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通过建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基于北京市主体功能空间分区的建设用地集约评价方法,分析主体功能区建设用地集约水平的空间变化差异,并提出基于空间功能相匹配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调控对策。研究结果显示:2011年北京市主体功能区中的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分别处于高度集约区、中度集约区和低度集约区之间,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处于低度集约区;相关指标评价中,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有提升潜力,但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的人口负荷超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与主体功能区功能定位存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浅层地下水超采区土地休耕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适当休耕是促进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我国最典型的地下水超采区定量综合分析土地休耕适宜性的空间分布,可为合理有序推进耕地休养生息政策、促进区域水资源生态修复提供科学参考。本研究从地下水生态修复、粮食作物产量与社会经济稳定3个方面选取了8个指标因子,以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区445个乡镇为评价单元,首先对各指标进行了单因子评价,然后利用变异系数法计算获得指标权重,进而得到土地休耕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并将其划分为四个等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土地休耕适宜性程度整体较高,仅有10.4%的耕地不适宜休耕,集中分布于研究区中北部的保定和石家庄的部分乡镇;有39.6%的耕地表现为休耕的一般适宜性,整体分布较为分散,但有一部分乡镇集中于石家庄东部;非常适宜和比较适宜休耕的耕地共占研究区总耕地面积的50.0%,在靠近太行山的研究区西侧沿京广线带状分布,特别是在邯郸、邢台的市区周边分布较多,综合考虑更好的地下水涵养效果以及尽可能减少休耕带来的粮食产能损失和劳动力闲置问题,建议优先在这些区域进行休耕制度的试点研究与推广工作。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亟需治理浅层地下水超采问题的井灌农区科学制定合理有序的休耕制度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根据1996—2008年全国统计数据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对我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揭示变化规律和趋势,为我国制定建设用地的调整方向和利用目标提供决策依据。从建设用地利用结构、承载能力和利用效率3个方面构建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以省级尺度为评价单元,从不同评价指标出发,分析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时间和空间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8年,我国建设用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和承载能力有所提高,但利用效率存在下降趋势,同时各省份评价单项指标的集约利用幅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我国各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总体趋势为东南沿海区高于西北内陆区,经济发达区高于经济落后区;针对不同省份,未来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应根据时空变化规律着力于不同方向。  相似文献   
4.
农村供暖是北方地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本研究以《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划定的“26+2”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群农村地区为研究区,对利用农业废弃物进行生物质能清洁供暖的模式进行评估分析。基于“生物质能潜力核算-替代传统燃料资源量折算-污染物及碳减排效应估算”的研究框架,分别量化研究区内农作物秸秆和畜禽排泄物的生物质能潜力及减排效应。基于2019年统计面板数据,研究区农业废弃物的生物质能潜力较大,若合理充分开发利用,可替代约666万t标准煤或55亿m3天然气,实现减少污染物(SO2、NOx)排放量约21万t、降低CO2排放量约1 701万t的减排效应。本研究给出了研究区内28个地级市(直辖市)各类农作物秸秆及畜禽粪污生物质能利用潜力的空间分布及各省的清洁供暖减排效果,结果表明小麦和玉米资源化利用潜力最高;养殖业的生物质能利用潜力高于种植业,且以家禽养殖业为最高。该研究结果可为推动农村地区绿色低碳转型、探索从“农业废弃物”转为“农村供暖源”的发展路径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