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研究发现不同形态氮源化肥制成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在贮存过程中的氮损失率依次:铵态氮源(碳铵)>酰胺态氮源(尿素)>铵态氮 硝态氮源.贮存120 d各种有机无机复混肥pH、电导率(EC)变化不大,其中酰胺态氮的有机无机复混肥EC较小,含水量变化较大,其中酰胺态氮有机无机复混肥、铵态氮有机无机复混肥经过120 d的贮存有所下降,而硝态氮 铵态氮源有机无机复混肥含水量稍有提高.各种氮源有机无机复混肥中细菌数量较多,真菌很少,放线菌未检出.  相似文献   

2.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施用稻草粉对水稻土土壤微生物量的形成与肥料氮的转化的影响。施用稻草粉可降低水稻对肥料氮的吸收,提高对非肥料氮的吸收;施用稻草粉可提高肥料氮的残留率、降低肥料氮的损失。至水稻收获时,残留于土壤中的^15N主要以生物量及其代谢产物-N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生物量及其代谢产物-N的形成因土壤不同而有快慢之差,但其再矿化速度都较为缓慢。即使在稻草粉施用量较高的情况下也未观察到水稻吸氮总量受到明  相似文献   

3.
研究室内培养条件下水稻秸秆配施化肥氮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形成和氮素转化的影响。84mgN/kg标记硫铵放4.5g/kg稻草粉配施淹水培养,结果表明,有25.8%的肥料氮在培养63d时成为生物量及其代谢产物^13N。整个增减过程中生物量-^13N无净再矿化现象,将稻草粉换成区区糖淹水增减葡萄糖在7d时消耗贻尽,此时生物量-^15N达最大值43.1mgN/kg,相当地施入肥料氮的51.3%,在此条件下  相似文献   

4.
在强制通风静态垛装置中研究了牛粪堆肥化中氮素形态和微生物生理群的动态变化.在堆制的56 d里,根据堆温变化分阶段采集堆肥样品,测定各种氮素组分的含量和氮索微生物生理群的数量.结果表明,堆肥过程中,总氮减少了21.6%;有机氮是堆肥中的主要氮素形态,其含量降低了19.1%;氨基酸态氮和氨态氮的含量分别降低了20.9%和86.4%,在有机氮和总氮中的比例分别降低了2.2%和5.2%;氨基糖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分别增加了147%和79%,在有机氮和总氮中的比例分别增加了2倍和1.3倍.氨气的挥发占总损失的63%,高温期的释放量占总挥发量的69%.堆肥中氨化细菌数量较高,在高温期大幅度增加,其数量变化与堆肥中氨气和氨态氮含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在堆肥过程中,硝化细菌数量总体较小,在降温期增加幅度较大;反硝化细菌数量逐渐增加,堆制结束时达到堆肥初期的2.45倍;固氮菌数量总体增加1.8倍,其中降温期数量较多.堆肥过程中存在的反硝化作用,是氮素损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衡水湖湿地土壤氮素利用细菌区系的分布调查结果表明:总体分布情况为氨化细菌>脱氮细菌>反硝化细菌>亚硝酸氧化细菌>氨氧化细菌>固氮细菌;水平分布数量为氨化细菌、固氮细菌及硝化细菌是东湖芦苇湿地>西湖芦苇香蒲沼泽,反硝化细菌与脱氮细菌分布则相反;垂直分布数量为氨化细菌及硝化细菌随土层加深而减少,固氮细菌、反硝化细菌及脱氮细菌随土层加深先上升后下降.  相似文献   

6.
为了减轻城市活性污泥NH3释放对环境的污染,采用逐级驯化的方法从不同样品中分离得到效果好的除氨菌株A1、A2和B1,使活性污泥NH3释放量较对照分别降低了56.73%、31.67%和32.43%。将不同菌株复配,其中A1+A2和A1+B1菌株组合NH3释放量最低,较对照降低了67.03%和62.74%;活性污泥中前者全氮、有机氮、铵态氮较对照分别提高了23.36%、23.31%和36%,后者提高了23.18%、23.01%和32%;两者的硝态氮分别增加了1.18倍和1.11倍。表明除氨菌可有效控制NH4+-N转化为NH3,对NH4+-N有固定作用,并且有利于向NO3--N和有机氮转化,从而减少了NH3挥发所造成的氮素损失。  相似文献   

7.
张旭光 《农学学报》2012,2(9):73-78
社区矫正需要有一个结构良好、功能健全的社区,作为其顺利开展的矫正主体和矫正平台,然而中国农村社区建设才刚刚起步,难以有效承担社区矫正的重任。因此,必须按照社区矫正所具有的特定价值目标追求,进一步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在社区矫正框架下进行的农村社区建设应当具有社区包容性、社区危险控制性、社区生活保障性、社区教化性、社区群众自治性的特点,同时具备这5个特点的农村社区才是真正符合农村社区矫正发展要求的农村社区图景。  相似文献   

8.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不施氮为对照,设置酰胺态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处理,研究了不同氮素形态对红菜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红菜薹的科学平衡施肥以及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红菜薹莲座期之前,施用铵态氮处理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形态氮处理,而真菌数量却显著低于其他形态氮处理;在红菜薹主薹期之后,施用硝态氮处理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形态氮处理,其真菌数量也显著低于其他形态氮处理;施用硝态氮处理的红菜薹产量最高,为19 112.33 kg/hm2,较不施氮处理增产51.46%。因此,在考虑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红菜薹产量的情况下,建议红菜薹基肥施用铵态氮肥,追肥以硝态氮为主。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豫中典型浓香型烤烟产区植烟土壤氮素矿化动态变化、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以及氮素循环功能基因对水分条件的响应特征,通过室内培养法研究50%(H-50%)、65%(H-65%)和80%(H-80%))持水量条件下,河南许昌植烟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表明,H-65%处理土壤的无机氮矿化量及矿化速率均高于其他处理。在土壤细菌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厚壁菌门(Firmicu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为优势菌门(相对丰度>3%),其中,H-80%处理中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其他处理;H-50%处理中放线菌门、绿弯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土壤真菌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占土壤真菌总OTU(operational taxonmic units)数的90%以上,其相对丰度随土壤含水率增加呈倒“V”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尿素与有机物料在土壤中的分解转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好气培养法对尿素和尿素混施有机物料后在土壤中的氮素转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尿素混施鸡粪和小麦秸杆后,在35℃下培养4周以内,可较尿素单施显著提高土壤中NH4^+-N含量。有机物料C/N不同对氮素转化影响各异:尿素与鸡粪混离后NO3^--N是土壤中氮素积累的主要形态;而尿素与麦秸混施后则发生强烈的矿质氮固持作用,土壤中的NO3^--N甚至低于未施肥处理。矿质氮营养和能源碳的加入均可增加土壤中微生物态氮的含量,培养8周时土壤中微生物态氮含量以:尿素+麦秸〉尿素+鸡粪〉尿素单施处理。  相似文献   

11.
    结合大田3种氮素水平试验及网室3种施氮水平(不施氮、中氮、高氮)和3种水分模式(控水模式、干湿交替模式、浅水层连续灌溉模式)盆栽试验, 对水稻不同生育期氮素及水分状况对根际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效应进行研究;并运用统计分析手段,在水稻生长关键期(分蘖期、孕穗期和灌浆期)进行氮素、水分因子和水、氮互作对根际微生物生物量碳效应的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不仅受到水分状况和施氮的影响,还受到水分和施氮因素的交叉互作效应影响.不同处理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基本上都在移栽期达最大值,成熟期最小,而移栽期与分蘖期之间变化不大.同一时期,施氮会影响水稻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变化顺序为:高氮>中氮>不施氮,大田微生物量碳最大值为4.743 mg·kg-1.3种水分模式下,浅水层连续灌溉模式下的微生物量碳普遍最小,控水模式和干湿交替模式下微生物量碳最大可达到3.500 mg·kg-1左右.水分和氮素互作因子在灌浆期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碳含量影响最为显著,这一时期3种水分模式及3种氮素水平影响下的根际微生物碳之间差异最显著.研究表明稻田根际微生物生物量碳可以作为根际生态功能指标并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2.
微生物菌剂对兰州城市生活污泥堆肥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兰州市城市生活鲜污泥和40%干污泥为原料,以玉米秸秆为辅料,添加金宝贝生物发酵剂和阿姆斯生物发酵剂进行堆肥,研究微生物菌剂对堆肥过程中温度、含水率、NH4+ N、NO3- N和全N的影响。结果表明,除鲜污泥(D 1,CK)处理外,其他各处理堆体温度保持在50 ℃以上均超过7 d,达到堆肥卫生标准,加入微生物菌剂使堆体提前5 d达到50 ℃;其他各处理经过20 d堆置含水率降至45%以下,达到园林绿化使用标准;加入微生物菌剂使堆体全N损失增加0.56%~4.47%,并促进NH4+ N的生成和NO3- N的积累。  相似文献   

13.
1.尿素、碳铵等氮素化肥浅施、撒施或施用浓度过高。尿素是酰胺态氮肥,含氮量较高,施入土壤后除少量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外,大部分须经土壤微生物作用,转化为铵态氮后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碳铵的性质很不稳定,容易分解为氨气而挥发。若将这些氮肥浅施、撒施,会大大降低氮素利用率;而且氮肥浅施追肥量大,浓度过高,挥发出的氨气会熏伤作物茎叶,造成肥害。因此,氮肥作追肥应开沟条施或穴施, 深度5-10厘米,施后盖土。  相似文献   

14.
王洪荣  秦韬  王超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24):4904-4914
【目的】青蒿素是天然青蒿属植物的提取物,它很早就在中国传统中药中被用作抗疟疾、抗肿瘤和驱虫等药物。为探讨青蒿素对反刍动物瘤胃发酵、瘤胃内环境及其瘤胃微生物蛋白质循环的影响,确定青蒿素的对瘤胃发酵调控的效果和适宜添加量,为青蒿素作为一种新的瘤胃调控剂在反刍动物生产中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4只带有瘤胃瘘管的徐淮白山羊为试验动物,饲喂以玉米、豆粕和羊草为主组成的基础日粮,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占日粮干物质0,0.2%,0.4%和0.6%的青蒿素,进行4×4拉丁方设计试验,研究对山羊瘤胃发酵参数、瘤胃微生物种群变化;采用DTAF荧光染料标记细菌(FLB)的一种新方法测定瘤胃原虫吞噬细菌速率和吞噬量的影响。【结果】山羊瘤胃液中pH值平均值的范围在6.85-7.16,在瘤胃的正常范围内;青蒿素能够降低NH3-N浓度,其中0.4%和0.6%两个处理组的瘤胃液中NH3-N浓度与对照组差异显著。青蒿素能够提高乙酸、丙酸及、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的摩尔浓度及丙酸的摩尔浓度百分比,能降低乙酸/丙酸比,各添加组的乙酸/丙酸比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青蒿素添加量的增加,细菌蛋白产量增加,其中,以0.6%添加组最高,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0.4%和0.6%添加组的原虫蛋白产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青蒿素对瘤胃液肽浓度的均值没有显著影响。同时,添加青蒿素后,瘤胃中细菌总数增加而原虫总数减少,使瘤胃原虫种属结构变化。添加青蒿素能显著影响原虫对细菌的吞噬速率,对照组和添加0.2%,0.4%和0.6%青蒿素处理组的吞噬速率分别为:320.11cells/(cell h)、313.94cells/(cell h)、305.00cells/(cell h)、278.14cells/(cell h)。【结论】添加青蒿素能显著影响瘤胃发酵类型,具有降低瘤胃中氨态氮浓度的趋势;同时可显著降低瘤胃中原虫密度,增加了细菌密度,改变瘤胃中原虫的种属构成比例;使瘤胃内毛虫比例显著降低,使双毛虫和等毛虫比例显著提高。添加0.6%青蒿素能显著降低山羊瘤胃内菌体蛋白的微循环,使山羊瘤胃原虫吞噬速率和微生物氮循环量减少而提高饲料蛋白质的潜在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土壤氮素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土壤氮素转化是生物-土壤生态系统中氮素循环的重要一环。论述了近年来有关氮素矿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微生物体氮方面的研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研究室内培养条件下水稻秸秆配施化肥氮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形成和氮素转化的影响。84mgN/kg标记硫铵和4.5g/kg稻草粉配施淹水培养,结果表明,有25.8%的肥料氮在培养63d时成为生物量及其代谢产物-15N。整个培养过程中生物量-15N无净再矿化现象。将稻草粉换成葡萄糖淹水培养,葡萄糖在培养7d时消耗贻尽,此时生物量-15N达最大值43.1mgN/kg,相当于施入肥料氮的51.3%。在此条件下,生物量-15N有明显净再矿化现象,且净矿化出来的氮遭受损失。稻草粉处理好气培养结果表明,新形成的生物量及其代谢产物-15N较淹水培养处理高得多,达47.0mgN/kg,相当于施入肥料氮的46.3%。在此条件下,生物量-15N亦无明显净再矿化现象。比较不同处理的氮素回收率,可以看出施入稻草粉可以减少肥料氮的损失  相似文献   

17.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施用稻草粉对水稻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形成与肥料氮的转化的影响。施用稻草粉可降低水稻对肥料氮的吸收,提高对非肥料氮的吸收;施用稻草粉可提高肥料氮的残留率,降低肥料氮的损失。至水稻收获时,残留于土壤中的15N主要以生物量及其代谢产物-N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生物量及其代谢产物-N的形成因土壤不同而有快慢之差,但其再矿化速度都较为缓慢。即使在稻草粉施用量较高的情况下也未观察到水稻吸氮总量受到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添加外源菌剂对病死猪堆肥过程中油脂含量和氮素损失的影响,以病死猪尸体、锯木屑为堆肥基质,分别设置了不加外源菌剂(CK)、添加自主研制的菌剂1(T_1)、添加市售菌剂2(T_2)3个处理,进行为期30 d的堆肥发酵试验,研究堆肥过程中堆肥的基本理化性质、各种氮素形态、油脂含量和种子发芽指数(GI)等参数变化。结果表明,外源菌剂添加对堆肥温度无显著影响,各堆体的高温持续时间均能满足堆肥无害化的要求;堆肥结束时,添加菌剂的T_1和T_2组的有机质含量、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CK);添加菌剂1能够降低堆肥的pH值和油脂含量,增加堆肥的铵态氮、全氮含量;堆肥结束时,菌剂1添加组(T_1)的GI达到127.3%,显著高于CK、T_2组。由枯草芽孢杆菌、纳豆芽孢杆菌、木霉菌组合而成的微生物菌剂能显著降低堆肥的油脂含量,较少氮素损失,促进了病死猪堆肥的腐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对三年种植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根际土壤氮素转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7~2009年在大豆花期和结荚期,可培养细菌、氨化细菌、硝化细菌的数量以及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强度都达到最大值,脲酶活性在鼓粒期达到最大值。在这三年中种植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根际土壤细菌的生长和繁殖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2008年细菌数量较2007年有所下降,同时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根际土壤中氨化细菌数量、硝化细菌数量、氨化作用强度、硝化作用强度以及脲酶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这说明转基因作物影响了根际土壤中与氮素转化有关的微生物的活力,进而影响氮素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中药渣堆肥过程中氮素转化及相关微生物菌群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促进中药渣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中药渣、芦苇渣和酱油渣为原材料,采用不同配比和添加有机物料腐熟菌剂进行堆肥处理,分析堆肥过程中的温度、微生物总数(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氮素相关微生物菌群(自生固氮菌、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和种子发芽指数的变化,探讨不同处理堆肥前后养分变化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在中药渣不同配比堆肥过程中,细菌数量最多,是放线菌和真菌至少10 000倍,细菌、氨化细菌数量变化是"高—低—高—低"走势,而自身固氮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数量变化是"高—低—高"走势。中药渣∶芦苇渣∶酱油渣的配比为45∶30∶25时,升温快,温度基本上维持在62℃左右,堆肥前后氮素损失率为4.0%,堆肥结束时发芽指数为74.4%;而中药渣∶酱油渣的配比为75∶25时,升温慢,氮素损失率为53.3%,堆肥结束时发芽指数仅为34.4%。中药渣中的抑菌物质影响了不同处理堆肥过程中微生物总数和氮素相关微生物菌群的变化,导致了堆肥前后养分变化的差异。研究表明,中药渣∶芦苇渣∶酱油渣的配比为45∶30∶25时,氮素损失少,腐熟快。该研究为中药渣废弃物高温好氧快速堆肥、减少氮素损失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