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计算了1996-2006年福建省各地区人均GDP变异系数,发现福建省经济增长绝对收敛趋势初步显露。利用期旺-索洛模型,借助面板数据,对福建省各地区经济增长条件收敛进行分析,估算条件收敛速度,揭示了福建省落后地区以较低速度实现对发达地区的赶超的事实。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落实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构想,提升福建省地区间通达性等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收敛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规范地测算我国(不含香港、澳门、台湾)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识别区域差异,基于投入-产出统一性框架,厘清土地、劳动、中间投入等投入变量,采用最小离差法估计各省份的农业资本存量,采用更符合我国农业生产实际的SFA-KLH模型测算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其增长趋势、源泉与时空分布差异,并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收敛性分析。结果显示,1978—2020年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总体呈现涨跌互现、波动增长的变动趋势,但在2006年后呈现增速放缓的平稳趋势。1978—2020年,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为2.27%,技术进步是其增长源泉。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区域差异,整体上呈现中部>东部>西部的分布趋势。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不存在绝对收敛,但存在条件收敛,且各省份具有不同的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3.
我国省际区域生态效率的空间收敛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构建了区域生态效率空间收敛分析的理论框架。利用2004—2015年的我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了各省的生态效率,分析了区域生态效率的区间差异,然后利用空间滞后模型讨论了β收敛情况。结果显示:1)区域生态效率逐年改善,区域差异明显,但大部分区域的差距在缩小;2)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均不存在σ收敛,考虑空间互相关下,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β收敛,收敛速度呈现东部最快、中部次之、西部最慢的格局;3)在引入城镇化等控制变量后,β条件收敛速度上升,东部和西部尤为明显;4)城镇化和市场化促进了生态效率提升,产业结构优化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因此,提升区域生态效率收敛依赖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市场化改革的程度和产业结构优化的落实。  相似文献   

4.
自2008年以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焕发青春。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增长质量,吉林省区域经济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与我国东南沿海发达省份相比,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基于吉林省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构建了多元回归的计量模型,并提出了促进吉林省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为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刘冬  王欣  吕园 《南方农业学报》2021,52(5):1414-1421
【目的】对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进行实证分析,为把握省域林业发展差距和寻求平衡发展提供借鉴。【方法】基于2006—2018年我国省域林业数据,选取林业投入产出指标,采用DEA-Malmquist指数对省域林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构建普通面板模型、空间误差模型(SEM)和空间自回归模型(SAR),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检验。【结果】2006—2018年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平稳,但2018、2010和2015年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受自然灾害和金融危机的影响,生产率低于1.000。同时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说明省域林业全要素生产率间的差距不断缩小。在从收敛速度来看,绝对β收敛检验结果表明普通面板模型和半生命周期在加入空间因素后,收敛速度由0.0457变为0.0692(SEM模型)和0.0576(SAR模型);半生命周期由19.363变为13.541(SEM模型)和15.650(SAR模型)年,收敛速度明显加快,追赶的期限明显缩短,说明空间效应对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地区收敛起到促进作用。条件β收敛检验结果表明,在加入4个变量系数后,林业全要素生产率仍然存在收敛性,且收敛速度较之前均加快,半生命周期较之前也明显缩短,其中造林能力和林业保护能力系数较大,人力资本和外商投资系数较小,发挥作用不明显。可见,各地区林业发展基础水平及人力资本水平、外商投资、造林护林投入等因素均对区域林业全要素生产率收敛都具有促进作用。【建议】各地区应充分发挥自身地理优势和区域特点,因地制宜,促进林业经济快速发展;加大人力资本和外商投资,增强人才队伍建设的专业化和系统化,对外商投资的鼓励和监管并行;同时要打破区域限制,促使要素自由流动,进而实现林业经济与生态价值双平衡。  相似文献   

6.
以经济增长收敛理论为基础,运用回归模型,对安徽省17个市1998-2010年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进行了收敛性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各市及3大区域农民收入不存在σ收敛,也不存在绝对β收敛。当引入结构控制变量和虚拟变量时,农民收入也并没有呈现出条件β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7):183-184
人力资本及人力资本结构作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因子,长期以来没有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的足够重视。中国自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猛,人力资本的质与量也在迅速增加,由于东中西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有着巨大的差异,人力资本的结构对于区域系统的协同发展动能凸显,因此人力资本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的研究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对人力资本——经济增长模型构造与典型区域人力资本结构的分析,发现人力资本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乃至产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对于我国政府以及区域经济破除发展瓶颈,实现新常态下可观的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国各省域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相关数据,运用泰尔指数对中国不同区域(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京津冀经济区、东北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碳强度差异进行探讨,并引入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碳排放强度的收敛性。结果表明:中国碳排放强度区域差异十分明显,且区域内的差异大于区域间的差异,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差异最显著,东北经济区的差异最弱;中国碳排放强度在省份之间不存在β绝对收敛,但是存在β条件收敛,收敛的速度只有微弱的2.65%。最后提出政府制定政策时应依据不同区域制定出统一性和差异性的政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回归和收敛模型对全国,东部,中部,西部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差异和收敛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下降,其中以东部下降幅度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经济增长对污染物排放强度的降低起到积极作用,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对污染物排放强度起到正相关作用;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都不存在绝对β收敛现象,但均存在条件收敛,且中部收敛速度最快,东部收敛速度最慢.  相似文献   

10.
金晶 《贵州农业科学》2012,40(7):228-231
为揭示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湖南省为例,运用动态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湖南省1985—2008年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互相促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简要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农业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2个方面考虑,对1995-2014年中国省际种植业运用GML(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碳排放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并与传统的Malmquist指数进行比较,同时对其收敛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碳排放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或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双重贡献。碳排放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省际差异和区域差异明显。河北、辽宁、黑龙江和湖南4省的农业相对属于低碳农业。从地区差异来看,增速较快的地区是华中、华北和华东地区,西北和东北居中,华南和西南增速相对较慢。整体上来看各省之间存在技术扩散,呈现σ收敛但收敛趋势并不稳定;全国、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存在绝对β收敛,而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并不存在绝对β收敛;对于全国及7个地区,均存在条件β收敛,即朝着各自稳定的状态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许传阳  唐永  王巧玲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347-8349
研究了基于空间自相关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结果表明,1978~2004年,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符合新古典经济学关于趋同的推论,绝对β趋同速度为0.536%。加入东、中、西三大地带虚拟变量后的条件β趋同速度为2.071%,这表明地理位置对省域经济增长趋同有着显著的影响;在对省域经济增长的空间依赖性加以控制之后,1978~2004年间中国省域经济增长存在比较明显的β趋同,其趋同速度为1.664%,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中国省域经济增长存在比较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即在地理空间上呈现为某种类型的"俱乐部"现象。  相似文献   

13.
农村产业融合如何影响农民收入增长是理论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依据中国除香港、澳门、台湾、西藏外的30个省区市的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和门槛模型实证分析农村产业融合影响农民收入的空间效应和门槛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具有“东高西低”的特征,呈现空间正相关性。以省(区、市)为区域单元,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在区域内具有增收效应,但在区域间没有空间溢出效应;对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占比的影响在区域内具有正向效应,在区域间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对工资性收入占比的影响在区域内和区域间均具有负向效应。在不同的经营规模下,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因此,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实现农民增收,需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加强区域农村产业间融合活动的联系,发挥示范效应,推进适度规模化经营,实现要素资源的最优配置。  相似文献   

14.
唐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752-19753,19756
为对我国31个省区的农村居民经济状况进行排序和聚类,借助MATLAB软件,对反映各省区农村居民经济状况的一些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综合评价得分较高的依次为: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天津、广东、福建、山东、辽宁;综合评价得分较低的依次为:甘肃、贵州、西藏、新疆、云南。这31个省区农村居民经济状况与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大致同步但不完全一致。农村居民经济状况的提升,有赖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应当统筹把握和全面协调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使整个国家社会福利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基于1990~2010年我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采用面板计量分析方法,考察我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对空间区域的依赖性.研究结果表明: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不仅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且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各省份的经济发展均为各地区能源消费增长的重要诱因之一,这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具有较高关联度的结论保持一致.北京、辽宁、吉林等16个省份碳排放变化与经济增长变化之间的的弹性系数为负值,而天津等其他14个省市碳排放总量还将伴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长,所以弹性系数为正值,这点隐含说明当区域经济水平较高时,该区域也将拥有更多优势条件来减低碳排放,实现碳减排最终还是需要依赖于发达的经济水平.  相似文献   

16.
To achieve complete poverty alleviation, the improvement of infrastructure and living conditions is fundamental. Promoting the flow of factors through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thereby reducing the income gap among residen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cu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Because of the high amount of investment in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greater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effect it brings, but few studies have analysed the effect of rural highways on the income gap of farmers.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pertaining to 30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1993 to 2013, this paper uses a fixed-effect model to test the impact of rural highways supply on the income gap of farmers.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1) The effect of Chinese rural highways on the farmers' income gap among provinces is "U-shaped".(2) Chinese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trunk highways are helpful in narrowing the farmers' income gap among provinces.(3) The level of education, household productive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level of urbanization, and level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have multiple effects on the farmers' income gap among provinces. Then, 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rural highways affecting the income gap of farmers from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nd focuses on the causes of the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highways supply and farmers' income gap.  相似文献   

17.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劳动、土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约束下,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来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依据Malmquist指数法测算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进行分地区收敛性分析。实证研究发现,2003-2020年,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不断上升,其中,技术进步较为显著,技术效率仍有提升空间,属于技术诱导型增长;各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差异,不存在 收敛以及绝对 收敛,但存在条件 收敛;各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差距在扩大,但都趋近于各自的稳态水平。  相似文献   

18.
从经济增长的结构、稳定性、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资源环境代价等4个维度构建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综合指数法测度了2000~2012年中国30个省域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并采用PS收敛模型就中国省域经济增长质量的收敛性及其动态转移路径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域经济增长质量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且整体上不存在收敛性,但是存在5个收敛俱乐部,且各收敛俱乐部经济增长质量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对转移路径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