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优选黄芩无糖配方颗粒制备工艺,以润湿剂(乙醇)浓度、润湿剂用量及辅料(糊精)用量为考察因素,以配方颗粒中黄芩苷含量、颗粒剂的性状、粒度、水分、干燥失重率、溶化性等检查项目为评价指标,进行正交试验。得到黄芩无糖配方颗粒最优制备工艺参数为,辅料用量为浸膏的4倍,润湿剂为75%乙醇,润湿剂用量为辅料与浸膏总量的10%。在此条件下制得的黄芩颗粒呈浅棕褐色,无吸潮、软化、结块、潮解等现象,其中黄芩苷含量为12.2%;不能通过一号筛与能通过五号筛的颗粒总和为8.6%、水分含量为6.0%、干燥失重率为0.9%,颗粒溶化后轻微浑浊,各项检测指标均符合中国药典相关规定。经三次验证试验表明,用本最优工艺制得的黄芩无糖配方颗粒质量稳定、重复性好、有效成分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2.
为优选桑杏汤无糖颗粒制备工艺,采用正交试验法,以总黄酮与苦杏仁苷的吸光度、颗粒剂性状、粒度、水分、溶化性等检查项目为评价指标,得优选工艺参数:辅料(可溶性淀粉)用量为浸膏的3倍,润湿剂(乙醇)浓度为60%,润湿剂用量为辅料与浸膏总量的10%,在此条件下,所得颗粒剂粒度均匀,色泽一致,均呈浅红棕色,无吸潮、软化、结块、潮解等现象;粒度检查中不能通过一号筛与能通过五号筛的总和为9.34%;水分含量为4.3%;溶化现象为轻微浑浊,各检查项目均符合中国药典有关规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优选消暑丸无糖颗粒最优制备工艺。方法:以颗粒剂性状、粒度、含水量、有效成分含量等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辅料(可溶性淀粉)用量、润湿剂(乙醇)用量及浓度等影响颗粒剂质量的关键因素水平。结果:得最优工艺参数为,辅料用量为药物提取物量的1倍,润湿剂为65%的乙醇,润湿剂用量为药物提取物及辅料总量的15%;在此条件下所得颗粒剂,粒度不合格率为4.35%;水分含量为4.39%;溶化现象为轻微浑浊;颗粒剂中半夏氨基酸含量为1.073%,茯苓多糖含量为9.766%,甘草总黄酮含量为0.856%。结论:经3次验证试验证明,优选工艺参数可靠,所得颗粒剂质量较优。  相似文献   

4.
孙镜沂  张娜 《湖北农业科学》2016,(14):3701-3704
研究了复方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无糖颗粒的制备工艺。采用湿法制粒,以颗粒的吸湿性和流动性为指标,筛选最佳处方,并对颗粒的外观、粒度、干燥失重、溶化性进行检查。结果表明,复方红花提取物与糊精质量比为1∶1.8,润湿剂为85%乙醇,矫味剂阿斯巴甜用量为0.3%时,颗粒的吸湿量最小,流动性好。颗粒的外观、粒度、干燥失重和溶化性均符合规定。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复方解酒颗粒剂(葛花和人参)的最佳制备工艺。考察原料药浸膏与不同填充剂的配比、润湿剂(乙醇)的浓度、干燥的温度对颗粒剂外观性状、粒度、水分、溶化性的影响,并筛选出最佳工艺。结果表明:原料药与填充剂(浸膏∶蔗糖粉∶糊精)按1∶3∶1的比例,乙醇浓度85%,干燥温度80℃,制得的颗粒成型性高、溶解度好。  相似文献   

6.
杨群  张锴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447-8448,8451
[目的]研究石榴皮泡腾颗粒剂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超声法提取石榴皮,以乙醇浓度、提取次数、料液比和提取温度为因素,以总黄酮的含量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选最佳提取工艺参数;将提取物精制,浓缩,加辅料混合制成泡腾颗粒,并检测泡腾颗粒的休止角、水分、溶化性和粒度。[结果]超声提取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70%、提取1次、料液比1∶25(g/ml)、提取时间30 min;颗粒剂处方为:石榴皮稠膏10 g、乳糖74 g、蔗糖46 g、柠檬酸33 g、碳酸氢钠25 g、聚乙二醇6000 14 g、浓度70%乙醇适量;制得的颗粒休止角为29.6o,流动性好,颗粒剂水分、粒度和溶化性均符合药典规定。[结论]石榴皮泡腾颗粒的制备工艺简便,质量稳定、可控,适合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市售9批丹参药材中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含量差异。方法按照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要求,采用HPLC测定9批市售丹参药材中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含量。结果丹参酮ⅡA含量6号(安徽野生)样品最高,为0.309 3%;8号(山东栽培)样品最低,仅为0.044 7%。丹酚酸B含量9号(山东野生)样品最高,为4.410 0%;2号(四川栽培)样品最低,为3.533 3%。结论目前市场上丹参质量差异很大,建议加强对丹参药材种植的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采用湿法制粒制作墨旱莲颗粒,探讨其工艺条件。[方法]以墨旱莲浸膏与辅料的比例、乙醇浓度以及干燥温度为考察因素,以成型性、溶化性和有效成分总黄酮的保留率的综合评分为标准,通过单因素与正交试验优选确定最佳制备工艺。[结果]墨旱莲颗粒最佳制粒工艺为浸膏与辅料的比例1∶3.5、乙醇浓度80%、颗粒剂的干燥温度65℃。[结论]该工艺合理、可行、稳定,生产出的产品颗粒成型好、溶化性好、有效成分总黄酮的保留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明人工驯化后的滇丹参和丹参(引种自河南)的丹参酮类及丹酚酸B含量的差异,为丹参杂交品种的亲本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滇丹参和丹参的丹参酮类及丹酚酸B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总体上滇丹参与丹参的丹参酮类含量均未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的规定;从单株看,滇丹参单株达标率为26.7%,其丹参酮类含量最高为0.74%;丹参单株达标率为20.0%,其丹参酮类含量最高为0.354%。丹参的丹酚酸B含量极显著高于滇丹参,二者的丹酚酸B含量均符合药典规定;滇丹参单株达标率为70.0%,含量最高为5.49%;丹参单株合格率为100.0%,含量最高为8.68%。【结论】同水平下丹参材料的丹酚酸B合格率高,品质好。  相似文献   

10.
不同前茬作物对丹参产量与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不同前茬作物对丹参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观察丹参药材性状和病害情况,用重量法测定丹参醇浸出物和水浸出物含量,用HPLC法测定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前茬作物丹参药材的产量、病害、浸出物含量、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含量均有一定差异,以玉米、红薯、花生为前茬作物的丹参药材的质量优于以丹参和棉花为前茬作物的丹参药材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水分和磷用量条件下接种AM真菌对丹参生长和药用成分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处理条件下,与未接种株相比,接种AM真菌丹参叶绿素、蛋白质、可溶性糖、丹参酮ⅡA、丹酚酸B和多糖的质量分数显著提高,而丙二醛(MDA)和脯氨酸质量分数均显著下降。相同水分不同施磷水平下,丹参叶绿素、蛋白质、可溶性糖、丹参酮ⅡA、丹酚酸B和丹参多糖的质量分数随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在P2(0.15g·kg-1)时达到最大,叶绿素、蛋白质和可溶性糖质量分数最大分别为1.182mg·g-1、11.925mg·g-1、21.959mg·g-1;与此相反,MDA质量摩尔浓度和脯氨酸质量分数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在P2(0.15g·kg-1)时达到最低,分别为1.418mmol·g-1和6.067μg·g-1。不同水分相同施磷水平下,接种株丹参酮ⅡA、丹酚酸B和丹参多糖质量分数显著高于未接菌株,70%田间持水量下丹参药用成分质量分数较高。70%田间持水量,施磷量为0.15g·kg-1时接种AM真菌使丹参药用成分质量分数最高,丹参酮ⅡA、丹酚酸B和多糖质量分数分别为0.252%、3.352%和6.166%。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丹参片最佳炮制方法,分别从5个药源基地随机采挖丹参鲜药材约500 kg,以丹参酮ⅡA及丹酚酸B含量为指标,主要研究丹参片炮制过程中干燥及切制两个关键环节,每个基地、每个处理3个重复;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 含量:50 ℃烘干>30 ℃烘干>阴干≌晒干、原药>水洗后切片>浸润后切片>干切片;丹酚酸B含量:阴干≌晒干>30 ℃烘干>50 ℃烘干、水洗后切片>干切片>原药材>浸润后切片;丹参片炮制过程中干燥时最好采取晒干法,切制过程中最好采取水洗后切片法.  相似文献   

13.
采用HPLC法测定丹参根部水溶性(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和脂溶性(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活性成分含量,并用色差仪测根部颜色,探讨丹参根部颜色与其活性成分含量间的相关性,为制定丹参药材等级标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颜色级别丹参表面色度值存在明显差异,可据此对其进行等级划分;多数活性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二氢丹参酮Ⅰ和紫草酸与色度值L*、a*、b*相关性不显著(P0.05),其他5种成分与色度值L*均呈负相关,与a*、b*均呈正相关,其中迷迭香酸、丹酚酸B及丹参酮Ⅰ与色度L*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与a*值和b*值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由此可见,丹参根部越红活性成分含量越高,这为合理评价丹参药材质量、进行丹参药材分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优选老鹰茶总黄酮颗粒剂的制备工艺并建立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将老鹰茶在一定提取方法下得到其水溶液,再通过大孔树脂纯化得到总黄酮干浸膏粉,通过考察不同辅料对颗粒剂成型性、堆密度、休止角、吸湿性的影响筛选出制备颗粒剂的最优辅料和处方组成。采用薄层色谱法对老鹰茶总黄酮进行定性,通过分光光度法对老鹰茶总黄酮颗粒剂含量进行测定及方法学考察。[结果]老鹰茶总黄酮颗粒剂最佳处方为总黄酮粉末30 g,甘露醇20 g,乳糖10 g;最佳工艺条件为原辅料比1∶1.0 g/g,润湿剂70%乙醇,烘干温度60℃。总黄酮的标准曲线为A=22.100c+0.001 0(R2=0.999 86),颗粒剂的水分、溶化性、粒度均符合要求,总黄酮含量为134.4mg/g,加样回收率96.94%。[结论]老鹰茶总黄酮颗粒剂制备工艺简单、可行,质量稳定可控。  相似文献   

15.
采用HPLC法,测定了不同地区丹参的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含量.结果表明:所检测的15个丹参品种,仅有5个品种的丹参酮ⅡA含量达到药典规定标准,而丹酚酸B含量普遍高于药典规定标准;丹参酮ⅡA与丹酚酸B之间没有正比关系,不能仅以一种含量作为衡量丹参品质优良指标;河南卢氏皱叶丹参及四川中江丹参的品质较好,性状稳定,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以杨树花总黄酮为主要原料,制备颗粒剂,以颗粒剂的外观、溶化性、粒度和干燥失重等为评价指标,对颗粒剂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制备工艺为浸膏粉与填充剂的比例为1∶2(三种填充剂比例糖粉:淀粉:糊精为1∶3∶1)、浸膏粉与润湿剂的比例为1∶1、烘干时间40min,烘干温度为55℃。所获得的成品颗粒的流动性好,工艺稳定可行、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17.
丹参生长发育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掌握丹参生长发育特性,提高其药材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方法]通过对丹参生长发育过程中农艺性状调查,并对根中有效成分总丹参酮、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含量的测定,研究丹参生长发育及其不同时期根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丹参根与根茎鲜重、茎叶鲜重、主根长、主根径、株高、茎粗等9个农艺性状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丹参根的有效成分含量在生殖生长期高于营养生长期;丹参根中总丹参酮、丹参酮ⅡA、丹酚酸B含量总的变化趋势呈“低、高、低”的特征,均在7月中旬达到最高。[结论]得出了在丹参根药用成分最高时采收的时期。  相似文献   

18.
张红瑞  高致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811-6812
[目的]为了探讨控制生殖生长对丹参根有效成分含量以及单株根的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2004年9月-2005年12月的田间试验中,采取全部摘除花序处理控制丹参根的生殖生长,每10 d摘一次。不作任何处理的为对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测定摘除花序后丹参根总丹参酮、丹参酮IIΑ和丹酚酸Β含量以及单株干鲜重。[结果]除7月外,其余各月控制生殖生长丹参根总丹参酮、丹参酮IIA、丹酚酸B的含量,单株鲜重和折干率均比对照显著增加。11月摘花序后丹参根总丹参酮、丹参酮IIA、丹酚酸B的含量、单株鲜重和折干率分别比对照增加提高28.12%、15.49%、9.78%、22.82%和34.12%。[结论]该研究为丹参规范化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无糖型灵芝颗粒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冬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447-6448
[目的]研究无糖型灵芝颗粒的制备工艺。[方法]运用煎煮法提取灵芝多糖,加入澄清剂进行精制,浓缩和干燥,得浸膏粉;以浸膏粉与糊精按1∶1、1∶1.5、1∶2(w/w)3种不同的比例及浓度0.33%阿斯巴甜制备颗粒,以颗粒休止角和吸湿性为指标,选择最佳辅料配比;并对颗粒的外观性状、粒度、水分、溶化性进行检测。[结果]当浸膏粉与糊精的比例为1∶2(w/w)时,颗粒的休止角和吸湿量都最小,分别为36.9°和17.8%;颗粒呈棕褐色,水分为1.0%,其外观、粒度、水分和溶化性都符合药典规定。[结论]该制备工艺简单可行、合理,质量稳定可控。  相似文献   

20.
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在丹参根组织中的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生长在粘土、沙土和马骨石土上1~2年生丹参不同根组织的分析表明,丹参酮ⅡA主要分布在木栓层,丹酚酸B分布在木质部和韧皮部.1年生丹参根木栓层的丹参酮ⅡA含量较2年生丹参为高,而1年生丹参根木质部和韧皮部中的丹酚酸B含量与2年生丹参没有显著差异.粘土地栽培丹参根中的丹参酮ⅡA含量较沙土、马骨石土地栽培丹参为高,但不同类型土壤上丹参根中丹酚酸B含量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