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水稻不同灌溉方式节水效益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江西省赣抚平原灌溉试验站1987~2003年水稻不同灌溉方式的对比试验资料,分析了间歇灌溉与浅水灌溉对水稻需水量、需水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水平和耕作措施条件下,间歇灌溉与浅水灌溉相比,可以降低水稻耗水量和水稻需水系数,提高水分生产率。  相似文献   

2.
《江西农业学报》2022,(4):10-13
根据江西省赣抚平原灌溉试验站19872003年水稻不同灌溉方式的对比试验资料,分析了间歇灌溉与浅水灌溉对水稻需水量、需水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水平和耕作措施条件下,间歇灌溉与浅水灌溉相比,可以降低水稻耗水量和水稻需水系数,提高水分生产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生育阶段水分控制对浅湿间歇灌溉水稻株高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试验方法,在水稻浅湿间歇灌溉条件下,在不同生育阶段进行水分控制,研究水稻株高及产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浅湿间歇灌溉处理下的水稻株高比常规灌溉118.1 cm要小,分别为93.1、98.2、109.2、100.5、109.3、101.5 cm,因此水稻具有较强的抗倒伏性;对最终产量来说,常规灌溉下水稻产量最高,全程浅水灌溉产量最低.分蘖期、拔节孕穗期、乳熟期分别进行水分控制的水稻平均产量分别为5 702.0、7 208.0、6 046.5 kg/hm2.[结论]水稻前后期生产中水分条件显得尤为重要,中期可进行适度的水分亏缺.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间歇灌溉条件下南疆盐渍土盐分淋洗适宜灌水技术参数,采用室内土柱试验研究了总灌水量为30 cm的条件下不同初始灌水量(7.5 cm、15 cm)与灌水间隔(1 d、3 d、5 d)对土壤水、盐分布与排水、排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间隔是影响土壤水、盐分布的重要因素,随着灌水间隔延长,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总体呈增大趋势;土壤盐分则以40 cm深度为分界线,40 cm以上土层土壤盐分含量随灌水间隔延长呈降低趋势,40 cm以下土层土壤盐分含量则逐渐增大。不同初始灌水量与灌水间隔对土柱排水、排盐影响显著,随初始灌水量增加、灌水间隔延长,土柱排水量逐渐降低,排水矿化度逐渐增大,土柱排盐量、排盐效率变化规律则与排水量一致,均以初始灌水量7.5 cm、灌水间隔1 d处理最高。综合考虑灌后土壤水、盐分布以及排盐量,在总灌水量30 cm的条件下,分2次灌溉,初始灌水量7.5 cm、灌水间隔1 d是本试验条件下适宜的间歇灌溉淋盐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5.
半干旱地区海水灌溉下滨海盐土水分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山东莱州进行海水与淡水混合灌溉田间小区试验,发现高海水比例灌溉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具有明显的保水作用,海水灌溉下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如下:(1)在半干旱地区,0-50cm土体土壤含水量主要受灌溉,降雨及蒸发等因素的影响,但从表层到下层,变化越来越小;随着灌溉水中海水比例的增加。0-50cm土体土壤水吸力逐渐降低,土壤含水量逐渐提高,土壤保水能力提高了40%-60%。(2)不同比例海淡水混灌(A.0:1;B.1:9;C.1:3;D.1:1),使不同剖面的土壤水吸力产生明显的变化;除30cm土层土壤水吸力以处理B最大外,5,15和50cm土层土壤水吸力大小均依次为处理A、B、C、D。(3)各灌溉处理6-8h后土壤水吸力均下降到最低点;70-80h,在5-15cm土层A、B两处理土壤水吸力增幅变大;灌溉后48h处理A、B与C、D与5cm土层土壤水吸力开始产生显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差异加大,而15cm土层,这种差异始于灌溉后60h,30cm土层各处理间土壤水吸力在灌溉后7-8d内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一、浅、湿、干间歇灌溉的好处 (1)提高灌溉水的生产效益。灌溉水的生产效益是指每消耗1m3灌溉水所生产的稻谷重量。据灌区试验结果,浅湿干间歇灌溉使灌溉水的生产效益同淹灌的0. gkg提高到1.3kg,节约用水19.2%~22%,可增产6.7%,效益提高4.2  相似文献   

7.
间歇灌溉技术是以不同的土壤、施肥水平、气象条件为依据而采取的灌溉措施。间歇灌溉在分蘖期抑制矿质营养吸收,长穗期有促进作用。间歇灌溉对分蘖期和长穗期碳水化合物积累有显著促进作用。间歇灌溉能提高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增强根系活力;抑制无效分蘖,提高有效穗数;增强抗倒能力,改善受光姿势。产量与不同施 N 水平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灌溉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分蘖期、长穗期、结实期节水各达8.7%、22.9%、16.9%。  相似文献   

8.
通过6a的试验,分别研究了在一般干旱年份(年降雨量超过360mm)和较严重干旱年份(降雨量低于360mm),小麦品种(79121-15与定西24)、耕作方式(垄作与平作)及补充灌溉等农艺技术组合对产量的影响。在一般干旱年份,79121—15的产量比定西24的高,并且它们的产量在垄作种植下比平作种植下有显著提高。在严重干旱年份,定西24的产量比79121-15高。无论在一般干旱年份还是严重干旱年份,补充灌溉能够显著提高小麦产量。通过不同品种与耕种方式,以及补充灌溉等农艺技术的组合,可以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在一般干旱年份,组合品种、垄作和补充灌溉等技术措施,79121-15对产量的贡献率与定西24的相比较被提高了7.3%~9.9%。垄作较平作对产量的贡献率提高了9.3%~13.3%。补充灌溉对产量贡献率提高了17.7%~30.0%。但是,在严重干旱年份,组合品种、垄作和补充灌溉的情况下,补充灌溉提高小麦产量25.1%~35.5%,垄作和品种可适度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9.
2016—2019年对水稻开展不同灌溉方式的比较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方式下的节水减排效果和水稻产量.结果表明:结合不同灌溉方式下灌水量、排水量、灌水次数、水分利用率以及水稻产量等指标,可知间歇灌溉应用效果更好.间歇灌溉方式下早稻和晚稻的灌水量分别为(201.5±34.8)和(240.9±42.1)mm,水分生产率分别为1.35和1.38 kg/m3,产量分别为(6189.0±373.5)和(6409.0±682.5)kg/hm2.间歇灌溉结合70%化学肥料+30%菌肥的配比下,水稻产量更高.该研究结果可为水稻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微咸水灌溉对土壤盐分及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97-2001年间,研究了微咸水灌溉条件下,不同深度原位土壤溶液的电导率及其微咸水灌溉对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的影响.表明使用微咸水灌溉,0~80 cm土壤溶液的电导率迅速升高,2年后较淡水灌溉处理同一深度土层土壤溶液的电导率高约5~10 mS*cm-1.在一个生长季节内,550 mm的降雨和250 mm的灌溉水对盐分的最大淋洗深度一般都不超过150 cm.灌溉农田中,盐渍化最严重层是亚表层(20~60 cm).当20~60 cm土壤溶液的电导率在8 mS*cm-1以下时,对夏玉米的产量无显著影响;若电导率长期维持在10~15 mS*cm-1之间且当季的降雨相对较少时,玉米产量将显著降低.当20~60 cm土壤溶液的电导率长期维持在12~15 mS*cm-1之间,在灌溉量较大的条件下,盐分胁迫所造成的冬小麦产量损失一般在10%左右.  相似文献   

11.
研究滴灌施肥和沟灌施肥对保护地番茄产量、氮素吸收和土壤Nmin(硝态氮和铵态氮)残留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施肥水平下,滴灌施肥较传统的沟灌施肥可以提高番茄的产量,同时促进番茄地上部分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量,在0~40cm土层中滴灌施肥方式土壤Nmin残留量明显高于沟灌施肥土壤Nmin残留量(P〈0.05),说明滴灌施肥方式可以减少浅层土壤中的氮素淋失。  相似文献   

12.
大田条件下,设置5个试验处理,即: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溉60 mm(W1);拔节期和开花期测定0~20 cm(W2)、0~40 cm(W3)和0~60 cm(W4)土层土壤含水量,并补灌至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全生育期不灌溉(W0);以此研究不同土层测墒补灌对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贮水消耗量为W3W1W2、W4W0,60~140 cm土层贮水消耗量W3处理最高;W3的籽粒产量最高,其水分利用效率高于W0和W4处理。这表明依据0~40 cm土层含水量测墒补灌拔节期和开花期目标相对含水量为70%的W3处理达到节水高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室内土箱模拟试验,探讨了不同灌水频率(5,10,15 d·次-1)下,栽培辣椒的设施土壤的盐分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各灌水频率条件下,根据土壤EC值变化,均可分为3个阶段:快速降低阶段(第1次灌水后1-20 d)、缓慢降低阶段(第1次灌水后21-40 d)和稳定阶段(第1次灌水后41-62 d)。不同灌水频率下0-20 cm土层EC值,在快速降低阶段和稳定阶段表现为5 d·次-1>10 d·次-1>15 d·次-1,而在缓慢降低阶段却表现为5 d·次-1>15 d·次-1>10 d·次-1。0-20 cm土层积盐量,在缓慢降低阶段和稳定阶段,均以10 d·次-1灌水频率下最低,表明其对0-20 cm土层盐分的淋洗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14.
注灌施肥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在榆中县旱作区全膜双垄沟播栽培下,观察了不同注灌施肥处理对玉米产量及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肥条件对玉米产量均有一定的影响。基施N 180.00 kg/hm2、P2O5120.00 kg/hm2、ZnSO47.50 kg/hm2、K2O 30.00 kg/hm2,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各注水30 m3/hm2处理下玉米折合产量最高,为14157.6 kg/hm2。玉米抽雄期0~60 cm土层含水量各处理变化趋势相同,均表现为0~20 cm土层含水量较高,20~60 cm土层含水量相对较低,且相互间无明显差异。注水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等灌溉量膜下滴灌与细流沟灌对玉米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以郑单958为研究对象,于2015—2021年进行田间试验,通过管式水分仪测定窄行、根区和宽行下0—50 cm土层水分含量,研究膜下滴灌与细流沟灌对土壤水分分布状况及其对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生物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结果】膜下滴灌优先补充窄行和根区的土壤水分,而细流沟灌优先补充宽行表层的土壤水分。而玉米耗水主要集中在0—30 cm土层范围内,膜下滴灌的窄行和根区0—30 cm土层水分含量均高于细流沟灌;随着土层深度增加灌溉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减小,40—50 cm土层水分动态受灌溉方式影响较小。膜下滴灌较细流沟灌可显著促进玉米在开花期和成熟期的生长,提高叶面积指数。开花期膜下滴灌玉米的株高和叶面积指数较细流沟灌平均增加4.3%和8.3%,成熟期平均增加4.9%和15.1%。开花期和成熟期玉米总生物量均为膜下滴灌>细流沟灌处理,开花期增加12.2%,成熟期增加11.5%。膜下滴灌处理的玉米干物质转移量、干物质转移率和干物质转移量对籽粒贡献率均显著高于细流沟灌处理,分别增加17...  相似文献   

16.
膜下滴灌不同灌溉定额对土壤水盐分布和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溉定额对土壤水盐时空分布特征、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在石羊河流域中游,通过2014-2015两年的灌溉试验,对春玉米生育期设置不同灌溉定额(4 800、4 200和3 600 m3·hm-2),测定0-100 cm土层内,土壤水盐时空分布特征,春玉米播种前和收获后土壤全盐量在年内和年际间的变化,春玉米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结果】随灌水定额的增加,0-6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增加明显,当灌水定额从420 m3·hm-2增加到480 m3·hm-2时,春玉米吐丝扬花期0-60 cm土层平均含水率可保持在24.52%以上。在作物需水关键期,当灌水定额为480 m3·hm-2时,能明显增加深层土壤的蓄水量。当灌溉定额低于360 m3·hm-2时,灌水量严重不足,土壤水分亏缺明显。在非灌溉期,土壤盐分随水分蒸发在表层耕作土壤中积聚。垂直方向上,在0-40 cm土层发生积盐现象,80-100 cm土层发生脱盐现象。在灌溉期,在垂直方向上,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加,土壤淋洗深度呈增加的趋势。不同灌溉定额条件下,0-20 cm土层土壤发生脱盐现象,40-100 cm土层发生积盐现象。但0-100 cm土层内,土壤全盐量盈亏量总体基本平衡。在水平方向上,土壤盐分以滴头为中心向滴灌带两侧运移,滴头间土壤水分的交汇作用将原耕层的部分盐分迁移到滴灌带的湿润锋边缘处。各处理土壤含盐量均表现为滴灌带间较滴头间增加明显。不同灌溉定额对春玉米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影响不显著,对穗粗、秃尖长、百粒重影响显著。降低灌溉定额可增加春玉米的穗粗和百粒重,但对作物增产无显著作用。【结论】膜下滴灌条件下,春玉米耗水量受灌水量影响,适度水分亏缺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但使春玉米产量降低4.45%-20.99%。春玉米全生育期灌水10次,灌水定额为420 m3·hm-2,灌溉定额为4 200 m3·hm-2的灌溉制度节水、压盐、增产效益最优。  相似文献   

17.
研究砾土质戈壁土壤滴灌条件下红枣根系分布情况,为滴灌系统的科学设计和水分精确管理制度的建立及红枣施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砾土质戈壁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此类土壤滴灌条件下定植3、5和7 a 的红枣根系分布采用改良壕沟法进行观察,了解枣树根系的分布和生长情况。结果表明,砾土戈壁滴灌条件下红枣根系有向肥水生长的特性,大量垂直根系主要分布在20~80 cm土层,以20~60 cm土层较密集,占总根量的65%~80%,水平方向主要分布在0~50 cm土层,其根系数量约占全部根系数量的90%以上,其中0~40 cm土层根系约占全部根系数量的79%以上。可见,砾土质戈壁滴灌条件下3~7 a生的红枣垂直根系主要分布在60 cm土层,水平方向主要分布在0~50 cm土层,施基肥深度应在30~50 cm,施肥槽穴可留在树行中间。  相似文献   

18.
浅水灌溉对寒地井灌稻田温度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三江平原寒地井灌稻区井水低温造成的水稻减产问题,于2009年通过田间控制试验研究了浅水灌溉措施对寒地稻田水温、土温和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设置3种灌溉处理:控Ⅰ,水层控制在3 cm;控Ⅱ,水层控制在1 cm;CK(传统淹灌),保持5~10 em水层.结果表明:在水稻本田期内的各生育时期,3种灌溉处理间水温和土...  相似文献   

19.
滴灌冬小麦不同滴灌量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及冠层特征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滴灌冬小麦不同滴灌量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及冠层特征响应,为北疆滴灌小麦灌溉制度、滴灌参考指标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设不同滴灌量处理,研究滴灌后土壤含水量时空扩散特征,离滴灌带不同距离麦行土壤含水量在不同生育期动态变化特征及冬小麦冠层特征响应。【结果】在不同时段0~20 cm表土层土壤水分变化最为剧烈,且随滴灌量的增加而趋于缓和;滴灌方式20~80 cm土层为主要储水层;滴灌量为2 475 m3/hm2滴灌后远离滴灌带麦行土壤水分补充极少,该趋势在表土层更加明显;通过增加滴灌量使水分更早向远管麦行扩散;滴灌量低于3 750 m3/hm2进入扬花期后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低于15.0%,滴灌量低于3 150 m3/hm2进入灌浆期后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接近10%,不利于籽粒灌浆和产量形成;总叶面积指数近管麦行较远管麦行高水处理增加9.50%,中水处理增加7.40%,低水处理增加5.72%;不同处理冬小麦倒三节茎粗近管麦行>远管麦行位置,高水近管麦行为0.210 cm,低水远管麦行为0.182 cm。【结论】北疆冬麦区随滴灌量降低土壤水分明显下降,影响了小麦叶面积、株高、穗长、茎粗等个体生长发育;冬小麦返青后滴灌量3 750 m3/hm2缩小近管麦行、远管麦行位置土壤水分差异,减少远离滴管带麦行土壤水分亏缺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滴灌量低于3 150 m3/hm2北疆冬小麦种植区扬花期后0~60 cm土层会出现水分亏缺,显著影响小麦籽粒灌浆和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20.
不同灌溉制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比较同一水稻品种在两种灌溉用水、两种灌溉时间、四种灌溉方式的栽培措施下对产量的影响,研究不同灌溉制度下水稻产量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生产上应该提倡的灌溉方式是浅、晒、深、湿;利用地表水灌溉比利用地下水灌溉更容易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