田常见的一种害虫,是谷子坐茬的传播媒介。该虫在当地一年发生三至四代,以三代为主。成虫寿命最长43天,最短3天,平均25天。成虫有长翅型、短翅型两种。短翅型绝大多数是雌虫。成虫产卵量最高492粒,最低21粒,平均150粒左右。卵期最长11天,最短6天,平均8天左右。卵孵化的时间,几乎全部是在上午9时至12时之间。若虫有五龄虫和六龄虫两种,其比例为1:1.28—1.4。六龄虫若虫期比五龄虫稍长。若虫期最短18天。最长29天。平均19天左右。  相似文献   

6.
以茶小绿叶蝉、茶蚜和白背飞虱3种农业上重要的半翅目害虫为研究对象,观察比较它们在水面上的疏水行为及其前跗节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白背飞虱成虫和若虫均可站立于水面并具有较强的滑行能力,表明其前跗节疏水性最强;茶小绿叶蝉成虫可站立于水面,若虫足易陷入水中,表明成虫的前跗节疏水性强于若虫;茶蚜成虫和若虫足均陷入水中,表明其前跗节无疏水作用,但茶蚜成虫和若虫在水面均有聚集抱团现象;这3种昆虫都无法站立于大豆油面.电镜观察发现,茶小绿叶蝉成虫的前跗节较若虫更加扁平,爪中垫为一对椭圆形吸盘状结构,且表面附着的刺体数量显著多于若虫;茶蚜成虫和若虫具有一对发达的爪及2根棍棒状中垫毛,缺少爪垫及爪中垫;白背飞虱成虫和若虫具有发达的杯状吸盘结构的爪中垫.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Wolff)]从卵到成虫发育历期及繁殖能力,比较叉角厉蝽各虫态的主要形态鉴别特征,为叉角厉蝽的扩繁及生防潜能开发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在室内条件下,以云南元江采集并在室内扩繁6代以上的叉角厉蝽为研究对象,在培养皿中采用单头饲养的方法测定叉角厉蝽生长发育指标(卵孵化率、若虫存活率、卵到成虫的发育历期),在饲养盒中雌雄虫配对共培养测定其成虫繁殖力特征。运用显微照相系统比较叉角厉蝽各虫态的主要形态特征。【结果】叉角厉蝽从卵到成虫的平均发育历期为29.00±1.41 d,卵历期为8.00±0.21 d,若虫期为19.76±0.12 d,1~5龄若虫平均发育历期为3.24~5.38 d,卵孵化率为92.91%,若虫存活率为80.21%,雌、雄成虫的平均寿命分别为35.40±1.96和37.40±2.65 d;叉角厉蝽雌成虫交配后,一生平均产卵次数为4.73±2.01次,最多9次,最少2次,平均产卵前期为7.87±2.75 d,产卵期持续14.33±5.13 d,雌成虫与雄成虫交配单次平均产卵量为59.46±15.77粒,未交配雌成虫单次平均产卵量为29.34±15.31粒且为无效卵,最终无法孵化。叉角厉蝽卵为矮杯形或圆筒形,具卵盖,边缘有10~12根刺状精孔突,有金属光泽;1~5龄若虫体色红黑相间,若虫触角4节。1龄若虫触角第2和第3节末端有明显白色环,喙暗红色,接近体长,无翅芽;2龄若虫头部前段扁平突出,触角节间环变为红色,喙黑色;3龄若虫触角第2和第3节末端红色环明显,喙长为体长的一半;4龄若虫喙长为体长的一半,胸部刻点明显,出现翅芽,并延伸至胸部末端;5龄若虫喙暗红色,短于体长一半,中足和后足胫节中部出现白斑,翅芽延伸至腹部第3节;成虫体色黄褐与黑褐混杂相间,密布刻点,触角5节,喙黄褐色,最后一节黑色,喙长短于体长的一半,前胸背板侧角呈剑叉状突出,雄虫腹部近三角形,雌虫腹部卵圆形。【结论】明确了叉角厉蝽的发育历期和繁殖能力,证实叉角厉蝽无孤雌生殖现象。农业生产中可以喙的颜色、长度及翅芽发育作为叉角厉蝽主要形态鉴别特征。  相似文献   

8.
许翔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017-9018,9023
[目的]研究蠊螯螨不同螨态和蠊螯螨雌成螨对不同螨态番茄刺皮瘿螨的捕食能力,为有效应用蠊螯螨控制番茄刺皮瘿螨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一定的温湿度条件下,在饲养小室内测定蠊螯螨的第2若螨、雄成螨和雌成螨对番茄刺皮瘿螨若螨的捕食能力和蠊螯螨雌成螨对番茄刺皮瘿螨卵、幼若螨和成螨的捕食能力。[结果]在T=(25±0.5)℃、RH=70%±5%的条件下,蠊螯螨的第2若螨、雄成螨和雌成螨对番茄刺皮瘿螨若螨的捕食功能反应曲线均为HollingⅢ型,攻击系数分别为0.241 6、0.357 1、0.509 6,处理时间分别为0.064 5、0.036 7、0.014 1,均以蠊螯螨的雌成螨攻击系数最大,处理时间最短;蠊螯螨雌成螨对番茄刺皮瘿螨卵、幼若螨和成螨的捕食功能反应曲线也均为HollingⅢ型,攻击系数分别为0.357 3、0.509 6、0.204 1,处理时间分别为0.011 6、0.014 1、0.087 6。[结论]蠊螯螨雌成螨对番茄刺皮瘿螨若螨的捕食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9.
蚧科昆虫的雄虫形态对其分类具有重要意义,但关于扶桑绵粉蚧雄虫的研究较少;为进一步补充扶桑绵粉蚧的分类学信息,对扶桑绵粉蚧雄虫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扶桑绵粉蚧卵为长椭圆形,呈半透明,橙黄色。1龄若虫,浅黄绿色,孵出后即可快速扩散。2龄若虫,初期体表光滑,呈明黄色,背部可见2条黑斑,体缘有明显的齿状凸起;末期可在形态上区分雌、雄虫。雄虫预蛹期1~2 d,身体狭长;预蛹初期分泌白色的丝状物。蛹期的雄虫包裹在柔软的丝茧中,蛹为离蛹,呈椭圆形,虫体表面被有蜡粉。雄成虫,体型较小,身体呈筒状,具有发达的单眼,口器退化致无取食能力,触角细长,前翅发达,后翅退化成平衡棒,腹部末端有2对白色的长蜡丝。  相似文献   

10.
11.
2010年5月,在甘肃天水小陇山观音林场附近(东经106°48′~106°56′,北纬34°32′~34°36′)采集到1只蝶类标本。该标本为成虫,体长18.8 mm,翅展57.2 mm,前翅淡黄色,后翅黄色,体黑色,胸、腹部腹面被黄白色毛。经鉴定,该标本为太白虎凤蝶(LuehdorfiataibaiChou),为甘肃省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2.
利用几何形态学方法对库蠓6亚属的翅形进行比较分析,以期进行亚属鉴定与亲缘关系探讨。采用地标点法对6亚属20种63头雄性库蠓标本的翅进行标点,通过计算质心值、普氏叠加、主成分分析、典型变量分析、聚类分析等对其翅形进行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质心值结果显示,6亚属库蠓翅的大小为二囊亚属>三囊亚属>带纹亚属>库蠓亚属>单囊亚属>屋室亚属,但差异不显著(P=1.961>0.05),说明翅的大小不能作为区分亚属的依据。主成分分析显示,主成分1(73.648%)和主成分2(12.372%)占总变异量的86.020%,可以解释库蠓属6亚属翅的主要差异;网格图表明差异的部位主要集中于径中横脉、翅基部、径1室、径2室和中4室内。典型变量分析显示,6亚属库蠓翅的形状变化差异显著(P<0.05),其中单囊亚属和三囊亚属的翅形差异最大,带纹亚属和屋室亚属的翅形差异最小,表明通过翅形差异能准确地将库蠓各亚属种类进行归属。聚类分析显示,6亚属库蠓中带纹亚属与屋室亚属的亲缘关系最近,三囊亚属与库蠓亚属的亲缘关系次之,单囊亚属与三囊亚属的亲缘关系最远,此结果与典型变量分析结果一致。综上,几何形态学可作为库蠓属亚属间亲缘关系与分类研究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13.
14.
飞蝗葡萄糖胺-6-磷酸-N-乙酰转移酶的特性及生物学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飞蝗葡萄糖胺-6-磷酸-N-乙酰转移酶(glucosamine-6-phosphate-N-acetyltransferase,GNA)的特性及生物学功能,为探讨飞蝗表皮几丁质的合成机制及研发新型绿色环保杀虫剂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飞蝗EST数据库中搜索GNA的cDNA序列,并与其它物种GNA序列进行同源比较;设计飞蝗GNA特异性表达引物,分析5龄第2天不同组织样品间的表达差异及5龄第1 天至第7 天表皮中GNA表达量的变化;构建pET-28a(+)蛋白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E. coli BL21(DE3)菌株中表达GNA重组蛋白,Ni柱亲和纯化重组蛋白并分析重组蛋白的酶学活性;通过RNA干扰研究GNA的生物学功能。【结果】飞蝗GNA与其它物种GNA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很高,结合底物GlcN6P的氨基酸残基完全一致,说明不同物种间GNA非常保守;飞蝗GNA组织特异性分析显示其在表皮、脂肪体及肌肉中表达量较高;飞蝗5龄表皮的发育变化表明,GNA在刚蜕皮后的表达量最高,之后逐步降低;飞蝗GNA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E. coli BL21(DE3)菌株中成功表达,经过Ni-NTA柱纯化得到单一目的条带,酶学特性研究表明飞蝗GNA重组蛋白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7-50℃,最适pH为8.0-9.5;测定了飞蝗重组GNA的Km值,当D-GlcN6P的浓度为200 μmol•L-1时,Acetyl-CoA的Km=133.60 μmol•L-1;当Acetyl-CoA的浓度为200 μmol•L-1时,D-GlcN6P的Km=42.43 μmol•L-1;飞蝗GNA的RNA干扰结果显示,GNA的表达能够被有效沉默,但蜕皮及发育未受影响。【结论】飞蝗GNA与其它物种的GNA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很高;用该序列原核表达的重组蛋白具有葡萄糖胺-6-磷酸-N-乙酰转移酶的活性;飞蝗GNA被干扰后未观察到对飞蝗蜕皮及发育产生影响,推测存在N-乙酰葡萄糖胺激酶(GlcNAc kinase)补救途径催化产生GNA的底物N-乙酰葡萄糖胺-6-磷酸(GlcNAc6P),用于几丁质的合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克隆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雷帕霉素靶标全长基因(AlTOR),研究AlTOR时空表达特性及在外源蜕皮激素(20E)诱导下的应答响应,进一步获得原核表达的重组蛋白及制备多克隆抗体,分析该抗体的特异性,为后续研究AlTOR蛋白功能打下基础。【方法】RACE法克隆AlTOR基因序列全长,qRT-PCR分析AlTOR表达特性以及在20E及其抑制剂U73122诱导下的应答响应;将含有AlTOR序列T载体经EcoR I及Xho I双酶切,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Czn1-AlTOR,经20℃、0.5 mmol·L-1 IPTG诱导表达、变性、复性和蛋白纯化后,以获得AlTOR重组蛋白,最后再通过免疫,制备AlTOR蛋白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评价该抗体的特异性。【结果】AlTOR的开放阅读框编码包含435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的TOR基因序列特征,即SIN1结构域、高度保守的CRIM结构域及PH域;AlTOR在绿盲蝽不同日龄、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1日龄以及脂肪体中表达量最高;20E可诱导绿盲蝽不同日龄若虫期AlTOR的表达,同时也能诱导成虫头、翅、卵巢和脂肪体中AlTOR表达上调,分别上调200.00%、118.89%、20.53%和60.82%,而U73122在中肠和卵巢中会显著抑制AlTOR的表达。经双酶切的重组克隆载体可成功亚克隆到pCzn1载体上,命名为pCzn1-AlTOR;IPTG诱导的重组质粒可特异性表达一个约36 kD的蛋白,且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经Ni-IDA亲和层析纯化后,仅在36 kD附近有一条明显的特异性条带。进一步免疫及间接ELISA方法确定抗血清对TOR蛋白的效价,Western blot分析表明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可以特异性与AlTOR重组蛋白及绿盲蝽3龄若虫总蛋白结合,说明制备的AlTOR多克隆抗体特异性较好,可以用于后续的蛋白研究。【结论】AlTOR在绿盲蝽体内的表达谱显示出发育阶段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20E及其抑制剂诱导后,AlTOR呈现出相反的应答反应;本研究获得的AlTOR重组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具有高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紫薇绒蚧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方法]采用数字万用电表和低温培养箱测定紫薇绒蚧1龄若虫、2龄若虫、蛹和雌成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结果]紫薇绒蚧不同发育阶段按过冷却点值由低到高依次为2龄若虫、蛹、雌成虫、1龄若虫,分别为(-22.62±0.16)、(-20.85±0.23)、(-17.53±0.22)、(-10.31±0.14)℃。体液结冰点也以2龄若虫最低,为(-22.12±0.21)℃;蛹次之,为(-19.43±0.22)℃;雌成虫、1龄若虫结冰点较高,分别为(-16.21±0.16)、(-9.93±0.15)℃。[结论]紫薇绒蚧的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均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螨,由于个体小、繁殖快等特点,极易产生抗药性,论文从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探讨二斑叶螨mRNA水平相对表达量的变化,旨在明确二斑叶螨对混剂的多重抗性机制,为该螨的综合治理提供依据。【方法】在温度(25±l)℃,相对湿度60%±5%,光周期L﹕D=16 h﹕8 h的室内条件下,于盆栽豇豆苗上饲养不接触任何药剂的二斑叶螨敏感品系(SS)和用螺螨酯、甲氰菊酯、阿维菌素以其单剂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汰选浓度混合连续汰选的多重抗性品系(Mp-R);Mp-R品系用药4-5次待其种群扩增后,参照FAO推荐的叶片残毒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一次,计算其LC50,求出抗性倍数(RR),并记为一个汰选周期;连续汰选3个周期后,逐渐增加汰选浓度,用PoloPlus软件求其毒力回归方程、LC50、抗性指数及卡方值;采用生化分析法测定选育50代的二斑叶螨SS与Mp-R品系卵、幼螨、若螨、雄成螨、雌成螨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羧酸酯酶(CarEs)、多功能氧化酶(MFOs)的活性,以ELFn为内参基因,采用RT-qPCR技术以比较Ct值的方法计算二斑叶螨Mp-R品系中10个与抗性相关的解毒酶基因的表达量。【结果】在室内经50代抗性选育,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甲氰菊酯及螺螨酯的LC50分别达到1 103.55、5 993.33和2 345.62 mg·L-1,抗性倍数分别为603.03、167.65和51.77倍。卵中Mp-R品系MFOs比活力显著高于SS品系,GSTs、CarEs比活力差异不显著;其他发育阶段Mp-R品系的GSTs、CarEs比活力显著高于SS品系,MFOs比活力则差异不显著;Mp-R品系雌成螨的GSTs、CarEs比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发育阶段,卵的MFOs比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发育阶段。与敏感品系相比,二斑叶螨TuGSTd05、TuGSTd06与TuGSTd09基因表达量在Mp-R品系各发育阶段显著上调1.80倍以上,TuGSTd01表达量在若螨期显著上调1.63倍,其他发育阶段差异不显著;CYP392E10表达量在卵中极显著上调5.87倍,幼螨、若螨阶段显著上调2.15倍和2.09倍,成螨阶段表达量差异不显著;CYP392A6在卵、幼螨与若螨阶段表达量均显著上调1.89、1.64和1.59倍,在成螨阶段表达量差异不显著。CYP392A16在各发育阶段均极显著上调,卵中上调6.97倍,幼螨中上调8.20倍,若螨中上调8.88倍,雄成螨上调7.34倍,雌成螨上调8.59倍。CYP392D 8在卵、幼螨和雄、雌成螨中表达量均显著上调2.18、2.00、2.03和2.41倍,在若螨阶段表达量差异不显著;TuCCE35在若螨及雄、雌成螨中表达量显著上调1.58、1.86和2.65倍;TuCCE36在卵和雄、雌成螨中表达量显著上调1.73、1.89和2.14倍。【结论】与敏感品系相比,二斑叶螨Mp-R品系10个与抗性相关的解毒酶基因表达量在其不同发育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CYP392A16表达量在各发育阶段上调较大,可能参与了二斑叶螨多重抗性的形成;其余基因表达量均未见大幅度上调,这些基因是否参与了对3种药剂的代谢还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8.
编码棉铃虫化学感受蛋白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棉铃虫触角中克隆了一条全长722bp的cDNA序列,命名为CSPHarm。CSPHarm阅读框全长381bp,编码127个氨基酸残基,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具有昆虫化学感受蛋白的典型特征。CSPHarm与已报道的其它昆虫的化学感受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有很高的同源性,因此,CSPHarm是一个编码棉铃虫化学感受蛋白的基因。CSPHarm具有强烈的亲水性,但是在第20~30位的氨基酸组成一个亲脂性的结构,这可能是结合亲脂性气味物质的区域。半定量RT-PCR研究结果显示,CSPHarm在棉铃虫头、胸、腹、足、翅和触角等组织中表达量都很高,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没有明显的区别,在卵、幼虫、蛹和成虫体内也都有表达,在卵中表达量相对较低,在成虫体内表达量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明确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的嗅觉选食机制,对由其寄主和非寄主植物挥发物诱发的蝗蝻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进行研究。【方法】以5龄蝗蝻为材料,测试整株小麦苗和棉花苗的气味及两种单个挥发物所引起的趋向性反应和触角电位反应,并对结果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整株小麦苗的气味能引起蝗蝻的正趋向性反应;整株棉花苗则相反。1-辛烯-3-醇和庚醇均可以引起显著的触角电位反应。行为反应上,1-辛烯-3-醇能引起不同饥饿状态的蝗蝻的正趋向性反应;庚醇能引起不同饥饿状态的蝗蝻的负趋向性反应。【结论】东亚飞蝗蝗蝻对寄主植物和非寄主植物及其部分挥发物有明显趋向性,但趋向性因蝗蝻的饥饿程度和挥发物的浓度而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克隆小菜蛾表皮蛋白基因(Plutella xylostella cuticular protein,PxyICP),分析其序列特征和发育表达模式,为深入研究PxyICP在小菜蛾表皮形成中的生理功能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小菜蛾为试验材料,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快速扩增cDNA末端(RACE)技术克隆PxyICP,以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序列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PxyICP mRNA在小菜蛾不同发育时期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克隆获得的PxyICP基因开放阅读框长531 bp,编码177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约18.90 kD,等电点为5.32.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小菜蛾表皮蛋白第1~16位氨基酸是参与跨膜蛋白转移的信号肽,且该序列具有昆虫表皮蛋白CPR家族中RR-1型保守基序的典型特征.不同发育时期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PxyICP在小菜蛾各发育时期的表达量不同,其中PxyICP在2、3和4龄幼虫、蛹和成虫中的表达量分别是1龄幼虫的2.43、0.51、0.63、3.19和12.32倍,以在成虫的表达量最高.[结论]成功克隆获得PxyICP基因,根据其发育表达模式推测PxyICP蛋白参与小菜蛾成虫表皮的硬化和黑化等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