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以后,洞庭湖区“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工程的实施,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以洞庭湖水系沅水归宿之地沅江市为例,分析了沅江市1999—2003年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发现:区域内耕地面积减少.水域面积大增;耕地面积转移是其它土地利用类型新增面积的主要来源;城镇农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新增面积呈高速扩展之势。对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各类土地转化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农用地、未利用地向建设用地的转移是该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导趋势,其中大量侵占农用地成为增加建设用地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以呼和浩特市作为研究区域,以2006和2012年各产业用地产值数据为基础,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将各产业主要用地类型的产值与内蒙古自治区进行对比,对增长份额、结构偏离份额和竞争力偏离份额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3次产业用地效益总体呈上升趋势,从具体产业用地地均产值来看,第三产业用地地均产值极高,因而对土地利用结构效益的作用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用地,而第一产业用地作用相对较弱。因此,就目前发展趋势来看,调整优化各产业用地内部结构,促进3次产业用地合理发展,是维护土地利用结构效益平稳增长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利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构建了水资源约束下的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型,系统模拟了张北县2010—2025年不同情景模式下的土地利用结构,并对模拟结果的社会、经济、生态效应进行对比分析。水资源约束条件下人口和GDP增长减缓,且水资源约束越强,人口及经济发展速度越缓慢。同时水资源约束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结构变化:1)水资源约束越强,耕地面积减少越快,未来耕地面积越小,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越慢,未来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越小。2)对比无水资源约束和有水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土地利用结构:水资源约束条件下的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均较小,耕地年减少速度较大,林地和建设用地年增加速度均较小。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的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及生态效应,情景B即水资源中度约束下的土地利用结构为最佳土地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及影响因素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中各类型土地的碳排放量及各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方法]以甘肃省为例,在分析1995—2012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基础上,估算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排放量,并运用LMDI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总体表现为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农用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内部结构变化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增加最多,交通用地变化幅度显著;土地利用碳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由1995年的1 882.07×104t增加到2012年的7 503.23×104t,年均增加341.48×104t;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最大的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碳排放强度呈缓慢上升态势,但到2012年有所下降;土地利用变化、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口规模增加促进了土地利用的碳排放,能源效率提高和能源结构优化抑制了土地利用的碳排放。[结论]对甘肃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的变化趋势影响最大的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能源效率提高和能源结构优化是今后甘肃省碳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以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太平池湿地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1989、2000和2014年遥感影像对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与生态环境演变的响应关系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计算。通过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流向,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89—2014年间农安县太平池湿地土地利用变化十分剧烈,耕地、居民用地、盐碱地和湿地面积增加,水域、草地和林地面积减少,其中耕地、草地面积变化较大,分别为68.42、-92.20 km~2。土地利用变化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而人口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主要由水域、耕地提供,占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比例分别为60%、20%。研究区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大部分处于递减状态,水源涵养功能价值减少最多,为24 357.31万元。由于土地利用类型转化处于不平衡状态,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1989—2014年间整体价值流向为负。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郊城市化过程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在利用多种数据源获取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城市化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显示不同的特征:1990—1995年,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1995—2000年,建设用地内部结构调整,建设用地盲目扩张的现象得到有效的控制。建设用地面积变化不大,耕地面积也有所恢复;2000—2006年,建设用地发展重点由建成区转移到远郊区县,建设用地又有所增长。同时从空间角度分析建成区空间分布变化、高速公路周边5 km范围内城市扩张强度变化,揭示了城市化过程土地利用的空间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7.
基于甬江流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其土地利用数量、结构、方向等变化特征,评价其土地利用强度。结果表明,1980—2015年研究区建设用地面积迅速上升,耕地面积锐减。土地利用变化的突出特征为耕地、林地转向建设用地,且在流域中下游地区土地利用转换频繁、复杂。研究区的土地综合利用动态度和单一利用动态度在不同时间段内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不断上升,空间上表现为北部高于南部、东部高于西部。  相似文献   

8.
选取重庆市石柱县为样区,使用TM、SPOT-5影像及其它相关基础图件数据,运用Markov模型对研究区1995~2015年近20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系统分析,揭示其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样区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呈现为林地耕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其中林地和耕地所占总面积的比例超过了90%。2样区1995~2015年,五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随时间变化存在差异:草地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水域变化不显著。3样区五种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格局变化上主要呈现为耕地—林地、耕地—建设用地、草地—林地和草地—建设用地四者之间的转换。  相似文献   

9.
以江苏省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依据,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单一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4项指标,对研究区域1996~2007年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7年江苏省林地、园地、交通用地、居民点和工矿用地5类土地面积不断增加,而耕地、水域和牧草地的面积则减少。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 H )的演变规律为1996~2002年为缓慢增长期, H值稳定增长;2002~2007年为快速上升期, H值增幅较大。土地利用结构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其中园地的空间差异性最大,牧草地次之,交通用地的空间差异性最小。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多视角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山东省惠民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未  刘永强  祝助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673-10676
根据1996-2005年统计资料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从多个视角探讨了山东省惠民县10年来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揭示了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0年间惠民县土地利用出现了“五增三减”的现象,其中交通运输用地增加幅度最大,园地减少幅度最大;土地利用综合程度及集约化水平明显提高;不同地类之间转移频繁,转换面积较大;园地是促使耕地面积减少的主导因素,其次是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巫山县1996到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采用Costanza等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模型和谢高地等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表,测算了巫山县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和生态敏感指数.研究结果表明,巫山县全县生态服务价值增加了42 515.83万元,年均增长4 723.98万元;全县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是三峡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林地和园地大量增加是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结果,其中林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量最大;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表明生态服务价值对价值系数的变化缺乏弹性.  相似文献   

12.
根据兴国县1997~2005年的统计资料和2005年全县土地利用变更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全县耕地变化驱动力的主要影响因子,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耕地面积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影响兴国县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为人口、经济发展与政策因素、粮食生产力因素;预测表明,2020年兴国县耕地面积达3.15万hm2,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长株潭城市群1999~2008年的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对长株潭城市群的耕地利用现状和变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分析得出,长株潭城市群耕地面积在研究的10年内呈现出逐年减少的总趋势;再者,研究区域内人口、GDP、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增加值与耕地面积呈负相关关系,并针对上述研究,还提出了相关建设性意见加强耕地保护。  相似文献   

14.
李娟  彭镇华  高健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794-17797,17835
在RS与GIS技术支持下,以三亚市1987、1999、2008年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研究了三亚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动态变化,利用SPSS软件对社会经济因素进行主成份分析,并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探讨三亚市土地利用驱动变化机制.结果表明:1987~ 2008年三亚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点是农业用地面积大幅度下降,非农用地面积快速增加;影响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动的主导驱动因子是经济社会综合因素、旅游业发展和农业生产因素;固定资产投资和非农业人口的剧增使三亚市城镇化面积增大,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人口和农机总动力变化直接导致林地和耕地的持续减少;依托自然地理优势,三亚市旅游发展迅速,生态建设投入增加,园地面积直线上升.  相似文献   

15.
以2001-2010年MOD17A3数据集的年均NPP数据为基础,分析成都市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并借助回归分析方法对引起植被NPP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年际变化特征明显,年净初级生产力分布在560~699gC/(m~2·a)之间,平均值为663gC/(m~2·a),总体来看10年间成都市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呈波动减少趋势,年际减少为5.04gC/(m~2·a).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的趋势,不同地形区植被NPP变化程度各异,其中平原区植被NPP下降趋势最为显著,其次为山区,而丘陵区植被NPP呈上升趋势.温度、降水量、耕地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对整个成都市植被NPP时空变化的独立解释能力分别为2.3%,16.4%,1.0%,10.5%,即研究区植被NPP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而自然因素对植被NPP时空变化的主控作用总体上大于人为因素.对各地形区而言,山区NPP变化主要受到温度和降水量影响,降水量是主控因素(独立解释能力为6.6%);平原区NPP变化主要受到降水量、耕地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影响,建设用地面积为主控因素(独立解释能力为10.3%);丘陵区NPP变化主要受到温度、降水量、建设用地面积影响,建设用地面积为主控因素(独立解释能力为5.2%).研究结果为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以及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Landsat TM数据和GIS技术,通过土地利用变化和重心迁移理论对农牧交错区河北省沽源县30多年土地利用的空间演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农业用地和草地占主要地类,1980—2013年土地利用重心有明显迁移;农业用地重心向东北迁移,迁移距离为4 595.79 m;林地重心向东南方迁移,迁移距离为3 820.62 m;草地和建设用地重心向西北方迁移,迁移距离分别为5 294.75、1 220.91 m;水域重心迁移距离较小;未利用土地重心向西南方迁移,迁移距离为4 552.13 m。自然因素对沽源县土地利用空间变化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政策推动等人类活动干扰则是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与分布的影响。[方法]从贵州普定县典型喀斯特山区耕地、林地和荒地采集96份土壤样品,并对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养分进行室内理化分析。[结果]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pH值依次为:荒地>林地>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依次为:林地>荒地>耕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全氮含量均较丰富,碱解氮含量偏低,尤其是耕地;全磷含量水平很低,全磷含量低于1.0 g/kg的土壤分别占耕地、林地和荒地的95.23%、95.83%和100%;耕地有效磷含量较高,而林地和荒地有效磷含量较低;荒地全钾和速效钾含量较高,林地和耕地均存在不同程度地缺钾。[结论]该研究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和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西藏山南浪卡子县卡热乡2006年和2009年的总耕地面积、粮食耕地面积、油菜耕地面积、菜类耕地面积为调查对象,通过查阅该乡政府基本情况统计表,调查了该乡2006年和2009年耕地数量及各耕地类型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2006~2009年该乡总耕地面积没有发生变化,但各耕地利用类型所占面积变化较大,其中,粮食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油菜耕地面积和菜类耕地面积有所增加,特别是油菜耕地面积比例增加了1倍以上。进一步提出了耕地开发利用的新思路:合理利用耕地,加强基础建设,培植龙头企业及开拓和完善区内外农牧产品市场。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以湖南省保靖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南省保靖县为研究区域,结合遥感数据和GIS空间分析功能,利用分形理论的多种维数计算方法分析了该区域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结果表明:保靖县林地、耕地的盒维数最大,且均大于2,该区域以耕地和林地为主要特征;水域的分维数最小,为1.963,体现了保靖县的水系比较集中.斑块形态分维数中维数最大为水域,1.674,园地最小,为1.177 6,总体上体现该区域的景观破碎度不大,自然保护较好.以保靖县的行政区域为半径维数的测算中心,计算出未利用地分维数为2.208 1,其他土地利用分维数均小于2但接近于2,说明未利用地从中心向外密度递增、其他用地从测算中心向周边用地均匀变化的景观格局.  相似文献   

20.
孙钰蓉  吴浩  周荣  李岩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8039-8040,8164
选取1998、2002年武汉市Landsat TM遥感影像作为基本数据源,以武汉市汉口区轻轨1号线为研究对象,利用Erdas软件进行分类,将土地利用类型分成五大类:水域、绿地、建筑用地、农业用地和未利用地。然后通过ArcGIS软件分别统计1998、2002年以轻轨为中心,不同半径内的各类用地的面积。最后,利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拟合分析,得到不同时期各类用地的半径维数。结果表明,轨道建设对其沿线的土地利用强度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对水域、绿地、未利用地的影响更为厉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