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 32例(35眼)合并有白内障、房角关闭粘连小于180°的首发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单纯行小切口白内障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诊12-24个月。比较手术前及末次复诊的视力、眼压及前房角的差异。结果末次复诊的视力、平均眼压以及前房角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中、术后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有白内障且前房角关闭粘连范围小于180°的首发闭角型青光眼,能有效的开放房角,不同程序加深前房,有效降低眼压,提高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激光虹膜周切术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其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其中一眼已确诊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的患者268例,对其另一尚处于临床前期眼行532氩激光联合YAG激光虹膜周切术,术后随访1~7 a。结果 262眼(97.8%)眼压维持在正常水平,视力、房角、角膜内皮细胞、眼底、视野等检查结果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仅6眼(2.2%)出现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术后均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及视力下降等并发症,经降压及抗炎治疗后所有术眼恢复至术前水平;5例(1.9%)出现虹膜孔洞闭塞,经YAG激光击射后孔洞再通,未发现不良后果。结论激光预防性虹膜周切术应用于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的临床疗效满意,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药物失控性青光眼患者高眼压状态下进行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药物失控性青光眼患者24例,在患者高眼压状态下给予手术治疗,原发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用板层下巩膜咬切加虹膜根切术治疗,白内障继发青光眼患者采用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术。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青光眼患者高眼压状态下,为避免对其视神经造成损害,应尽快行手术治疗,临床疗效与正常眼压下手术疗效相同。  相似文献   

4.
张进 《长江大学学报》2009,6(3):144-145
小梁切除术是目前治疗青光眼的经典术式,但术后早期浅前房、滤过过强、脉络膜脱离、晚期滤过口的瘢痕化等并发症均会影响手术效果而致手术失败。我院于2005年3月至2008年7月对56例?75眼?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生物羊膜覆盖联合可调整缝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05年3月至2008年7月收治青光眼56例(75眼),其中男性25例(28眼),女性31例(47眼)。年龄29~65岁,平均53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7眼(36%),慢性闭角型青光眼30眼(40%),开角型青光眼13眼(17.3%),残余青光眼5例(6.7%)。术前眼压26~74mmHg。药物降眼压至正常,有前房炎性反应者监测眼压同时点双氯芬酸钠及典必殊减轻炎症。1.2羊膜材料江西科学院的瑞济生物羊膜,厚度0.1~0.3mm,面积1.5cm×1.5cm,经钴60辐照灭菌。使用前用无菌生理盐水浸泡复水。1.3手术方法显微镜下操作,做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方形巩膜瓣4mm×4mm约1/2巩膜厚度直达透明角膜缘内1.0mm,前房穿刺,缓慢放房水,切除1.5mm×3mm小梁组织,剪除略大于小梁切除口的周边虹膜。在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治疗组38例42眼、对照组36例41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治疗组视力0.05-0.1者15眼,>0.1-0.6者25眼,>0.6-1.0者2眼;对照组的视力0.05-0.1者17眼,>0.1-0.6者23眼,>0.6-1.0者1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0.40,P>0.05)。两组眼压控制及术后并发病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药物不能控制眼压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及时行前房穿刺加小梁切除术手术治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囊袋张力环应用于晶抗体脱位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晶状体脱位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术中辅助应用囊袋内张力环的白内障患者共23例(23眼)患者的护理资料。结果。本组患者经过术前的护理干预.均能配合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无并发症。且经术后、出院护理.术后无1例发生感染;随访0.5~3a。23例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有4例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4例加抗青光眼药物.眼压控制良好。结论:23例经过术前护理的关健是重视整体护理和心理护理.以缓解受档者的心理压力.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患者的术后恢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7.
手术仍是目前治疗各类型青光眼的有效办法,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手术后仍有部分患者滤过功能不足导致眼压偏高,笔者应用氩激光治疗了47例青光眼手术后高眼压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本组患者47例47眼,其中男17例,女30例,年龄7~65岁,平均(45±3)岁。青光眼类型:先天性青光眼2例,慢性单纯性青光眼15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8例,继发性青光眼12例。抗青光眼术式:小梁切除术25例,虹膜周切术12例,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摘除术10例。抗青光眼术后至接受氩激光治疗时间最短为2周,最长为3个月。治疗前眼压为3.57~5.62kPa,平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和房角镜判断房角关闭情况。方法对26例30只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分别用Topcon 3D 1000 OCT ver2及房角镜检查,统计两种方法检测房角关闭与开放的眼数。结果两者在判断房角关闭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吻合度高(k=0.762,P〈0.05)。结论光学相干光断层扫描仪在检查房角关闭方面与房角镜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好,在临床诊断房角关闭及指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巩膜层间引流池样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MMC)、巩膜瓣调整缝线的术后近期降眼压效果,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38例46眼,常规制作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巩膜瓣下及筋膜下用MMC处理,先以角膜缘为基底做6mm×4mm厚约1/3的板层巩膜瓣,再在该瓣下以角膜缘为基底做4mm×3mm厚1/4的板层巩膜瓣,并切除之,使该部位成4mm×3mm×0.2mm引流池,最后切除小梁组织,联合外露可拆除式调整缝线缝合巩膜瓣,分层缝合筋膜和结膜。结果术后1、14、30d所有病例均形成前房和滤过泡,眼压下降至21mmHg以下,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后30d所有术眼前房稳定。结论巩膜层间引流池样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MMC)、巩膜瓣调整缝线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在术后早期可有效降低眼内压,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我科于1999年11月~2003年11月收治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中,有20例在急性期高眼压状态下施行小梁切除术,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以活体取卵OUP来源的牛卵母细胞为受体胞质,以Holstein奶牛的牛耳成纤维细胞作为供核细胞进行体细胞克隆.并将发育7d的克隆囊胚和体内胚分别及体外胚进行移植,观察移植时机对受孕率的影响。依据代孕牛排卵后天数的不同分为3个实验组,组1:排卵后5-6d(不含6d);组2:排卵后6—7d;组3:排卵后7~8d(不含7d)。结果显示:对于体外胚胎而言,第2组的受孕率高于第1组(P〉0.05),第3组的受孕率最低(Pt0.05),且120d的受孕率为0。与此相反,对于体内胚胎。第3组的受孕率高于其他2组。通过实验可以证明对于7d的体外胚胎选择在代孕牛排卵后6—7d移植可以得到较高的受孕率:而对于体内胚胎而言则应选择在受体牛排卵后7—8d移植,可得到较高的妊娠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龙胆泻肝丸口服联合抗病毒及镇痛药物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龙胆泻肝丸+肋间神经阻滞+抗病毒治疗;B组:单纯抗病毒治疗.以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睡眠质量评分(Q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从即刻开始至观察期(20 d)结束,A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睡眠状况也明显改善(P〈0.01);而B组患者仅在第15天开始疼痛有所减轻,睡眠状况好转.结论采用龙胆泻肝丸口服+肋间神经阻滞行镇痛治疗、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对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缓解和睡眠质量改善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术前肠内营养支持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手术的胃癌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术前术后肠内营养组(观察组);术后肠内营养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从术后24h起自营养管给予等热量、等氮量的肠内营养剂.观察组于术前7d起口服能全力(纽迪西亚公司)500mL/d至术前1d.术前、术后第1,8天抽取静脉血,检测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指标;外周血;T淋巴细胞.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有免疫功能的降低,但观察组比对照组术后第1,8天的CD4/CD8比值IgG水平显著增加;术后第8天的前蛋白浓度显著增加.结论胃癌患者围手术期(术前术后)使用肠内营养剂,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出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各生长阶段对体质量有显著影响的主要生长性状,为开展花鲈选育工作时不同阶段应采取何种筛选标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外池塘养殖模式对花鲈(平均体质量12.29~599.33 g)开展为期250 d的养殖试验,每隔50 d随机采样测量其表型性状,包括体质量、全长、体长、眼径、头高、头长、上颌长、躯干长、尾鳍长、体高、尾长、尾柄高和吻长,并对不同生长阶段的表型性状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以及构建多元回归方程。【结果】在测定的13项花鲈表型性状中,除吻长外,其余性状均随养殖时间的延长而呈增长趋势。其中,花鲈的体质量从12.29±2.87 g增长至599.33±116.50 g,体长由86.73±7.75 mm增长至328.12±21.10mm。花鲈体质量和体长的变异系数波动变化均不明显,分别为19.44%~24.74%和6.43%~9.09%。不同生长阶段与花鲈体质量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的生长性状分别是:养殖第1 d为全长;养殖第50 d为体长、头高和吻长;养殖第100 d为体长和体高;养殖第150 d为体长、眼径、上颌长和体高;养殖第200 d为体长、躯干长和体高;养殖第250 d为体长和头高。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养殖第1 d以全长对花鲈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通径系数为0.894);养殖第50 d、第100 d、第150 d和第250 d均以体长对花鲈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通径系数分别为0.531、0.663、0.403和0.686;养殖第200 d则以体高对花鲈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通径系数为0.511)。【结论】在不同生长阶段与花鲈体质量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的生长性状也各不相同。花鲈平均体质量为12.29 g时全长与体质量的相关性最大,平均体质量在70.25~599.33 g时体长与体质量的相关性较大;花鲈的体质量还与其体高和头高有相关性。因此,在花鲈选育过程中建议以体长为主要选育性状,同时辅以体高、全长和头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烟草中3个亲环素家族基因(CyPl、CyP2、CyP40)表达模式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发育时期中,CyPI在烟草移栽后40、50、60d时表达量较高,CyP2则是在移栽后30、40、60d表达量较高,而CyP40只在移栽后60d表达量较高。在不同组织部位及器官的表达中,3个亲环素家族基因在中部叶和下部叶中表达均较强。在烟草根中主要表达CyPl和CyP40基因,CyP40还在花中表达较高,而CyP2基因的主要表达器官为叶片。  相似文献   

16.
猪细小病毒N株免疫期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PPV—N株制备成弱毒疫苗,在配种前1个月接种PPV HI抗体阴性的后备母猪,接种2周后检测PPV HI抗体均达到1:256以上。当怀孕到40d时用PPV强毒攻击,攻毒后40d剖杀的2头怀孕母猪其胎儿正常健活,胎儿心血未检测到PPV HI抗体,胎儿脏器未分离到病毒;自然分娩的2头母猪,其仔猪健活,未吃初乳仔猪PPV HI抗体阴性,仔猪脏器未分离到病毒;而强毒攻击的对照猪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死胎,并从未吃初乳仔猪检测到PPV HI抗体和从死胎儿肺回收到病毒。按上述方法连续观察到第3胎(免疫后15个月),证明免疫母猪怀孕到第3胎仍能抵抗PPV强毒攻击,说明PPV—N株对母猪的免疫期达1年以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老年性白内障术后角膜厚度的变化。方法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 18例 ,(2 2眼 )在术前及术后第 1、2、3天 ,采用 DGH- 2 0 0 0 - AP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中央及周边角膜厚度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第 1天角膜增厚最明显 ,第 2、3天逐渐减轻 ,3d间角膜厚度的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术后角膜增厚以上方周边角膜为重 ,中央部次之 ,下方周边角膜最轻 ,三个部位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结论 :白内障术后角膜厚度的变化与手术切口、手术操作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人工泪液联合性激素对围绝经期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泪膜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64例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围绝经期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组.对照组术后采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点眼,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用人工泪液和性激素,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7、30、90d的干眼症状评分、基础泪液分...  相似文献   

19.
不同墒情和播深对小麦出苗及冬前苗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小麦足墒播种和欠墒播后浇水两种处理下不同播深对小麦出苗和冬前苗情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足墒播种播深5 cm的出苗率和冬前苗情最好,播深增加或减少其出苗率和苗情都不同程度地降低;小麦欠墒播后浇水,播深3 cm的出苗率和冬前苗情最好,播深增加出苗率和苗情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术式选择及p53基因表达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34例PT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危险因素、术前和术中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低危组102例,行功能性根治术;高危组32例,行扩大根治术联合核素辅助治疗.对照术后标本的免疫组化结果,判断术前分组的可行性;结合术后随访情况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术后免疫组化结果:102例低危组中,p53基因的表达呈强阳性者14例(13.7%);32例高危组中,强阳性者28例(87.5%),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5a,低危组出现转移者11例(10.7%),高危组淋巴结转移4例(12.5%),淋巴结转移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危组有严重并发症出现,两组无死亡病例.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术前分组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p53基因表达与危险评估相一致,可作为判断PTC恶性程度的参考指标,具有重要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