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对四川地区临床分离的437株健康动物源及82株患病动物源大肠杆菌(E.coli)的耐药性及其机制进行研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3种氨基糖苷类药物和11种非氨基糖苷类药物对分离的大肠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K-B纸片法)。选取至少耐1种氨基糖苷类药的大肠杆菌作为供试菌,通过PCR检测其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rmtA、rmtB、rmtC、rmtD、rmtE和npmA;对阳性菌株进行质粒接合试验;并用K-B纸片法分析临床菌和接合子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437株健康动物源和82株患病动物源大肠杆菌对14种抗菌药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健康动物源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氯霉素、磺胺甲恶唑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69.79%,50.8%和68.72%,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比较敏感,敏感率分别为75.97%,67.73%和97.02%;其中有134株分离菌至少对1种氨基糖苷类药物表现出耐药性。患病动物源大肠杆菌除对美罗培兰耐药率较低(为3.66%)外,对其余药物的耐药率在32.93%~100%,且都对至少1种氨基糖苷类药物表现出耐药性。多重耐药分析表明,健康动物源大肠杆菌主要分布于0~4耐,而患病动物源大肠杆菌至少耐7种抗菌药物,主要分布于10~14耐。在134株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大肠杆菌中,检测到5株含rmtB基因,检测率为3.73%,未检测到armA、rmtA、rmtC、rmtD、rmtE和npmA基因。在82株患病动物源大肠杆菌中,检测到1株含armA基因,10株含rmtB基因,检出率分别为1.22%和12.2%,未检测到rmtA、rmtC、rmtD、rmtE及npmA基因;接合试验的耐药质粒传递率为100%,受体菌接合频率在(9.2×10-9)~(4.8×10-6)。【结论】四川地区健康动物源大肠杆菌对抗生素呈中低水平耐药,多重耐药以4耐及以下为主,占63.84%,主要由rmtB基因引起;而患病动物源大肠杆菌对抗生素则呈高水平耐药,89.02%为10~14耐,主要由rmtB和armA基因引起。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新疆乌市某猪场猪源耐药大肠杆菌携带β-内酰胺酶和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及其共存情况.[方法]采用PCR方法检测203株β-内酰胺类药物(包括头孢噻呋、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多药耐药大肠杆菌进行β-内酰胺酶及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并测序检出基因的PCR产物.[结果]检出83株菌携带blaTEM (40.89;),2株菌携带blaCTXM(0.99;);检出2株菌携带rmtB(0.99;)基因,并且同时携带blaTEM,未检出其它被检耐药基因.[结论]该猪场猪源大肠杆菌中存在β-内酰胺酶及16S rRNA甲基化酶介导的耐药,并且共存.β-内酰胺酶的基因型以blaTEM为主;16S rRNA甲基化酶检出率较低.猪源大肠杆菌存在对头孢菌素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多重耐药的风险,有必要对此猪场耐药基因流行情况进行密切监测.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郑州地区氨基糖苷类药物高水平耐药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rmtA、rmtB、rmtC、rmtD和npmA)在健康动物大肠杆菌中的流行情况,对2009年在郑州地区鸡、犬、猪的肛门拭子中分离保存的231株大肠杆菌进行了药敏试验,并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对其进行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结果显示:在6种基因中,鸡、犬源大肠杆菌可检测到armA和rmtB,而猪源大肠杆菌仅检测出rmtB。鸡、犬源大肠杆菌armA的检测率分别为7.6%和3.3%;鸡、犬、猪源大肠杆菌rmtB的检出率分别为47.8%、20.0%和0.9%。其中,鸡、犬中分别有3.3%的大肠杆菌可同时检测到armA和rmtB。  相似文献   

4.
为掌握新疆某养殖场羊源沙门氏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并了解其携带部分相关耐药基因的流行现状及β-内酰胺酶、16SrRNA甲基化酶和喹诺酮类耐药基因(Plasmid mediated quinolone resistance,PMQR)的共存情况。使用琼脂稀释法对分离的沙门氏菌进行药敏试验,通过PCR方法进行blaTEM、blaCMY-2、blaCTX-M、blaLAP-1、blaKPC、blaOXA、blaSHV等β-内酰胺酶和armA、rmtB等16SrRNA甲基化酶及qnrA、qnrB、qnrC、qnrD、qnrS、qepA、oqxA、oqxB和aac(6′)-Ib-cr等PMQR基因检测,分析阳性菌株携带的基因型与耐药表型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新疆该羊养殖场分离的沙门氏菌对被检的12种抗菌药物耐药率超过80%的有6种。47株菌携带blaTEM基因,34株菌携带blaOXA基因;未检出armA和rmtB等16SrRNA甲基化酶。33株菌携带qnrS,46株菌携带oqxA,46株菌携带oqxB,47株菌携带acc(6′)-Ib-cr基因。新疆该养殖羊场分离株耐药现象严重,携带耐药基因以blaTEM、blaOXA、qnrS、aac(6′)-Ib-cr、oqxA和oqxB为主,耐药基因型复杂多变、呈多样化发展,应该加强对β-内酰胺酶及PMQR因子的监控。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新疆春秋两季不同地区耐药猪源大肠杆菌携带β-内酰胺酶和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及其共存情况。通过PCR方法对克拉玛依地区142株春季猪源耐药菌、9株克拉玛依秋季猪源耐药菌、78株昌吉地区春季猪源耐药菌和52株昌吉地区秋季猪源耐药菌进行β-内酰胺酶(blaTEM、blaCMY-2、blaLAP-1、blaKPC、blaSHV和blaOXA)和16S rRNA甲基化酶(arm A和rmt B)基因检测,并对检出耐药基因的PCR产物进行测序。结果显示:克拉玛依春季猪源耐药菌携带的β-内酰胺酶基因为blaTEM(142/142,100%)、blaOXA(16/142,11.3%)、blaCMY-2(7/142,4.9%)和blaLAP-1(1/142,0.7%);克拉玛依秋季猪源耐药菌携带的β-内酰胺酶为blaTEM(9/9,100%)和blaOXA(1/9,11.1%),克拉玛依春秋两季猪源耐药菌均未检测出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昌吉地区春季猪源耐药菌携带的β-内酰胺酶基因为blaTEM(78/78,100%)、blaOXA(9/78,11.5%)、blaCMY-2(3/78,3.8%)和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rmt B(1/78,1.3%);昌吉地区秋季猪源耐药菌携带的β-内酰胺酶基因为blaTEM(52/52,100%)、blaOXA(4/52,7.7%)、blaCMY-2(3/52,5.8%)和blaSHV(1/52,1.9%),未检测出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上述结果表明春秋两季不同地区猪源大肠杆菌blaTEM检出率均为100%;其次不同地区春季猪源大肠杆菌对blaOXA检出率均高于秋季猪源大肠杆菌。产生β-内酰胺酶及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是猪源菌对β-内酰胺类及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养殖场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对产生β-内酰胺酶及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监控。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急性应激因素对细菌耐药基因水平转移的可能影响。[方法]选取分离自断奶香猪粪便的2株喹诺酮类敏感型大肠杆菌作为试验菌株,通过测定D600值比较菌株在添加不同浓度去甲肾上腺素培养液中的生长曲线,确定去甲肾上腺素对于大肠杆菌的最佳促生长浓度;分离自断奶香猪粪便的7株携带质粒喹诺酮类耐药基因(aac(6')-lb-cr、oqx AB、qnr S)的大肠杆菌,采用滤膜接合法,计算去甲肾上腺素诱导和未诱导的大肠杆菌分离株(供体菌)与大肠杆菌J53(受体菌)的接合转移率;PCR检测接合子及供、受体菌质粒介导抗性基因的携带情况;采用K-B纸片扩散法和琼脂稀释法测定接合子及供、受体菌的多种抗生素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去甲肾上腺素对于大肠杆菌的促生长效果具有浓度依赖性,最佳促生长浓度为100μmol·L-1。7株携带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大肠杆菌中有4株(A、B、C、D)成功获得接合子,经去甲肾上腺素(100μmol·L-1)诱导后与受体菌的接合转移率与去甲肾上腺素未诱导组相比均升高,其中A、B、C 3株供体菌极显著升高(P0.01)。所有接合子均扩增到恩诺沙星3种耐药基因:aac(6')-lb-cr、oqx AB、qnr S。接合子菌株对6种抗菌药物的MIC值与大部分供体菌株相同。[结论]去甲肾上腺素对于大肠杆菌的促生长效果具有浓度依赖性,且提高了大肠杆菌分离株耐药质粒体外接合转移率。提示:动物养殖生产中应加强应激管理,以减少细菌耐药基因水平传播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鸡源大肠杆菌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与耐药性的关系,并对CRISPR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进一步研究CRISPR功能及其对细菌耐药的影响奠定基础。【方法】对从安徽省合肥地区养鸡场分离鉴定的130株鸡源大肠杆菌进行耐药性(16种抗菌药物)和CRISPR检测,分析CRISPR与鸡源大肠杆菌多重耐药的关系。挑选扩增出片段长度不同的12株大肠杆菌,对其CRISPR PCR产物进行测序,通过BLAST进行二级结构预测,用CRISPRTarget等对其重复序列和间隔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130株鸡源大肠杆菌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2.3%~97.7%,118株大肠杆菌对3种及3种以上药物耐药;共有39株菌检测到CRISPR,阳性率为30%;CRISPR阳性菌株均为多重耐药菌株,其耐药率(100%)显著高于CRISPR阴性菌株(87%),CRISPR序列差异性与耐药性之间无直接相关性。CRISPR序列同源性较低的12株大肠杆菌均包含2条(11号菌除外)长度为29bp的重复序列,这些序列可分为5类,其RNA二级结构都能形成回文结构,但茎环大小有差异。从这12株大肠杆菌中共发现间隔序列168条,其中77条为新发现序列;同源性比对发现,在112条有比对结果的间隔序列中,72.3%来源于质粒,25.0%来源于噬菌体,2.7%来源于细菌和病毒。【结论】携带CRISPR的鸡源大肠杆菌广泛存在,CRISPR可能与大肠杆菌耐药表型相关,明确了CRISPR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临床病死仔猪体内分离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研究猪群中流行菌株的毒力基因分布、耐药性、致病性情况.【方法】病死仔猪肠外组织分离大肠杆菌,然后进行16S rDNA PCR测序鉴定、种系发育分群、毒力基因检测、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小鼠致病性试验、全基因组测序验证.【结果】共筛选到30株猪源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其中A群4株、B1群15株、B2群5株、D群6株;毒力基因检测结果发现vaT、iutA、kpsMII、hlyD基因检出率分别为70.0%、33.33%、23.33%、20.0%;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菌株都对多粘菌素B较敏感,对氨苄西林、林可霉素、杆菌肽以及利福平的耐药率为100%;获取了Ex-P27菌株基因组序列图谱,构建了该菌株基因组圈图.【结论】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株主要分布在B1群,对氨苄西林、林可霉素、杆菌肽以及利福平均耐药,为指导猪源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防治与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健康鸡猪体内大肠杆菌对四环素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分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张纯萍  宁宜宝  宋立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2):2578-2583
【目的】四环素作为人类和动物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广谱抗生素,其耐药性问题一直为全球所关注。健康动物体内的共生性大肠杆菌作为耐药指示菌和耐药基因的贮存库,了解其对四环素的耐药性及耐药机制对于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从健康鸡、猪体内分离大肠杆菌,用微量肉汤法检测其对四环素的耐药性,并用PCR方法对耐药菌株中8种四环素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进行调查,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鸡、猪体内大肠杆菌分离株的耐药性和耐药基因分布情况的差异。【结果】总共分离鉴定出大肠杆菌269株,其中86.2%的菌株对四环素产生了耐药性,健康猪体内大肠杆菌分离株的耐药性明显高于健康鸡体内分离株(P0.05)。tet(A)、tet(B)和tet(M)3种四环素耐药基因广泛存在于健康鸡、猪体内的共生大肠杆菌中,所携带比例分别为87.9%、28.4%和15.5%;所有对四环素耐药的大肠杆菌均携带tet(A)或tet(B)基因,其中25.0%和2.6%的耐药菌株分别携带有2种和3种耐药基因,tet(M)基因与tet(A)或tet(A)+tet(B)基因共存于对四环素耐药的大肠杆菌中;健康鸡、猪体内耐药性大肠杆菌在tet(A)+tet(M)基因携带率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健康鸡、猪体内的大肠杆菌分离株普遍对四环素耐药,四环素耐药基因广泛分布于大肠杆菌分离株中,大肠杆菌对四环素的耐药机制以主动外排作用为主,核糖体保护基因在大肠杆菌对四环素耐药机制方面的作用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广东集约化猪场哺乳母猪肠杆菌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PMQR)基因的存在情况及其与Ⅰ类整合子的流行相关性。 【方法】通过PCR测序对分离自哺乳母猪的74株大肠杆菌和20株沙门氏菌进行PMQR(qnrA ,qnrB, qnrS,aac(6')-Ib-cr,qepA)基因检测。对PMQR基因阳性株进行Ⅰ类整合酶intⅠ基因PCR检测。采用琼脂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PMQR阳性株对14种抗菌药物的MIC值。【结果】在94株被测菌中,共检出PMQR阳性菌14(14.9%)株,其中qnrB 阳性菌2株,qnrS 阳性菌11株,aac(6')-Ib-cr 阳性菌4株,有1株沙门氏菌Salmonella 14同时携带qnrB,qnrS,aac(6')-Ib-cr 3种PMQR基因,1株大肠杆菌E. coli 2同时携带qnrB和aac(6')-Ib-cr。qnrA和qepA未有检测出。14株PMQR阳性菌均携带Ⅰ类整合子且耐药性普遍较为严重。【结论】哺乳母猪源的肠杆菌存在PMQR基因的流行,且以qnrS的检出率为最高。Ⅰ类整合子与PMQR基因同时存在,是导致哺乳母猪肠杆菌多重耐药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新疆多源喹诺酮类耐药大肠杆菌耐药基因检测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新疆不同动物源喹诺酮类耐药大肠杆菌携带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因子(plasmid mediated quinolone resistance,PMQR)的流行现状,及其与主要的β-内酰胺酶基因和 16S rRNA 甲基化酶基因的共存情况。【方法】通过 PCR 方法对猪源(79 株)、牛源(8株)和羊源(96株)喹诺酮类(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和恩诺沙星)耐药大肠杆菌进行 PMQR(qnrA, qnrB, qnrC, qnrD, qnrS, qepA, oqxA, oqxB, aac(6’)-Ib-crβ-内酰胺酶基因(blaTEM, blaCTX-M, blaSHV, blaKPC, blaCMY-2, blaLAP-1)及16S rRNA(armA, rmtB)等基因检测,对目的条带进行DNA测序,确定阳性菌株,对检出携带 β-内酰胺酶基因和16S rRNA 甲基化酶基因的大肠杆菌进行β-内酰胺类及氨基糖苷类药敏试验,分析其携带的基因型与耐药表型之间的关系。【结果】猪源大肠杆菌中检出的PMQR因子为qnrS(5/79,6.33%),oqxA(35/79,44.30%),oqxB(40/79,50.60%)和aac(6’)-Ib-cr(4/79,5.06%),检出的β-内酰胺酶基因为blaTEM(79/79,100%),检出的16S rRNA 基因为rmtB(3/79,3.80%);牛源大肠杆菌中检出的PMQR因子为qnrS(1/8,12.50%),oqxA(1/8,12.50%),oqxB(1/8,12.50%)和aac(6’)-Ib-cr(1/8,12.50%)和qepA(1/8,12.50%),检出的β-内酰胺酶基因为blaTEM(8/8,100%)和blaSHV(1/8,12.50%);羊源大肠杆菌中检出的PMQR因子为qnrS(6/96,6.25%),oqxA(32/96,33.3%),oqxB(37/96,38.5%)和aac(6’)-Ib-cr(22/96,22.91%),检出的β-内酰胺酶基因为blaTEM(96/96,100%)和blaCTX-M(2/96,2.08%),检出的16S rRNA 基因为rmtB(2/96,2.08%);未检出qnrA,qnrB,qnrC,qnrD,blaKPC,blaCMY-2blaLAP-1被检基因。不同动物源大肠杆菌中存在基因共存现象,携带β-内酰胺酶基因和16S rRNA 甲基化酶基因的喹诺酮类耐药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呈一定的相关性。【结论】不同动物源喹诺酮类耐药大肠杆菌中存在PMQR因子,可与主要的 β-内酰胺酶和/或16S rRNA 甲基化酶基因共存。此外,首次在羊源大肠杆菌中检出PMQR 因子、β-内酰胺酶及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  相似文献   

12.
养殖场分离的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大肠杆菌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从养殖场动物、环境和饲养员分离的大肠杆菌的gyrA 和parC 基因突变特征。【方法】用琼脂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对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PCR扩增gyrA 和parC 基因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扩增的片段长度分别为525 bp和487 bp,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在63株突变株中,在GyrA 亚基发生的氨基酸替代有Ser83→Leu(62株)和Asp87→Asn(52株)、Asp87→Tyr(2株)、Asp87→His(2株);ParC 亚基的氨基酸替代有Ser80→Ile(47株)、Ser80→Arg(2株)和Glu84→Val(3株)、Glu84→Lys(4株)、Glu84→Gly(5株)、Glu84→Ala(1株)。环丙沙星对菌株的MIC小于0.125μg·ml-1时,GyrA和ParC亚基均没有任何变异;环丙沙星的MIC为0.125~0.25 μg·ml-1时,GyrA亚基出现单一氨基酸替代;环丙沙星的MIC为0.5~32μg·ml-1时,出现GyrA 83位和87位双替代或者GyrA83和ParC80位双替代;环丙沙星的MIC为4~128μg·ml-1,发生GyrA 双替代和ParC单替代;环丙沙星的MIC在16~128μg·ml-1,发生GyrA双替代和ParC 双替代。【结论】不同来源的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大肠杆菌GyrA和ParC具有多种氨基酸替代类型,而且GyrA和ParC突变位点的数量与菌株对氟喹诺酮类耐药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前期通过Illumina Solexa高通量测序技术并结合荧光定量验证筛选出断奶仔猪E.coli F18菌株感染下表达量极显著上调的microRNAs-miR-192和miR-215的基础上,为了解miR-192和miR-215的组织表达情况,进一步筛选确定miR-192和miR-215靶向调控E.coli F18菌株感染的关键靶基因,为探讨miR-192和miR-215调控断奶仔猪E.coli F18感染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试验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miR-192和miR-215在35日龄梅山仔猪各个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同时利用MEGA 5.0分析了其保守性,TargetScan预测miR-192和miR-215的靶基因,并对靶基因分别进行Gene Ontology和Pathway通路的富集分析,进一步利用DAVID对靶基因蛋白进行功能分类,最后将预测的靶基因与课题组前期筛选出的断奶仔猪E.coli F18感染抗性相关的调控基因取交集。【结果】miR-192和miR-215在35日龄梅山仔猪十二指肠和空肠中均高度表达,二者成熟序列在脊椎动物中高度保守。miR-192和miR-215对应的靶基因相同,具有156个靶基因,只在轴突导向通路(axon guidance pathway)显著富集(P-value < 0.05)以及25个GO功能中显著富集(P-value < 0.05)。靶基因蛋白按功能分为12类,其中信号转导功能的磷蛋白(phosphoprotein)和DNA结合蛋白(dna-binding)占主要部分。靶基因与前期筛选的E.coli F18感染抗性相关的调控基因(GEO登录号:GSE26854)取交集,发现DLG5ALCAMFRMD4BMIPOL1ZFHX3 等5个基因为miR-192和miR-215的重要靶基因,其中DLG5为维持小肠上皮细胞结构完整性的重要因子。【结论】miR-192与miR-215是参与维持断奶仔猪肠道正常功能与抗F18大肠杆菌感染的重要因子,DLG5可能是miR-192和miR-215靶向调控E.coli F18菌株感染中关键的靶基因,今后需要进一步验证其能否作为梅山猪抗F18大肠杆菌的有效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药用植物小檗(Berberis thunbergii)中筛选抗菌活性内生放线菌,对活性菌株的分类地位及抑菌活性进行研究,分离并鉴定候选菌株发酵液中活性成分的化学结构及其抑菌活性,为农用杀菌剂的创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选择性培养基从小檗叶片分离内生放线菌,16S rDNA法进行菌株鉴定;采用管碟法测定发酵液对烟草青枯病菌 (Ralstonia solanacearum)等7种供试菌的抗细菌活性,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发酵液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等7种植物致病菌的抗真菌活性;依次采用大孔树脂吸附、硅胶柱层析及反相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技术分离纯化活性组分;采用核磁共振波谱(NMR)和质谱(MS)技术对分离到的活性成分进行结构鉴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化合物对烟草青枯病菌等7种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抑制孢子萌发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化合物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抗菌活性。【结果】分离到一株活性菌株H21,该菌株经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链霉菌(Streptomyces sp.);除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外,H21菌株发酵液对烟草青枯病菌、猕猴桃溃疡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等多种病原细菌有明显的抑菌活性;H21发酵液对番茄灰霉病菌表现出较强的抑制菌丝生长作用,对其他供试病原真菌无明显的抑菌活性;从H21菌株发酵液中分离鉴定了3个化合物,分别为N-乙酰基-2-(4-羟苯基)乙胺、环-(L-亮氨酸-L-精氨酸)和二硫吡咯类抗生素-全霉素;全霉素为广谱抗生素,其对烟草青枯病菌、猕猴桃溃疡病菌、蜡状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埃希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156、0.313、0.078、0.313、0.156和0.313 µg·mL-1;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菌中浓度(IC50)分别为13.56和7.89 µg·mL-1。【结论】小檗内生菌放线菌H21可能是一种新的全霉素产生菌,其对植物致病细菌烟草青枯病菌和猕猴桃溃疡病菌有抗菌活性,全霉素对于开发针对致病细菌的农用杀菌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NS复合乳酸菌对猪生长性能及其肠道菌群平衡的影响,为进一步推广使用NS系列复合乳酸菌制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30头重胎母猪及其所产342头仔猪随机分成3组,其中A组饲喂添加0.2% NS复合乳酸菌制剂的基础日粮,B组饲喂加0.2%六味酸制剂的基础日粮添,C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期间对猪的日增重、饲料转化率、成活率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并检测仔猪肠道中大肠杆菌和乳酸菌的含量。【结果】试验后期(63~150日龄),A组猪的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均显著高于C组(P<0.05);但从整个试验过程(0~150日龄)来看,各组间的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除仔猪回肠内容物中的大肠杆菌数量是C组略低于A、B组外,其他肠道各段的大肠杆菌数量均是C组高于A、B组;在乳酸菌方面则恰好相反,仔猪肠道各段的乳酸菌数量均是A、B组高于C组。经济效益评估分析,发现A组的平均毛收益较C组高16.7元/头,较B组高6.7元/头,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NS复合乳酸菌通过改善仔猪生长前期胃肠道的菌群平衡,增强仔猪抵抗断奶应激能力和提高成活率,在中后期能有效提高饲料转化率,显著促进肉猪增重,提高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健康犊牛直肠细菌的多样性.[方法]通过建立直肠菌群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分别用限制性内切酶MspⅠ和HhaⅠ对阳性克隆的PCR产物进行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通过测定16S rRNA基因序列,绘制进化树,确定健康犊牛直肠菌群的组成.[结果]克隆阳性率达96.45;(488/506),Msp Ⅰ得到64种分类操作单元(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HhaⅠ得到45种OTU,综合获得143种OTU.测序比对表明健康犊牛直肠优势菌群分属梭菌属(13;)、双歧杆菌属(8;)、拟杆菌属(3;)、真杆菌属(3;)、乳杆菌属(2;)、普氏菌属(2;)、埃希菌属(4;)、巨型球菌属(5;)和不可培养菌(8;).[结论]健康犊牛直肠菌群复杂多样,且多为专性厌氧菌,以梭菌属、双歧杆菌属和巨型球菌属为主要类群.此外,巨型球菌属在1~2周龄犊牛直肠中具有独特性.  相似文献   

17.
微生物发酵床对猪舍大肠杆菌病原生物防治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调查微生物发酵床养猪基质垫层大肠杆菌及其毒素基因的数量分布变化动态,分析微生物发酵床对猪舍大肠杆菌的生物防治作用。【方法】分离不同使用时间、不同层次基质垫层的大肠杆菌,利用PCR特异性扩增UdiA基因来鉴定、检测大肠杆菌,并对大肠杆菌12种毒素基因进行多重PCR检测。构建大肠杆菌种群分布的动态模型,分析微生物发酵床对大肠杆菌病原的生防效果。【结果】从不同使用时间不同层次基质垫层分离鉴定出大肠杆菌419株,并从这些菌株中检测出59株携带毒素基因,毒素基因类型为8种。其中1个月基质垫层的毒素基因阳性检出率最高,为22.47%,其次是7个月基质垫料,为16.5%,最低的是9个月基质垫料,为4.23%。大肠杆菌在微生物发酵床基质垫层种群数量时间变化规律为: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种群数量逐步减少;种群数量空间变化规律为:表层(第1层0—10 cm) 和底层(第4层60—70 cm)分布量最大,第2层(20—30 cm)分布量最少。大肠杆菌毒素基因的分布规律与之类似。从构建的大肠杆菌种群分布动态模型可以看出,基质垫层第1层(y=169.67x-1.0137)和第3层(y=313.11x-2.1885)大肠杆菌种群数量随使用时间呈指数线性方程分布;第2层(y=0.1006x3-2.3733x2+16.094x-22.454)和第4层(y=0.3159 x3+6.0913x2-35.634x+79.513)大肠杆菌种群数量随使用时间呈一元三次方程分布,基质垫层能明显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基质垫层使用后期(第9个月)比使用初期(第1个月)大肠杆菌种群数量明显减少,降低幅度在67.45%—96.53%,说明微生物发酵床对猪舍大肠杆菌能起到显著的生物防治作用。【结论】微生物发酵床能抑制大肠杆菌特别是携带毒素基因大肠杆菌的生长,且对大肠杆菌的生防效果随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比例葡萄籽对多浪羊肠道细菌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25只3月龄体重(20±1.5) kg的健康多浪羊为试验动物,随机分为5组,每组5只羊,单栏饲养。葡萄籽添加比例分别为0%(对照组,A组)、4%(B组)、8%(C组)、12%(D组)、16%(E组)。预饲期15 d,正试期90 d。结束后屠宰,采集十二指肠食糜,利用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肠道细菌菌群的结构。【结果】(1)样品测序覆盖率98.22%~98.82%,各组Alpha多样性差异不显著(P>0.05);25个样品测样出现了1 038个OTU,统计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2)门水平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A组和B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与C组、D组、E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3)Aeriscardovia为A、B、C、E四组第一优势菌群,占比最高,而D组第一优势菌群为毛螺菌科NK3A20属(Lachnospiraceae_NK3A20_group)。【结论】日粮中添加不同比例葡萄籽不影响多浪羊肠道细菌多样性,但影响部分菌群丰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