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转移矩阵和动态度方法对佛山市鲁岗村1998—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耕地的变化最大,其次是水域和建设用地;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较大,达到3.34%,反映出1998—2008年10年间是研究区土地利用一个剧变期;耕地、林地、草地等拥有较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土地利用类型大幅减少,而建设用地相应的增加,改变了研究区域的生态功能服务价值。  相似文献   

2.
利用广东省佛山市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从耕地资源的动态变化入手,分析该市1997-2008年期间耕地动态变化情况,并探讨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在1997-2008年间,佛山市耕地数量呈现逐步下降,主要受到农业结构调整影响和建设占用;佛山市耕地减少受到宏观政策、人口增长以及经济发展驱动影响;当前佛山市耕地压力指数较高,耕地保护任务仍然艰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及驱动因素为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提供指导。[方法]本研究基于山西省1995、2005、2015年三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揭示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1)山西省土地利用主要为耕地、草地和林地。20年来耕地先增加后略有降低,林地与建设用地呈增加趋势,草地则表现为降低趋势。(2)1995-2005年,山西省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林草地开垦与退耕还林(草)并存、耕地开发为建设用地与土地复垦并存的特点,土地利用动态度高。2005-2015年土地利用转换量很小,集中表现为耕地向建设用地转化,其次为草地向建设用地转化。1995-2015年山西省各个时期土地利用程度呈增加的趋势。[结论]20年来,山西省经历了气候暖干化,人口尤其是非农业人口快速增长,经济飞速发展。在自然、社会、经济三因素协同作用下,土地利用发生了快速变化。  相似文献   

4.
黄宝华 《农学学报》2021,11(4):62-67
利用山东省1970s、1980s、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共7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结构变化、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研究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导致的生态环境变化,结果表明1970s—2015年山东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大,除建设用地增加迅速外,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均呈不同程度减少趋势,耕地用地为主要用地类型。信息熵上升、优势度下降、均衡度上升,说明各土地利用类型规模差异减少、单一土地利用类型支配程度下降;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12,属于土地利用极缓慢型。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中,耕地、林地、草地利用极缓慢,建设用地中的建设用地动态度为7.07,在建设用地动态度中变化最大;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转向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转向耕地和建设用地,水域转向未利用土地。耕地、草地与地区生产总值(X1)、第一产业(X2)、第二产业(X3)、第三产业(X4)有着显著负相关关系;建设用地与X1、X2、X3、X4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未利用土地与X1、X2、X3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以砚瓦川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分别从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变化方向等3个方面研究砚瓦川流域2008—2018年土地利用情况。结果表明:2008—2018年砚瓦川流域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由耕地转化为林草地,土地利用总体特征表现为耕地面积减少,林草地、建设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增加,其他土地面积减少;2008—2018年耕地和其他土地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0,面积减少;林草地、建设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0,面积增加;砚瓦川流域土地利用程度越来越高,区域内的土地资源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土地利用处于发展阶段;2008—2018年耕地是变化最剧烈的土地利用类型,其减少面积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和林草地。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云南省怒江州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而为改善其土地资源的管理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基于1996年与2012年怒江州土地利用相关数据,利用GIS技术及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的综合指数、变化量与变化率指标分析怒江州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来源.结果表明:16年间,怒江州土地利用总体处于发展期.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特征是林地、建设用地增加,耕地、草地、未利用地减少,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主要是当地人口、社会经济发展及国家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以及年平均气温等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云南省怒江州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而为改善其土地资源的管理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基于1996年与2012年怒江州土地利用相关数据,利用GIS技术及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的综合指数、变化量与变化率指标分析怒江州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来源。结果表明:16年间,怒江州土地利用总体处于发展期。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特征是林地、建设用地增加,耕地、草地、未利用地减少,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主要是当地人口、社会经济发展及国家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以及年平均气温等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8.
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空间转移矩阵、回归模型等研究方法,基于1990和2008年2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1],对黄淮海平原地下水位下降速度不同分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以及土地利用动态度与地下水位下降速度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除建设用地数量增加外,黄淮海平原区的其他地类数量均有不同程度减少;2)各地类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在不同分区具有一定规律性,城镇用地的动态度最大,表明其扩张速度最快;3)各地类的相互转化中,耕地向其他地类转化是主要的转化方式,快速下降区最为突出。耕地是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生态用地是补充耕地的主要来源;4)水田动态度与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呈负相关,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动态度与之呈正相关,农村居民点、城镇用地扩张对地下水位下降具有明显的正向驱动作用。建议在不同地下水位下降程度区域内,对土地利用类型和强度进行适宜的调整、优化,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1989~2003年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研究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土地利用强度变化的驱动机理,探寻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的人文驱动因素,并构建了驱动模型。结果表明:经济密度、经济非农化程度、城市化率、农民人均收入与城市人均收入比、单位农业用地与建设用地产值比以及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强度呈现正相关性。恩格尔系数、科技人员比例和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国家耕地保护政策与之呈现负相关性。人口增长、人口城市化、经济非农化,推动农业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化,未利用土地逐步投入使用,从而使得土地利用强度趋于增大,人口密度增长、人口城市化和经济非农化是土地利用强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国家耕地保护政策有效的保护了有限的耕地资源,随着国家耕地保护政策的加强,其对土地利用强度变化的控制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此研究基础上,文章最后提出了协调城市化发展与有限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变化是引起喀斯特生态系统演变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运用RS与GIS技术方法对2001、2013年2期的遥感影像进行处理,提取贵阳市二环内土地利用信息,并对该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以期为研究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建筑用地为主,三者总占比大于97%,占绝对优势;(2)2001—2013年研究区建筑用地面积明显增加,水域面积略有增加;耕地面积明显下降,林地面积和未利用地少量减少。(3)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表明,各地类变化速度从快到慢依次为未利用地建筑用地耕地林地水域;就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而言,则速度从快到慢依次为:未利用地耕地水域林地建筑用地。(4)从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来看,研究区土地利用正处于发展期,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