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施水沟播机的试验研究与结构设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施水沟播机可在起垄施肥播种的同时进行施水作业,从而解决了干燥和半干旱地区的播种保苗问题。为研究此类机具的作业方式、施水位置及施水系统,设计研制了2BFG(4)-8型小麦施水沟播机,对施水沟播作业中的施水位置、施水深度进行了分析,设计了影响施水均匀性的工作部件。田间试验和室内测试结果证明,该机具是抗旱保苗的理想机具。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0(3):110-110
该项目由我校鄂卓茂教授和刘清平副教授主持,2005年4月15日通过教育部科技司验收,项目完成了合同规定的指标。该项目经转化与示范,形成了人造底墒、施水播种、苗侧开沟灌溉配套抗旱保苗技术模式。3个示范点示范面积1.754万hm^2,增产玉米2554.93万kg,增收2043.94万元;2年辐射推广面积46.67万hm^2,增产玉米3.5亿kg,增收2.8亿元。吉林省推广面积已达66.67万hm^2。同时开发出更具广范应用前景的垄作播种机和大垄双行播种机,2年生产机具8300台,增加税收56万元,利润113万元。全省已有9个厂生产垄作播种机。  相似文献   

3.
垄作区田作为水土保持措施已在黑龙江省丘陵地区推广应用.由于垄作区田能拦截流失土壤和地面径流,其防止水土流失的效果十分明显.由于垄作区田能形成土壤水库,增加土壤湿度,因此具有节水增水作用.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区田设计方法,并编成计算机程序,可供区田耕作参考.  相似文献   

4.
垄作区田的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垄作区田作为水土保持措施已在黑龙江省丘陵地区推广应用。由于垄作区田能拦截流失土壤和地面径流,其防止水土流失的效果十分明显。由于垄作区田能形成土壤水库,增加土壤湿度,因此具有节水增水作用。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区田设计方法,并编成计算机程序,可供区田耕作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室内试验研究的基础上 ,对影响玉米施水硬茬播种质量的施水量进行了小区试验及连续 3年的大田试验 ,结果表明 ,玉米施水硬茬播种相对于旋耕播种增产 1 7.3%,节水 2 0 .97%,连续 3年还田的耕地土壤有机质提高 6.0 9%,耕层土壤坚实度降低 7.2 %。玉米施水硬茬播种机是小麦玉米粮作区玉米播种的首选机具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鲜食蚕豆产量及生长的影响,笔者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了垄作、平作、垄作覆盖地膜、垄作覆盖地膜和稻草、平作覆盖地膜、平作覆盖地膜和稻草对蚕豆产量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垄作覆盖地膜、垄作覆盖地膜和稻草提高了土壤温湿度;垄作、垄作覆盖地膜、垄作覆盖地膜和稻草增加了鲜食蚕豆干物质积累;垄作、垄作覆盖地膜、垄作覆盖地膜和稻草都能提高鲜食蚕豆产量。垄作、垄作覆盖地膜能提高鲜食蚕豆产量,研究结果可为鲜食蚕豆高产栽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甘肃农业》2015,(5):36
<正>(1)机械化补水种植技术目前行走式节水机械灌溉播种技术是用拖拉机牵引载有水箱的拖车,后部牵引播种,同时进行施水、施肥作业,水箱上引出的水管与播种机施水装置相连,播种时可一次实现开沟、施水、施肥、播种、覆土等多项作业。如果土壤墒情不好,还可以结合苗期缺水,进行苗侧施水、施肥联合作业。(2)集雨补灌技术挖建一定数量的集流水窖,除在播种时点浇保证出苗外,生长期也可进行补灌。出苗后至拔节期,山区降水  相似文献   

8.
不同灌水量对垄作小麦水分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对垄作小麦的水分利用、产量和品质的效应.结果表明,与平作相比,垄作的降雨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以垄作60%的降雨利用率最高,垄作100%的水分利用率最高;而灌水利用率除垄作100%有幅度不大的增加外,垄作60%和垄作80%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垄作条件下小麦产量有明显的增加,尤以垄作100%增加幅度大,这种增产效应是由千粒重和穗粒数的明显增加导致的,而穗数有一定幅度的减少;垄作60%和垄作100%的增产效果不明显;垄作下小麦面团的粉质性状均变劣,垄作100%的劣化程度较低,垄作80%的劣化程度最高;小麦面团的拉伸性状与粉质性状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9.
针对油菜垄作播种机播种施肥装置在单个地轮驱动的作业过程中出现传动阻力大、漏种漏肥等问题,同时为实现油菜垄作高产栽培技术中不同时期不同油菜籽播量的作业要求,对湖南农业大学研制的2BYL-4型油菜垄作播种机第一代样机的播种施肥传动系统进行了改进设计,将原来中置的单地轮传动改为两侧双地轮传动,并增设了传动介轴和种肥量调控装置。田间试验表明,双地轮传动播种机的田间试验播种量均值与手测播种量的均值相差不超过2%,双地轮传动播种机的田间排种稳定性比单地轮传动播种机提高了4.64%。  相似文献   

10.
垄作沟灌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综述了河西走廊绿洲灌区垄作沟灌栽培技术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及节水效益,指出在垄作沟灌技术主要技术参数、垄作沟灌条件下作物生理反应、垄作沟灌技术条件下的水肥耦合模式、垄作沟灌对土壤养分损失的影响等方面还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张越  郭耀辉  赵颖文 《农学学报》2023,13(3):95-101
深入分析中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的增产空间格局、作物结构、贡献因素,为维系其增长态势、优化粮食生产布局、调整种植结构,实现主产区粮食稳步增产提供决策依据。运用LMDI分解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法,将主产区粮食总产量分解为播种面积和作物单产2种因素,分析其增产格局及增产贡献因素。从主产区粮食增产量的空间分布来看:北方主产区优于南方主产区,粮食增产重心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北移趋势;增产结构上看,玉米为主要贡献品种,其次为小麦,稻谷贡献率最低;主产区粮食增产贡献因素来看,单产的贡献率高于播面的贡献率,且空间差异明显。分作物看稻谷和玉米的播种面积效应为正值,玉米大于稻谷,小麦的播种面积效应产生负向影响;3种作物的单产效应均为正值,小麦的单产效应最为显著,小麦>稻谷>玉米。面积增加和单产提高都对主产区粮食产量增加产生了积极的贡献。对于主要依靠播面增加来提高产量的地区,应调整种植结构,合理轮作,挖掘优势作物,增加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土地产出;对于单产贡献显著的地区,要发展特色产业优势区,形成集群化发展,在生产、流通、销售环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防止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2.
播种密度对"协调型"小麦新品种川农18的产量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经过两年的试验表明:小麦新品种"川农18"在高产栽培中,产量潜力比川麦28更高,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单位面积的有效穗突破了四川现有品种的上限,致使生物产量较高。川农18单位面积有效穗较高的原因,除了较强的分蘖能力外,主要在于它有更高的分蘖成穗率。本研究指出,不同的播种密度对川农18最高苗影响较大,对成穗数和叶面积指数有所影响,但对产量影响不大。与对照相比,川农18有较强的群体协调能力,在不同的播种密度情况下,均比对照的田间群体结构好,叶面积系数合理,剑叶质量较好,倒伏较少,穗数和穗重的互补能力强,更容易发挥高产潜力。川农18的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单穗重和单株生产潜力高的特点满足了现代"小麦精密播种栽培技术"对品种特性的要求,有利于在我国南方麦区建立新的小麦栽培模式。作者建议:在川农18高产栽培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少播种量(50~100kg/hm2),以充分利用分蘖成穗达到高产稳产、节支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不同播期密度对超早熟短季抗虫棉群体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以超早熟短季抗虫棉"546系"为材料,在冀中地区不同播期(播期Ⅰ:5月20日、播期Ⅱ:6月2日、播期Ⅲ:6月14日)和密度(低密度:12万株/hm2、中密度:15万株/hm2、高密度18万株/hm2)处理下进行了群体性状相关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随播期推迟和种植密度降低,群体果枝数均明显降低,播期Ⅲ各密度处理有效果枝数只相当于播期Ⅰ的1/2至1/3。(2)随着播期推迟,各时期群体总花蕾数均明显降低,尤以播期Ⅲ下降幅度大。(3)播期Ⅰ各密度吐絮期群体有效铃数差异不明显,播期Ⅱ中密度处理最高,播期Ⅲ高密度处理最高。(4)适当提高种植密度能够有效减弱晚播对干物质积累的不利影响。然而,播期Ⅲ群体营养物质的积累在盛铃后明显落后于另两个播期。(5)群体生殖体干物重受播期及密度影响较为明显,播期Ⅲ在盛铃期群体生殖体干物质积累大幅度低于播期Ⅰ和播期Ⅱ。(6)各播期叶面积指数动态大体表现为:高密度中密度低密度,然而盛铃期开始密度间差异已不明显,播期Ⅲ盛花期之后叶面积指数下降的速度明显快于前两个播期。研究结果为该类型品种(系)示范推广和生长调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双季稻区油菜移栽与直播性状比较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6个甘蓝型油菜杂交品种(组合)为供试材料,分别对双季稻区油菜移栽和直播两种栽培方式下的生产表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组合)移栽平均产量均高于直播30%以上。在主要经济性状上,总体趋势表现为移栽方式下单位面积总角果数显著高于直播、平均每角粒数略多于直播,千粒重差异不明显。播种期及栽培方式对成熟期影响不大,主要取决于各品种(组合)不同的遗传特性。同时对各参试品种(组合)的耕作适应性进行了比较,提出了适于直播栽培的油菜品种特性与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5.
该施肥旋耕机是为40.4~58.8kW轮式拖拉机配套的新型施肥、整地联合作业机具,可在作物播种前的旋耕整地过程中,完成化肥的条状深施。经设计方案、总体配置、主体结构和机组配套性能等的分析研究,以及机具田间工作性能测试表明,此机具设计合理,性能可靠,作业质量满足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冬小麦新品种衡4399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为该品种大面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裂区设计,设7个播期和6个种植密度处理,于2008~2009年在河北省深州市护驾迟镇旱作节水试验站进行了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该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的研究。[结果]1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及产量有显著的影响,但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2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和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一定范围内,衡4399单位面积穗数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减少,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受播期和种植密度影响很小;千粒重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加,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结论]通过回归方程模拟计算得出,冬小麦新品种衡4399的适宜播期为10月6~21日,相应的合理种植密度为210万~360万/hm2。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滨州市1949~2005年小麦产量、播种面积和单产量变化,并运用马尔可夫链对滨州市的小麦产量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滨州市小麦产量总体呈增长趋势,且在1949~1980年小麦产量与播种面积和单产量显著相关;1980~2005年小麦产量的影响因素变得复杂,特别是大量化肥、机械动力的投入,使得对播种面积的依赖性减小。利用马尔可夫链对2004和2005年小麦产量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这说明运用马尔可夫模型进行小麦产量的丰歉状态预报是有效可行的,进而可以用来对未来小麦的产量安全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8.
仇方道  张娜  佟连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8):9079-9081
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建国以来徐州市粮食生产主要因素的影响程度。从主要影响因素来看,徐州市粮食生产可分为1949~1984年单产提高与机械化共同推进阶段,1984~1999年农业资金投入和水利化共同推进阶段,1999~2005年粮播面积与粮食单产共同推进阶段。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各要素的"集体效应"是粮食产量提高的关键,并认为适度扩大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提升农业水利化、机械化水平、增加农业投入等是徐州粮食生产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根据山西省50多年来粮食生产的相关调查与统计资料,运用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山西省粮食产量和作物结构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49年以来山西省粮食总产与单产在波动中呈增长趋势;粮食作物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粮食总产的提高主要归功于粮食单产的增加,其中玉米单产的增加对粮食平均单产的提高作用最大,其次是小麦。并提出如下建议:依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增加粮食单产;稳定小麦播种面积,满足人们对小麦口粮消费的需求;玉米作为粮食和饲料兼用的高产高效作物,今后的种植面积应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20.
不同播量对中筋小麦扬麦11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里下河地区中筋小麦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A、B、C、D、E5个处理(播种量依次为60、90、120、150、180kg/hm^2),研究不同播量对扬麦11号穗粒结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处理C单产最高,达441.8kq,比最低产量高65.34kg。扬麦11号高产的播量约为120kg/hm^2。各处理的有效穗数分别为22.1万、23.4万、25.7万、25.9万、26.3万。处理A的群体总实粒数最小,为14851.2万/hm^2;处理C的千粒重最高,为41.93g,处理E的千粒重最低,为39.47g,其余各处理的千粒重均在40g以上。处理A群体的平均穗长为10.32cm,比处理E群体的平均穗长长0.82cm。在播量为120kg/hm^2时成穗率最高,达45.73%;播量为180kg/hm^2时成穗率最低,为34.07%。[结论]不同播量对产量影响显著,产量随着播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