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测定和比较了远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成熟卵巢和早期胚胎的水分、总脂、脂类组成和脂肪酸含量, 结果表明:早期胚胎的水分含量显著大于成熟卵巢, 但后者总脂/组织湿重含量显著小于前者, 两者的总脂/组织干重并无显著差异;甘油三酰和磷脂含量在早期胚胎与成熟卵巢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但是早期胚胎中的游离脂肪酸和胆固醇含量均显著高于成熟卵巢, 这可能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脂类物质被水解成游离脂肪酸、胆固醇和甘油等物质;就脂肪酸组成而言, 两者中均检测出27种已知脂肪酸, 仅15∶0、14∶1n7、20∶1n7和18∶3n3 4种脂肪酸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 16∶0、18:0、16∶1n7、18∶1n9、20∶5n3和22∶6n3为成熟卵巢和早期胚胎中的主要的脂肪酸种类, 其中n3PUFA/n6PUFA和20∶5n3/22∶6n3分别为3.5和0.7。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在西藏高原条件下驯养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越冬期间生化组分及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越冬前后,中华绒螯蟹肝胰腺指数显著降低,由越冬前的11.72%降为越冬后的9.96%;(2)越冬后,肝胰腺中水分及干物质组分中的总脂和蛋白质相对含量显著下降;肌肉干物质中总脂和蛋白质相对含量也显著下降,但水分相对含量显著增加。肝胰腺和肌肉中的总糖相对含量在越冬前后均没有显著性差异;(3)脂类组分中,肝胰腺和肌肉中的游离脂肪酸(FA)和磷脂(PL)相对含量在越冬后都极显著降低;而肝胰腺中的甘油三酰(TG)相对含量显著升高,肌肉中磷脂的相对含量显著上升;(4)脂肪酸组分中,肝胰腺主要的饱和脂肪酸(SFA)C16∶0、C16∶1n7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C18∶1n9和C18∶2n6在越冬期间作为主要能源物质被动员,消耗量均在10%以上;肌肉中SFA和MUFA作为能源被动员的情况和肝胰腺中的情况类似,但值得注意的是,肌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中的C20∶5n3(EPA)、C22∶6n3(DHA)虽然在越冬后相对含量有明显上升,但由于肌肉中EPA和DHA的所占比例较高(分别占肌肉总脂的23.47%和12.38%),结合肌肉中总脂的消耗情况来看,在越冬期间EPA和DHA的绝对量是下降的,表明仍有较多的EPA和DHA被消耗;(5)越冬期间,肌肉中的蛋白质和肝胰腺中的脂类均被大量消耗,表明养殖的中华绒螯蟹已受到低温和饥饿的双重胁迫。如果要提高西藏高原地区养殖中华绒螯蟹越冬后的成活率,建议在越冬前做好其相关脂类和蛋白质的营养强化。  相似文献   

3.
系统比较了长江和闽江水系野生河蟹(以下分别简称长江组和闽江组)的生殖性能、胚胎色泽及其生化组成,结果显示:(1)长江和闽江水系野生河蟹的抱卵量、生殖力、生殖指数、单卵湿质量和干质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长江组亲本所产胚胎的卵径显著高于闽江组(P0.05);(2)两组冻干胚胎的亮度(L~*)、红度(a~*)、黄度(b~*)和色差(dE~*)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长江组和闽江组胚胎中的总类胡萝卜素湿质量含量分别为0.44和0.47 mg/g,两者也无显著差异;(3)两组胚胎中的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接近(P0.05),两者胚胎中C16∶0、C18∶0、C16∶1n7、C18∶1n9、C18∶1n7、C18∶2n6、C20∶4n6、C20∶5n3和C22∶6n3为主要脂肪酸种类,含量均在4%以上,其中长江组胚胎中的C18∶2n6百分比含量显著高于闽江组。综上,闽江水系野生河蟹的生殖性能及其胚胎中的生化组成与长江水系野生河蟹接近,需要进一步研究闽江水系河蟹的养殖性能,为闽江水系河蟹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明普安银鲫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能量来源、组成变化和利用模式,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普安银鲫的成熟卵和8个胚胎发育时期的总脂与脂肪酸组成变化.结果表明:①普安银鲫胚胎中成熟卵和胚胎不同发育时期的总脂含量随着胚胎的不断发育而降低,成熟卵与受精卵相比,总脂稍有下降,由其干重的18.25%降至17.94%,但差异不显著(P>0.05),成熟卵随受精后胚胎发育的推进,其总脂变化呈逐渐降低趋势,在成熟卵和早期胚胎中的主要脂肪酸为C16∶0,C18∶0,C18∶1n-9和C18∶2n-6;与成熟卵相比,普安银鲫受精卵的饱和脂肪酸(SFA)与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下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升高.②普安银鲫的成熟卵和胚胎在发育过程中共检测到20种脂肪酸,胚胎对不同脂肪酸的利用率因胚胎发育时期的不同而有差异,SFA在囊胚期与出膜前期升高,其他时期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降低;MUFA呈波浪式上升趋势;HUFA呈波浪式降低趋势,但原肠胚期到肌肉效应期HUFA不断升高,到出膜前期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5.
中间球海胆繁殖前后性腺中脂类和脂肪酸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繁殖前后性腺中脂类和脂肪酸含量的变化,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对排精/卵前后的中间球海胆性腺中脂类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中间球海胆排精/卵前,雌、雄个体在性腺指数和性腺含水率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雌性个体性腺中脂类含量显著高于雄性个体(P0.05);排精/卵前后,海胆性腺中磷脂含量均较高,是海胆脂类的重要组分,排精/卵后,海胆性腺中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三酯显著下降(P0.05),胆固醇在雌性性腺中出现了显著升高(P0.05);雌、雄海胆性腺中脂肪酸组成种类基本相同,共检测到24种脂肪酸,其中C_(20∶4(n-6))和C_(20∶5(n-3))是主要的不饱和脂肪酸组分,排精/卵后,雄性个体性腺中C_(18∶1(n-9))含量显著升高(P0.05),雌性个体C_(18∶0)含量显著升高(P0.05)。本研究结果可为海胆亲本营养繁殖学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投喂添加卵磷脂和深海三文鱼油的饲料,研究了2种油脂对雌蟹卵巢发育及脂质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2种油脂均能够明显增加河蟹体重,显著提高河蟹的卵巢指数、卵母细胞直径、卵巢及肝胰腺总脂含量;添加卵磷脂后C16∶0和C16∶1脂肪酸含量明显下降,C18∶1脂肪酸含量明显上升,C18∶2脂肪酸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添加鱼油后,显著升高C20∶5和C22∶6脂肪酸水平;卵磷脂和鱼油同时加入,C16∶0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C20∶5和C22∶6脂肪酸水平显著升高(P<0.05)。充分说明了这2种油脂均能明显促进河蟹的卵巢发育。  相似文献   

7.
定量研究了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oara)和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的卵黄囊仔鱼发育过程中脂肪特性及脂肪酸的变化。结果表明:两种仔鱼具有不同的脂肪组成,青石斑鱼卵黄囊仔鱼中性脂与极性脂比值为0.97~1.22;卵形鲳鲹卵黄囊仔鱼中性脂与极性脂比值为1.88~3.21。两种卵黄囊仔鱼的总脂含量均随发育而逐步下降,且都主要消耗中性脂。青石斑鱼卵黄囊仔鱼中性脂内含量高的脂肪酸为:18∶1n-9,16∶0,DHA,16∶1和18∶0;极性脂中含量高的脂肪酸为:DHA,16∶0,18∶0和18∶1n-9。卵形鲳鲹卵黄囊仔鱼中性脂中含量高的脂肪酸为:18∶1n-9,18∶2n-6,DHA,16∶4n-3和16∶0;极性脂中含量高的脂肪酸为:DHA,16∶0,18∶1n-9和18∶2n-6。青石斑鱼卵黄囊仔鱼发育至2日龄时中性脂主要脂肪酸均显著下降;而卵形鲳鲹卵黄囊仔鱼发育至1日龄时中性脂主要脂肪酸均显著下降。两种卵黄囊仔鱼极性脂中的主要脂肪酸均在1日龄时显著升高。上述结果表明尽管脂肪和脂肪酸组成存在显著差异,但青石斑鱼和卵形鲳鲹的卵黄囊仔鱼在发育过程中利用脂类的规律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8.
为弄清雌鱼在生殖周期内,肝胰脏在脂类转移及促进卵巢成熟中的作用,采用常规及生化方法测定了瓯江彩鲤雌性亲鱼不同时期的肝胰脏指数(HI)及脂类、脂肪酸含量与组成。结果表明,肝胰脏指数及肝胰脏中总脂含量在产卵前最低,分别为1.76%和9.62%(干重),从产卵后到快速生长期显著(P0.05)升高到3.61%、40.6%,肝胰脏脂类绝对量显著增加,在越冬期又呈下降趋势。4个时期中,C16:0(软脂酸)、C18:1n-9c(油酸)、C18:2n-6c(亚油酸)均是肝胰脏中主要的脂肪酸,其含量显著(P0.05)高于其他同类脂肪酸;快速生长期肝胰脏中脂肪酸含最高,但种类最少;单不饱和脂肪酸在不同时期变化幅度较大;在越冬期,其他脂肪酸含量均下降的情况下,ARA(花生四烯酸)与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反而上升到最高,分别达18.68 mg/g、32.02 mg/g。表明,肝胰脏中脂类含量与肝胰脏指数变化呈正相关,肝胰脏中脂类绝对含量的变化与卵巢成熟存在密切的关系,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可能对脂类的合成和分解具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
原料鸭组成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4种原料鸭(番鸭、高邮鸭、荆江鸭、樱桃谷鸭)的水分、脂肪、游离脂肪酸、系水率和剪切力。肌内脂肪含量越高,剪切力值越低。不同品种胸腿肉间剪切力差异显著(P<0.05),不同品种胸腿肉间失水率差异不显著(P>0.05)。原料鸭肌肉脂肪中含量最高的游离脂肪酸为油酸(C18∶1),番鸭、高邮鸭、荆江鸭、樱桃谷鸭分别为7.65、16.10和12.80、13.58mg/g(脂肪),其余含量较高的游离脂肪酸依次为棕榈酸(C16∶0)、亚油酸(C18∶2)、硬脂酸(C18∶0),含量较低的游离脂肪酸为棕榈油酸(C16∶1)、亚麻酸(C18∶3),樱桃谷鸭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和脂肪酸总量高于其他3个品种。  相似文献   

10.
雌性阿根廷滑柔鱼性腺发育阶段的脂肪酸组成及其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阿根廷滑柔鱼是典型的头足类,资源生物量与其生长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积累及生殖投入密切相关。为了获知雌性阿根廷滑柔鱼性腺发育各阶段的脂肪酸组成及其变化特点,研究采用氯仿甲醇法和气相色谱法检测分析胴体、消化腺和卵巢的脂肪酸种类及其含量。结果表明,雌性阿根廷滑柔鱼胴体、消化腺和卵巢3个组织的脂肪酸均以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为主,饱和脂肪酸(SFA)次之,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总含量最低。胴体组织的脂肪酸种类最全面,共检测出28种脂肪酸,消化腺和卵巢分别检测出21种和17种脂肪酸。检测发现3个组织中SFA均以C16∶0脂肪酸最为丰富,MUFA以C18∶1n9c和C20∶1脂肪酸为主,PUFA的DHA(C22∶6n3)最丰富,EPA(C20∶5n3)次之。胴体的SFA和MUFA在成熟期达到最大值,在产卵期显著降低;消化腺的PUFA保持相对稳定水平,但是其含量显著低于胴体和卵巢;卵巢持续积累脂肪酸,在产卵期时MUFA和PUFA显著降低。研究表明,雌性阿根廷滑柔鱼胴体、消化腺和性腺3个组织的脂肪酸种类具有组织特殊性,而主要脂肪酸具有一致性。性腺发育过程中,胴体的SFA和MUFA可能转化为能量供给卵巢发育,消化腺的PUFA则向胴体和卵巢转移,卵巢则持续积累脂肪酸供给卵子发生。  相似文献   

11.
饵料对雌中华绒螯蟹可食部分含量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40 d养殖试验,研究了不同饵料对不同育成规格的中华绒螯蟹雌蟹可食部分含量和体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不同饵料的不同育成规格中华绒螯蟹雌蟹肝胰腺指数、性腺指数和出肉率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营养成分测定表明:不同育成规格和饵料肌肉粗脂肪、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配合饲料组雌蟹粗蛋白含量中规格显著高于小规格(P<0.05),而杂鱼组雌蟹粗蛋白含量小规格显著高于大规格(P<0.05);不同饵料相同育成规格粗蛋白含量,小规格杂鱼组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肝胰腺营养成分测定表明:不同育成规格和饵料肝胰腺粗蛋白、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配合饲料组雌蟹粗脂肪含量小规格和中规格显著高于大规格(P<0.05),而杂鱼组雌蟹粗脂肪含量小规格和大规格显著高于中规格(P<0.05);不同饵料3种育成规格粗脂肪含量,杂鱼组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卵巢营养成分测定表明:不同育成规格和饵料粗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配合饲料组3种规格水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粗脂肪含量随着规格增大显著递减(P<0.05),粗灰分含量大规格显著高于中规格和小规格(P<0.05);杂鱼组粗脂肪含量大规格显著低于小规格(P<0.05);不同饵料相同育成规格间,小规格水分含量配合饲料组显著高于杂鱼组(P<0.05),3种规格粗脂肪含量杂鱼组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总体实验结果表明,投喂不同饵料以及不同育成规格中华绒螯蟹雌蟹可食部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相同饵料不同规格以及相同育成规格不同饵料组可食部分营养成分含量有一定差异(P>0.05或P<0.05)。研究亮点:目前国内外有关饵料对不同育成规格的中华绒螯蟹可食部分含量以及体成分影响的比较研究较少。本文以中华绒螯蟹雌蟹为研究对象,分析投喂基础饲料添加3%的全豆油的配合饲料和冰鲜野杂鱼对不同育成规格雌蟹可食部分含量和体成分的影响,为市场购蟹提供指导,也为中华绒螯蟹配合饲料的研发和推广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玉米籽粒含水量与果穗性状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3~1986年通过对不同熟期600余份试验材料,测定玉米成熟期籽粒含水量,研究分析果穗性状与籽粒含水量的关系,得出在黑龙江省自然气候条件下,选育产量高、含水量低的杂交种,必须是穗轴细、穗粗适中、籽偏硬或中间型、长籽粒、出籽率高、单穗粒重和百粒重高的杂交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克隆水牛波形蛋白(VIM)基因,并明确VIM基因在水牛成熟卵母细胞(MII期)和早期胚胎(2-细胞阶段)中的表达情况,为研究VIM在卵母细胞成熟及附植前胚胎发育中的作用机理打下基础.[方法]根据GenBank上已公布的水牛VIM基因mRNA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克隆水牛VIM基因,利用在线软件程序对克隆获得的水牛VIM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以细胞免疫荧光试验检测VIM在水牛成熟卵母细胞(MII期)及早期胚胎(2-细胞阶段)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水牛VIM基因长度为1469 bp,其编码区长度1401 bp,编码466个氨基酸.水牛VIM基因序列与人类、黑猩猩、食蟹猴、家犬、马和牛的VIM基因序列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分别为93%、93%、93%、94%、94%和99%;基于VIM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也显示水牛与牛的亲缘关系最近.水牛VIM的分子量为53.73 kD,理论等电点(pI)5.05,主要在线粒体中表达,稳定性差(不稳定系数53.65),具有较强的亲水性,无跨膜结构,不属于分泌型蛋白,其蛋白结构以α-螺旋为主.VIM在水牛成熟卵母细胞(MII期)及早期胚胎(2-细胞阶段)中均有表达,且在成熟卵母细胞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早期胚胎.[结论]水牛VIM基因编码序列具有较高的保守性,且在水牛成熟卵母细胞(MII期)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早期胚胎(2-细胞阶段).  相似文献   

14.
巴旦杏雌蕊形态及早期胚胎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①巴旦杏雌蕊形态结构为:湿型柱头,花柱实心,子房1室,基生胎座,横生胚珠,双珠被,厚珠心,有珠孔塞。②巴旦杏存在明显的雌雄蕊异熟现象:花粉授粉后2h左右便可萌发,而雌蕊胚囊在开花时仍处在4核期。观察的材料中,绝大部分胚囊在授粉第3天逐渐进入8核早期,第9天发育为成熟胚囊,胚囊为蓼型。③珠孔授精,花粉管最早在授粉第9天进入珠孔,第10~11天进入胚囊完成双受精。胚乳在授粉第11天后出现,受精卵休眠1~2d于授粉第12天前后进行第一次分裂,胚胎发生为紫菀型。此外,本研究还对巴旦杏早期胚胎发生中胚珠的多糖和单宁物质动态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5.
2013—2014年,连续2年对旱作4~5年生同心圆枣园土壤水分进行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年际间差异明显,2014年平均土壤含水量在8%~13%,6月至7月下旬土壤含水量为8%~11%,明显低于2013年平均土壤含水量1%~3%,其他时间高于2013年平均土壤含水量。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排序依次为60 cm40 cm20 cm;20 cm的土壤含水量变化与40 cm的基本一致,但含水量大部分时间比40 cm的低2%~3%。6月上旬以前,距离主干30 cm的土壤含水量大于距离主干70 cm和100 cm的土壤含水量;6月上旬以后,距离主干100 cm的土壤含水量大于距离主干30 cm和70 cm的土壤含水量。在40 cm土层深处施用保水剂能明显提高土壤含水量,大部分时间使土壤含水量比对照提高约3%。为了保障旱作枣树正常生长坐果,需保证6月份以前(枣树开花前)和8月中旬以后(枣树白熟期以后)土壤含水率不低于10%,在6~8月份土壤含水率不低于12%。  相似文献   

16.
采用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在卵巢颗粒细胞对数生长期,对F-2毒素的繁殖遗传毒性和V-E对其的解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毒素组细胞活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各解毒组细胞活性均显著高于各毒素组,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MDA含量显著低于各毒素组,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这表明,F-2毒素可能是通过脂质过氧化作用,对颗粒细胞致毒,V-E对F-2毒素具有较好的解毒作用,能提高中毒卵巢颗粒细胞的抗过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受精对板栗胚胎发育的影响,以“遵玉”品种10年生树为试验材料,通过控制授粉试验,观察不同授粉处理板栗胚珠、总苞和子房的形态发育及其氮素和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受精不良导致空苞的产生,人工授粉板栗空苞率为0%,自然授粉板栗空苞率为12.37%,不授粉板栗空苞率为100%。在板栗果实发育早期,不授粉板栗与人工授粉、自然授粉板栗的胚珠大小、总苞和子房外观形态及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差异不显著,但其氮素含量显著小于其他2个授粉处理板栗;授粉后16 d,正常发育胚珠大小显著大于发育异常胚珠,此时人工授粉、自然授粉板栗总苞和子房体积显著大于不授粉的板栗子房,碳水化合物含量差异不显著;幼胚发育期,人工授粉、自然授粉板栗子房可溶性糖、蔗糖和淀粉含量显著高于不授粉板栗子房的含量。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供体植株栽培季节和栽培方式对黄瓜未受精子房离体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倍体胚胎发生率和植株再生率在温度相对较高的6月下旬、7月上旬以及9月份明显高于其他季节;生长发育前期的供体植株单倍体再生率相对较高且稳定;随着供体植株逐渐衰老,其未受精子房培养的污染率不断上升;种植于塑料大棚内的供体材料比种植在露地中的供体材料具有更高的单倍体胚胎发生率和成苗率。  相似文献   

19.
以玉米成熟胚为外植体,初步研究了不同基本培养基、不同生长素及其浓度对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N6培养基对玉米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诱导率略高于MS培养基,而且N6培养基上诱导的愈伤组织质量好于MS培养基;培养基中所添加的生长素种类及浓度对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有较大影响。在MS和N6培养基中添加2,4-D,诱导玉米成熟胚愈伤组织的效果优于添加NAA;中低浓度的NAA(1.O~3.Omg/L)和中高浓度的2,4-D(2.0~5.0mg/L)有利于玉米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诱导。  相似文献   

20.
种子贮藏含水量与胞内分子流动性及可溶性糖组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耐干性、化学组分不同的家榆、玉米和红花种子为试材,研究种子贮藏含水量与细胞内分子运动速率及可溶性糖组分的关系。【方法】以自旋标记探针CP(3-carboxy-proxyl)标记种胚,通过EPR波谱分析中分子离开中心的最远距离2Azz作为分子运动速率的指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量种子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可溶性糖含量。【结果】不同含水量种子的分子流动性变化规律与其贮藏的最适含水量负相关,分子流动性可以作为预测种子贮藏最适含水量的一种简便方法。红花种子具有较高的玻璃态转变温度可能与其内部含有较多的棉子糖有关。【结论】胞内分子运动状况与种子贮藏最适含水量相一致。玻璃态转变温度不能单独作为检测最适含水量的指标。种子贮藏最适含水量与种子在成熟脱水阶段所积累的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