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比较了九州的四种说法及其所指的实际地域,讨论了九州的划分方法,阐述了九州划分的历史意义。认为九州区划是一种产生于先秦,形成于西汉前期,并对西汉乃至于现在的区域划分形成巨大影响的区域划分模式。它是中国古代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研究领域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2.
先秦到秦汉“圃田泽”环境变迁与文化地理关系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时期,圃田泽湖域宽泛,古人活动的文化遗存分布于濒水的高岗台地上。然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时代,圃田泽已严重萎缩,风沙堆积情况加剧。经过在古圃田泽核心湖域内的考古发掘、调查,发现了数量众多的西汉后期以来的文化遗存。这一文化地理变迁的事实显示西汉以来黄河中下游地区经历了由暖湿转趋干冷的环境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3.
汉唐时期,位于关中中部的长安城(今西安)此间先后为西汉、新莽、东汉(献帝)、西晋(惠帝、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一个王朝立为国都。这里自古气候温和、水利资源丰富且土地肥沃,有着发展农业生产的良好自然条件,先秦时期这里的传统农业已有了初步发展,西汉起立都长安的多数王朝较为重视关中平原的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4.
西汉最初六七十年社会经济凋敝,主张"清静自定"的黄老学说适应汉初休养生息、稳定政治局势和恢复发展经济的需要,对先秦的黄老之学进行改造,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思想界居于支配地位。汉初自汉高祖"悉除去秦法",到文帝、景帝及窦太后都尊奉黄老之学,强调清静无为,轻徭薄赋,宽简刑政等。使西汉初年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珍珠是一种古老的宝石,它和水晶、玛瑙、玉石一并被称为我国的传统四宝。除了珍珠饰品,珍珠磨成的珍珠粉也有很大的销量。  相似文献   

6.
<正>绿豆是粮、菜、药、饲兼用作物,被称为粮食中的"绿色珍珠"。种植无公害有机绿豆不能施用任何化学肥料,只能施用农家肥或有机肥料,同时要做好合理轮作、精细整地、施用农家肥或有机肥、品种筛选、实施播种,更要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及后续的收获与储存。绿豆,一年生直立草本,高20-60厘米。茎被褐色长硬毛。绿豆是粮、菜、药、饲兼用作物,被称为粮食中的"绿色珍珠"。绿豆喜温,适宜的出苗和生长温度为  相似文献   

7.
我国淡水珍珠年产量250~280吨,雄居世界首位。由于价格偏低、销路不畅,导致我国淡水珍珠业呈“产量高,效益低”的局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不到发挥。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对珍珠进行转化、增值已迫在眉睫。珍珠液化,是通过酶解的生物化学过程将固态珍珠转化为珍珠原液,其有效成份可被人体吸收95%,大大提高了珍珠的有效利用率。珍珠液化,为开发滋补保健型饮料、食品、医用药品和美容化妆品等系列化产品,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和基本的物质条件。目前,已研制出珍珠口服液、珍珠饮料、珍珠健美茶、珍珠水晶软糖、珍珠果酱、果冻及珍珠酒等10余种珍珠营养  相似文献   

8.
以史料为据回顾了茶的早期利用方式及衍变过程:神农时代发现了茶可作药用;先秦以前,茶的利用方式是晒干收藏,煮作羹饮;秦汉之际,茶由药用衍变为饮料;汉晋时期形成了茶叶生产的雏形。西汉蒙山植茶与吴理真无关,有可能是道人所为。  相似文献   

9.
单一养蚌,大量施肥的落后生产模式,导致我国部分地区发出珍珠禁养令.面对产量高、质量低,只卖原料或半成品,规模巨大,科研薄弱,技术落后的珍珠产业危机.只能改变现有珍珠养殖模式,充分利用珍珠蚌摄食浮游牛物的特性,形成不施肥料而"天养珍珠"的新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珍珠养殖道路.  相似文献   

10.
先秦两汉花椒的用途及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智远  徐婵菲 《农业考古》2008,43(1):168-176
在先秦两汉时期的墓葬考古中,常常有花椒(籽实)的出土发现。作为一种植物籽实,花椒是现代人们俗常习见的一种烹饪佐料,或中药材。然而在先秦两汉时期,花椒的这些为今天人们所了解熟知的实用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当时花椒的多数用途功能在今天已经消失,或被历史湮没。如,花椒的作为降神辟邪的巫术功能、花椒作为酿酒原料、花椒作为熏香使用、花椒作为茗茶饮品的功能等。  相似文献   

11.
秦汉墓葬中,经常发现有陶仓、陶困等储粮模型明器的随葬。据目前所知最早的陶困出现于春秋晚期的秦国墓地中,并于西汉中后期开始在中原乃至全国范围内盛行开来;而陶仓最早出现于西汉早期的关中汉墓中,在东汉时开始骤然增多,并盛行全国。陶团最先出现在春秋晚期的秦墓,与秦国的农业发展和秦人的价值观及丧葬习俗分不开,而陶困和陶仓的流行时间的不同与它们不同的文化内涵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2.
贵州境内汉代墓葬分布较广,通过墓葬中的出土文物,可以考察古夜郎族群民风民俗的面貌。贵州汉代墓葬的出土文物反映,在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生活方面,古夜郎族群已经具有显著的农耕文化特征;巫觋鬼神的过度信仰,体现了古夜郎族群以农牧为基础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寄托;生殖崇拜的多种多样,附着着古夜郎族群在农牧社会条件下繁衍后代的文化色彩;赫章可乐出土的“套头葬”,具有深厚的农耕文明的文化意蕴和独特的科考文旅价值。  相似文献   

13.
商代甲骨文中有一些动物专字,反映了当时家畜的细分、野生动物的捕猎、祭祀与祭牲等问题。这些动物专字是了解和研究商代社会驯化、饲养、狩猎、使用动物的珍贵材料,体现了其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及相关产业与社会的关系,对于研究中国先秦时期的农牧业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在中西交通发展的视野下,中古时期西域食物的东传大概可分为两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三个阶段。丝路初兴的汉代是西域食物的初传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自西域的农林作物在北方推广种植,饮食结构与烹饪方法也受到内迁少数民族的影响,呈现出胡汉融合的特点。唐代海陆交通发达,品种繁多的西域食物不仅从陆路输入长安,也从海上传入广州,胡食的兴盛反映了唐代社会的胡风文化影响,饮食结构和烹饪方法呈现出南北融合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5.
西汉长安城和古罗马城都有数十百万的人口。作为两大政权的政治经济中心,西汉长安城和古罗马城的粮食安全问题影响甚至左右了当时的政治格局,至今仍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张旭 《农业考古》2020,(1):7-15
本文对内蒙古中南部先秦两汉时期11组古代人群的龋病状况做了统计与分析,在与我国北方地区16组古代人骨材料对比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其生业模式与龋患的关系。龋病的罹患情况是反映人群摄入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有效指标,龋病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以及农业出现相关,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先秦两汉时期不同生业模式人群的碳水化合物食物摄取量的多寡决定了其龋齿发病率的高低,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人群龋齿发病率最高,并随着时代发展而进一步增加;以畜牧或渔猎采集经济为生的古代人群龋病发病率较低;农牧兼营的混合经济人群龋齿发病率居中,并且因农业经济所占比重的不同,其变异范围较大。  相似文献   

17.
在君臣关系上,先秦孟子主张德高于位,东汉赵岐虽未能继承孟子衣钵以德抗位,却也守道不违,守住了人臣的基本原则。而至南宋朱熹在吸纳与反省宋代《孟子》议题的时候,再次开掘和彰显仁义道德本真,以德抗位的人臣之本也自东汉赵岐之后得以回归。  相似文献   

18.
汉晋至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大豆种植面积发生一定的变化。西汉时期,黄河流域大豆种植面积相对战国时期大为下降,由主食逐渐变成副食;东汉时期,黄河流域大豆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到了北朝时期,又出现禾菽并重的地步。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气候变冷,导致饥荒时常发生,而大豆比较耐旱耐寒,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有利于老百姓渡过饥荒。  相似文献   

19.
田益凡 《农业考古》2020,(1):132-137
陕西作为我国石榴主产地之一,早在汉代就有关于石榴种植的记载,但对石榴在陕西的引种、推广的研究尚处于空白,目前普遍认为石榴最早由张骞自西域带回。从皇家园林的观赏植物到寻常人家喜爱的果树,各朝文学作品与典籍中可见石榴的种植范围不断扩大,用途也由最初的园林景观扩展为食用、药用、装饰等多个方面。从清代各州县地方志记载中可以还原出清末石榴在陕西的大致分布,其范围已经遍及陕西省大部分地区,成为陕西最为普遍的果树之一。陕西石榴品种繁多,如今有的品种已所剩无几,保护品种多样性是生态平衡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