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意蜂混合饲养对意蜂蜂螨寄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选取4群群势相当的意大利蜂群(Apis mellifera ligustica),测定其蜂螨寄生率.然后在其中两群蜂中各加入一块带封盖子脾的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巢脾,使中意蜂合群饲养,30 d后再次测定4群蜂的蜂螨寄生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加入中蜂子脾的两群蜂的蜂螨寄生率显著(P<0.05)或者极显著(P<0.01)下降.这说明往意蜂群中加入中蜂封盖子脾,可以提高意蜂蜂群的抗螨力.  相似文献   

2.
中蜂与意蜂营养杂交对意蜂抗螨性及卫生行为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人工添加中华蜜蜂王浆来培育江山2号与法国意蜂的杂交蜂王,并测定江山2号、中华蜜蜂、营养杂交子一代及子四代抗螨性能和卫生行为能力指标.结果表明:营养杂交蜂群抗螨性均显著高于亲本江山2号,工蜂卫生行为能力也显著高于江山2号,且随营养杂交代数的增加,蜂群的抗螨性也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3.
应用蜜蜂营养杂交技术培育抗螨蜂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大蜂螨是中国饲养的西方蜜蜂最重要病虫害之一,多年来药物防治蜂螨,一方面蜜蜂对药物产生了很强的抗药性,另一方面治螨药物在一定程度上会污染蜂产品。本研究通过蜜蜂营养杂交,探讨培育抗螨蜂种的可行性。【方法】采用中华蜜蜂的蜂王浆饲喂意大利蜜蜂工蜂小幼虫,然后测定营养杂交后代工蜂形态指标、苹果酸脱氢酶Ⅱ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蜂群遗传相似系数以及抗螨力。【结果】营养杂交子后代工蜂的吻长、右前翅面积、腹部第3+4背板总长、第4背板突间距、第6腹节面积、蜡镜面积6个指标与亲本工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肘脉指数、跗节指数和翅钩数与亲本差异不显著;营养杂交子后代工蜂的苹果酸脱氢酶Ⅱ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存在一定的变异;营养杂交子后代之间遗传相似系数明显高于亲本意大利蜜蜂;营养杂交子后代的工蜂抗螨力显著高于亲本意大利蜜蜂。【结论】通过蜜蜂营养杂交,可以改变营养杂交后代工蜂形态、生理生化、分子遗传相似性及抗螨力等特性。蜜蜂营养杂交可成为蜜蜂育种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以中华蜜蜂(Apis cerdna cerana Fabricius)和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 Spinola)为实验材料,进行中华蜜蜂与意大利蜜蜂营养杂交,然后运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检测亲本和营养杂交后代的DNA多态性.结果表明:经过营养杂交,亲本蜜蜂与营养杂交子代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小,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的特有DNA条带发生了转移.说明通过营养杂交,基因可能发生了转移.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和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为实验材料,进行中华蜜蜂与意大利蜜蜂营养杂交,然后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电泳(IEF-PAGE)技术检测亲本和营养杂交后代的工蜂苹果酸脱氢酶Ⅱ的基因型、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杂合度和纯合度,结果表明:经过营养杂交后,杂交后代工蜂的苹果酸脱氢酶基因型发生了变化,并且苹果酸脱氢酶条带位置朝着对方蜂种偏移。  相似文献   

6.
西方蜜蜂大、小蜂螨的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各地均有蜜蜂饲养,品种除了本地的中华蜜蜂(Apis cerana)以外,主要饲养的是生产能力极强的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大蜂螨和小蜂螨是危害西方蜜蜂最为严重的敌害。螨害发生,轻则群势受损,  相似文献   

7.
通过人工添加中华蜜蜂王浆来培育江山2号意蜂与法国意蜂的杂交蜂王,并检测了敌敌畏对江山2号意蜂、高加索蜜蜂、营养杂交子一代(F1)和子四代(F4)群势的影响,同时检测了江山2号意蜂、中华蜜蜂、F1代和F4代工蜂对敌百虫、啶虫脒和桃病康的抗性.结果表明:营养杂交意蜂敌敌畏中毒后群势削减率显著低于江山2号意蜂与高加索蜜蜂;营...  相似文献   

8.
【目的】饲养观察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在云南的适应性和蜂群繁殖能力,为成功培育抗螨性能和生产性能双优的蜜蜂品种寻找突破点,为抗螨蜂种育种工作奠定基础。【方法】2010年8月上旬~2011年6月上旬,对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蜂群饲养适应性进行观察,秋季和春季蜂群繁殖时与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群的群势增殖能力进行测定比较。【结果】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适应性强,采集积极性高,蜂群最大群势可维持16.4脾(成蜂、幼虫、蛹的总和)。两个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后总数(成蜂、卵、幼虫、蛹)的增长分别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和显著水平(P〈0.05)。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前后总数净增长高于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但差异不显著(P〉0.05),只有成蜂量的净增长差异显著(P〈0.05);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期间平均增长率整体上高于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P〉0.05)。【结论】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的适应性强,秋繁和春繁繁殖能力强,比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稍好,可为全国进行抗螨蜂种的育种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饲养观察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在云南的适应性和蜂群繁殖能力,为成功培育抗螨性能和生产性能双优的蜜蜂品种寻找突破点,为抗螨蜂种育种工作奠定基础。【方法】2010年8月上旬~2011年6月上旬,对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蜂群饲养适应性进行观察,秋季和春季蜂群繁殖时与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群的群势增殖能力进行测定比较。【结果】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适应性强,采集积极性高,蜂群最大群势可维持16.4脾(成蜂、幼虫、蛹的总和)。两个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后总数(成蜂、卵、幼虫、蛹)的增长分别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和显著水平(P<0.05)。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前后总数净增长高于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但差异不显著(P>0.05),只有成蜂量的净增长差异显著(P<0.05);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期间平均增长率整体上高于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P>0.05)。【结论】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的适应性强,秋繁和春繁繁殖能力强,比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稍好,可为全国进行抗螨蜂种的育种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中华蜜峰群体内温度、湿度及CO#-2浓度的变化及调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可以测量瞬时温度、相对湿度及CO#-2浓度值的电子显示仪,对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 Fab.)群体内温度、湿度及CO#-2浓度这3种生态因素进行测量,在施加入为干扰条件下,这些因素的变化及恢复过程。以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qustica L.)作对照。结果表明:中华蜜蜂维持群体内温度及CO#-2浓度稳定性不及意大利蜜蜂,子脾间及箱内空间的相对湿度(RH)高于意大利蜜蜂10%~15%,CO#-2浓度也高于意大利蜜蜂。  相似文献   

11.
中蜂与意蜂营养杂交对工蜂形态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测定了中蜂与意蜂营养杂交的亲本中蜂、亲本意蜂、以及连续3代营养杂交后代意蜂和连续3代营养杂交后代中蜂的工蜂11个形态指标,测定的数据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结果表明:营养杂交后代工蜂的吻长(A)、右前翅面积(B)、腹部第3+4背板总长(D)、第4背板突间距(E)、第6腹节面积(F)和蜡镜面积(G)6个指标与亲本工蜂之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营养杂交后代工蜂的肘脉指数(C)、跗节指数(H)、∠B4(J)、∠I10、(K)和翅钩数(I)与亲本工蜂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营养杂交各代工蜂以上11个形态指标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意蜂来源的微孢子虫感染对中蜂工蜂血淋巴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微孢子虫交叉感染对中蜂工蜂血淋巴蛋白的影响,用意蜂来源的微孢子虫经口侵染不同日龄的中蜂和意蜂工蜂,在(30±0.5)℃、60%-80%RH的温箱内,用蔗糖液隔离饲养8 d后,提取工蜂血淋巴,测量其蛋白含量,并对其进行了SDS-PAGE.结果表明:(1)感染微孢子虫的8日龄中蜂及意蜂工蜂的血淋巴蛋白含量均比对照组高;而11、14日龄中蜂工蜂血淋巴蛋白含量均比对照组低.(2)无论感染与否,8日龄中蜂工蜂血淋巴蛋白含量均比同龄意蜂工蜂的高.(3)SDS-PAGE图谱显示,微孢子虫感染主要造成一些蛋白量上的差异.其中47、38、35 ku蛋白可能是8日龄意蜂工蜂感染微孢子虫后出现的特征条带.  相似文献   

13.
每天以一定剂量的意大利蜜蜂 (意蜂 )蜂王酒精提取液 ,点滴在有分蜂热的中华蜜蜂 (中蜂 )蜂群的上梁上 ,可明显抑制中蜂群的分蜂 .表现在 :中蜂群春季自然换王时间推迟至秋季 ,王台内小蜂王幼虫被拖弃和台基被完全毁掉 ;秋季蜂王自然交替时间延长 ,且有新、老蜂王同巢产卵和越冬前新王停产推迟现象 .对照群在春季如期营造自然王台和分蜂 ,越冬前蜂王停产早 .蜂群失王后 ,如果立即连续点滴蜂王酒精提取液 ,可抑制工蜂产卵 .无王群出现产卵工蜂后 ,如果用蜂王酒精提取液也能有效解除工蜂的产卵行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small RNA-seq(sRNA-seq)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简称中蜂)幼虫肠道的微小RNA(microRNA,miRNA)进行全转录组鉴定和分析,旨在丰富中蜂的miRNA信息,并为深入研究miRNA调控中蜂幼虫肠道发育的分子机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sRNA-seq技术对中蜂4、5和6日龄幼虫肠道样品(Ac1、Ac2和Ac3)进行测序,通过数据质控获得有效标签序列(clean tags)。采用Blast工具将clean tags连续比对东方蜜蜂(Apis cerana)基因组和miRBase数据库,以鉴定保守miRNA和新miRNA。采用TPM法对miRNA的表达量进行归一化处理。通过GraphPad Prism 7软件统计各组肠道样品中sRNA占比、miRNA长度分布及首位碱基偏向性。利用相关软件预测上述miRNA靶向的mRNA并进行GO和KEGG数据库注释。进一步根据靶向结合关系构建和分析注释到发育和免疫相关通路的基因及其靶向miRNA的调控网络,并利用Cytoscape软件进行可视化。利用茎环反转录PCR(Stem-loop RT-PCR)、分子克隆和Sanger测序验证miRNA的表达和序列的真实性。【结果】共鉴定到中蜂的371个保守miRNA和64个新miRNA;这些miRNA的长度介于18—25 nt且首位碱基主要偏向于U;上述miRNA共靶向14 750条mRNA,涉及离子结合、金属离子结合、细胞膜、细胞膜组件和单一有机体进程等2 270个GO条目,以及内吞作用、细胞凋亡、mTOR信号通路、RNA转运和昆虫激素的生物合成等332条KEGG通路。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156个miRNA与注释到Wnt、Hippo、Notch和mTOR等生长发育相关通路的67个靶基因存在调控关系,145个miRNA与注释到Toll、Imd/JNK、Jak-STAT和抗菌效应因子等免疫相关途径的21个靶基因存在调控关系。Stem-loop RT-PCR 结果显示miR-8-y、miR-9-z、miR-14-y、miR-281-y、miR-283-x和miR-306-x均能扩增出预期的特异性片段;Sanger测序结果显示上述6个miRNA的序列与深度测序结果一致。【结论】提供了中蜂miRNA的数量、结构特征和表达谱;揭示中蜂幼虫肠道miRNA潜在调控诸多生命进程与细胞活动;中蜂幼虫肠道的部分miRNA可通过靶向结合相应的mRNA参与调节发育和免疫相关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云南省17个地(州、市)92个县124个点的东方蜜蜂进行形态测定及生物学特性观察,论述了东方蜜蜂在云南的地理分布、形态分化、地理变异和生产性能等方面的问题,确立了云南省的东方蜜蜂有3个亚种:印度亚种Apis cerana indica Fabricius,西藏亚种Apis cerana skorikovi Maa和指名亚种Apis cerana cerana Fabricius,同时提出了资源的利用意见。  相似文献   

16.
室内人工培育中华蜜蜂幼虫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简称中蜂)幼虫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饲粮配方、饲养模式和培养板对中蜂幼虫发育的影响。得出以下结果:幼虫饲粮LD1和LD3对幼虫的饲喂效果显著优于LD2;比较不同移虫模式下幼虫发育成功率:日转移法为61.1%,不转移法为70.8%;其中,在不转移饲喂模式下,使用新培养板培养的发育成功率(69.8%)显著高于重复利用的培养板培养的发育成功率(39.6%)(P〈0.01)。表明室内以LD1或LD3饲喂,采用"不转移法"模式,并使用新培养板,更利于中蜂幼虫的发育。  相似文献   

17.
 通过测定河南8个不同样点的20群东方蜜蜂,每群15只工蜂,每只工蜂共有38个形态特征,测定的性状特征数据进行因素分析、聚类分析和区辨分析;形态性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并与其它省份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发现:河南东方蜜蜂种群内遗传变异较为丰富,其形态性状特征表现出较明显的地理变异性。河南东方蜜蜂种群形态性状的多态性、多型性及其地理变异式样,均具有生态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云南德钦县的霞若、托顶两个乡镇共采集了8群东方蜜蜂的样蜂,每群测定分析15只工蜂,每只工蜂总共有38个测定的形态特征。测定的性状特征数据进行因素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并与云南省内其它县东方蜜蜂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德钦东方蜜蜂个体较大,身上的绒毛较长,与云南省内其它东方蜜蜂分开,独自形成一个类群。  相似文献   

19.
构建中华蜜蜂前溶血肽原基因的重组供体质粒pBacHT—GFPTAccPPM,将其转化进入穿梭栽体Bacmid的受体茵DH10Bac中,得重组穿梭栽体Bacmid-GFPTAccPPM,再用Lipofectin介导其DNA转染粉纹夜蛾细胞系Tn-581-4,最后观察细胞表达时相动态。经ELISA法和荧光显微镜观察证实,胞内表达产物既能发射易于检测的绿色荧光,又具有良好的抗原性,证明重组病毒Bacmid-GFPTAccPPM已在昆虫细胞中得到了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