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小麦花青素苷色素基因对小麦抗性提升意义重大。以170份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并利用已构建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对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SHW-L1的生长后期紫色茎叶目标性状进行遗传定位。结果表明,该目标性状为单基因遗传,且被定位于染色体7D,与Rc-D1、Pls-D1、Plb-D1、Pan-D1等基因毗邻或具有等位性。  相似文献   

2.
大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是指利用分子标记与决定目标性状基因紧密连锁的特点,通过检测分子标记,即可检测到目的基因的存在,达到选择目标性状的目的。该方法对大豆从表形到基因型进行遗传操作,具有大幅提高育种效率,实现大豆品种定向遗传改良的作用。对国内外大豆遗传图谱的构建、质量性状基因定位、数量性状基因定位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小麦花青素色素沉积的关键位点,以167份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利用已构建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对来源于硬粒小麦(AABB)和节节麦亚种tauschii(DD)杂交后所得的人工合成小麦SHW-L1中控制紫色胚芽鞘的基因进行遗传定位。同时利用目标性状关联遗传区段对SHW-L1及其亲本进行基因型鉴定。结果表明:目标性状在重组自交系群体中表现为单基因遗传,且被定位于7D染色体,其关联遗传区段在异源六倍化过程中有遗传位点缺失。  相似文献   

4.
人工合成小麦可以同时将四倍体小麦和节节麦的优良基因转移到六倍体遗传背景。人工合成小麦可通过两种途径自发产生非整倍体:一是通过减数分裂核再组形成的非整倍配子结合,在合成小麦的第一代就产生非整倍体,另一种是通过新形成人工合成小麦的细胞学不稳定,产生非整倍体。人工合成小麦自发产生的非整倍体,可以专门用于四倍体小麦或节节麦质量性状基因的染色体定位。该细胞学定位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筛选出具有目标性状基因的四倍体小麦或节节麦材料;②创制人工合成小麦;③筛选目标性状存在差异的植株;④鉴定缺失染色体。该方法对四倍体小麦或节节麦目标基因转移的同时,实现对目标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相似文献   

5.
高粱重要抗性性状的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病性是高粱遗传改良的主要目标,是高粱高产、优质的重要保证。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进步,高粱基因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大量重要的抗性性状基因被定位于相应的高粱遗传连锁图上,这为高粱抗性机制的生理研究、抗性基因的克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有利基因的定向转移及基因聚合奠定了基础。本文综述了高粱抗旱性QTL、抗病性基因、抗虫性基因、抗寄生草及耐寒性基因定位的研究进展,探讨抗性基因定位存在的问题及其有效利用,展望了高粱抗性基因定位在高粱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猪数量性状位点定位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数量性状位点(QTL)是在基因组中占据一定染色体区域,控制某一数量性状的一组微效多基因的集合(或基因簇)。目前对猪数量性状的研究已发展为直接将研究目标指向各个数量性状位点,借助各种遗传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通过一定的统计分析方法,从而将影响数量性状的多个基因剖分开来,将其定位于特定的染色体区域。本文对猪的生长,胴体,肉质,繁殖及抗病性状的QTL的定位现状及应用前景试作综述,同时也涉及到QTL的概  相似文献   

7.
为发掘小麦中影响叶片表面粉质化的关键位点,对小麦茎叶表皮粉质化蜡质的基因进行遗传定位。以141份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利用已构建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对四川推广品种川麦32的叶片表皮粉质化进行基因型鉴定。结果表明:目标性状在重组自交系群体中表现为单基因遗传,且被定位于2D染色体短臂上。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用作牲畜饲料或榨汁做糖,茎秆汁液含量对于甜高粱而言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农艺性状。本研究通过对两套独立的F2群体观察统计发现,影响高粱茎秆汁液含量(MCS)的基因Dd呈现质量性状基因的遗传规律,且干髓对多汁为显性。用SSR标记初定位表明该基因位于第6号染色体,扩大定位群体后,用群体F2 1将其定位在标记sm06068和sm06093之间,用群体F2 2将其定位在sm06068和sm06069之间,两个区段的物理距离均约为470 kb。为了进一步缩小定位区间,对定位群体的亲本进行了测序分析并开发了2个InDel标记。最终,目标基因被锁定在只包含6个候选基因的区间范围内。基因d的精细定位为该基因的克隆及今后分子育种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 控制数量性状的多基因的定位是统计遗传学的一个重要目标(Mather and Jinks,1971;Luo,1989),冈为它能使人们认识到多基因系统的遗传结构,并且有可能在经典育种过程中和遗传工程上操作那些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确定控制某一数量性状的基因存在于染色体特定位置上的一个可靠办  相似文献   

10.
分子标记在水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简要综述了分子标记在水稻的遗传多样性,构建分子连锁图谱和基因定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品种纯鉴定,杂种优势预测及目标基因的早期鉴定和品质性状的分子标记及品质性状改良的基因工程等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分子标记技术在水稻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对展毛野牡丹的种子特性和花粉活力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展毛野牡丹的种子细小、数量多,千粒重约0.053 g,每果种子数3 000粒左右;种子为不规则三角形,有深浅2种颜色,浅色与深色种子数量比约为1∶1.45。展毛野牡丹种子的适宜萌发温度为25℃,发芽率可达64.73%;能萌发的是浅色种子,深色种子基本不萌发;光对其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在展毛野牡丹的异型雄蕊中,具有紫色花药的较长雄蕊的花粉活力要高于具有黄色花药的较短雄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对比铁线莲Clematis杂交亲本与杂交一代(F1)之间表型性状的差异,探究铁线莲杂交的遗传变异规律。  方法  以6个铁线莲品种为亲本,开展了4个杂交组合试验,对F1代的表型性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①F1代的花期与双亲相比出现分离,但多介于亲本之间。②F1代花色发生广泛分离,紫罗兰色的遗传力高于红紫色以及复色紫罗兰色和紫色,白色相对于红紫色为相对隐性性状;F1代的花药颜色未发生分离,黄色花药对于粉红色和红色花药为相对显性性状。③F1代的萼片宽度、叶片长度、叶片宽度表现出超亲性状,总平均值分别为中亲值的111%、114%和119%;F1代的花梗长度、花直径、萼片长宽比及叶片长宽比均小于双亲,后代总平均值分别为中亲值的85%、89%、91%和82%;F1代的萼片长度和节间距变化不明显,总平均值分别为中亲值的98%和102%。④花部5个数量性状和叶片4个数量性状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其中叶片长度与叶片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且相关系数最高为0.940,趋于连锁遗传。  结论  F1代的大部分表型性状(除花药颜色外)都发生了变异,仅有萼片长度和节间距表现出偏母性遗传的特点,萼片宽度表现为偏父性遗传,花期、花色、花药颜色、花梗长度、花直径、萼片长宽比、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片长宽比等9个性状未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倾向。图1表7参24  相似文献   

13.
以通过EMS诱变筛选得到的黄色花药辣椒突变体Caya为材料,以野生型樟树港辣椒ST–8为对照,测定花药中花青素及类黄酮的含量,进行花粉活力鉴定,发现突变体Caya花药中花青素含量显著降低,类黄酮含量和花粉活力与ST–8的无显著变化。以ST–8和Caya进行正反交,得到F1群体,F1自交构建F2群体,F1和Caya回交构建BC1群体,调查各群体的紫色花药和黄色花药植株数量,分析花药颜色的遗传规律,发现黄色花药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采用BSA–Seq技术对控制花药颜色的基因进行定位,将候选区域锁定在2号染色体142 Mbp至157 Mbp;设计9对SNP标记对F2分离群体进行基因分型,进一步缩小候选区间,最终将目的基因定位于147 461 604 bp至150 376 942 bp,在候选区间内筛选到2个与花青素合成密切相关的基因,登录号为Capana02g002586、Capana02g002763。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紫色甘薯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其遗传差异,为紫色甘薯遗传育种亲本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引进的10份紫色甘薯为材料,利用形态学性状和ISSR 荧光标记毛细管电泳技术分析品种遗传多样性。【结果】基于20项形态学性状的聚类图,在欧式距离为9.97处,可分为两大类群,第一大类为宁紫1号、山东紫薯、渝紫2号、徐紫8号、越南紫薯 ;第二大类为鄂12、宁紫4号、渝紫3号、渝紫11、南紫018 。紫色甘薯种质资源的观测等位基因为(Na)为2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919 0,期望杂合度(He)为0.237 5,香农指数(I)为0.433 3,在遗传距离为0.96时,10份供试紫色甘薯材料可分为两大类。【结论】部分供试材料的ISSR标记聚类结果与形态学标记在遗传背景和类群划分上具有一致性,但是两种鉴定分类方法的聚类分析结果也存在一定差异。紫色甘薯种质材料遗传多样性丰富,将形态学及ISSR标记结合能有效提高品种间特异性的鉴定,更能客观、准确的确定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5.
四川紫色土壤中土著大豆根瘤菌的资源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四川紫色土壤中土著大豆根瘤菌分布状况的结果表明。土著根瘤菌数在种植大豆的紫色土中为33~1500个/g干土;未种植大豆的土中为2.5个/g、3.8个/g干土;水稻土壤没有测出。这些土著大豆根瘤菌与大豆品种的共生有效性不同,自贡5号、川农早熟1号的浸染力和固氮性比泉水3号强,但不及基因工程菌株HN32。  相似文献   

16.
17.
应用花药培养提纯粳稻不育系XG111A和保持系XG111B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花药培养技术对粳稻BT型不育系XG111A和保持系XG111B进行提纯改良。结果表明,低温6~8℃预处理3~18 d,有助于花药愈伤诱导率的提高,尤以低温预处理8 d,愈伤诱导率最高;35~50 d诱导愈伤的分化率最高,XG111A和XG111B的分化率分别达到22.5%和30.2%。经花药培养后,不育系和保持系株系内整齐度均得到显著提高:不育系的不育花粉率为100%,原供体对照为99.58%。保持系的花培后代植株90%以上都具有原供体植株的典型特征,且后代的性状遗传稳定,另有部分株系优于原供体植株。  相似文献   

18.
曾莉  刘颖圣  徐小万 《农学学报》2023,13(11):55-59
为研究赏食兼用型辣椒花瓣和果实紫色性状遗传机制,以白辣观赏椒F7和紫辣观赏椒F8作亲本,构建6个世代群体(P1、P2、F1、F2、BC1、BC2),采用目测法分析6个世代群体的花色、青熟期果色性状,研究辣椒花瓣和果实紫色性状遗传规律。结果显示,F1代辣椒花瓣和青熟期果实均表现为紫色,说明辣椒花瓣和青熟期果实的紫色对白色均为显性,F2代分离群体紫色和白色都符合孟德尔3:1的分离比例,表明辣椒花瓣和青熟期果实紫色花瓣性状各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BC1代分离群体紫色和白色都符合1:1的分离比例;BC2代辣椒花色和果色均表现为紫色,但有颜色深浅的区别,表明控制辣椒花瓣和青熟期果实紫色的基因具有累加效应。  相似文献   

19.
通过正交实验,研究紫色辣椒叶片花青素纯化的影响因素及其精制品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影响大孔树脂HPD 100吸附紫色辣椒叶片花青素的因素大小顺序为A(pH)>C(固液比)>B(温度)>D(转速)。树脂HPD 100吸附紫色辣椒叶片花青素的最优组合为A4B3C2D4,而对上述树脂解吸附的乙醇浓度为40%。在抗氧化方面,紫色辣椒叶片花青素精制品清除羟自由基(·OH)的效果要优于Vc,而清除超氧阴离子(O-2·)和DPPH自由基的能力要低于Vc;在抑菌性能方面,紫色辣椒叶片花青素精制品对真菌(根霉、黑曲霉)无抑制效果,对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地衣芽孢杆菌等)有一定的抑菌效果,且抑菌效果具有浓度效应。  相似文献   

20.
云南3种野生稻花药培养愈伤组织诱导能力差别较大,疣粒野生稻花药最易培养,愈伤组织诱导率为3.3%,其次是景洪普通野生稻为2.1%;元江普通野生稻再次之,为1.2%;药用野生稻诱导率最低,仅为0.8%。疣粒稻花药愈伤组织植株再生能力最强,再分化率在37.4%~52.6%,普通野生稻再分化率为19.2%~26.3%。本试验建立了疣粒野生稻、景洪类型和元江类型普通野生稻的花药培养离体无性系,为长期保存云南野生稻资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