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政策法规     
《新农业》2012,(3):8-9
农业生产进入更加依靠科技新阶段据报道,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接受中央台记者专访时说,2011年粮食生产八连增、农民收入八连快,农业科技功不可没。2011粮食单产增加对总产提高的贡献率达到85.8%,提高单产主要靠科技,农业增长的科技贡献率达到53.5%,农业机械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5%,这说明我们的农业生产已经到了更加依靠科技的发展阶段。韩部长同时表示,虽然我国农业科技进步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粮食单产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金京淑  刘妍 《吉林农业科学》2010,35(3):57-59,64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研究其单产的变化对确保吉林省粮食供给具有重要意义。以1984~2007年主要农业生产条件作为自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对单产的影响。计量结果表明,灌溉比例、每公顷化肥施用量、农机动力、成灾比例等4个因素对粮食单产水平的解释力达87.9%。其中灌溉比例、化肥施用量、减少成灾比例对单产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而增加机械动力减少了粮食产量,对此,我们需要有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贠蒲军  邵天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822-17825
以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省的年鉴统计资料为依据,从粮食生产总量、耕地面积、粮食单产3个方面对粮食生产安全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粮食生产总量和单产变化规律基本趋于一致,都呈波动增长趋势;耕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减缓;粮食生产总量由耕地面积和单产决定,当耕地面积逐渐减少时,粮食生产总量的增长只能依赖于粮食单产大幅增加;制约粮食单产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灾害、农业基础实施建设与农业投入、农业生态环境、土地政策、耕地质量、农业科技水平和劳动力文化水平等,所有这些因素都使得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的潜力变得极为有限.为保障陕西省粮食生产安全,针对陕西省粮食单产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系统地分析了浙江省粮食生产的现状与主要影响因素。全省粮食生产总量趋于平稳,消费逐年增加,但生产潜力较大。作者认为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包括耕地与养地管理、农业劳动力兼业化、耕种机械化水平、种粮效益变化等方面。提出了包括"加强育种投入,培育适应机械化轻简化种植的环境友好型新品种;加强科技示范,推广高产高效的种植模式;加强科技培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关键技术;优化粮食消费结构,推进旱粮产业发展;培育消费新理念,建立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体系"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东北地区粮食单产的时序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北地区是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商品粮基地,粮食单产变化的研究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1978-2004年数据为基础,分别从阶段性、趋势性、稳定性与不同作物等4个角度,对东北地区粮食单产时序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从农业生产条件的角度,对影响东北地区粮食单产变化的因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揭示了不同阶段各因素对粮食单产影响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朱满德  张梦瑶  刘超 《世界农业》2021,(2):27-34,44
推进全程化机械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效率的基本路径,也是近年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及其"趋粮化"的重要诱因。本文基于1978—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综合机械化率、不同环节农机作业率对中国农业种植结构的现实影响。结果表明: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可显著提高粮食种植比例并推动种植结构的"趋粮化"发展;劳动消耗更多、专用程度更强的播种和收获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提升对于"趋粮化"的促进作用尤为显著,而机耕环节影响并不突出。为稳定粮食生产,需进一步加强农业机械化关键技术和瓶颈环节的联合攻关,对专用性较强的农机装备购置和环境友好型生产农机服务给予适度补贴,深入推进主粮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同时需完善全程机械化作业所需配套建设,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丘陵山区农地宜机化改造。  相似文献   

7.
探索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波动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优化粮食生产结构、提高粮食产量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山东省为例,对2000-2012年粮食生产结构以及产量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探讨影响粮食总产量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近十几年来山东省粮食总产量及单产小幅波动但基本呈稳定上升趋势,小麦和玉米占粮食生产结构比重不断增加;农业从业人口、作物单产和农业投入是影响粮食生产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我国粮食“十一连增”主要因素贡献分析及政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4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一连增",并实现了连续8年粮食产量稳定在500万t以上。粮食种植面积的扩大、单产的提高以及种植结构调整等因素都是促进粮食生产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将粮食"十一连增"的贡献因素分解为粮食单产的提升、播种面积的增加以及种植结构调整三部分,并对三者的贡献率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十一连增"期间,播种面积、单产、种植结构三者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分别是36.65%、48.27%和15.08%;分品种来看,稻谷、玉米和杂粮的增产主要由种植面积扩大而带动,仅有小麦的增产是由于单产的拉动,种植结构调整对我国粮食生产"十一连增"的贡献也不容忽视。鉴于资源约束日益趋紧以及新时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今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粮食的可持续增产关键在于科技创新、提升农业基础建设以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等措施来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  相似文献   

9.
根据山西省50多年来粮食生产的相关调查与统计资料,运用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山西省粮食产量和作物结构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49年以来山西省粮食总产与单产在波动中呈增长趋势;粮食作物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粮食总产的提高主要归功于粮食单产的增加,其中玉米单产的增加对粮食平均单产的提高作用最大,其次是小麦。并提出如下建议:依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增加粮食单产;稳定小麦播种面积,满足人们对小麦口粮消费的需求;玉米作为粮食和饲料兼用的高产高效作物,今后的种植面积应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0.
利用空间自回归、ESDA-GWR空间计量方法对山西省县域粮食生产时空格局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院(1)山西省县域粮食生产同时存在空间自相关与空间非均衡性特征;(2)1990~2001年,粮食生产空间相关性变化大,粮食生产空间集聚较强,2002~2011年,粮食生产空间自相关系数下降且变化稳定,粮食生产空间集聚存在的同时伴有空间异质性;(3)县域粮食生产关联模式中以“HH”,“LL”两类模式为主,集中在晋西南与西北地区,且地域随时间变化较稳定,粮食生产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就粮食生产格局影响因子而言,粮食单产、农业劳动力投入及基期粮食生产是影响山西省县域粮食生产的最显著要素,机械化不显著,劳动力依赖显著。粮食单产、农业劳动力、基期粮食生产等要素作用于县域粮食生产异质性显著,除基期粮食生产要素外,其余大部分要素都表现为空间正负效应。山西省需要因地制宜规划粮食生产,增强各区域影响因子与粮食生产的匹配度。  相似文献   

11.
韩国强 《农业展望》2014,(12):47-49
陕西省农业大市渭南市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总体呈现耕地面积、粮播面积持续减少,粮食单产、总产不断增长的态势。粮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品种更新、水利条件改善、投入增加、配套技术应用和市场拉动。同时也存在潜在的粮食安全风险。提出从水利投入、规模生产、农技推广、培训农民、种粮补贴及农户储粮等方面采取应对措施,实现保障粮食安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天水市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天水市1978—2009年粮食产量变化特征和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加大科技投入;推广农业机械化生产;加大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粮食增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影响粮食增产的因素众多,选取粮食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化肥投入、粮食播种成灾率、粮食灌溉面积以及农业机械投入为变量,运用经典的Cobb-Douglass函数测算了各影响因素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结果表明,化肥投入增加、成灾面积减少、农业机械投入增加对粮食增产起到了重要的贡献作用;此外,国家宏观政策也对粮食生产产生了重大影响,退耕还林政策改善了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粮食补贴政策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并提高了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1990~1998年上海水稻新农艺、新品种、熟制、农田基本设施及财政投入等影响单产增长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上海水稻单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现代水稻栽培农艺的大范围推广、优良水稻品种的成功选育、引进和推广,为提高水稻单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实行单季晚稻为主的麦稻二熟种植制度,避开了不利的天气气候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稻谷收购价格、收购财政补贴额的增长,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农业水利投资的增加,提高了防灾抗灾能力。进一步提高上海稻谷单产的关键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的力度,充分发挥现有常规育种技术和优良品种作用,同时重视运用生物技术,培育更高产、优质的水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425-14426,14428
阐述了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可以促进粮食高产稳产,有效提高农民收入,缓解灾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利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分析了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困境:责任主体缺位现象严重;缺乏有效的投入保障机制;工程质量衰减严重;农业科技发展较为薄弱。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明确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主体;形成稳定的投资渠道;强化基层地府的组织指导功能;加强资金的协调和管理;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的改革步伐。  相似文献   

16.
张越  郭耀辉  赵颖文 《农学学报》2023,13(3):95-101
深入分析中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的增产空间格局、作物结构、贡献因素,为维系其增长态势、优化粮食生产布局、调整种植结构,实现主产区粮食稳步增产提供决策依据。运用LMDI分解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法,将主产区粮食总产量分解为播种面积和作物单产2种因素,分析其增产格局及增产贡献因素。从主产区粮食增产量的空间分布来看:北方主产区优于南方主产区,粮食增产重心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北移趋势;增产结构上看,玉米为主要贡献品种,其次为小麦,稻谷贡献率最低;主产区粮食增产贡献因素来看,单产的贡献率高于播面的贡献率,且空间差异明显。分作物看稻谷和玉米的播种面积效应为正值,玉米大于稻谷,小麦的播种面积效应产生负向影响;3种作物的单产效应均为正值,小麦的单产效应最为显著,小麦>稻谷>玉米。面积增加和单产提高都对主产区粮食产量增加产生了积极的贡献。对于主要依靠播面增加来提高产量的地区,应调整种植结构,合理轮作,挖掘优势作物,增加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土地产出;对于单产贡献显著的地区,要发展特色产业优势区,形成集群化发展,在生产、流通、销售环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防止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91—2010年福建省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和其他农业基本投入、产出数据,构建模型实证分析水利建设投入对粮食、园林水果和茶叶单产的影响及影响差异。实证分析发现:福建省水利建设投入对农业生产产生积极作用;水利建设投入对粮食、园林水果和茶叶单产的影响存在差异。分析认为差异原因除了与农作物种类自身特性原因外,还与水利建设结构不合理有关。  相似文献   

18.
黄晓  丁忠义  陶育琼  连惠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050-19051,19054
在介绍研究区域概况的基础上,依据《丰县统计年鉴》中人口、耕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产等数据,采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了耕地压力指数各相关因素随时间的变化过程以及耕地资源的紧张程度。研究表明,19992005年丰县耕地压力较大,县域范围内粮食供需一直处于不安全状态,今后丰县耕地供需矛盾将会更加突出,粮食安全将面临更大压力。为缓解耕地压力,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确保丰县耕地和粮食供需平衡,稳定和提高县域范围内的粮食生生产能力,提出了合理保护耕地的对策与建议:一是采用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护现有耕地资源;二是加大土地开发整理与复垦力度,增加耕地面积;三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单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