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我国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经济发展存在着巨大差距的原因 ,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必须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抓住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
2003—2017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Tobit模型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并且制造业和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对绿色经济效率也具有促进作用;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显著推动了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而中部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因此,东部地区需积极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有效带动中部和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提高其产业结构层次,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应主动选择性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绿色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3.
资金投入少、银行贷款规模小、税赋重是形成中西部与东部乡镇企业差距的主要因素,据《农民日报》报道,农业部有关部门提出缩小中西部与东部乡企差距几点建议。 1.用政策调整经济。给中西部地区以更加开放灵活的优惠政策。包括鼓励和帮助中西部经济特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开放口岸适当放开部分资源开发和高利税产品的生产交易权等。尤其是在税收政策上扶持中西部地区乡企的发展。当前,中西部地区乡企还处在起步和发展时期,企业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都比较差。国家在税收政策上应继续坚持“放水养鱼”的政策,根  相似文献   

4.
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关键。面对区域问的产业结构扭曲,产业组织的低水平生产过剃,只有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增强中小企业活力,大力加快城市化进程,我国国民经济才能克服区域产业结构失调的现象,使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尽快起飞,缩小与东部地区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5.
孙丽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9308-9309,9376
采用泰尔指数及分解方法定量测定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将总体差异分解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间的差异和三大地带内各省之间的差异,通过研究表明,地带之间的差异和东部省内差异对总差异影响较显著,是总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部各省之间农村经济发展较东部均衡,对总差异的影响相对不明显。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应重点关注东部与中西部之间农村的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区划所覃志豪副研究员等所著的《地区差异与均衡发展》一书,抓住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改革的热点,首次用数量经济方法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地区差异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分析研究,为指导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书选题准确,内容新颖,具有如下特点。一、先进性地区差异性集中表现在,用变差系数来衡量,SO年代农村经济发展总体差异扩大2.71倍,198o~1993年间扩大6.69倍;各地区乡镇企业发展差距巨大,东部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1993年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达29023亿元,东部地区占65.8%,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7.
现今农村大量劳动力主要的转移形式就是于不同区域之间流动,而劳动力大量转移根本原因在于区域发展的较大差距,当前中西部与东部具备较为突出的发展差距,以2015年人均GDP来衡量的话中西部与东部差距集中在1比2.2之间,然而农村劳动力向东部发达城市如上海、深圳等转移并不具备就业基础,由此发展区域经济(英文简称RES)和关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英文简称TOEA)就成为了政府重要工作之一。而本文基于此就发展RES和农村TOEA关系进行着手分析,之后探讨发展RES进而带动农村TOEA途径,以期为后续关于农村TOEA以及RES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根据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间存在着高梯度产业地区和低梯度产业地区,高梯度地区的产业会自发地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我国经济发展依据这一理论,将我国经济区域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通过非均衡发展使东部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而1999年西部大开发政策出台后,西部地区迎来了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本文通过对1999年西部大开发进入实际阶段以来东、西部整体经济和各项经济要素的分析,发现东西部经济与东部经济的差距并没有缩小,西部经济的扩散效应和东部经济的极化效应明显,梯度转移迹象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1~2011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宏观数据构建penal data模型,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相关性很高的衡量农村金融发展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分别对东中西部地区构建数理模型,分地区检验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库兹涅茨"倒U"理论在我国东部地区成立,即东部地区农村金融表现出"先增长,后分配"的发展模式,但是中部和西部地区并不存在农村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倒U"型关系,而且现阶段中西部农村金融发展明显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同时,尝试性的给出了一些关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1年我国30个省市的8项经济指标,运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到各省市保险业发展水平的分值并把30个省市划分为4类。研究结果表明:保险业发展水平的首要影响因素是其动力因子;保险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明显,整体表现为东部发达、中西部落后。东部地区应凭借资金优势积极培育核心技术,推动产品服务创新;中西部应加快经济发展,积极开发特色险种使其潜在的保险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此外,区域保险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保险业发展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就三大地区(东部、中部、西部)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可能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一点在东部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不同地区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在东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最强,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的影响效应不显著。因此,农村金融发展的制度及政策优惠应该更多地向中西部地区倾斜,这样才有利于降低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基于中国民族八省区2000~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财政政策对缩小民族地区与东部发展差距的影响。通过计算GDP的泰尔指数,研究发现,民族地区如果能提高公共收入预算将有利于缩小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区域经济差距;在财政支出政策方面,公共支出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呈"倒U型",拐点在20669元的人均公共支出水平上。除西藏外,财政支出政策对于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效用并不明显。基于此,中央财政支出应进一步向民族地区倾斜,民族地区税制结构进一步优化,民族地区财政支出效率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总量及来源结构进行分析后发现,1999年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呈扩大之势。从战略的高度讲,缩小区域农村之间差距主要应采取如下一些对策:以财政投资为主,着力普及农村十二年义务教育,重点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以“丰”字型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为轴心,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步伐;以中央财政为主,有计划分步骤地在中西部地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以农业产业化为龙头,加快中西部地区非农产业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最,深化中西部地区农村税费改革;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基调,走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生产发展,已成为推动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为探究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助力我国农业绿色转型,基于2011—2020年中国31个行政区面板数据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SBM模型分别测度数字经济水平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引入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有较大发展空间;数字经济水平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推动作用;数字经济的推动作用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因此,建议重视地区间绿色农业经验交流协作,提升农民对于新型数字技术的了解、认可和应用;发挥东部地区绿色农业人才优势,加大技术输出,帮助中西部地区吸引高质量人才;加强绿色农业基础设施普及,解决中西部地区基本网络、道路交通问题,缩小地区发展差异,推动绿色农业产地和消费市场的联系畅通。  相似文献   

15.
为了便于政府对连锁经营企业分类指导及企业制定战略规划,应用模糊评价方法对我国30个地区连锁经营发展水平进行排序,并对排序结果进行了聚类分析,得到4个聚类中心。一类地区连锁经营企业发展速度快.水平高,环境条件好;二类地区大部分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发展速度较快,水平较高,环境条件较好;三类地区整体上属于需要加大改革力度的中西部地区,其发展速度较慢,水平较低,环境条件较差;四类地区由于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等各种原因,连锁经营发展缓慢。此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努力提高一、二类地区连锁经营发展水平,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连锁经营的引导和支持力度,是我国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具体步骤。也是连锁经营走向国际化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正视东西差距加速中西部农村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差距态势和差距效应的角度,客观地分析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东西差距,探讨了中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及增长潜力,提出了国家在选择加速中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时应正确处理的三个关系。  相似文献   

17.
依托17个地级市1988-2017年单产资料,运用时序聚类方法对河南省冬小麦产量变化模式进行了空间区域划分。在气候产量提取的基础上,运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分析了不同区域冬小麦产量对气候干湿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基于单产时序特征的差异,通过K均值聚类将河南省划分成西部、中西部、中北部、东部4个子区域;中北部和东部地区冬小麦的稳产、增产、高产水平较高,而西部地区冬小麦的气候灾害损失风险较高;2月SPI对西部及中西部地区的冬小麦产量有着显著的正向效应,而5月和12月的SPI分别对东部、中北部地区的冬小麦产量有着显著的负向效应;西部地区冬小麦产量对关键月份气候干湿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小城镇发展状况呈现非常大的地区差异。全国小城镇总体占有数量、发展层次都表现出东高西低的趋势,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小城镇,顺利带动周边地区农村经济,实现农村人口城市化。并与中心城市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可以说沿海地区小城镇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缓慢,数量少,规模小,在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作用不明显。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1996年我国东部地区每平方公里内小城镇的数量为8.5个。中部地区小城镇的密度同样面积内仅为1.8个,而陕西的关中平原上平均每290平方公里内只有一个建制镇,陕北则平均每855平方公里才有一个建制镇。差距之大由此可以看见。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新时代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重点。现阶段,我国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水平更是差距显著。东部沿海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迅速,而中西部很多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却寥寥无几。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把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正是对农村集体经济机制体制上的改革,是对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进一步完善。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制度保障,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今年以来,以东部地区企业加薪和中西部地区政府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为标志,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信号”不断闪现。透过这一新的经济现象,一系列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中国经济是否正在走出廉价劳动力时代?在这一重要转变过程中,存在哪些机遇和挑战?如何在“充分就业”与“体面就业”之间寻求平衡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