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河南省是我国小麦生产第一大省,2000 年以来河南省小麦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实现稳定增长,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全面总结了河南省小麦产业现状,以及在实现小麦生产规模化、提升种植效益、延长产业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政策保障、科技支撑、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河南省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加工业大省、食品加工大省,食品工业规模、质量、品牌等均位居全国前列,产品销售在全国市场占有重要份额。共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开展技术创新交流,推动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乡村产业,是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是小麦生产大省,也是优质小麦生产大省,但并非小麦强省。节水、优质、绿色、高效已经成为河北小麦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创新团队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针对农产品安全、地下水超采、一控两减等瓶颈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开展多项科技攻关,取得多项科技成果,促进了河北省优质小麦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现状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是我国小麦主产区,及时了解河南省小麦产业的发展对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中小麦育种、种植、植保和加工四个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体系中人才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建议,以期为河南省小麦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现状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山东省是小麦生产和消费大省,然而由于小麦产业涉及多个部门、领域,目前存在条块分割、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分工不明、协作不力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山东省小麦产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山东省小麦产业在育种、种植、加工等环节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构建山东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为我国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区,优质强筋麦种植面积持续不断扩大。为了培优壮大河北省优质强筋小麦产业,实现小麦生产大省向小麦产业强省转变,对该省发展优质强筋小麦产业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具体表现在:河北省具有适宜种植强筋小麦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强筋小麦品质突出,产业发展模式带动,价格优于普通小麦。同时,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围绕做强、做大优质麦产业,制定"以技术带动发展,提升强筋小麦种植质量""以企业试验站带动,扩大生产模式辐射范围""以科技促进增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措施并实施,解决了强筋小麦品质不达标、性状不稳定、优质不优价的难题,完善并形成了"从订到种,从种到收,从储到售"的优质强筋麦产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花生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是我国第一花生生产大省,2000年以来河南省花生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快速增长,对于河南农民增收、乡村振兴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文章全面总结了河南省花生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并从加强对省花生产业技术体系的稳定支持、加大对花生良种繁育和推广的支持力度、加大花生生产机械研发力度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河南省花生产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3月2日,在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产销对接推进会上,河南省副省长王铁、省农业厅厅长宋虎振等领导,对于今年乃至将来河南优质专用小麦的整体发展做了明确要求与布局。息县、延津、濮阳县、内黄、永城等8个县(市)作为河南省优质小麦种植的试点县(市),其代表在会上汇报了近年来小麦种植与相关产业发展的经验、成绩,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可谓是"八仙"谈麦,助力河南优质小麦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息县:打造"中国生态主食厨房"近年来,息县以实施全国粮油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为抓手,以农民种植意愿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高度  相似文献   

9.
花生是我国居民食用植物油和植物蛋白的重要来源。河南省是全国花生生产第一大省,花生种植面积、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4和1/3。在全省大田作物中,花生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玉米居第三位。近年来,河南省大力推进优质花生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促进花生产业转型升级,对于保障国家食用油料供给安全,促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河南省是我国小麦产量第一大省,小麦产业对河南农业乃至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支柱性作用。近年,河南省小麦市场价格稳步提升,优质小麦种植面积也持续增加,表现出了可观的效益与行业前景。在此背景下,河南省的小麦新品种开发工作也不断深入,以昌麦9号为代表的优质小麦已正式投入种植实践当中。昌麦9号是许昌市农场与许昌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周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新五年规划(2015—2019年)通过专家论证。新规划将以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为引领,紧紧围绕河南省小麦产业发展需求,不断解决小麦产业体系中的技术难题,着力提高河南省小麦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贡献。据介绍,新规划将瞄准国内外农业尤其是小麦科技发展前沿,进一步完善河南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团队建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寻求发展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的有效途径,用战略研究的方法,进行优质专用小麦的种植区划,从系统工程的角度进行战略思考,并对河南省近几年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小麦品种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提出了各主产区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的战略支撑手段和发展前景。强调只有根据市场需求,加快调整小麦的品种和品质结构,进一步加强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利用,实行优质专用小麦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加快建设优质专用小麦标准化基地等战略手段才能使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温县多措并举,在小麦种子产业发展和品牌打造方面,规划实施了农业产业集聚区和“种子硅谷”.近日,由河南省现代农业设计规划院编制的《温县优质小麦、四大怀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方案》对温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经过层层推荐、选拔,最终入选2018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该产业园为河南省唯一一家,标志着温县种子产业不仅逐步迈上了标准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也预示着温县小麦良种产业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温县发展小麦种子产业主要采取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河南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小麦生产总量约占全国的1/4。植物保护工作是确保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关键。通过对河南省当前植物保护工作现状调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加强和改善河南省植保工作的建议,以推动河南省植保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正阳县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按照"四优四化"的要求,以做大做强花生产业为调整农业结构的主攻方向,积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2016年,正阳县被确定为"全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河南省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核心区"。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不同生态区小麦产业发展障碍因子及解决途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河南省不同生态区小麦产业发展障碍因子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途径,以期为制定河南省不同生态区小麦产量和品质持续提升的有效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小麦是甘肃省主要粮食作物和基本口粮,其产业发展质量影响着全省广大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近年来,甘肃省小麦产业发展迅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标准化和规模化程度较低、产量品质不能相协调等制约因素依然较为突出。文章通过对当前甘肃省小麦生产现状和成效进行系统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从以科技创新引领小麦高质量发展、强化示范推广、加快建立现代化的栽培管理技术体系、做优做强产业链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旨在助推甘肃省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花卉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河南省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及面临的挑战,并对如何发挥河南省花卉的传统优势和资源优势,做大做强花卉这个特色产业,提出了要利用其花卉资源优势,打造和提升科技平台,瞄准境内外高端市场,创新花卉发展机制,完善物流交易体系,延伸花卉产业链条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花生产业优势、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山东省是我国花生生产大省 ,花生面积仅次于小麦、玉米 ,列第 3位 ,花生产业的好坏 ,不仅对山东整个农业和农民增收有直接影响 ,同时对全国花生产业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我国加入WTO后 ,给山东的花生产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处于新的发展时期 ,提高花生产业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研究分析,详细论述了沛县小麦产业的生产现状及产业优势,找出了形成优质强筋小麦产业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沛县强筋小麦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解决问题的对策,为沛县进一步加强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基地建设,做大增强优质强筋小麦加工企业,提升整体农业生产水平,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