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根据在长江口东旺沙、横沙、铜沙、南汇和奉贤等水域(121°45''-121°58''E、30°48''-31°36''N)的专项调查数据,对1997-2008年长江口鳗苗监测期渔获规格和捕捞量进行了研究,并对最大持续产量进行了估算。长江口鳗苗主汛期为2月至3月,捕捞量占各年总捕捞量的比例为64.53%~94.10%,平均为79.32%。各年苗汛高峰最早出现于2月3日,最晚出现于3月15日,捕捞量分布形态主要有单峰型和双峰型,其中1999年、2000年、2004年和2006年为双峰型,两峰间隔平均为36d。鳗苗平均全长和体重分别为(54.9±3.4)mm和(92±18)mg,全长和体重呈幂函数相关。1-4月平均全长和体重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全长的月均增幅为3.10%,体重则为9.74%。1997-2008年长江口鳗苗监测期有证捕捞船数量为954~4713艘,平均为2190艘,同期总捕捞量为0.830~8.897t,平均为3.784t。应用Schaefer模式估算长江口鳗苗最大持续捕捞量为4.828t,相应捕捞努力量为2041艘。1-4月鳗苗成活率逐月上升,单船捕捞量为2月>3月>1月>4月;铜沙水域鳗苗成活率最高,单船捕捞量则为南汇水域最高。结果表明鳗苗捕捞量自2003年起大幅回升,但年间波动剧烈,且近期已呈下降趋势。为实现鳗苗资源可持续利用,建议采取措施严厉打击无证作业,动态安排捕捞证发放数量,合理控制鳗苗出口比例以及将捕捞期调整为2月-3月。  相似文献   

2.
长江口凤鲚资源变动及最大持续产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1997-2003年凤鲚生物学、资源量及最大持续产量进行了研究。汛期风鲚平均全长151mm,平均体重14.2g;全长和体重呈幂函数相关,拟合方程为W=0.036×L2.1874,丰满度系数为0.421。绝对怀卵量变幅为4677~24159粒,相对怀卵量变幅为859~1072粒/g体重,成熟卵卵径平均为0.67mm。同期凤鲚年均捕捞量为952.46t,年均汛末瞬时资源量41.57t。应用schaefer模式估算最大持续产量为1417.4t。与历史资料比较,在过度捕捞和水域污染的影响下,凤鲚资源量急剧下降,此不利情况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凤鲚资源变动及最大持续产量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1997-2003年凤鲚生物学、资源量及最大持续产量进行了研究。汛期风鲚平均全长151mm,平均体重14.2g;全长和体重呈幂函数相关,拟合方程为W=0.036×L2.1874,丰满度系数为0.421。绝对怀卵量变幅为4677~24159粒,相对怀卵量变幅为859~1072粒/g体重,成熟卵卵径平均为0.67mm。同期凤鲚年均捕捞量为952.46t,年均汛末瞬时资源量41.57t。应用schaefer模式估算最大持续产量为1417.4t。与历史资料比较,在过度捕捞和水域污染的影响下,凤鲚资源量急剧下降,此不利情况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4.
2001年对黑龙江中游施氏鲟155尾进行种群生态学特征研究。捕捞群体结构特征为:全长平均为153.9(105~232)cm,体重平均为17.07(5.95~62.65)kg,年龄平均为16.9(8~29)龄,全长体重相关关系W=6.9614×10-6L2.9281,性比为1:1.8,绝对生殖力平均为433496.7(6200~1318350)粒,相对生殖力平均为11173.3(6893~15694)粒/kg,卵径平均为3.65(3.0~4.5)mm,成熟系数平均为22.49%(12.5%~33.3%);捕捞群体数量为620尾,计12t。调查结果表明,黑龙江中游的施氏鲟资源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中游施氏鲟、鳇捕捞群体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于 2001年 5~6月, 对黑龙江中游施氏鲟AcipenserschrenckiBrandt(155尾) 和鳇HusodaurlcusGeorgi(120尾) 的捕捞群体的种群生态学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施氏鲟捕捞群体的结构特征: 全长平均为 147 7 (98~232) cm, 体重为 17 07 (3 5~62 65) kg, 年龄为 16 9 (8~29) 龄, 全长与体重的相关关系为W= 6 9614×10-6L2 9281; 性比为 1∶1 87, 绝对生殖力为 433 496 7 ( 46 200 ~1 318 350) 粒, 相对生殖力为 11 173 3 (6 893~15 694) 粒 /kg, 卵径平均为 3 65 (3 0~4 5) mm,成熟系数平均为 22 49% (12 5% ~33 3% ); 捕捞群体数量 620尾, 计 12t。鳇捕捞群体的结构特征: 全长平均为 241 11 ( 191 ~340 ) cm, 体重为 225 23 ( 24 ~291 ) kg, 年龄为 25 92 ( 14 ~43 )龄, 全长与体重的相关关系为W=1 4924×10-6L3 2944; 性比为 1∶1 5, 绝对生殖力为 1 118 732 5(700 440 ~ 1 515 360 ) 粒, 相对生殖力为 6 360 ( 4 377 ~ 8 770 ) 粒 /kg, 成熟系数为 13 58%(11 59% ~16 57% ); 捕捞群体数量 250尾, 计 114 8t。调查结果表明, 黑龙江中游施氏鲟、鳇资源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西印度洋是世界上重要的作业海域,评价渔业资源利用状态是实现其资源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开发的重要基础。本研究根据FAO提供的1950-2018年西印度洋海域渔获量数据,结合渔获种类的营养级(Trophic Level, MTL),分析了69年间西印度洋海域渔获物平均营养级(Mean Trophic Level, MTL)和营养级平衡指数(Fishing in Balance index,FiB)的变动情况,以此评价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研究表明,1950-2018年西印度洋海域渔获量呈上升趋势,按其渔获量增长趋势可划分为1950-1982年、1983-2005年和2006-2018年三个阶段,其中长头小沙丁鱼渔获量最高。渔获物MTL呈先下降后上升再稳定的变动趋势,按渔获量划分的按个阶段,其MTL平均值分别为3.49±0.14、3.71±0.06、3.71±0.03,高营养级渔获物(TL>3.25)的MTL平均值分别为4.04±0.04、4.09±0.04、4.13±0.01,高营养级渔获物(TL>3.25)的平均营养级与总渔获物的平均营养级变化趋势相似(P<0.001)。FiB指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三个阶段的平均值分别为0.0998±0.1659、0.8041±0.1849、0.9782±0.0670。分析认为,1950-1982年西印度洋海域早期渔获量相对较低,并随着长头小沙丁鱼等低营养级渔获量的增加,MTL和FiB呈波动下降趋势;1983-2005年,随着高营养级渔获量的增加,MTL和FiB呈逐渐升高趋势;2006-2018年,MTL和FiB相对稳定处在一个高位值。研究表明,目前西印度洋海域渔业资源状况良好,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该海域仍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中游施氏鲟捕捞群体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对黑龙江中游施氏鲟155尾进行种群生态学特征研究。捕捞群体结构特征为:全长平均为153.9(105~232)cm,体重平均为17.07(5.95~62.65)kg,年龄平均为16.9(8~29)龄,全长体重相关关系W=6.9614×10-6L2.9281,性比为1:1.8,绝对生殖力平均为433496.7(6200~1318350)粒,相对生殖力平均为11173.3(6893~15694)粒/kg,卵径平均为3.65(3.0~4.5)mm,成熟系数平均为22.49%(12.5%~33.3%);捕捞群体数量为620尾,计12t。调查结果表明,黑龙江中游的施氏鲟资源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利用东海区渔业资源动态监测资料、采用基于Bayes方法的Pella-Tomlinson模型对东海区小黄鱼(Pseudosciaenapolyactis)渔业资源动态进行了科学评析,同时,在不同渔业政策选择下,对2004-2020年的资源量与渔获量进行了预测模拟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东海区小黄鱼渔业资源的环境容纳量K为394 514 t;内禀增长率r为1.146;1991年的资源生物量为338 493 t、尔后持续上升到1994年的370 923 t。1994年以后又持续下降,到2003年下降到最低值111 253 t;最大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MSY)为107 806 t左右;支持MSY所需的渔业资源生物量为197 503 t;支持MSY所需的捕捞努力量为441 097 6网次;当前资源量与环境容纳量K的比值为0.282,即当前资源量已不足原始资源量的30%;若2004年以后使用0.4的捕捞死亡系数,该渔业资源可以实现持续最优利用。  相似文献   

9.
长江口刀鲚汛期特征及其资源状况的年际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刀鲚是长江水域重要的洄游性经济鱼类。根据2008-2011年捕捞汛期长江口刀鲚的观测数据,对刀鲚汛期特征及汛期体长、体重以及渔获量的年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1年各年调查汛期内长江口刀鲚的体长分布均呈显著差异,2008年的优势体长组为26~38 cm,2009年的优势体长组为22~32 cm,2010、2011年的优势体长组为24~34 cm,2008年优势叉长组较其他年份大,2011年的体长均值小于其他年份;调查的汛期样本中,150 g以上的大规格刀鲚在群体中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而50 g以下的小规格刀鲚比例逐年增加,刀鲚个体小型化趋势明显;汛期内长江口刀鲚单船每网的渔获量(CPUE)不断减少,2011年最低,相较2010年,其单船每网渔获量下降了95.5%;2008-2011年各年刀鲚的汛期特征基本表现一致,3月下旬至4月中旬进入刀鲚的旺汛期,捕捞产量较大。  相似文献   

10.
基于Bayes方法的东海小黄鱼资源评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东海区渔业资源动态监测资料、采用基于Bayes方法的PellaTomlinson模型对东海区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渔业资源动态进行了科学评析,同时,在不同渔业政策选择下,对2004-2020年的资源量与渔获量进行了预测模拟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东海区小黄鱼渔业资源的环境容纳量K为394 514t;内禀增长率r为1.146;1991年的资源生物量为338 493 t、尔后持续上升到1994年的370 923t。1994年以后又持续下降,到2003年下降到最低值111 253t;最大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MSY)为107 806t 左右;支持MSY所需的渔业资源生物量为197 503t;支持MSY所需的捕捞努力量为441 097 6网次;当前资源量与环境容纳量K的比值为0.282,即当前资源量已不足原始资源量的30%;若2004年以后使用0.4的捕捞死亡系数,该渔业资源可以实现持续最优利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东南沿海尚未开发,而又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渔业资源,是当前的渔业生产中一个重要课题。而小公鱼是鱼类组成和食物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并有着较丰富的资源潜力。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利用大型浮游生物网I型网采用表层水平拖网(拖网 10min,速度为 3.5n mile/m)的调查方式在浙南沿海披山、洞头、南麂岛(N28°30′~N27°;E123°30′~121°30′)之间海域共采得鱼卵 351粒,仔鱼425尾。鱼卵、仔稚鱼样品共48 种,分别隶属于8 目 22 科。鱼卵优势种主要是沙丁鱼(Sardinella)、小公鱼(Stolephorus)、鳀(Engraulisjaponicus)、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等。仔鱼优势种主要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ommaturus)、鳀(Engraulis japonicus)、凤鲚(Coilia mystus)、小公鱼(Stolephorus)等饵料性鱼类。其中小公鱼的稚幼鱼约一百尾。本文对8.5mm~50mm之间的小公鱼各阶段之形态特征加以描述,并以这些特征发展的过程作为定种之依据加以探讨。从研究结果表明:50.0mm标本体长为体高的4.5倍,而8.5mm标本体长竟为体高的9.4倍。随着鱼体的增长,体长与体高的比值是逐渐减小的。也就是鱼体型是随着长度之增加而逐渐变宽;鱼背鳍15~16,以15为主;臀鳍20~21,以20为主,体吻部至背鳍间的距离同全长的比值是随着鱼体之增长而逐渐减小,也就是背鳍随着身体之增长而逐渐向前推移。臀鳍情况也一样。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通过对东海区小黄鱼近年群体组成变化及其部分生物学特性变化来分析目前该资源利用状况,结果表明:一方面虽然近年小黄鱼产量大幅增加,但其平均体重、平均体长及平均年龄均出现明显下降,资源状况不容乐观;另一方面通过对小黄鱼1998年与1983年体长体重生长方程比较,发现1998年极限体长体重和体重生长速度均小于1983年,1龄鱼体长生长速率却大于1983年同期生长速度。小黄鱼体垂年龄换算组成表明其一  相似文献   

13.
东海区小黄鱼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主要通过对东海区小黄鱼近年群体组成变化及其部分生物学特性变化来分析目前该资源利用状况,结果表明:一方面虽然近年小黄鱼产量大幅增加,但其平均体重、平均体长及平均年龄均出现明显下降,资源状况不容乐观;另一方面通过对小黄鱼1998年与1983年体长体重生长方程比较,发现1998年极限体长体重和体重生长速度均小于1983年,1龄鱼体长生长速率却大于1983年同期生长速度。小黄鱼体垂年龄换算组成表明其一  相似文献   

14.
长江口南支水域刀鲚仔稚鱼资源量的年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进一步探明长江口南支刀鲚(Coilia nasus)仔稚鱼的分布和丰度变化,2018年6-10月在长江口南支设置8个站点,采用大型仔稚鱼网(口径1.3m,网目0.5mm)在每月大潮期间按月进行表层水平拖网调查,研究结果与2014年、2015年同水域和同期的研究结果比较,旨在揭示长江口南支刀鲚仔稚鱼资源的年度变化。本研究共拖网58网次,采集刀鲚仔稚鱼4611尾,平均密度0.123 ind./m3,体长范围3.1~61.74mm,发育阶段从前弯曲期到稚鱼期,其中前弯曲期仔鱼(3.1~18.12mm)最多,占总数86.19%,其次是弯曲期仔鱼(4.9~24.05mm),占8.5%,后弯曲期仔鱼(9.75~30.36mm)和稚鱼(24.22~61.7mm),分别占4.6%和0.72%。白天涨潮采集刀鲚仔稚鱼4271尾,平均体长11.18mm,平均密度0.169 ind./m3,退潮时采集336尾刀鲚仔稚鱼,平均体长10.52mm,平均密度(0.029 ind./m3)低于涨潮密度;St.8夜间涨退潮调查显示,涨潮密度(0.005 ind./m3)大于退潮密度(0.002ind./m3)。三年间刀鲚仔稚鱼发育阶段组成,2014年以卵黄囊期仔鱼为主,2015年和2018年均以前弯曲期仔鱼为主。各年刀鲚仔稚鱼出现的持续时间和高峰期基本相似,主要在6-8月出现,9-10月出现量极少。三年仔稚鱼密度分布表明,各站位点以及各月平均密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
郑颖  戴小杰  朱江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510-9513
根据1999~2007年长江河口区定置张网的渔获物组成,分析了渔获种类组成及其多样性。共收集鱼类样品1 060 488尾,隶属于11目,22科,28属,共32种,其中以石首鱼科鱼类最多。资源密度指数CPUE呈现年下降趋势。相对多度表明,优势种出现年际变化,凤鲚(Coilia mystu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为优势种。调查结果显示,河口鱼类群落趋向个体小型化、低龄化、简单化发展。鱼类区系组成以海洋种类占优势,而洄游种类数量逐年降低。多样性指标特征值平均为:丰富度指数1.283 6,香浓-维纳多样性指数为1.053 2,均匀度指数为0.409 1,优势度指数为0.4716。其中丰富度指数、香浓-维纳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逐年下降,优势度指数则有逐年增加趋势。同时,也探讨了引起长江口鱼类群落物种多样性降低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长江口及附近水域凤鲚摄食习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6-8月在长江口及杭州湾水域收集到1 355尾凤鲚(Coilia mystus)样品,取其胃含物并对其饵料组成和数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长兴岛北港水域每尾凤鲚对桡足类摄食数量为0.10~3.31个,长江口九段沙南槽水域每尾为0.06~0.23个,因此可以认为产卵场凤鲚的摄食强度大于洄游中凤鲚的摄食强度。同时发现,每尾体长为100~150 mm的凤鲚摄食糠虾类数量在0.4个左右,而150~190mm体长组糠虾类的数量在0.1个以下。研究表明,个体较大的凤鲚并未对较大个体的糠虾类有更强的摄食趋势。同样,食物中桡足类数量分布与体长组变化也没有明显的关系。在杭州湾,凤鲚的胃含物和栖息水域中都有大量糠虾出现,而在长江口,凤鲚胃含物有零星糠虾出现,其栖息水域的采样中则没有糠虾记录。这说明栖息水域环境中饵料生物组成的差异是凤鲚饵料种类数量不同的重要原因。此外还发现,凤鲚对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I=0.89)和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I=0.86)选择性较强。而凤鲚对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I=-0.39,Y=0.30)等这些栖息水域环境中的优势种类属被动摄食,不具选择性。研究亮点:目前对凤鲚食性的研究只在凤鲚生物学的叙述中提到,没有食性数量的进一步分析。对长江口及其附近水域凤鲚的食物组成及摄食习性进行分析,并将凤鲚的食物组成与栖息水域中的浮游动物种类数量组成进行比较分析。为凤鲚食性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凤鲚渔业资源的保护、增殖和合理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温度与幼龟的生长关系,为幼龟饲养提供依据,对不同温度下幼龟的重量、增重量、背甲长、背甲宽和体厚等生产性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各处理幼龟的日增重量随饲养时间增加而增加,且呈不断增大趋势;40d后,在(28±0.5)℃、(30±0.5)℃和(32±0.5)℃下,平均体重增加6.48g/只、7.68g/只和6.69g/只,与对照(5.02g/只)相比有显著差异;背甲长、背甲宽和体厚增加分别为11.78 mm、10.26mm、3.25mm,16.34 mm、13.58 mm、4.77 mm,11.24 mm、9.89 mm、3.12 mm,明显优于对照(8.26mm、7.07mm、1.45mm)。当水温为(30±0.5)℃时,广西拟水龟幼龟体重、背甲长、背甲宽、体厚增加最快,为饲养广西拟水龟的最佳温度。  相似文献   

18.
为掌握黑线姬鼠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不同季节、不同生境形态特征的变化规律。对贵州省播州区2016—2022年捕获的1040只黑线姬鼠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不同季节、不同生境的形态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黑线姬鼠平均体重为(28.85±6.09)g,平均胴体重为(20.65±4.46)g,平均体长为(93.49±9.70)mm,平均尾长为(72.01±9.43)mm,平均后足长为(19.13±1.50)mm,平均耳高为(10.86±2.37)mm。不同性别形态特征的差异极显著,不同年龄组之间形态特征差异极显著,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不断增加,不同季节形态特征存在一定差异,旱作区各项形态指标均高于稻田区。  相似文献   

19.
尾明角灯鱼Ceratoscopelus warmingii是南海北部陆坡水域中层鱼类的重要种类之一,本试验中根据2015年6月南海北部陆坡水域综合调查中的中层拖网数据,对尾明角灯鱼生物学特征及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南海北部陆坡水域尾明角灯鱼的体长范围为30~64 mm,体长由3个股群组成,其体长平均值分别为(37.52±2.39)、(44.62±2.84)、(49.80±3.17)mm,其体长与体质量关系式为W=8.418×10~(-6)L~(3.0985);性腺成熟度以Ⅱ期、Ⅲ期居多,50%性腺发育为Ⅱ期及以上的尾明角灯鱼体长为42.54mm,雌、雄比为1∶0.7,较大个体中雌性居多;夜间其平均摄食等级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20:00、22:00、4:00时尾明角灯鱼的平均摄食等级分别为0.82、1.58、2.53;本次调查白天在600 m以浅水层多未捕获尾明角灯鱼,傍晚开始捕获少量样品,夜间在上层捕获的量较大,该现象反映了南海北部陆坡水域尾明角灯鱼昼夜垂直移动的习性,同时佐证了该鱼白天多分布于700 m以深水域的相关研究结果。本研究结果可为南海北部陆坡水域尾明角灯鱼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参数及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