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982~1985年在湖北省25个县(区),调查了49种植物,采集了130种昆虫卵,经饲养获得赤眼蜂24747头,已定出种名的有9种,其中5种为湖北省首次记录。根据9种赤眼蜂在湖北省不同农业区内的种类组成、分布频率及其所在地区的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植被特征以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等因素的综合分析,初步把湖北省赤眼蜂地理分布分为鄂南区I和鄂中北区Ⅱ。其中鄂南区Ⅰ分为鄂西南林特区Ⅰ_A和鄂东南稻麻区I_B二小区,鄂中北区Ⅱ分为鄂西北林特区Ⅱ_A、鄂中东北粮棉区Ⅱ_B、鄂西粮特区Ⅱ_C、江汉平原粮棉区Ⅱ_D、鄂东沿江平原粮棉区Ⅱ_E五小区。  相似文献   

2.
三种赤眼蜂酯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对广赤眼蜂Trichogramma evanescens,螟黄赤眼蜂T.chilonis和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共11个群体进行了酯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种赤眼蜂的酯酶共显示9条电泳酶带,松毛虫赤眼蜂有5条带,螟黄赤眼蜂有6~8条带,广赤眼蜂有6~7条带。从酯酶电泳酶谱上可以将这3种赤眼蜂区分开。同时广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各群体间也有一些差异,可作为赤眼蜂种间或种内群体的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3.
从1980年-1984年的五月下旬至九月底,按农业区划选有代表性的22个县、区(场),对湖北省赤眼蜂的种类、寄主和分布作了初步研究,兹简报如后。一、不同植物上寄主昆虫卵的数量分布在49种植物上采集的寄主昆虫卵计103,756粒,其分布状况见表1。  相似文献   

4.
通过野外调查和文献资料整理,初步对外来入侵福建省永泰县的植物种类进行定名,并列出名录,计有39种,分属于18科,其中菊科种类最多,有10种。来源于美洲的占绝大多数,有33种,占种数的84.6%,其他三大洲仅6种(其中非洲3种,亚洲2种,欧洲1种),占15.4%。从科的分布区类型来看,有3个分布区类型1个变型,以广布(世界广布)分布型为主,共有10科28种;其次是泛热带(热带广布)分布型,有5科8种。其中入侵植物中包括2种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首批外来入侵物种。此外,本研究还对外来入侵植物的防控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和了解阿克苏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巴州)地区农田赤眼蜂科资源状况.[方法]标本采集采用网扫法,鉴定依据传统形态学分类法.[结果]对采自阿克苏及巴州部分地区农田的赤眼蜂科标本进行了分类研究,共鉴定记述了该科标本10属13种,即赤眼蜂属Trichogramma Westwood 4种,其余各属(副赤眼蜂属Paratrichogramma Girault、爱波赤眼蜂属Epoligosita Girault、光脉赤眼蜂属Aphelinoidea Girault、肿棒赤眼蜂属Tumidiclava Girault、环索赤眼蜂属Hayatia Viggiani、寡索赤眼蜂属Oligosita Walker、宽翅赤眼蜂属Ufens Girault、刀管赤眼蜂属Xiphogramma Nowicki、邻赤眼蜂属Paracentrobia Howard)各1种.编制了分属检索表及分种检索表,并附主要形态特征图.除赤眼蜂属外,其余属为该地区首次报道.[结论]在新疆天山以南气候较为干旱的阿克苏及巴州地区,赤眼蜂种类资源较为丰富,数量较多.  相似文献   

6.
依据已有文献,结合作者近8年来在江西的实地考察,对江西繁殖鸟类种类与区系组成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江西共有繁殖鸟类(留鸟和夏候鸟)255种,隶属17目58科。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3种: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国家II级重点保护鸟类39种。居留型方面,留鸟(72.55%)较夏候鸟(27.45%)多;区系方面,东洋界鸟类最多(59.61%),广布种次之(29.02%)。江西省几乎所有东洋界鸟类、多数广布种和少数古北界鸟类会留下繁殖,并更正了9种鸟类的居留型状况。繁殖鸟类中偏爱林地生境(81.18%)的物种最多,偏爱村庄农田生境(57.25%)的鸟类次之,绝大多数东洋界鸟类(92.11%)偏好林地生境,而古北界和广布种偏好的生境比较多样。  相似文献   

7.
记述膜翅目赤眼蜂科赤眼蜂属1新种。即碧岭赤眼蜂Trichogramma bilingensis sp.nov..模式标本装玻片保存于华南农业大学昆虫生态研究室。该新川与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 Viggiani(=螟黄赤眼蜂T.chilonis Nagarkatti and Nagaraja nec.Ishii)近似,但可由其宽大超过半圆的阳基背突侧叶区别。与舟蛾赤眼  相似文献   

8.
3种赤眼蜂雌蜂触角上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要:用扫描电镜观察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拟澳洲赤眼蜂(T.confusum)及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雌蜂触角上感器的外部形态,比较其感器的数目和着生位置。发现了镰刀形感器背面的特殊形态,并确定了其功能。确定了位于触角端部的单孔毛形感器为味觉器。3种赤眼蜂棒节腹面的镰刀形感器数目及棒节背面板形感器的形态和嗅孔密度存在差异;玉米螟赤眼蜂的坛形感器与其他2个种在形态上也具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对蚌埠市三汊河湿地的植物和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三汊河湿地的植物共有48科102属133种;植物区系以热带分布型、温带分布型和世界广布种为主;植被类型包括自然植被和栽培植被2种,自然植被中又包括草甸植被型、沼泽植被型、水生植被型3种.初步调查得知:三汊河湿地中有鸟类88种,其中涉禽18种,游禽11种,水禽的种类和数量在湿地鸟类中均占有较高比例.鸟类的居留型以冬候鸟略占优势,区系以古北种居多.本文针对目前湿地资源在保护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黑龙江省白菜田赤眼蜂资源基础资料零散不详实、资源鉴定及物种编目领域薄弱等问题,通过采集自然栖息地白菜田害虫卵,利用米蛾卵卡诱集及田间扫网采集3种方式,对白菜田寄生蜂资源进行采集,明确不同采集方式所采集的寄生蜂种名、拉丁名、采集时间及科、亚科或属等分类地位。同时,利用外部形态及雄性外生殖器形态学特征对4种具有代表性的赤眼蜂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 Ishii)、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 Pang et Chen)、暗黑赤眼蜂(T.pintoi Voegelé)和稻螟赤眼蜂(T.japonicum Ashmead)对触角、胸腹部、翅及雄性个体外生殖器的形态进行鉴定,完善我省蔬菜害虫天敌赤眼蜂的资源数据库,为后续大规模发掘优势天敌昆虫资源开展生物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已知湖北省9种赤眼蜂的基础上,对其寄主进行了考查,现已查明的寄主有101种,其中有57种为我国新记录,即松毛虫赤眼蜂新寄主有3种,拟澳洲赤眼蜂有三种,稻螟赤眼蜂有10种,玉米螟赤眼蜂有6种,粘虫赤眼蜂有9种,舟蛾赤眼蜂有7种,广赤眼  相似文献   

12.
李敏  康子洋 《安徽农业科学》2014,(18):5792-5793,5835
[目的]为向日葵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对防治向日葵螟赤眼蜂蜂种进行筛选,探讨向日葵螟的发生规律,研究田间投放赤眼蜂数量和向日葵被害率的关系。[结果]松毛虫赤眼蜂黑龙江K-4品系日平均寄生率为60.72%,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系。当松毛虫赤眼蜂的释放量为675000头/hm^2时,对向日葵冥的防效达61.47%,投入产出比达1:38。向日葵螟的始盛期与向日葵开花期相吻合。放蜂量与被害率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松毛虫赤眼蜂可对向日葵螟的田阃防治起到一定作用,提高向日葵产量,还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13.
闽北稻田赤眼蜂发生动态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赤眼蜂(Trichogramma spp.)是鳞翅目害虫的重要卵寄生蜂。它具有分布广泛、寄生效率高、人工繁殖利用容易等特点,因此是目前应用范围较广、防治对象较多、防治效果较好的一类天敌。可是,由于不同赤眼蜂种间(甚至种内)都有复杂的生态选择类型,因此,在人工利用赤眼蜂防治农作物害虫时,常常可因使用的蜂种不同而使防治效果差异显著。近年来,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害虫防治进入了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中心的“害虫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不同种群的两种赤眼蜂3个品系进行生物学特性试验,比较了不同湿度下各品系的羽化率、羽化出蜂率及平均单卵羽化孔数,发现不同种型及生态型的赤眼蜂羽化时对湿度的反应不同。螟黄赤眼蜂M-TC品系对湿度要求较高,喜高湿极不耐低湿;松毛虫赤眼蜂S-TL品系在高湿和低湿下抗逆性较好,松毛虫赤眼蜂S-AC品系在适宜湿度下羽化特性最好,可根据以上特性针对不同的地理、气候特点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5.
亚洲玉米螟卵对3种赤眼蜂的适合性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观察研究了以米蛾卵和亚洲玉米螟卵为寄主时,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拟澳洲赤眼蜂(T.confusum),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等3种赤眼蜂的寄生发生及羽化情况,结果发现:以米蛾卵为寄主时,3种赤眼蜂最高,达10.42%,且死于预蛹期以前的蜂所占比例显高于拟澳洲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以亚洲玉米螟卵为寄主时,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和寄生卵粒数显高于其它两种蜂,松毛虫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显低于其它两种蜂。可以为,亚洲玉米螟卵是玉米螟赤眼蜂的适宜寄主,是拟澳洲赤眼蜂的次适寄主,是松毛虫赤眼蜂的不适寄主。  相似文献   

16.
通过测定赤眼蜂羧酸酯酶对底物的亲和力以及对抑制剂的敏感度,研究了Wolbachia对松毛虫赤眼蜂药物敏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感染Wolbachia的产雌孤雌品系赤眼蜂羧酸酯酶与底物的亲和力与两性品系松毛虫赤眼蜂相比无明显差异.而3种药剂对感染Wolbachia的孤雌品系松毛虫赤眼蜂羧酸酯酶性质的影响与对两性品系松毛虫赤眼蜂羧酸酯酶性质的影响相比有一定的差异,但差异不显著.综合来看,药物对产雌孤雌品系松毛虫赤眼蜂羧酸酯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The technology based on specific PCR amplification using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 of nuclear ribosomal DNA for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and detection of Trichogramma species was studied. Firstly the ITS2s of six Trichogramma species were cloned and sequenced, and the interspecific sequence variation was analyzed. Secondly the ITS2 regions of six geographical populations of T. dendrolimi were cloned and sequenced, and the intraspecific sequence identity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specific variation and intraspecific similarity of ITS2 sequences are very suitable for designation of specific primers at specieslevel. Screening of specific primers for T. dendrolimi leads to final sensitive and stable diagnostic primers. This system lets non-specialists can not only identify adults (males and females), but also identify eggs in parasitized hosts rapidly and accurately, which is impossible by conventional methods.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is protocol can create a complete set of specific primers for different species of the whole genus Trichogramma.  相似文献   

18.
rDNA-ITS2应用于赤眼蜂分子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通过对拟澳洲赤眼蜂Trichoramma confusum,甘蓝夜蛾赤眼蜂T.brassicae,广赤眼蜂T.evanescens,食胚赤眼蜂T.embryophagum,及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的6个地理种群的rDNA-ITS2进行克隆测序,又运用软件DNAStar的MegAlign程序对不同赤眼蜂属间,赤眼蜂属种间,同种不同地理种群之间以及同一赤眼蜂个体不同拷贝之间的ITS2序列的遗传分歧及相似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赤眼蜂属与外群ITS2序列的遗传相似性很低,赤眼蜂属内不同种之间IT2序列保守性适中,种内或不同的地理种群之间以及同一个体不同ITS2拷贝间非常保守。说明ITS2序列可作为赤眼蜂种级水平分类鉴定的良好靶标序列。  相似文献   

19.
蜂密度和寄主卵密度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效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内以米蛾卵作寄主研究了蜂密度和寄主密度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效能的影响。在第一个试验中,1、2、4和8头1日龄的玉米螟赤眼蜂雌蜂被分别接入400粒米蛾卵上,结果表明,卵的总寄生率在最高蜂密度(8头)时显著高于其他蜂密度,但平均每头雌蜂的寄生率却随蜂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当蜂密度从1增加到8头时,平均每头雌蜂的寄生率几乎减少了近一半,同时每雌产后代数也随蜂密度的增加而减少,说明蜂密度的增加降低了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效能.另一试验中,50、100、200和400粒米蛾卵上分别接入1头1日龄的赤眼蜂雌蜂,结果表明,随寄主卵密度的增加,卵的总寄生率也显著增加,寄主卵密度每增加1梯度,每雌产后代数平均增加了2倍,由此可以看出,寄主卵密度的增加对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效能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水平人工转染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获得营产雌孤雌生殖松毛虫赤眼蜂生殖方式在环境条件改变时的遗传稳定性,探索Wolbachia与其宿主间的相互适应性。【方法】采用喂食抗生素、持续高温处理、与雄蜂交配等方法,观察产雌孤雌松毛虫赤眼蜂寄生和羽化等情况。【结果】抗生素诱导下,从F2代开始出现雄蜂,经诱导获得的雄性与正常雌性、诱导获得雌性交配可以产生后代,且20个后代群体都有雄性个体出现;25℃恒温下,与雄性交配的产雌孤雌松毛虫赤眼蜂寄生数和未交配的相比显著降低,到F7代恢复正常,只有交配的F2、F4后代出现个别雄蜂,其它世代和未交配所有世代均未出现雄蜂。而32℃高温下,交配与未交配至F5代所有羽化个体全为雄蜂。【结论】不同温度下与雄蜂交配不会改变Wolbachia感染引起的松毛虫赤眼蜂产雌孤雌生殖方式,抗生素处理和持续至少20 d的32℃高温是改变感染Wolbachia的松毛虫赤眼蜂生殖方式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