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河南省地处中原,是我国小麦的最适生态区,是全国粮食大省、小麦大省,小麦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本文针对河南省小麦产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剖析,提出了立足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小麦产业的对策,希望能对河南小麦产业的发展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2.
新疆小麦品质生态区划   总被引:14,自引:10,他引:4  
对新疆小麦品质区划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简述了新疆小麦品质生态区划的原则、方法、步骤以及命名方式.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生态区小麦品质的表现,确定了小麦品质的区划方案.将新疆小麦品质生态区划分为3个主区和7个亚区,并对不同生态区的范围、生态环境状况、小麦品质的形成特点和适宜种植的品种类型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3.
综合采用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气候风险因子,进行小麦生长灾害风险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区小麦的主要灾害类型不同,其中,干热风灾害是各生态区主要的生产风险灾害,小麦产量最终形成受到干热风灾害的威胁最大;建立了生产风险灾害预警模型,不同生态区条件下模型的风险因子不同,模型的显著性也有差异。多因子回归预警模型为风险因子判定和产量预警提供了数据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范志业  吴春西  宋小霞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639-10640
[目的]了解河南省小麦新品种省级审定情况。[方法]结合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1~2005年小麦新品种的审定情况,从审定品种数量、育种单位、地区分布等方面进行浅析。[结果]2001~2005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共审定小麦新品种61个,53个适合水地种植,3个适合旱地种植,2个适合信阳麦区,3个适合南阳地区。科研院所育成品种有48个通过审定,公司、农场、农技站有13个品种通过审定。18个科研院所育成小麦新品种通过河南省审定,11个种业公司育成的小麦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29个半冬性品种和31个弱春性品种通过省级审定。通过省级审定的中筋、强筋、弱筋小麦品种分别为534、、4个。[结论]河南省不同小麦生态区均有审定品种,不同类型育种单位之间审定品种数量差异较大,审定品种分布不均衡。  相似文献   

5.
基于MODIS数据的河南省冬小麦长势监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MODIS卫星数据提供的红波段和近红外波段(分辨率为250 m)计算冬小麦的NDVI,建立NDVI值和麦苗长势的对应关系。利用河南省冬小麦面积分布图层数据,去除非小麦信息。将全省划分为5个遥感监测生态区,利用历史数据做出每个生态区的多年平均NDVI值随日期变化曲线,将需要分类的NDVI合成图和变化曲线进行比较进而对冬小麦进行分类。叠合行政区划图层,以行政区划为单元进行统计输出,监测河南省冬小麦长势。  相似文献   

6.
对2010-2011年度河南省小麦区域试验濮阳试点43个参加试验的小麦品系进行了品质性状分析,参试品种丰产稳产性及是否优质是小麦育种中最主要的目标之一,也是评价优良品种(系)的重要指标,目的就是及时准确地鉴定育成或引进新品种(系)的丰产稳产性和适应性,并为生态区划、品种布局、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明确当前河南省区试品系品质性状的差异,了解河南省小麦品质改良和育种的现状,找出存在问题及差距,为今后小麦品质改良和育种方向的调整提供信息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小麦品质生态区划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198 9~ 1993年 ,我们争取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进行了河南省小麦品质生态区划研究 ,历时 3年 ,用 6个小麦品种 ,每年在全省布置 2 0多个试验点 ,统一设计 ,统一供种 ,统一取样化验。根据加工品质指标化验结果和不同地区的生态条件 ,应用生物统计方法 ,把全省划分为 7个品质生态区 ,制订了河南省小麦品质生态区划 (见《河南农业科学》1995年第 10 ,11,12期 )。这也是我国第 1份省级小麦品质区划 ,获得了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但是 ,由于当时缺乏优质强筋和弱筋小麦品种 ,供试品种是普通小麦 ,加工品质主要指标的测定结果偏低。现在重新审查…  相似文献   

8.
<正>河南省是优质中强筋小麦适宜生态区,小麦作为全省第一大优势农作物,种植面积、总产和商品粮贸易均居全国之首,其生产状况直接关系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民收入增加和市场竞争力的强弱。2000~2011年河南省共育成和引进小麦新品种210个,为实现小麦产量"八连增"提供了技术支撑。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和市场对优质强筋小麦的需求逐年增加,对品质指标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强筋小麦育种发展进步缓慢,我国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伊犁河谷、喀什、和田等地(州)主要小麦生态区小麦有害生物的调查,明确了新疆主要小麦生态区主要有害生物种类及发生趋势,在试验和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多种高效、低毒的与环境相容的新型农药,组建了伊犁河谷冬小麦条锈病发生的中长期预测模型,在和田等地初步建立了小麦重大有害生物预警平台,针对不同小麦生态区重大病虫发生与危害的特点,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试验和示范,构建了更为完善、科学、可操作性强且适宜当地生产实际的小麦重大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体系,在生产上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伊犁河谷、喀什、和田等地(州)主要小麦生态区小麦有害生物的调查,明确了新疆主要小麦生态区主要有害生物种类及发生趋势,在试验和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多种高效、低毒的与环境相容的新型农药,组建了伊犁河谷冬小麦条锈病发生的中长期预测模型,在和田等地初步建立了小麦重大有害生物预警平台,针对不同小麦生态区重大病虫发生与危害的特点,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试验和示范,构建了更为完善、科学、可操作性强且适宜当地生产实际的小麦重大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体系,在生产上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1.
小麦籽粒胚乳结构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 4个小麦品种 (系 )的籽粒断面 ,分析了 2 6个小麦品种的加工品质性状。结果表明 :软麦籽粒断面胚乳薄壁细胞的淀粉粒清晰可见 ,并保持完整状态 ,胚乳结构比较疏松 ;而硬麦籽粒断面胚乳淀粉粒多数破碎 ,胚乳结构相对致密。硬麦品种出粉率、粗蛋白含量、沉淀值、面团评价值等性状的平均值均高于软麦品种 ,但软麦的水溶性蛋白质含量平均值高于硬麦品种。籽粒硬度与角质率与多种加工品质性状呈显著正相关 ,与水溶性蛋白质呈显著负相关 ,因而硬度作为硬麦指标比较可靠。试验还发现 ,参试软麦品种中有沉淀值较高的品种出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低温对小麦几丁质酶基因的影响。[方法]对120个小麦品种进行低温处理,测定处理前后的小麦几丁质酶活力,分析低温对小麦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常温下45个小麦品种的几丁质酶活性在0.5~0.8,42个小麦品种的几丁质酶活性在0.8~1.1,几丁质酶活性小于0.5和大于1.1的小麦品种仅占所测定小麦品种总量的27.5%。低温培养后所有品种的几丁质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小麦几丁质酶活性的升高范围为0~1,74个小麦品种的几丁质酶活性升高了0~0.2,占所测小麦品种总量的61.7%;37个小麦品种的几丁质酶活性升高了0.2~0.4,仅9个小麦品种的几丁质酶活性升高了0.4以上,占所测小麦品种总量的7.5%。[结论]低温条件诱导了小麦中的几丁质酶基因表达,从而抵抗不利环境。  相似文献   

13.
糯小麦的酿酒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糯小麦在传统白酒酿造工艺中的表现和对白酒品质的影响,探索糯小麦应用于白酒酿造的方法和途径。【方法】分别以糯小麦、普通小麦、粳高粱为原料进行酿酒研究,分析糯小麦在传统工艺下的化学物质含量、发酵环境的动态变化,并比较糯小麦与普通小麦、粳高粱的白酒出酒率、酒质的变化。【结果】糯小麦与粳高粱、普通小麦相比,泡粮吸水速度快、糖化温度高。在实验室条件下,糯小麦比普通小麦、粳高粱出酒率高,其白酒总酸与总酯含量较高、杂醇油含量适中。在酒厂生产条件下,糯小麦白酒有相对较高的出酒率和杂醇类物质含量、适中的酸类和酯类物质含量、较低的醛类物质含量,经品酒专家评定糯小麦白酒在气味和口感方面优于其它试验组白酒。【结论】糯小麦具有优良的酿酒特性,能够提高出酒率和改善白酒品质,具有酿酒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4.
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出苗和光合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冬小麦品种烟农19为材料,研究小麦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和玉米秸秆全量粉碎翻埋还田对冬小麦出苗和光合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可增加小麦的出苗数、出苗率和出苗均匀度,形成高产群体。播种过深和水分不足成为影响出苗的主要因素,秸秆阻碍对小麦出苗也有一定影响。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提高了小麦的成穗数、群体干物质积累,同时也提高了叶片光合性能及群体的光合生产效率。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主要促进了穗粒数的提高,穗数和千粒重也有所提高,进而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在本试验中小麦玉米秸秆两季连续全量还田处理对冬小麦出苗、光合生产以及产量的增加效应高于单季秸秆还田,玉米秸秆单季还田的增加效应高于小麦单季秸秆全量还田。  相似文献   

15.
郑州市优质小麦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进一步指导农民合理安排小麦生产,防御灾害、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和品种遗传潜力,实现优质小麦的高效生产,在对郑州市优质小麦生产现状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小麦生育期间的气候特点,同时考虑主要气象灾害及病虫害,地形地貌特征、土壤质地、灌溉条件、种植结构等因素,根据优质小麦生产对气象条件的要求,确定了优质小麦的气候区划指标,采用GIS技术将郑州地区优质小麦种植划分为强筋小麦适宜种植区、强筋中筋过渡区、中筋小麦适宜种植区和中筋弱筋过渡区四个区,并根据现代农业生产特点,针对不同的小麦适宜种植区提出相应的生产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选用3种不同品质类型的4个冬小麦品种,研究其产量在新疆乌鲁木齐、昌吉和木垒3个试验点的环境变异。结果表明,不同品质类型的冬小麦品种产量差异较大,中筋小麦的产量高于其他类型;同一品质类型小麦的产量在不同地区间存在差异,其中木垒点小麦产量高于乌鲁木齐点,乌鲁木齐点高于昌吉点;不同品质类型的小麦在不同试验区产量差异显著,中筋冬小麦与其他品质类型相比,其产量受生态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冬小麦的千粒重和穗粒数在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呈现出较大的变异,不同品质类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不同基因型小麦及其近缘属黑麦的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对来自我国不同生态区的21个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rum L)品种以及3个小麦近缘属栽培黑麦(Secale cereale)品种的遗传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麦与普通小麦间的分子标记多态性(66.20%)明显高于普通小麦之间的多态性标记(43.90%).冬春性不同的普通小麦品种间的多态性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冬性小麦品种间多态性(40.30%)明显高于春性小麦品种间RAPD多态性(14.66%).黑麦与普通小麦间的平均遗传距离(0.5086)是普通小麦品种间平均遗传距离(0.1378)的4倍.聚类分析表明,利用RAPD标记可以将黑麦和普通小麦以及冬春性普通小麦明显划分开来;来自同一选育单位或同一生态区的小麦品种大多都聚在一起.一些引物能对有些品种进行特异性扩增.因此,利用RAPD标记可以进行小麦品种指纹分析,确定基因型之间遗传差异,进一步划分小麦杂种优势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不同春小麦密度下杂草的入侵能力及其对小麦的影响。[方法]研究定西-24与和尚头2种春小麦品种在不同播种密度下,采用添加和不添加杂草种子后杂草的入侵能力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在添加杂草的情况下,定西-24的播种密度为300粒/m2时,杂草的种类和数量最少 而和尚头的播种密度为900粒/m2时,杂草的种类、数量均达到最低。在不添加杂草的情况下,定西-24与和尚头分别在播种密度为600粒/m2和300粒/m2时,杂草的种类、数目和地上生物量均达到最低。杂草的添加对株高存在显著的影响,在相同条件下,定西-24比和尚头有更高的产量和千粒重。无论添加杂草与否,定西-24与和尚头分别在播种密度600粒/m2和300粒/m2时,小麦的产量构成均达到最好,产量最高。[结论]合理播种能够抵御杂草的入侵,提高作物的产量。  相似文献   

19.
从临沂、菏泽、青岛市所属的9个县区27个乡镇81个农户中抽取田间主栽小麦品种样品81份,并对其品种构成和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1份田间小麦样品分属19个小麦品种,数量居前五位的依次是济麦22、矮抗58、临麦4号、烟农24、烟农19,均属于中强筋类型;以容重标准判断,有61.7%的小麦样品达到国家1级标准;以容重、降落数值、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5个指标判断,有16.0%的小麦样品达到国家优质小麦二等强筋标准;菏泽小麦样品的千粒重、容重、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显著高于临沂和青岛,青岛小麦样品的面筋指数、面团稳定时间、面团拉伸能量、拉伸阻力和最大拉伸阻力显著高于临沂和菏泽。三市的小麦总体上属于硬质、高蛋白质、中强筋类型,但在不同区域之间仍存在较大差异,建议今后进一步加大主推品种和良种补贴的实施力度,以全面提高山东省小麦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20.
云南小麦种植气候生态类型区划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气候立体性强、干湿分明,干旱、低温是制约云南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影响因子。为给云南小麦种植提供更加客观、科学的理论依据,根据云南小麦生育期间(10月—翌年5月)的降雨量、气温(积温)和日照时数的时间、空间分布与小麦生长适应性之间的相关性,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因子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与GIS技术结合,对云南小麦种植区进行气候生态类型区划试验,并对区划结果进行综合评述。结果表明,云南小麦气候生态类型可划分为中北部冷凉小麦种植区、中部半干旱小麦种植区、中部半湿润小麦种植区和南部温暖湿润小麦种植区,其中中部半干旱区是云南小麦最适宜和优先发展种植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