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疑难病在临床上诊治难度大。国医大师熊继柏临床经验丰富,擅长疑难病的辨证论治,提出了中医诊治疑难病症三要素。熊教授在疑难病辨证中善于抓主症、抓特点,辨清病性与病位两个病机关键;特别强调全面分析,因证选方,精准选方,因方遣药。列举五个不同的疑难病验案,介绍熊继柏教授关于疑难病辨治的学术观点和独到经验。  相似文献   

2.
蔡莹 《勤云标准版测试》2019,39(11):1306-1309
国医大师熊继柏行医60余载,一贯坚持运用经典理论指导诊断、辨证、处方、用药,对疑难病的诊疗如理乱丝、如解死结,疗效显著。例举熊教授运用加味二妙散合失笑散治双腿痿弱案,补阳还五汤合宣痹汤治脉痹案,理中汤合五苓散治久泻不愈案,甘露消毒丹治一身散发秽浊之气案,介绍其诊治疑难病辨证选方的独到经验。  相似文献   

3.
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临床上治疗肝经所经过之处的痛症常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针对病机选方用药必合以金铃子散。列举熊老师运用金铃子散复方治疗肝经所过之处痛症案例:会阴胀痛、尿痛、胁痛、睾丸肿痛、胃痛验案5则,通过对上述异病同治案例的分析,总结其运用金铃子散的临证经验,以示熊继柏教授的辨证思路,为临床上应用金铃子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临床上善于诊治各种疑难杂症,本文列举熊老师运用宣痹汤复方治疗疑难病案例:反复发热案、淋巴瘤发热案、类风湿性关节炎案、发热皮疹案、肺部占位并全身结节案5则,其病机均属湿热痹阻经脉,通过对上述异病同治案例的分析,以示熊继柏教授的辨证思路,并为临床上应用宣痹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国医大师熊继柏认为神志病主要责之于心,痰饮是导致神志病的重要病理因素,化痰法是中医治疗神志病的常用方法,但必须以神志异常,兼痰多、苔腻、脉滑为辨证要点。通过列举癫证、狂证、痫证、失眠、梅核气5个医案,介绍熊教授从痰辨治神志病的经验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六十余载,治学严谨,学验俱丰,临证善于经方与时方并举治疗各种疑难杂病,屡起沉疴。通过列举熊教授治疗子宫内膜癌术后象皮腿、鼻咽癌放疗后口咽干燥症、乳腺癌术后疲劳综合征、肺癌术后放射性肺炎4则医案,介绍其治疗肿瘤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7.
国医大师孙光荣临证58载,认为"随证治之"是对中医治法的高度概括,是针对"观其脉证"获知的"主证"知犯何逆"把握的"主变"而抓的"主方",对如何择用有效方药"随证治之"进行深入探索,将自身多年临床经验总结成歌诀,并阐发其内涵,对于从事中医临床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国医大师张志远认为盆腔炎急性期为"湿"热"瘀"互结,其中以湿热毒邪为盛,治以清热解毒,清热利湿为主,佐以活血化瘀,临床采用经验方盆腔炎一号汤治疗。而慢性期病因病机复杂,"寒、热、湿、瘀、虚"相互错杂,但其核心病机是"瘀血阻滞",故活血化瘀是贯穿本病的基本治则,始终抓住通、利、消三法,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配伍清热利湿、软坚消癥药,酌加血肉有情之虫类药,临床采用盆腔炎二号汤、盆腔炎新制方治疗,临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国医大师刘祖贻认为中风后遗症多与肾虚(尤其是肾阳虚)有关,提出“脑髓阳生阴长”理论,治疗上采用温阳活血法,并以此治法创立验方芪仙通络方,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介绍国医大师刘祖贻辨治髓病的学术经验。刘老师认为:诸髓发生,气阳所化;诸髓病变,气阳易虚;助髓生长,尤重气阳,提出“气阳主用”思想,临床辨治脑髓、脊髓、骨髓病变时,总以补肾通络、益气温阳为主要治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临床家和中医药文献学家。孙教授认为中医药学的特色体现在五大方面,即个性化的辨证论治、调治求衡的防治原则、人性化的治疗方法、多样化的干预手段以及天然化的用药取向。本文通过整理和阐发孙教授的理论观点,以期进一步把握中医学本质与内涵特色。  相似文献   

12.
国医大师孙光荣认为当前中医临床面临六大主要难题:一是诊断指标自身客观化、精细化、标准化困难;二是临床路径、治疗方案规范化、标准化困难;三是治疗方剂格式化、剂量标准化困难;四是临床用药优选困难;五是临床疗效的评定客观化、标准化困难;六是中医药学国际化困难。孙教授认为,中医的标准化应该是在中医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约定俗成,公认推行。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学分属于不同的医疗体系,认识其差异,有利于寻求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交融的契合点,从而促进医学的发展。国医大师孙光荣通过系统的对比,得出两者之间在学科属性、医疗模式、诊疗思维、发展特点、治疗特点五个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从学科属性而言,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西医学则属于单纯的自然科学;从医疗模式而言,中医学为整体医学模式,西医学为生物医学模式或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诊疗思维而言,中医学是包容性思维,主张非定点清除致病因子,西医学则是对抗性思维,主张定点清除致病因子;从发展特点而言,中西医学呈现出起点高、发展慢与起步晚、发展快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从治疗特点而言,中医学以"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与"中和"为特点,西医学则强调数据支持,临床路径、介入和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