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作物根茬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作物根茬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作物根茬留在土壤中能够增加水稳性团聚体的数量,玉米根茬优于其它作物。玉米连作3年优于连作2年的,玉米连作2年的优于豆茬玉米。留茬使土壤板结度降低,土壤容重减小。玉米适当连作且不刨除根茬,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状况还可收到培肥与增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作物每年都在土壤中留下大量的根茬,特别是玉米,它具有庞大的根系,作物根茬以未腐解有机物状态进入土壤,致使土壤中的生物活性增强,形成很多新生的腐殖质,文章分析了作物根茬对土壤保肥供肥性能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作物根茬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试验探讨作物根茬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测定结果表明:作物根茬留在土壤中能够增加水稳性团聚体的数量、玉米根茬优于其他作物,即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玉米连作三年的优于连作二年的,玉米连作二年的优于豆茬玉米。玉米适当连作并且不刨除根茬,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状况,还可收到培肥与增产的效益。  相似文献   

4.
作物根茬对土壤腐殖质结合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黑钙土的培养试验,研究了不的根茬施入土壤后对土壤腐殖质的影响。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根茬处理的土壤腐殖含量的高于对照,提高幅度玉米根茬为0.056-0.115%,大豆根茬为0.052-0.095%,且松结态腐殖质的净增加量远大于穗结态腐质的净增加量,而玉米根茬又好于大豆根茬。玉米根茬具有更优于大豆根茬的培肥作用。  相似文献   

5.
关于作物根茬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过去很少研究。本文对黑钙土、黑土中各种作物留茬与否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各种作物根茬对土壤酶活性均具有一定的促进效应。但不同作物根茬的数量与组成不同,对土壤酶活性的效应也不同。玉米、高梁、草木樨、砂打旺等根茬的作用较好,大豆根茬的效应最低。因此,历来认为只有大豆是“养地作物”的传统观念,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黑钙土的培养试验,表明了作物根茬施入土壤后不仅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而且提高了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从而提高了土壤的肥沃状况。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与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的增加量与松结态腐殖质的增加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而与稳结态及紧结态腐殖质无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不同作物根茬对土壤酸化速率和缓冲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5种根茬加入土壤后土壤的酸化速率和缓冲性能。结果表明:5种作物根茬中,添加高粱根茬土壤的酸碱滴定"S"形曲线最为平缓,添加大豆根茬土壤酸碱滴定曲线坡度最大,但均优于对照组。对缓冲容量和酸化速率的研究表明,添加高粱根茬土壤的缓冲容量和酸化速率均优于添加其他根茬组,其中添加高粱根茬15 g/kg时,土壤缓冲容量达到最大值5.03 cmol/kg;加入高粱根茬20 g/kg时,土壤酸化速率达到每年最低值2.26 kmol/hm~2。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添加作物根茬后土壤缓冲容量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酸化速率的主要因素是盐基离子总量。  相似文献   

8.
作物根茬留田对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研究了玉米根茬留田与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在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无论在玉米生长发育的任何时期,玉米根茬留田的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均高于相应的刨茬对照,即玉米根茬在其腐解过程中,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加强了不可给态微量元素向可给态(有效态)的转化,从而提高了土壤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培肥效果明显。从试验结果还可看出,玉米对不同的微量元素有不同的吸收高峰期。  相似文献   

9.
根茬还田技术,是利用机械将玉米根茬粉碎成丝条直接抛撒在地表上,随即进行耕翻,混入土壤中作底肥的一项农机作业项目。玉米根茬还田是改变施肥结构,减少化肥施用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提高产量的有效方法,也是增加农业后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根茬还田技术,是利用机械将玉米根茬粉碎成丝条直接抛撒在地表上,随即进行耕翻,混入土壤中作底肥的一项农机作业项目.玉米根茬还田是改变施肥结构,减少化肥施用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提高产量的有效方法,也是增加农业后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玉米根茬还田技术是利用机械将玉米根茬粉碎成丝条直接抛撒在地表上,随即进行耕翻,混入土壤中作底肥的一项农机作业项目。玉米根茬还田是改变施肥结构,减少化肥施用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提高产量的有效方法,也是增加农业后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秸秆还田是培肥地力的主要措施,利用秸秆还田可以有效的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和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含量,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加速土壤熟化为有效释放土壤养分提供了有利条件,秸秆还田对后茬作物的生长和提高产量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事宜的还田数量与土壤特性和地力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水稻高留茬还田的土壤培肥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采集水稻高留茬还田多年定位试验的土壤样品,研究留茬对土壤和重组有机质、结合态腐殖及土壤结构和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高留茬具有培肥和改良土壤的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黑钙土的培养试验,研究了作物根茬施入土壤后不同分解时期对土壤有效微量元素的影响。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根茬处理的土壤有效微量元素的含量均高于对照。施用玉米根茬土壤有效锌,锰,铁,铜提高幅度分别为0.21-0.64mg/kg,2.30-3.。72mg/kg,3.96-6.63mg/kg,0.21-0.68mg/kg;施用大豆根茬土壤有效锌,锰,铁,铜提高幅度分别为0.28-0.50mg/kg,0.3  相似文献   

15.
不同作物根茬还田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通过土柱试验,研究玉米和大豆根茬还田对黑土、黑钙土各类水解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根茬还田的脲酶、磷酸酶、纤维素酶活性均高于大豆根茬还田。作物根茬还田在各时期均高于刨茬对照。黑土各处理的脲酶、磷酸酶、纤维素酶和转化酶活性均高于黑钙土各处理。各处理的土壤酶活性与生育时期的变化动态基本一致,播种后30~60d为上升期,60d达到高峰,60~90d是下降期,90~120d又有所回升,120d出现第2个小高峰,120~150d又下降。  相似文献   

16.
将玉米、大豆、甜菜三种作物根茬分别加入土壤中,在不同温、湿度条件和不同氮素水平下培养后,研究其对不同土壤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根茬后,玉米和甜菜的根茬使过氧化氢酶活性相对较强,大豆根茬使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降低,最大降幅为36.5%;玉米和大豆的根茬使蔗糖酶活性提高幅度大(20%-60%),甜菜根茬影响不明显。在温度为15℃,湿度20%,不舍氮条件下,将玉米根茬加入土壤可以同时提高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试验证明了栽培玉米增施化学肥料既可以提高粮食单产,又可随着粮食产量的增加而增多玉米根茬的数量。玉米根茬留在土壤里既有利于保持耕地土壤的生态平衡,又可改善土壤的肥沃状况,历来认为玉米只是“耗地”作物的传统观念值得商榷。试验还证明玉米根茬数量远比大豆根茬为多,这也说明玉米在农田生态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盐渍化改造区土壤有机质变化与培肥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曲周试验区为例,研究了盐渍土改造区土壤有机质演化的阶段性特征及系统培肥措施.盐生植被归还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小于5 g*kg-1,近乎贫瘠.随着化肥用量的增加,作物生物产量增加,以根茬归还土壤,从而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到8~9 g*kg-1;加大秸秆还田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可提高并维持在10~12 g*kg-1.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高产作物品种的出现、生产条件的改善、物质投入的增加,作物产量明显提高,无论是以根茬还是秸秆还田都会增加还田量,使土壤有机质含量超过10 g*kg-1,有的达到了12.50 g*kg-1;农牧结合,以优质的有机物质归还土壤,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持续提高到15 g*kg-1以上.土壤培肥措施要适应土壤有机质在盐渍化改造区条件下的积累和演化的阶段性和农业-农村发展的阶段性.  相似文献   

19.
不同施肥途径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各异,有机质总量比培肥前5年累积增长为:有机肥>秸秆还田>草木樨还田>化肥,对照区有所下降。重组有机质、复合有机质及复合体中不同结合态腐殖质也发生明显变化。有机物料培肥土壤是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作物秸秆和根茬是农田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之一,经微生物作用以微生物残体形式累积在土壤中,是稳定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不同肥力土壤作物秸秆和根茬还田后微生物残体在土壤中的累积及其对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的贡献,以期为增加土壤碳氮的库容和稳定性提供依据。【方法】基于黑土长期定位试验站不同肥力水平土壤,利用13C15N双标记方法和氨基糖生物标识物技术,土壤中分别添加玉米秸秆和根茬后进行室内培养,在培养第30天和第180天采样,分析土壤中外源碳(秸秆碳和根茬碳)的残留率、外源氮(秸秆氮和根茬氮)的残留率、微生物残体碳氮的含量及其对土壤有机碳(SOC)和土壤全氮(TN)的贡献率。【结果】培养第180天,秸秆碳和根茬碳在土壤中的平均残留率分别为36.3%和31.7%,秸秆氮和根茬氮的残留率平均分别为95.8%和79.3%。添加秸秆和根茬处理SOC中外源碳含量与TN中外源氮含量的比值(13C-SOC/15N-TN)在培养第180天平均分别为17.6和28.5,与培养第30天相比平均分别下降了47.9%和28.2%。培养期间,高肥土壤真菌残体碳氮含量是低肥土壤的1.17倍左右,细菌残体碳氮含量是低肥土壤的1.31倍。第180天,添加秸秆处理土壤微生物残体(真菌和细菌)碳和氮含量平均比添加根茬处理增加了8.5%左右。培养结束后(第180天),真菌残体碳对高肥和低肥土壤SOC的贡献率平均分别为37.0%和33.8%,细菌残体碳的贡献率平均分别为11.2%和9.2%;添加秸秆和根茬的处理真菌残体碳对SOC的贡献率平均分别为36.0%和34.7%,细菌残体碳的贡献率平均分别为10.8%和9.6%。第30天,真菌残体氮和细菌残体氮对TN的贡献率平均分别为55.2%和16.3%;培养第180天,真菌残体氮对低肥和高肥土壤TN的贡献率平均分别为63.5%和60.5%,细菌残体氮的贡献率平均分别为16.4%和17.5%。培养180天与初始土壤相比,细菌残体碳和氮对高肥土壤SOC和TN的贡献率平均分别增加了4.8%和7.4%,对低肥土壤平均分别增加了20.3%和32.5%。【结论】真菌残体对土壤有机碳库的稳定和氮库的扩容起着重要的作用。添加玉米秸秆较根茬更有利于微生物残体碳氮在土壤中的累积。低肥土壤添加秸秆和根茬有利于细菌残体碳和氮向土壤有机碳库和氮库的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