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以不同浓度的盐酸四环素饲喂产雌孤雌生殖品系的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以确定对其体内共生菌Wolbachia的去除效果,探讨松毛虫赤眼蜂生殖适合度受Wolbachia的影响情况。采用不同浓度(5,15,30mg·m L-1)的盐酸四环素连续处理产雌孤雌品系松毛虫赤眼蜂5代,测定其产卵量、羽化率、后代雌性百分率变化。利用Chelex-100法对待测的成蜂进行单头总DNA的提取,以wsp基因专用引物检测蜂体内Wolbachia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抗生素处理后不同浓度、不同世代处理间羽化率发生显著变化(p0.05),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抗生素处理后产卵量在不同代数间呈无规律变化;后代雌蜂百分比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趋势。高浓度盐酸四环素对Wolbachia的去除效果较好;同一盐酸四环素浓度下不同世代间Wolbachia的去除效果呈现的总体趋势与羽化率类似。研究表明,抗生素确实可去除松毛虫赤眼蜂产雌孤雌品系虫体内的Wolbachi,其去除效果受抗生素处理浓度、处理代数的影响,高浓度抗生素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抗生素可打破松毛虫赤眼蜂产雌孤雌生殖,并影响蜂的羽化率。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诱导产雌孤雌生殖的Wolbachia(PI-Wolbachia)是否影响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的交配行为及生物学特性,以产雌孤雌品系和两性品系的雌蜂为试虫,对二者的雄蜂吸引力、交配行为、寄生能力、后代羽化率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产雌孤雌品系的对雄蜂吸引力显著小于两性品系的雌蜂,而且与雄蜂无交配行为(两性品系的雄蜂根本不选择产雌孤雌品系的雌蜂作为交配对象;两性品系的雄蜂有交配企图,但是产雌孤雌品系的雌蜂会躲避雄蜂);产雌孤雌品系后代羽化率和雌蜂率分别为(95.60±0.71)%和100%,显著高于两性品系的(80.22±1.89)%和(86.46±1.68)%;产雌孤雌品系雌蜂的全发育历期显著比两性品系长约1d;产雌孤雌品系雌蜂的产卵器插入频率为每小时(15.80±0.66)次,显著低于两性品系的每小时(23.73±1.74)次;产雌孤雌品系雌蜂的寄生率和寿命分别为(22.90±1.33)%和(10.05±0.72)d,两性品系为(25.47±1.2)%和(9.86±0.74)d,两品系间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产雌孤雌品系和两性品系的松毛虫赤眼蜂可能存在行为上的生殖隔离;PI-Wolbachia既能够对松毛虫赤眼蜂造成正面影响(降低产卵器插入频率;提高后代羽化率),也能够造成负面影响(延长全发育历期),但从整体影响考虑,产雌孤雌品系可能具有更好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3.
在7℃恒温条件下,对用柞蚕卵繁殖的产雌孤雌松毛虫赤眼蜂卵期、幼虫初期、幼虫末期、预蛹期4个虫态进行了30 d及60 d的贮存试验.结果表明,低温贮存后对羽化出蜂数以及寄生、羽化能力均有影响.除卵期贮存未发育外,其他各贮存虫态产雌孤雌品系松毛虫赤眼蜂羽化出蜂数、单头产卵量及羽化率随着贮存时期的延长而下降.贮存30 d,预蛹期的羽化出蜂教最高,为89.00头,幼虫初期的单头产卵量及羽化率最高,分别为85.27粒和84.85%.贮存60 d,各贮存虫态羽化出蜂数、单头产卵量及羽化率差异均不显著.低温贮藏未影响松毛虫赤眼蜂的产雌孤雌的生殖方式.后代没有雄蜂出现.  相似文献   

4.
采用持续高温(30℃和33℃恒温)饲养生长24 h后的短管赤眼蜂和不同质量浓度四环素(四环素+30%的蜂蜜水配成)喂养成虫的方法,观察各处理对孤雌产雌短管赤眼蜂(Trichogramma pretiosumRiley)性别和产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处理后,短管赤眼蜂由原来的完全孤雌产雌变成了完全孤雌产雄,并只出现少量雌雄嵌合体(数量不到1%),其产卵量也比未处理的显著降低,说明高温能将短管赤眼蜂体内的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完全并快速杀死;用1、10、100 mg/mL 3个质量浓度的四环素对完全产雌孤雌生殖的短管赤眼蜂连续处理8代后,每代均出现少量的雄蜂和雌雄嵌合体,且随着处理代数的增加,短管赤眼蜂平均产卵量开始有下降的趋势,在F2代达到最低,随后又呈上升趋势,在F7和F8代平均产卵量甚至高于F1代,各处理代产卵量较不处理代F0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5.
白足蚜小蜂(Aphelinus albipodus)是蚜虫重要内寄生蜂之一,为更好地利用白足蚜小蜂防控农林害虫,在室内以桃蚜(Myzus persicae)饲养并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对其成虫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足蚜小蜂羽化时间集中在6:00-10:00。羽化当天即可进行交配,交配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求偶、交配前期、交配及交配后期。交配过程耗时148.5 s±10 s。雌雄同性间存在交配竞争。一头雌蜂在观察的3 h内可与1.8±0.2头未交配雄蜂交配,雄蜂可与10.4±2.0个雌蜂交配。白足蚜小蜂可进行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孤雌生殖的后代均为雄性,一头雌蜂24 h孤雌生殖18.8±1.0头雄性子蜂;两性生殖可产9.9±1.1头雌蜂及6.6±0.4头雄蜂。寄生过程可划分为搜寻寄主、试探寄主、产卵寄生或取食寄主及清扫梳理5个步骤。从产卵寄生到成蜂羽化需要10~14 d。白足蚜小蜂喜欢在上午羽化,羽化后即可交配,雌雄蜂均可多次交配,同性个体间存在交配竞争,以孤雌和两性生殖繁衍后代,完成一个生活史需10~14 d。  相似文献   

6.
通过测定赤眼蜂羧酸酯酶对底物的亲和力以及对抑制剂的敏感度,研究了Wolbachia对松毛虫赤眼蜂药物敏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感染Wolbachia的产雌孤雌品系赤眼蜂羧酸酯酶与底物的亲和力与两性品系松毛虫赤眼蜂相比无明显差异.而3种药剂对感染Wolbachia的孤雌品系松毛虫赤眼蜂羧酸酯酶性质的影响与对两性品系松毛虫赤眼蜂羧酸酯酶性质的影响相比有一定的差异,但差异不显著.综合来看,药物对产雌孤雌品系松毛虫赤眼蜂羧酸酯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昆虫共生菌Wolbachia对不同宿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利用"Y"型嗅觉仪分析了三种赤眼蜂对宿主米蛾雌蛾腹部鳞片和米蛾卵表正己烷提取物嗅觉反应,对米蛾卵的寄生能力,以及抗生素去除体内Wolbachia后的性比情况。研究发现:食胚赤眼蜂对米蛾两种提取物的正趋向性最强,短管赤眼蜂无明显趋性,而卷蛾赤眼蜂只对米蛾卵表提取物有较明显的正趋性;食胚赤眼蜂对米蛾卵的单头寄生率为52.70%,高于卷蛾赤眼蜂的37.58%和短管赤眼蜂的26.35%;抗生素处理后食胚赤眼蜂雄性比率最少,短管赤眼蜂最多。结果表明Wolbachia参与调控赤眼蜂生殖行为,对不同宿主嗅觉反应和寄生能力影响不同,该研究可为孤雌产雌赤眼蜂品种/品系的生物防治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玉米大斑病菌有性杂交后代的交配型与寄生适合度分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玉米大斑病菌有性杂交后代交配型和致病性分化情况,明确有性杂交与菌株变异间的关系。【方法】以01-12和01-15为出发菌株,人工诱导玉米大斑病菌的有性后代,获得F1代菌株,再以F1代菌株40和42为亲本,获得有性杂交F2代菌株;对有性后代进行交配型和寄生适合度测定;采用毛细管电泳技术分析不同致病类型菌株的毒素含量。【结果】在室内条件下连续诱导产生玉米大斑病菌的2个有性世代,获得了79个F1代菌株和32个F2代菌株;后代菌株的交配型发生了明显分化,出现了A、a、Aa和中性菌株,其中F1代A、a分离比例明显偏离1﹕1;寄生适合度测定结果表明,F1代和F2代菌株较亲本均发生了寄生适合度分化,其中F1代中较亲本寄生适合度增强的菌株占30.00%,减弱的菌株占50.00%;F2代中较亲本寄生适合度增强的菌株占21.87%,减弱的菌株占31.25%;毛细管电泳结果表明,强致病力菌株的毒性组分含量明显高于弱致病力菌株。【结论】有性杂交是导致菌株交配型及致病性发生分化变异的主要因素之一,菌株的致病力强弱与其毒素含量呈一致关系。  相似文献   

9.
配对时间对二斑叶螨种群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配对时间对二斑叶螨种群的影响,雌螨交配与否及迟早对于螨害种群生长发育、繁殖及后代性比的影响,旨在为二斑叶螨持续控制和种群数量动态预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培养皿单头饲养法研究了不同配对时间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雌成螨产卵量、寿命及后代孵化率、羽化率和性比的影响.【结果】配对时间对二斑叶螨雌成螨的平均产卵量、平均寿命及后代性比有显著影响;进行配对的二斑叶螨,其产卵量高于孤雌生殖,且随配对时间的增长而升高,平均产卵量和日均产卵量在配对7d时达到最高,为79.13粒、5.97粒;孤雌生殖的二斑叶螨成螨平均寿命显著长于有性生殖,且雌成螨的平均寿命随配对时间的延长而延长,因此交配加重了雌性个体繁殖所需额外的负担,寿命较短;但配对时间对种群繁荣起积极作用;孤雌生殖的二斑叶螨后代孵化率较有性生殖低,两性生殖中孵化率随配对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结论】试验中孤雌生殖的二斑叶螨后代个体绝大多数为雄螨,雌雄比为0.11∶1,随着二斑叶螨配对时间的延长,其后代雌雄比值不断减小,趋近于3∶1,且有雄螨存在的1~3d内,雌螨主要进行两性生殖,以产雌为主,性比较高.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不同贮存时间的柞蚕雌蛾取卵后繁殖赤眼蜂,通过对寄生率、羽化率、平均单卵蜂数、羽化出蜂率、雄蜂率等繁殖指标的调查,结果表明:贮存后的柞蚕雌蛾用于生产对赤眼蜂繁殖有影响,随着雌蛾贮存时间的增加赤眼蜂寄生率、羽化率明显下降;平均单卵蜂数、羽化出蜂率略有下降;雄蜂率略有增加,柞蚕雌蛾贮存0~5 d各繁殖指标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1.
Infection of Wolbachia in Trichogramma cacoecia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olbachia is a symbiotic bacterium that alters reproductive behavior of numerous arthropods.It is the most advanced way to study phylogeny and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sequences of the wsp gene. The presence of Wolbachia in a lab strain of the thelytokous Trichogramma cacoeciae was firstly identified based on amplification and sequencing part of the wsp gene. Aligned the resulting sequence with the published ones,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Wolbachia which was found in T. cacoeciae, T. dendrolimi and other insects were established. The Wolbachia that found in T. cacoeciae and in T. dendrolimi belong to the Kue group and the Pip group,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2.
以松毛虫赤眼蜂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高温胁迫对松毛虫赤眼蜂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处于蛹后期虫态的柞蚕赤眼蜂对环境高温较为敏感,尤其在环境温度超过40℃以后,短期即可对其羽化出蜂造成较大影响;蛹后期虫态赤眼蜂较蛹中期更易受到高温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转基因对人乳铁蛋白(human Lactoferrin,hLF)转基因羊繁殖性能的影响,及转基因在不同世代中的遗传与表达稳定性。【方法】应用自主研发的原代hLF转基因山羊(G0代公羊)建系,与普通奶山羊常规交配获得F1代;F1代公羊与F1、F2代母羊或普通奶山羊(N)交配获得F2代;F2代公羊与F2代母羊交配获得F3代。分别采用PCR和ELISA方法对其后代个体进行整合与表达鉴定;统计各世代不同配种方式所获得的后代数量、转基因整合率、母羊受胎率、羔羊异常率等繁殖性能数据。【结果】经过多个繁殖周期,各世代转基因羊受胎率、产羔率等繁殖性状均正常。获得F1代hLF羊19只,转基因整合率为24.7%(19/77);F2代hLF羊86只,其中通过(F1♂×N♀)交配方式获得的是62只,转基因整合率为33.2%(62/187);通过(F1♂×F1♀)交配方式获得hLF羊16只,转基因整合率为76.2%(16/21);通过(F1♂×F2♀)交配方式获得hLF羊8只,转基因整合率为34.8%(8/23);获得F3代hLF羊9只,转基因整合率为52.9%(9/17)。ELISA方法测定F1、F2、F3代羊泌乳20周乳汁中hLF的表达发现,hLF在转基因羊乳汁中稳定表达,3个世代hLF羊乳中的平均表达量分别为351.75、340.00和326.25 μg•mL-1。【结论】hLF基因的转入未对转基因羊群的繁殖性能产生显著影响,hLF基因能在山羊群体世代间稳定遗传和表达。  相似文献   

14.
苹果蠹蛾消长动态及果园中赤眼蜂释放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明确果园中利用赤眼蜂防治苹果蠹蛾的田间释放技术.[方法]采用性诱剂诱捕法和寄主卵诱捕法,研究了苹果蠹蛾在阿拉尔地区的发生动态及人工繁殖赤眼蜂在果园生态环境中的自然扩散规律.[结果]苹果蠹蛾雄成虫在阿拉尔地区1年有4个发生高峰,有滞育现象,赤眼蜂在果园扩散距离可达16m,但在2-8m范围内赤眼蜂的寄生数量最多;随着放蜂次数的增加,其寄生率也在增加,但并非放蜂的次数越多越好.[结论]在该虫的防治策略上用苹果蠹蛾性诱芯捕杀雄蛾防治越冬代,化学防治重点在第一代幼虫;田间释放赤眼蜂重点在第二代,即7月下旬至8月上旬,放蜂2-3次,蜂卡间隔距离8m为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美洲棘蓟马体内共生菌Wolbachia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该蓟马体内Wolbachia的进化位置,为进一步探讨Wolbachia对其生殖作用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wsp基因为目的基因,对美洲棘蓟马体内的共生菌Wolbachia进行特异性扩增和测序,使用Clustal X 1.83软件对所得DNA序列进行比对;在MEGA 4.0软件中采用邻接法对Wolbachia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利用wsp基因的特异性引物从美洲棘蓟马体内扩增出了632 bp的Wolbachiawsp基因片段(GenBank登录号为JN315668),580 bp的Wolbachia A群的wsp基因片段和405 bp的Mel亚群的wsp基因片段。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美洲棘蓟马体内的Wolbachia与黑腹果蝇亲缘关系较近。【结论】美洲棘蓟马体内感染的Wolbachia属于A群Mel亚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是目前生物防治中应用面积最大的一种寄生性天敌。不同地理种群松毛虫赤眼蜂其生物学特性存在一定差异,论文旨在明确两种不同地理种群松毛虫赤眼蜂对米蛾卵的寄生功能反应及数值反应参数,为不同地理种群赤眼蜂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松毛虫赤眼蜂黑龙江种群(TD-HLJ)和江苏种群(TD-JS),以米蛾卵为供试寄主,研究两个地理种群松毛虫赤眼蜂对米蛾卵的寄生功能反应与数值反应,并利用种群趋势指数(I)和干扰控制作用指数(IIPC)对两个不同地理种群松毛虫赤眼蜂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功能反应结果表明,TD-HLJ和TD-JS种群的寄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TD-HLJ种群最大寄生量为186.78粒/d,比TD-JS的最大寄生量高75.68粒/d。数值反应研究表明,不同米蛾卵密度对松毛虫赤眼蜂TD-HLJ和TD-JS种群的寄生、发育及繁殖有显著影响,米蛾卵密度为1粒时是TD-HLJ和TD-JS种群羽化的临界值,米蛾卵密度为5和10粒时分别是TD-HLJ和TD-JS种群繁殖的临界值。采用I和IIPC分析松毛虫赤眼蜂的控制作用,TD-HLJ和TD-JS种群的I值均随着米蛾卵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对照TD-HLJ和TD-JS种群的I值分别为68.70和49.20,即TD-HLJ种群的下一代数量比TD-JS种群的数量多19.5倍;TD-HLJ和TD-JS种群的IIPC值均随着米蛾卵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随着卵密度的增加,TD-HLJ和TD-JS种群对寄主卵的控制作用逐渐减小。【结论】综合功能反应和数值反应结果,松毛虫赤眼蜂TD-HLJ种群比TD-JS种群具有更好的生物防治潜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比较两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侵染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的生长动力学及其毒力,探讨球孢白僵菌菌体增殖和杀虫毒力的关系,为提高球孢白僵菌对西花蓟马的杀虫效率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首先,在20、25和30℃ 3个温度条件下,连续记录第1-8天西花蓟马被两株球孢白僵菌菌株(SCWJ-2和GZGY-1-3)侵染后的死亡率,并以未被真菌感染的西花蓟马为对照,计算其累积校正死亡率,选择第3天的数据(对照死亡率为2%-5%)比较两个菌株的杀虫效率。其次,在20、25和30℃ 3个温度条件下,连续记录第1-8天内平板培养的上述两个菌株的菌落直径,选取第3天两个菌株的菌落生长直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提取20、25和30℃温度下,西花蓟马分别被两株球孢白僵菌侵染第1、2和3天的混合D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定量球孢白僵菌在每个宿主样品体内的拷贝数,选取第3天两个菌株的基因拷贝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生物测定结果显示,在检测温度(20-30℃)范围内,球孢白僵菌菌株GZGY-1-3和SCWJ-2对西花蓟马成虫均具有较高致病性,无论任何温度和何种菌株,西花蓟马从处理后第2天开始有死亡个体出现,第8天时,SCWJ-2和GZGY-1-3造成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3%-91%和79%-90%。以第3天的校正死亡率为指标(对照死亡率为2%-5%),30℃下菌株SCWJ-2毒力显著高于GZGY-1-3(P<0.05),25℃和20℃下两个菌株毒力无显著差异(P>0.05)。平板培养试验表明,在检测温度(20-30℃)范围内,两个菌株菌落直径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加,第8天时,菌株SCWJ-2和GZGY-1-3的菌落直径分别为31-36、28-32 mm。选取第3天菌落生长直径数据进行比较,菌株SCWJ-2在3个温度下的菌落直径均显著大于菌株GZGY-1-3(P<0.05)。实时荧光定量结果显示,除30℃下的菌株SCWJ-2之外,两个菌株在西花蓟马体内的基因拷贝数都在第1天时下降,2 d后又逐渐上升。使用第3天西花蓟马体内的基因拷贝数进行分析,在30℃下菌株SCWJ-2真菌拷贝数显著大于GZGY-1-3(P<0.05),25℃和20℃下两个菌株基因拷贝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真菌在被侵染虫体内的基因拷贝数受到菌株和温度的影响,这与生物测定结果相一致。与菌株GZGY-1-3相比,SCWJ-2更适合高温条件下对西花蓟马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松毛虫赤眼蜂工厂化产品低温贮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3℃恒温条件下,对非滞育的松毛虫赤眼蜂的小幼虫期、幼虫中期、老熟幼虫期、预蛹期、蛹初期和蛹中期6个虫态进行了长期的贮存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贮存虫态对其贮存效果有较大影响,幼虫中期虫态贮存效果最佳,小幼虫期次之。小幼虫期和幼虫中期虫态贮存期不宜超过60d,其他虫态不宜超过15d。贮存期在20d内,单卵蜂数随贮存期的延长而下降,20d之后单卵蜂数变化基本稳定,小幼虫期贮存单卵蜂数下降较多。贮存期长短与成蜂单雌产卵数的变化关系不明显,但蛹初期和蛹中期虫态贮存成蜂的单雌产卵数和可育蜂数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