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明确不同镇压方式对冬小麦生育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济麦22为供试品种,以不同镇压形式为处理,探讨了不同处理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特性、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不镇压相比,播后镇压1遍处理和播后镇压、冬前镇压各一遍处理的小麦次生根数量、产量均高于对照,而播后镇压2遍处理的穗数、穗粒数、产量均较对照有所降低,说明适当镇压可以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并提高产量,而连续镇压2遍则不利于产量的增加。综上可知,在当地生产条件下,播后镇压+冬前镇压组合处理效果最优,可以有效提高小麦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4种控制冬小麦冬前旺长措施的效果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冬前对旺长冬小麦采取镇压、化控、深中耕、割青措施的试验结果表明,以50%国光矮壮素200倍液均匀喷雾控制旺长的效果最好,返青后冬小麦分蘖数为4.9个/株、次生根为7.3条/株,折合产量最高,为3860 kg/hm^2,较对照增产24.52%;其次为石碾镇压2~3次和深中耕10 cm左右。以上3种措施均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割青易造成冬小麦越冬率降低,返青后生长缓慢,苗弱、苗小,产量下降,不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不同镇压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影响的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淮海冬小麦区冬季冻害、春季干旱、倒春寒现象时有发生,对冬小麦生产造成危害;经过多年玉米秸秆还田,土壤表层过于疏松,影响小麦播种质量,极易出现悬空苗、疙瘩苗、缺苗断垄现象。为解决以上问题,找到适合这一地区的最佳镇压模式,项目组以"济麦23"为试验品种,选择地力均匀、地势平坦、小麦产量水平在550kg·667m-2以上的高肥水地块,对小麦播前、播后、冬季、春季不同镇压方式对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采用播前、播后2次镇压播种的前提下,冬前进行第3次镇压,小麦产量最高;在2次镇压播种前提下,春季返青期进行第3次镇压,也有利于产量提高;播前镇压处理产量比未进行播前镇压处理增产显著。由此可以得出,2次镇压播种、冬前镇压、春季镇压有利于小麦增产增收,尤其播前镇压增产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冬前镇压和灌溉对山东省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在2016—2017年小麦生长季,以‘济麦22’为材料,利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分析冬前镇压+灌溉(C+I)、单独灌溉(I)和单独镇压(C)处理对冬小麦植株形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常规种植管理,CK)相比,冬前镇压+灌溉、单独灌溉或镇压都可提高分蘖数、分蘖成穗率和成熟期株高,其中镇压+灌溉处理提高值最大,其次是单独镇压或灌溉处理;2)冬前镇压+灌溉、单独镇压和单独灌溉处理均可降低灌浆期小麦基部第一和二节间长度,增加其比茎重、茎粗以及壁厚,镇压+灌溉处理作用最大,其次是单独镇压和灌溉处理;3)冬前镇压+灌溉、单独灌溉和镇压处理可降低小麦花前贮藏物质的转运量、转移率以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却可显著提高花后干物质的积累、转运量、转运率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其中冬前镇压+灌溉处理对物质转运影响最大;4)冬前镇压+灌溉、单独灌溉和镇压处理显著提高小麦单位面积穗数、产量和收获指数,其中最大值出现在镇压+灌溉处理,其次是灌溉和镇压处理。本研究表明,镇压+灌溉(C+I)或单独灌溉(I)或镇压(C)都可以促进小麦生长,提高小麦抗倒伏性和最终产量,其中镇压和灌溉相结合作用要大于单独措施,所以山东省小麦生产中冬前镇压+灌溉措施最佳,但即使在无灌溉条件下,镇压措施仍有利于小麦生产。  相似文献   

5.
以冬小麦品种"藏冬25"为试验材料,研究在不同生育期喷施"黑汁"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黑汁"对冬小麦穗粒数影响并不明显,千粒重、穗数和产量随着喷施次数的增加,总体表现上升的趋势。苗期喷施"黑汁"可有效增加冬小麦穗数,在返青期和抽穗期喷施"黑汁"对提高冬小麦千粒重效果比较明显。对冬小麦产量影响相关性大小依次为:穗数千粒重穗粒数,穗数与产量之间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正>1试验概况1.1试验目的。本文在造墒与不造墒条件下,对不同镇压强度对冬小麦墒情苗情影响进行了试验探究,以期确定小麦播种不同造墒和镇压方式对麦田土壤条件和冬小麦生育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1.2供试材料。试验于2014~2015年在河北省涿州市进行,选用石新828冬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1.3试验处理。试验设置造墒与不造墒两个水分  相似文献   

7.
<正>甘肃省气候类型复杂、生态类型多样,冬小麦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种植区域分布广泛,播种至收获持续时间长。按照有无灌溉条件,冬小麦又分为旱地冬小麦和水浇地冬小麦。根据冬小麦生长发育规律和产量构成因素形成与发展过程,田间管理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时段。1出苗—越冬(9月中旬—12月上旬)一是冬前划锄镇压。在遇雨造成土壤板结时,应及时进行划锄,以破除板结,通气保墒。冬前镇压可以破碎坷垃,弥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深松对小麦根系的影响,通过黄淮海地区深松试验的长期定位,以济麦22为材料,采用旋耕、旋耕镇压、2013年深松旋耕镇压、2012年深松旋耕镇压、2011年深松旋耕镇压、2010年深松旋耕镇压6种处理,研究了耕作方式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3年深松一次为最佳的耕作方式,深松比未深松的耕作方式增产12.5%。镇压可提高小麦出苗率,促进小麦成穗;深松可增加小麦总根长,促进根系下扎;深松可增加根系表面积和根系体积,促进根系对水肥的充分吸收;深松可增加次生根数,增强小麦的抗倒能力;深松可增加根冠比,提高小麦地上部的生物量。  相似文献   

9.
2003—2004年宁夏引黄灌区冬小麦垄作试验比对照平作节水23.3%。垄作条件下,冬小麦的生育期提前,株高降低,抗病虫害、抗倒伏性增强。与对照平作比较,垄作冬小麦的产量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强;在每666.7m^2播种量为38万粒时,垄作冬小麦产量三要素之间协调性最好。在产量相关性分析中,垄作冬小麦各性状对产量的相关性排序为株高〉千粒重〉穗数〉穗粒数〉结实小穗数;平作下各性状对产量的相关性排序为株高〉穗数〉单株有效茎数〉穗长。不同的栽培方式下,各性状因子对产量的相关性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不同镇压处理对小麦生长发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镇压处理的作用,以远大1号为供试品种,研究了播后镇压对小麦生长发育特性和产量的影响,探索增加小麦产量的农艺措施。试验结果表明:小麦播后镇压可有效节水保墒,提高土壤含水量,但对基本苗的数量无明显影响。适度镇压处理,可降低小麦株高,提高小麦苗期鲜重和干重,增加小麦次生根数量和重量。研究发现,镇压处理后,小麦穗粒数和亩穗数都有所增加,与无镇压处理相比,其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对小麦千粒重影响差异不显著,此三要素的变化与小麦产量具有正相关作用,因此,镇压处理可起到增产增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冬小麦产量与群体整齐度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12个冬小麦品系为试验材料,收获后分析其产量性状、农艺性状和群体整齐度。探究有显著差异性状遗传力及群体整齐度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影响。结果表明,穗长整齐度和穗粒数整齐度与小麦产量及千粒重显著相关。育种过程中,通过提高冬小麦穗长和穗粒数整齐度增加冬小麦产量是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新疆与国内冬小麦主栽品种(系)产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鉴定引进国内冬小麦主栽品种和新品系的产量潜力与适应性,比较新疆冬小麦主栽品种与引进国内冬小麦主栽品种和新品系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明确新疆冬小麦品种产量进一步提高的主攻方向.[方法]选用引进国内冬小麦品种33份、新疆冬小麦主栽品种7份,采用间比法试验设计,进行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间差异的分析.[结果](1)参试品种较对照(新冬18号和新冬22号)增产的有35个,其中增产25;以上的引进品种有5个,分别是Yl19、邯5316、观35、衡5229和济麦22号;河北品种平均产量最高,产量为528.04 kg/667 m2,穗数为37.50×104穗/667 m2,穗粒数为35.10粒,千粒重为43.90 g;山东品种平均产量居第二,产量为513.11 kg/667 m2,穗数为40.49×104穗/667 m2,穗粒数为33.90粒,千粒重为43.73 g;新疆品种平均产量较低,产量为458.37 kg/667 m2,穗数为40.81×104穗/667 m2,穗粒数为33.20粒,千粒重为42.69 g.(2)引进品种中,穗粒数产生正向影响(0.4497),而穗数(-0.0811)和千粒重(0.214)起负作用;新疆品种中,穗数(0.9238)对产量直接作用最大,穗粒数(0.9031)对产量的间接作用最大.[结论]新疆现有主栽品种产量低的主要原因是穗粒数较少,与国内主要麦区冬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比较,提高穗粒数育种可能是未来提高新疆小麦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以新乡市农科院选育的强筋冬小麦品种新麦26作试验材料,研究旋耕(10~15 cm)+不耙不镇压、浅耕(15~20 cm)+耙实镇压、深耕+耙压、免耕覆盖4种耕作方式对新麦26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深耕+耙压理论产量527.7 kg/667m2、实收产量492.8 kg/667m2均为最高,较免耕覆盖增产9.2%,且品质最好,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以扬麦13和徐麦31为试验材料,采用开放的田间增温系统对冬小麦进行全生育时期夜间增温处理,模拟气候变暖增温情景,探讨夜间增温对冬小麦生长发育过程和产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夜间增温使冬小麦物候期提前,总生育时期天数缩短,且对偏暖年型的影响更为显著。夜间增温使冬小麦穗长、总小穗数和结实小穗数下降,不孕小穗数增加,不利于穗粒数形成,同时夜间增温使冬小麦有效穗数和千粒质量下降,最终导致产量的三要素共同下降,导致了冬小麦的减产,且在偏暖年型下,减产幅度更大。另外,夜间增温条件下,强筋冬小麦产量的减幅大于弱筋冬小麦。  相似文献   

15.
采用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整地方式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翻耕能明显促进小麦分蘖数、次生根数、群体数、干物质重量、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的增加,且与旋耕存在显著性差异;深耕和旋耕后耙实镇压也能显著提高小麦分蘖数、次生根数和群体数,而翻耕+镇压措施促进作用最显著,其中,小麦分蘖数、次生根数、群体数均比翻耕+旋耕多1.75%~9.37%,比旋耕+耙实镇压多9.83%~15.22%,比旋耕多13.61%~21.26%。此外,翻耕和镇压表层土壤措施均可显著提高小麦干物质重量、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对小麦亩穗数和产量影响较大,而对小麦穗粒数、千粒重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运用限制因子学说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探讨小麦品种多个主要农艺性状因子与产量的关系,确定影响产量的主要的性状限制因子。结果表明,在诸多性状因子中,最高茎数、穗数、穗粒数等性状因子,是冬小麦产量的主要性状限制因子,其它性状因子为非限制因子。进一步提出在冬小麦的栽培中,应以群体为基础,在达到一个合理的群体、保证穗数的前提下,主攻个体,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加穗粒数,为提高冬小麦产量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不同耕作方式及前茬作物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及前茬作物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以长6878为供试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探索在不同耕作方式及前茬作物共同影响下冬小麦产量的表现情况。结果表明,冬小麦的产量表现为旋耕处理显著高于翻耕处理,玉米茬的产量较高。耕作方式的改变,对各茬口的冬小麦穗密度、谷草比、经济系数影响不显著;相同茬口下,旋耕比翻耕更有助于冬小麦穗长、穗质量、结实小穗数的增加以及不结实小穗的减少,对产量的增加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定量分析施氮量与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关系,以‘济麦22’为材料,于2016—2018年度开展了小麦施氮量试验。利用2016—2017年度试验资料,分析了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规律,引入冬小麦地上部干物质量影响因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影响因子,构建了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影响的模拟模型。经2017—2018年小麦生长季试验数据检验,根均方差值、绝对误差和绝对误差占实测值比率均显示模拟值和实测值有较高的一致性,除产量和单位面积穗数相关系数不理想外,地上部干物质量、穗粒数、千粒重和收获指数的相关系数均较高,所建模型可较好地模拟施氮对冬小麦地上部干物质量、籽粒产量、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收获指数的影响,可为冬小麦氮肥高效利用和精准减量施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沟播与覆膜对寒地冬小麦品种越冬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沟播对冬小麦越冬率以及小区产量的影响因品种而不同,CA9088品种沟播的越冬率和产量均比平均增加1倍以上。覆膜可促进冬小麦早返青,延长穗分化时间,增加主穗小穗数,穗粒数,穗数,千粒重和容重,是提高寒地冬小麦产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河北山前平原区冬小麦高产的适宜播量,实现产量与效益相统一,在该区域内南部(邯郸临漳)、中部(石家庄赵县)和北部(保定涿州)各设定1个试点,选择当地主栽冬小麦品种(南部区域为鲁原502,中部区域为轮选103,北部区域为农大3432)为试材,在适期播种条件下播量设150.0、187.5、225.0、277.5和300.0 kg/hm2计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播量对冬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量对各试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趋势略有不同,随着播量增大,临漳试点的冬小麦单位面积穗数呈先增多后减少趋势,穗粒数呈先减少后增多趋势,千粒重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赵县试点的冬小麦单位面积穗数呈逐渐增多趋势,穗粒数呈逐渐减少,千粒重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涿州试点的冬小麦单位面积穗数呈逐渐增多趋势,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呈逐渐降低趋势。河北山前平原区南、中部试点冬小麦均以播量为225.0 kg/hm2时产量最高,分别为8 376.0和8 358.7 kg/hm2;北部试点冬小麦在播量为262.5 kg/hm2时产量最高,为8 163.0 kg/hm2,但与播量为225.0 kg/hm2时的产量(8 109.0 kg/hm2)相差甚小。总体来看,河北山前平原区冬小麦的适宜播量为225.0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