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公民生态文明素质的结构体系是培养公民生态文明素质的目标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当前对于公民生态文明素质结构体系因缺失合理的逻辑而呈现纷乱。从界定生态文明素质的内涵自然引出公民生态文明素质包括生态文明认知、情感意志(价值观)、行为能力的心理发展结构和生态知识、生态伦理、生态法律等的内容结构。两大结构交织形成了公民生态文明素质的系统型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意识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源动力和前提条件.以山东省为例,对17个地市的34个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和51个对照村进行了生态文明意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生态文明认知度、公民环保态度、生态文明行为现状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与期望四个部分.调查结果表明,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山东省社会新农村试点村中农民生态文明认知度有所提高.通过试点村与对照村的差异性检验,发现试点村与对照村在生态文明认知度方面有差异,但在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方面无差异.生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意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以培育生态意识为手段,要求人类主动约束自身行为和修正自身错误。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其方向和目标受社会因素特别是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自然生态理论的影响和制约,并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培育结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汲取中国哲学所蕴含的生态理念,立足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结合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和目标,重构了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及其价值内涵,是新时代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根本指针。  相似文献   

4.
运用角色理论进行分析,农民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着主体的角色,受农民现有素质短板的制约,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民的角色扮演发生了冲突:农民生态道德观的缺失、原有的生活陋习、现有的民主政治素质、文化素质普遍低下、农村消费模式不科学等素质问题,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负作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呼唤“新型”农民,要从两方面进行角色发展,第一,角色转化:农民——农商,农民——生产能手,传统村民——新型村民;第二,转化思路:遵循农民的主体意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意义,因而探寻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途径至关重要,需要从政府层面、国民层面以及制度层面进行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6.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亟需道德上的引导与维护。我国农民生态道德意识的现状和解决农村生态问题的迫切性,是开展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和最大的现实必要性。同时,开展农民生态道德教育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诉求和内在要求,是深入推进农村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全面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但农民自身生态道德基础薄弱,农村生态道德教育的资源不足,并缺乏有效的教育平台,这直接限制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就其内容而言,主要对农民进行生态状况、生态危机后果、生态科学知识、生态法制观念以及生态道德观念等方面的教育。在路径选择上,要不断加强生态道德观念的宣传力度,完善农民生态道德教育平台,深化生态农村建设,树立农村生态道德典范,加强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队伍建设,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戴迎华  张春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663-17665
随着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的启动,我国农村消费量逐步扩大。十七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通过分析生态消费模式和农村生态文明的内涵及特征,探讨当前我国农村消费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需要转变农村消费方式。而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是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在农村发展生态消费模式,可以为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提供有利支撑。因此,需要在农村普及生态消费模式的理念,奠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运用法律手段规范这一消费方式,为可持续消费、生态消费、绿色消费提供制度依据和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8.
生态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政区建设的细胞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环节,是生态市县和生态省建设的基础,有利于推动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有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生态乡村的创建优化了村镇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了农民的环保意识和农村生态文明水平,应在政府的主导下因地制宜探索具体道路,在公众参与下建立环境友好型生产、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人们也承受着工业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全球气候的不断变暖,资源的不断枯竭。低碳生活倡导了的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主张人们通过自己生活方式的转变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这一概念,不仅是一种生活的方式,也体现了身处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人对于这个生态系统的道德关怀。这些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高度一致,可以说,低碳生活的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应该充分了解低碳生活的理念和具体实践,从而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0.
农民生态文明教育对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塑造乡村生态文化、推动实现乡村生态致富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农民生态文明教育还面临一些挑战,如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相对薄弱、教育内容和方式相对滞后、人才较为匮乏等。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充分利用多方力量激发农民参与生态文明教育的积极性,丰富农民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创新农民生态文明教育方式,加强农民生态文明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强农民生态文明教育,助推乡村生态振兴。  相似文献   

11.
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以生态伦理思想为指导,实现环境美、乡 风美。在建设过程中遵循尊重自然原则、适度原则、节约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的互惠共生。近几年通过当地政府的重 视与积极的探索,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存在生活垃圾处置不当、生态环境恶化、农民生态伦理意识薄弱 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把生态伦理思想贯彻其中,优化人居环境,推广生态产业、加强农民生态伦理教育,实现 乡村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土地整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建设和土地整理都是当前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重要措施。生态文明建设与土地整理有内在紧密的联系。生态文明是土地整理的新要求;土地整理应该积极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土地整理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的促进因素之一。建立土地保护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建立生态文明下土地整理实施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环境管理责任落实不充分以及农民环保行动力缺乏等现实问题,成为影响乡村振兴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重要掣肘。基于当下乡村振兴所面临的生态困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积极加快产业绿色转型,为乡村振兴奠定物质基础。同时注重维护乡土社会的多样化,厚植农村发展优势;坚持整体性治理与网格化管理并行,合理分配生态环境管理责任。并通过乡村生态行为建设,转变农民行为方式,将生态文明理念落在实处,从而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正处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阶段。虽然经济发展举世瞩目,但是能源资源消耗与日俱增,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公民生态文明素质整体不高。鉴于此,必须深入了解社会转型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内涵,明确社会转型期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个方面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顺利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  相似文献   

15.
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农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提出了新要求。生态文明的新农村在生产、生活和环境等方面都有其特殊的建设要求,需要在新农村建设的理念、政策、措施和目标上作出新顺应。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农村,根本在于构建人与自然友好相处、共生共荣的新生活,关键在于对农村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相似文献   

16.
刘智元  蒋菠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983-6984,6988
在江苏省开展了有关农民生态伦理教育的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看,部分农民的生态伦理意识较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重视并解决。分析结果显示,提高农民生态伦理意识有利于其关注生态环境、支持生态保护政策、积极投入生态保护活动。农民生态伦理教育需要培育农民的公民意识,强化教育的针对性,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党的十八大又将生态文明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了战略性的高度。这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形态下,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的策略,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立意高远,切实可行,必将坚定中国人实现梦想的信念。  相似文献   

18.
培育农民生态伦理素质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农民生态伦理素质教育需要了解农民的素质状况,掌握好着力点和切入点。从分析结果看,要基于农民的素质结构,通过提高农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水平、生态保护意识、主体角色意识等方面的素质,促进其生态保护主动性、对政策的支持度、对环境的关注度、参与生态保护意愿等素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海洋意识在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着灵魂作用,是我国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历史要求、战略需要和核心动力。海洋意识是人类海洋事业发展、构建海洋策略、打造海洋生态文明的内在动力;海洋生态文明则是海洋意识发展程度的具体体现,是海洋意识在客观实践领域对认知的基本反映,是海洋意识优化与提升的基础。文章对高校海洋意识培养教育现状及优势进行分析,认为高校在对海洋意识培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涉海高校应充当海洋意识培育的主力军。针对当前国民海洋意识薄弱的情况,高校应从海洋自然意识、海洋文化意识、海洋经济意识和海洋政治意识等方面研究海洋意识培养与教育策略。因此,建立完善大学生海洋意识培育体系并服务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委、州政府为此提出了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和树立"生态文明立州"理念的发展战略。本文从湘西州树立"生态文明立州"理念提出的政策依据及重要意义入手,探索推进湘西州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主要政策与措施,以期为加快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