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耕地保护约束下,为协调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现双赢,文章将以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联性为研究基点,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选取2008~2018年之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性,结果显示,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增长存在短期失衡、长期均衡的关系,其中,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的冲击影响较弱,响应较小,其对经济增长影响性解释水平仅为2.6%,而经济增长对耕地非农化的冲击影响较强,其对耕地非农化影响性解释水平达到了82%。为此,未来应加速转换经济发展方式、强化土地的集约利用性,以此控制耕地非农化数量,缓解耕地保护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2.
为湖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利用2006—2016年《湖北省统计年鉴》的有关数据,运用耕地非农化面积、泰尔指数、人均GDP衡量耕地非农化、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采用协整分析法、Granger因果分析法分别分析耕地非农化、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发展间无明显的Granger因果关系,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二者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针对湖北省经济发展和城乡收入间拥有协整关系,提出了完善城乡居民收入税收制度、健全省内城乡劳动保障体系和促进省内经济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非农用地增加且耕地缺乏有效保护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大障碍。运用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分析方法,利用江苏省1999~2014年的统计数据分析江苏省耕地非农化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耕地非农化的单向Granger成因,两者存在协整关系;城镇化水平和耕地非农化存在协整关系且互为因果。应正确地认识与积极地看待耕地非农化问题,加强耕地保护,集约利用土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4.
从分析农地非农化的影响因素出发,构建理论分析体系,并应用湖北省2000-2011年相关数据对农地非农化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耕地资源禀赋、土地利用比较利益、土地收益分配、人口增长以及经济发展与农地非农化呈正相关关系;政府管制以及资源配置效率与农地非农化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耕地资源非农化驱动机制及其区域差异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耕地资源的非农化过度产生了诸多的社会和环境问题,严重威胁国家的粮食安全,影响了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耕地资源非农化的驱动机制及其区域的差异性,有助于揭示如何在坚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实现耕地资源安全与城镇化的发展。【方法】首先采用2001-2008年中国耕地资源非农化、城镇人口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发展水平和耕地资源禀赋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对中国耕地资源非农化机制进行研究,为了对比不同地区间的差异性,进而分别对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数据进行模型检验,对比分析三大地区在耕地资源非农化驱动机制方面的差异性。【结果】模型检验结果显示,在控制城镇人口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变量的基础上,经济发展水平及其二次项、耕地禀赋变量均呈现显著状态。东中西部地区在耕地资源非农化机制方面存在差异性,在控制所有影响因素变量后,耕地资源禀赋变量在东部地区呈现出较强的显著性,而固定资源投资变量在中西部地区呈现出较强的显著性,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变量弹性系数要大于西部地区。【结论】耕地资源非农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倒“U”型规律。城镇人口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对耕地资源非农化的驱动呈现显著的正向作用,城镇人口每增长(或者下降)1%,耕地资源非农化数量将提高(或者降低)0.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每增长(或者下降)1%,耕地资源非农化数量将提高(或者降低)0.7个百分点。耕地资源非农化驱动因素在东中西部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东部地区耕地资源禀赋是影响耕地资源非农化的显著因素,耕地资源禀赋富足的区域趋向于更高的耕地资源非农化速度。中西部地区耕地资源的非农化则受到固定资产投资作用强烈,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对耕地资源非农化驱动作用要大于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6.
耕地非农化的经济驱动因素实证分析——以合肥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合肥市近10年耕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统计资料,对影响耕地减少的经济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人口增长,DP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第二、三产业产值增长以及人均居住面积情况等是影响合肥市耕地数量减少的主要经济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预测2015年的耕地非农化数量;指出该模型适用的广泛性,合肥市耕地补给措施可推广,然后对控制耕地非农化的约束机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耕地非农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从社会发展、集约效益、经济水平和产业差异构建耕地非农化优先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TOPSIS法对湖北省武汉城市圈耕地非农化优先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耕地非农化社会发展优先度和经济水平优先度区域差异较小,集约效益优先度和产业差异优先度区域差异显著,尤其是集约效益优先度差异悬殊,武汉市所有优先度都居于首要位置,社会发展优先度最差的是孝感市,黄冈市的集约效益优先度最低,潜江市的经济水平优先度最差,产业差异优先度最差的是仙桃市;(2)武汉城市圈耕地非农化综合优先度两极分化明显,区域差异较大,武汉市属于良好优先度,鄂州、黄石、咸宁等市属于中度优先度,孝感、黄冈、天门、仙桃、潜江等市属于低级优先度。  相似文献   

8.
耕地利用效益体系与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重构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基于耕地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重构了耕地利用的效益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耕地利用生态社会效益外部性下的耕地非农化机制.分析表明,耕地利用生态社会效益的外部性是耕地非农化的根本原因,而构建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则是抑制耕地非农化的根本途径.最后提出了耕地保护的区内经济补偿和区际经济补偿运行机制、补偿体系和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9.
淮南市耕地数量变化与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发展过程中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普遍存在,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多的土地空间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通过分析淮南市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变化,发现非农化产值率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子,并进一步阐述耕地数量变化与经济增长结构性变化之间的关系,指出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具有一定的协同性,还针对经济增长过程中耕地资源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利用重庆市1997~2006年耕地数量和社会经济数据,分析直辖以来重庆市耕地非农化的时空变化特征,进一步探讨耕地非农化的经济驱动机制,并提出保护耕地资源的调控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